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24. 䐜脹(即氣脹)

胸膈脹滿也。經云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是也,宜升清降濁。蓋清不升則濁不降也。又七情鬱結,氣道壅隔,上不得降,下不得升,腹大而四肢瘦削,即氣脹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胸腔和橫膈膜有脹滿感。經書上說,濁氣在上會產生胸悶脹氣,應該升清降濁。因為清氣不升,濁氣就不會下降。另外,七情鬱結,氣道不通暢,上不去又下不來,肚子很大但四肢瘦弱,也是氣脹。

木香順氣湯

木香蒼朮(各三分),草蔻(三分),青皮益智仁陳皮澤瀉茯苓半夏乾薑吳茱萸(各二分),升麻柴胡(各一分),厚朴(四分),人參當歸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  1. 木香、蒼朮(各15克),草蔻(15克),青皮、益智仁、陳皮、澤瀉、茯苓、半夏、乾薑、吳茱萸(各10克),升麻、柴胡(各5克),厚朴(20克),人參、當歸(各25克)

水二盞,煎一盞,食前溫服。

通幽湯,東垣云:濁陰本歸六腑而出下竅,今在上,是濁氣反行清道,氣亂於中,則脹作矣。治在幽門,泄其陰,潤其燥,使幽門通利,大便不閉,則濁陰得歸下地,䐜脹腹滿俱去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《通幽湯》,東垣說:濁陰本來歸屬於六腑並從肛門排出,現在卻上升到上焦,這是濁氣反向運行於清道,氣在中焦混亂,就會形成脹滿。治療在於幽門,宣泄它的陰氣,潤澤它的燥邪,使幽門通利,大便不閉塞,那麼濁陰就能歸屬於下焦,腹脹腹滿都會消失。

當歸,升麻,桃仁(各一錢),紅花甘草(炙,三分),生地,熟地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  1. 當歸、升麻、桃仁(各一錢重),紅花、甘草(經過烘烤,三分重),生地、熟地(各五分重)。

一方加枳殼(五分)。本方加大黃、麻仁,名當歸潤腸湯,治同。

白話文:

  1. 在一種藥方中加入枳殼(五分)。本種藥方加入大黃、麻仁,取名為「當歸潤腸湯」,其治療效果相同。

25. 血脹

汙血成積,石瘕之屬也。經云: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如懷子狀,可導而下。

白話文:

  1. 有毒的血液積聚,導致石瘕的形成。經典著作《難經》中說:石瘕生長在子宮中,是因為寒邪侵犯了子宮門戶,導致子宮門戶閉合,氣血運行不暢。本應排出的惡血沒有排出,瘀積在子宮中,日積月累,會不斷增大,像懷孕一樣。這種情況,可以用導尿法將積血排出體外。

經驗桃奴丸

桃奴,延胡索,豭鼠糞,香附,官桂,砂仁五靈脂桃仁(去皮尖,各等分)

白話文:

  1. 桃仁、延胡索、豭鼠糞、香附、官桂、砂仁、五靈脂、桃仁(去除外皮和尖端,各等量)

為末,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。

雞矢醴散(《宣明》)

大黃,桃仁(去皮尖),乾雞屎(各等分)

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湯調下。

奪命丹,治瘀血入胞衣,脹滿難下。服此血即消,胞衣自下。

附子(半兩),牡丹皮(一兩),乾漆(一兩,碎之,炒令煙盡)

白話文:

  1. 炮附子(半兩):將附子用炮製方法處理,取其藥性,重量為半兩。

    牡丹皮(一兩):取牡丹花的根皮,重量為一兩。

    乾漆(一兩,碎之,炒令煙盡):取生漆,經過乾燥處理,變成乾漆,重量為一兩。將乾漆搗碎,炒製至冒煙停止,去除其毒性。

為末,醋一升,大黃末一兩,同熬成膏,和勻丸如桐子大,溫酒下五七丸。

白話文:

  1. 將這些藥材碾成細末,加入一升醋,再加入一兩大黃的粉末,一起熬煮成膏狀。 將膏狀物與桐子大小的丸劑混合均勻。 將丸劑用溫酒送服,每次服用五到七粒。

26. 食脹(一名谷脹)

飲食過節,停滯中焦,其症吞酸噯氣,惡聞食臭,得食則益甚。經云: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陰受之則入五臟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是也。是宜消而去之,甚則下之,所謂中滿者,瀉之於內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飲食不節制,在中焦停滯,其症狀是吞酸、噯氣,厭聞食物的氣味,吃了食物後症狀更嚴重。經典說,飲食不節制、起居沒有規律,陰氣就會乘虛而入。陰氣進入五臟,就會造成五臟䐜滿閉塞。這種情況適宜用消導的方法去治療,嚴重時可用下法,所謂中滿,就是要瀉去內部積滯。

枳實導滯丸

大黃(一兩),枳實(麩炒),黃芩黃連(俱酒炒),焦神麯(各五錢),白朮(土炒),茯苓(三錢),澤瀉(二錢)

白話文:

  1. 大黃(6 克),枳實(麩炒),黃芩,黃連(都用酒炒),焦神麴(各 3 克),白朮(土炒),茯苓(1.8 克),澤瀉(1.2 克)。

為末,蒸餅為丸。

人參丸(《外臺》),療久心腹痛脹,痰飲不下食。

人參,白朮,枳實(各六分),厚朴,青木香,大黃,檳榔(各六分),茯苓(八分),橘皮(五分)

白話文:

  1. 人參、白朮、枳實(各 1.8 公克),厚朴、青木香、大黃、檳榔(各 0.9 公克),茯苓(2.4 公克),橘皮(1.5 公克)

蜜丸桐子大,生薑大棗煎湯,送下二十丸,日二服,漸加至三十丸。

白話文:

  1. 把蜜丸做成桐子般大小,用生薑和大棗熬製的湯送服二十丸,每天兩次,逐漸增加至三十丸。

無礙丸,治脾病水橫流,四肢脹滿。

木香(五錢),京三稜(炮),蓬莪朮(炮),檳榔,郁李仁(湯浸去皮,各一兩),大腹皮(二兩)

白話文:

  1. 木香(五錢),京三稜(炮製過的),蓬莪朮(炮製過的),檳榔,郁李仁(用湯浸泡後去除外皮,各一兩),大腹皮(二兩)

為末,炒麥芽粉糊丸,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生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  1. 把藥搗成粉末,加入炒麥芽粉製成糊丸,大小像桐子,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

27. 熱脹

熱聚於裡,口乾便閉。經云: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是也。

枳殼銼散,治熱症脹滿。

厚朴枳殼桔梗(各半兩),炙草(一錢),大黃(蒸,三錢)

白話文:

    • 厚朴:半兩

    • 枳殼:半兩

    • 桔梗:半兩

    • 炙草:一錢

    • 大黃(蒸製):三錢

銼,每服三錢,姜五片,棗二枚,烏梅一枚,煎服。

愚按:熱脹有二,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,自表入里,寒變為熱,而作胃實腹滿,仲景以大承氣下之。亦有膏粱之人,濕熱鬱結於中,而成脹滿者,宜清熱導濕,東垣中滿分消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我的看法是:熱脹有兩種情況,第一種是外傷風寒之邪,從表入裏,寒症轉變為熱症,導致胃部實熱、腹部脹滿,張仲景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另外一種是膏粱之人,濕熱鬱結在體內,導致脹滿,應該清熱導濕,東垣的中滿分消丸可以治療。

中滿分消丸,治中滿熱脹,有寒者勿用。

黃芩(一兩二錢),黃連(炒,五錢),薑黃白朮人參,炙草,豬苓(各一錢),茯苓乾薑砂仁(各二錢),枳實半夏(各五錢),厚朴(薑製,一兩),知母(炒,四錢),澤瀉陳皮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  1. 黃芩(6克),黃連(炒過,3克),薑黃、白朮、人參、炙甘草、豬苓(各0.6克),茯苓、乾薑、砂仁(各1.2克),枳實、半夏(各3克),厚朴(用薑汁製作,6克),知母(炒過,2.4克),澤瀉、陳皮(各1.8克)

為末,蒸餅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百丸,熱白湯下,食後,量病人虛實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