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酒疸
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而熱,不能食,時時欲吐,面目黃,或發赤斑,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。蓋酒濕之毒,為風水所遏,不得宣發,則蒸郁為黃也。
茵陳蒿湯,治酒疸,心中懊憹,小便黃赤。
茵陳蒿,葛根,赤苓(各五錢),升麻,秦艽,栝蔞根(各三錢),山梔(五分)
水煎三錢,溫服,日二,以瘥為度。
小麥飲
生小麥二合,水煎取汁頓服,未瘥再服。
大黃湯,治酒疸,懊憹,脛腫溲黃,面發赤斑。
大黃(炒,二兩),山梔,枳實,豉(炒,三合)
水煎四錢,溫服,日二。加茵陳亦得。
葛根湯(《濟生》)
乾葛(二錢),梔子(二錢),枳實,豆豉(各一錢),炙草(五分)
水煎溫服無時。
白話文:
酒疸是由於醉酒後受風寒或淋雨導致的。症狀包括小便困難,胸悶煩躁伴隨發熱,食慾不振,經常想吐,臉色發黃或出現紅色斑點。這是因為酒的濕邪毒素,被風寒水濕阻滯,無法宣洩發散,因而鬱積化熱導致黃疸。
茵陳蒿湯可以治療酒疸,症狀包括胸悶煩躁,小便黃赤。藥方:茵陳蒿、葛根、赤苓各五錢,升麻、秦艽、栝蔞根各三錢,山梔五分。水煎服三錢,溫服,每日二次,直到病癒。
小麥飲:生小麥二合,水煎取汁一次服用,若未痊癒可再次服用。
大黃湯可以治療酒疸,症狀包括胸悶煩躁,脛部腫脹,小便黃赤,臉上出現紅色斑點。藥方:炒大黃二兩,山梔、枳實、炒豆豉三合。水煎服四錢,溫服,每日二次,也可加入茵陳。
葛根湯:乾葛二錢,梔子二錢,枳實、豆豉各一錢,炙甘草五分。水煎溫服,不限時間。
2. 女勞疸
色欲傷腎得之。《金匱》云: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心熱,薄暮即發,膀胱急,小便自利,名曰女勞疸。蓋黃疸熱生於脾,女勞疸熱生於腎,故黃疸一身盡黃,女勞疸身黃,額上黑也。仁齋云:脾與腎俱病為黑疸。
凡房勞黃病,體重不眠,眼赤如朱,心下塊起若瘕,十死一生,宜灸心俞、關元二七壯,及烙舌下,以婦人內衣燒灰,酒服二錢。
範汪亦云:女勞疸氣短氣沉者,取婦女月經布和血燒灰,空腹酒服方寸匕,日再,不過三日必瘥。
白話文:
女性勞倦所致的黃疸,是因為過度房事傷腎而引起的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額頭發黑,微微出汗,手心腳心發熱,傍晚時分症狀加重,頻尿,小便通暢,這就是所謂的「女勞疸」。總之,一般的黃疸是脾臟的熱邪導致,而「女勞疸」的熱邪則源於腎臟,所以一般的黃疸全身都發黃,「女勞疸」則全身發黃,但額頭發黑。仁齋先生說:脾腎同時患病就會導致黑疸。
凡是因房事過度引起的黃疸,患者身體沉重,難以入睡,眼睛紅得像朱砂一樣,心窩處有腫塊像石瘕一樣,這種情況十有八九會死,應當在心俞穴、關元穴各灸七壯,並用烙鐵烙舌下,再將婦女的內衣燒成灰,用酒送服二錢。
範汪也說:「女勞疸伴有氣短氣沉的患者,可用婦女的經血布燒成灰,空腹用酒送服一錢(約一指寬),一天服用兩次,三天內就能痊癒。」
3. 陰黃
病本熱而變為陰,非陰症能發黃也。韓祗和云:病人三五日,服下藥太過,虛其脾胃,亡其津液,渴飲水漿,脾土為陰濕所加,與熱邪相會發黃,此陰黃也。當以溫藥治之,如兩手脈沉細遲,身體逆冷,皮膚粟起,或嘔吐,舌上有苔,煩躁欲坐臥泥水中,遍身發黃,小便赤少,皆陰候也。
茵陳橘皮湯(韓氏),治身黃,脈沉細數,熱而手足寒,喘嘔煩躁,不渴者。
茵陳,橘紅,生薑(各一兩),半夏,茯苓(各五錢),白朮(二錢五分)
水四升,煮取二升,分作四服。
小茵陳湯(韓氏),治發黃脈沉細,四肢及遍身冷。
附子(一枚,炮,作八片),炙草(一兩),茵陳(二兩)
水四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一方有乾薑,無甘草,名茵陳附子湯。(韓氏)
茵陳理中湯,治身冷麵黃,脈沉細無力,或泄,自汗,小便清白,名曰陰黃。
人參,白朮,炮姜,炙草,茵陳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。
羅謙甫治真定韓君祥,暑月勞役過度,渴飲涼茶及食冷物,遂病頭身肢節沉重疼痛,汗下寒涼屢投不應。轉變身目俱黃,背惡寒,皮膚冷,心下硬,按之痛,脈緊細,按之空虛,兩寸脈短,不及本位。此症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,加以寒涼過劑,助水乘心,反來侮土,先傷其母,後及其子,經所謂薄所不勝,而乘所勝也。時值霖霪,濕寒相合,此為陰黃,以茵陳附子乾薑湯主之。
《內經》云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;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以淡滲之,以苦燥之,附子、乾薑辛甘大熱,散其中寒為君,半夏、草蔻辛熱,白朮、陳皮苦甘溫,健脾燥濕為臣,生薑辛溫以散之,澤瀉甘平以滲之,枳實苦辛,泄其痞滿,茵陳苦微寒,其氣輕浮,佐以薑、附,能去膚腠間寒濕,而退其黃為使也。煎服一兩,前症減半,再服悉愈。
又與理中湯服之,數日得平復。
李思訓謂發黃皆是陽症,凡云陰黃者,皆陽壞而成陰,非原有陰症也。茵陳乾薑湯,是治熱症壞而成寒者之藥,學者要窮其源,蓋即於本病主治藥內,加熱藥一味以溫之,如桂枝湯加大黃之意。
白話文:
陰黃
疾病本是熱證,後來轉變為陰證,並非陰虛就能導致黃疸。韓祗和說:病人患病三五天,服用藥物過度,傷了脾胃,耗損了津液,口渴飲水,脾土被陰濕所侵襲,與熱邪相會而發黃,這就是陰黃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例如:兩手脈象沉細遲緩,身體發冷,皮膚起雞皮疙瘩,或嘔吐,舌苔存在,煩躁不安,想坐臥在泥水中,全身發黃,小便量少色赤,這些都是陰證的表現。
茵陳橘皮湯(韓氏方):治療身黃,脈沉細而數,發熱但手腳冰冷,喘息嘔吐煩躁,不口渴者。
處方:茵陳、橘紅、生薑(各一兩),半夏、茯苓(各五錢),白朮(二錢五分)
用法:水四升,煎至二升,分四服。
小茵陳湯(韓氏方):治療發黃,脈沉細,四肢及全身冰冷。
處方:附子(一枚,炮製後切成八片)、炙甘草(一兩)、茵陳(二兩)
用法:水四升,煎至二升,分三服。另有一方用乾薑代替甘草,名為茵陳附子湯(韓氏方)。
茵陳理中湯:治療身體冰冷,面色發黃,脈沉細無力,或腹瀉,自汗,小便清長,稱為陰黃。
處方:人參、白朮、炮薑、炙甘草、茵陳
用法: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服。
羅謙甫治療真定韓君祥的案例:盛夏時節,勞累過度,飲用大量涼茶和食用冷物,導致頭身肢節沉重疼痛,汗出伴有寒涼,服用寒涼藥物無效。病情轉變為身目俱黃,背部惡寒,皮膚冰冷,心下硬痛,按壓則痛,脈象緊細,按之空虛,寸脈短,不到其應在的位置。此症因夏季酷熱而多飲冷飲,加上服用寒涼藥物過度,寒邪乘心,反過來損傷脾土,先傷其母(脾),後傷其子(心),符合「所勝之物克制所不勝之物」的醫理。當時正值陰雨連綿,濕寒相合,此為陰黃,用茵陳附子乾薑湯治療。
《內經》說:寒邪侵入體內,應以甘溫藥物治療,佐以苦辛藥物;濕邪盛行,應以苦熱藥物治療,用淡滲利水的藥物,以及苦燥的藥物。附子、乾薑辛甘大熱,散除體內寒邪為主藥;半夏、草蔻辛熱,白朮、陳皮苦甘溫,健脾燥濕為輔藥;生薑辛溫,以散寒;澤瀉甘平,以利水滲濕;枳實苦辛,瀉去痞滿;茵陳苦微寒,氣輕浮,佐以薑、附,能去除皮膚肌肉間的寒濕,使黃疸消退為使藥。煎服一劑後,症狀減輕一半,再服一劑痊癒。
又服用理中湯數日,病情完全恢復。
李思訓認為發黃都是陽證,所謂陰黃,都是陽氣衰敗而轉為陰證,並非原本就是陰證。茵陳乾薑湯是用來治療熱證轉化為寒證的藥方,學習者要追究其根源,其實就是在原來的治療藥物中,加入溫熱的藥物,就像桂枝湯中加入大黃一樣。
4. 虛黃
病在中氣之虛也,其症小便自利,脈息無力,神思困倦,言語輕微,或怔忡眩暈,畏寒少食,四肢不舉,或大便不實,小便如膏。得之內傷勞役,飢飽失時,中氣大傷,脾不化血,而脾土之色自見於外。《金匱》云:男子痿黃,小便自利,當與虛勞小建中湯。又《略例》云:內傷勞役,飲食失節,中州變寒之病而生黃者,非傷寒壞症,而只用建中、理中、大建中足矣。不必用茵陳也。
白話文:
虛黃是指由於中氣虛弱引起的疾病。症狀表現為小便通暢,脈搏微弱無力,精神萎靡困倦,說話聲音輕微,可能伴隨心悸、頭暈目眩,怕冷,食慾不振,四肢無力,或大便不成形,小便黏稠如膏。病因多為內傷、過度勞累、飢飽不節等,導致中氣大傷,脾臟不能化生血液,於是脾土的顏色反映在皮膚上,呈現黃疸。古籍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男子患有痿黃(一種黃疸),小便通暢,應該服用虛勞小建中湯。另有醫案指出:因內傷、勞累、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虛寒而引起的黃疸,不屬於傷寒範疇,只需服用建中湯、理中湯、大建中湯即可,不必服用茵陳蒿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