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黃疸

已食如飢,但欲安臥,一身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也。此為脾胃積熱,而復受風濕,瘀結不散,濕熱蒸郁,或傷寒無汗,瘀熱在裡所致。是宜分別濕熱多少而治之。若面色微黃,而身體或青黑赤色皆見者,與純熱之症不同,當於濕家求之。

加減五苓散

茵陳,豬苓,白朮,赤苓,澤瀉

大茵陳湯

茵陳蒿(半兩),大黃(三錢),梔子(四枚)

水三升,先煮茵陳減一半,內二味,煮取一升去滓,分三服,小便利出如皂角汁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出也。如大便自利者,去大黃,加黃連二錢。

寇宗奭治一僧,因傷寒發汗不徹,有留熱,面身皆黃,多熱,期年不愈方。

茵陳,山梔(各三分),秦艽,升麻(各四錢)

為散,每用三錢,水四合,去滓,食後溫服。五日病減,二十日悉去。

搐鼻瓜蒂散(《寶鑑》)

瓜蒂(二錢),母丁香(一錢),黍米(四十九粒),赤豆(五分)

為細末,每夜臥時,先含水一口,卻於兩鼻孔搐上半字,便睡至明日,取下黃水。

許叔微云:夏有篙師病黃症,鼻內痠疼,身與目黃如金色,小便赤澀,大便如常,此病不在臟腑,乃黃入清道中也。若服大黃則必腹脹為逆,當瓜蒂散搐之,令鼻中黃水出盡則愈。

孟銑方

瓜蒂,丁香,赤小豆(各七枚)

為末,吹豆許入鼻,少時黃水流出,隔一日用,瘥乃止。一方用瓜蒂一味為末,以大豆許吹鼻中,輕則半日,重則一日,出黃水愈。

白話文:

黃疸

患者食慾旺盛,卻想躺著休息,全身、臉部、指甲和尿液都發黃。這是脾胃積熱,又受風濕侵襲,瘀血凝聚不散,濕熱蒸騰鬱結,或是傷寒病沒有出汗,瘀熱停留在體內造成的。治療應根據濕熱的輕重來決定用藥。如果面色微黃,但身體其他部位出現青黑、赤色等情況,則與純粹的熱症不同,應從濕邪的角度治療。

加減五苓散:茵陳、豬苓、白朮、赤茯苓、澤瀉

大茵陳湯:茵陳蒿、大黃、梔子

將藥物用水煎煮,先煮茵陳至原量一半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剩下一升,過濾去渣,分三次服用。小便通暢,像皂角水一樣,一夜後腹部感覺好轉,黃疸從小便排出。如果大便已經通暢,就去除大黃,加黃連。

寇宗奭治療一位僧人,因傷寒發汗不徹底,留下熱邪,面部和身體都發黃,熱象明顯,一年都未痊癒。使用的藥方是:茵陳、山梔子、秦艽、升麻。製成散劑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四合煎煮,過濾去渣,飯後溫服。服藥五天病情減輕,二十天痊癒。

搐鼻瓜蒂散:(出自《寶鑑》)瓜蒂、母丁香、黍米、赤豆

將藥物磨成細粉,每晚睡前,先含一口水,然後將藥粉少許搐入鼻孔,睡到第二天早上,取出鼻涕中流出的黃水。

許叔微說:夏天,有一個蒿師得了黃疸,鼻內酸痛,身體和眼睛都像金色一樣黃,小便赤澀,大便正常,這種病不在臟腑,而是黃疸進入清道(經絡)中了。如果服用大黃,必然導致腹脹,是逆向的,應當用瓜蒂散搐鼻,讓鼻中黃水排盡即可痊癒。

孟銑方:瓜蒂、丁香、赤小豆

將藥物磨成粉末,吹少許入鼻中,一會兒黃水就會流出來,隔一天再用,病癒就停止。另一方只用瓜蒂一種藥物磨成粉,用大豆粒大小的量吹入鼻中,輕症半日,重症一日,黃水排出即可痊癒。

2. 谷疸

始於風寒而成於飲食也。《金匱》云:風寒相搏,食谷即眩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又云:谷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為谷疸,茵陳蒿湯主之。

茵陳蒿湯(即前大茵陳蒿湯),此下熱之劑,氣實便閉者宜之,不然不可用。

茯苓茵陳梔子湯(《寶鑑》),治谷疸,心下痞滿,四肢困倦,身目俱黃,心神煩亂,兀兀欲吐,飲食遲化,小便瘀悶發熱。

菌陳(一錢),茯苓(五分),梔子,蒼朮(去皮,炒),白朮(各三錢),黃連,枳殼,豬苓澤瀉,陳皮,防己(各二分),黃芩(六分),青皮(一分)

長流水煎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梔子、茵陳,泄濕熱而退黃;黃連、枳殼,泄心下痞滿;熱能傷氣,黃芩主之;濕熱壅胃,二朮、青皮除之;濕熱流注經絡膀胱,二苓、防己利之。

膽礬丸(《本事》),治男婦食勞,面黃虛腫,痃癖氣塊。

膽礬(無石者,三兩),黃蠟(二兩),大棗(五十枚)

用石器入頭醋三升,下膽礬、大棗慢火熬半日,取出棗子去皮核,次下黃蠟再熬一二時如膏,入臘茶二兩,同和為丸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茶清下,日三。

許叔微云:宗室趙彥才下血,面如蠟,不進食,蓋酒病致此。授此服之,終劑而血止,面色鮮潤,食亦如常。

治濕熱黃病,助脾去濕方(《乾坤生意》)

針砂(擂淨繡水,淘白色,以米醋於鐵銚內浸一宿,炒乾,再炒三五次,候通紅,二兩五錢),陳粳米(半升,水浸一夜,搗粉作塊,煮半熟),百草霜(一兩半)

上三味搗千下,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用五加皮、牛膝根、木瓜根浸酒下。初服若瀉,其病本去也。

脾勞黃病方(《摘元》)

針砂(四兩,醋炒七次),乾漆(燒存性,二錢),香附(三錢),平胃散(五錢)

為末,蒸餅如桐子大,湯下。

黃病有積神方(《先醒齋筆記》)

蒼朮(炒),厚朴(薑汁炒),橘紅,甘草,楂肉,茯苓,麥芽(各二兩),檳榔(一兩),綠礬(醋煅研細,一兩五錢)

為末,棗肉丸梧子大,每服一錢,白湯下,日三服。凡服礬者,忌食蕎麥、河豚,犯之即死。

予每治脫力勞傷,面黃能食,四肢無力,用造酒麴丸平胃散,加皂礬(煅透)針砂,淡醋湯下十丸,日二。

白話文:

谷疸

谷疸的起因是風寒,而病情加重則來自飲食。 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風寒互相搏擊,吃了食物就頭暈,穀物之氣不能消化,胃中感到苦悶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部受到寒邪侵襲,熱氣流向膀胱,全身皮膚都發黃,這就是所謂的谷疸。 書中又說:谷疸的症狀是寒熱交替,不吃東西,吃了東西就頭暈,心胸不安,久而久之就會發黃,這就是谷疸,茵陳蒿湯可以治療。

茵陳蒿湯(即前大茵陳蒿湯),這是治療下焦濕熱的藥方,氣機壅滯、大便不通的人適合使用,否則不能服用。

茯苓茵陳梔子湯(出自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,用於治療谷疸,症狀包括心下痞滿、四肢倦怠、全身和眼睛都發黃、心神煩亂、噁心欲吐、飲食消化不良、小便不利並伴有發熱。

藥物組成:茵陳(一錢),茯苓(五分),梔子、蒼朮(去皮,炒)、白朮(各三錢),黃連、枳殼、豬苓、澤瀉、陳皮、防己(各二分),黃芩(六分),青皮(一分)。

用法:加適量水煎煮,去渣,空腹溫服。

方中梔子、茵陳,能瀉去濕熱,退黃;黃連、枳殼,能瀉去心下痞滿;由於熱邪能傷及氣機,故用黃芩;濕熱壅塞胃腸,故用二朮、青皮去除;濕熱流注經絡膀胱,故用二苓、防己利水消腫。

膽礬丸(出自《本事方》),治療男女因勞倦飲食過度而導致的面黃浮腫,以及痃癖(腹部腫塊)和氣塊。

藥物組成:膽礬(無石者,三兩),黃蠟(二兩),大棗(五十枚)。

用法:用石器,加入三升醋,放入膽礬、大棗,用文火熬煮半日,取出棗子去皮核,然後加入黃蠟,再熬煮一兩個小時至膏狀,加入臘茶二兩,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茶水送服,每日三次。

許叔微記載:宗室趙彥才因下血,面色如蠟,不進食,這是因為酗酒所致。服用此方後,出血終止,面色紅潤,飲食恢復正常。

治濕熱黃疸,健脾除濕方(出自《乾坤生意》)

藥物組成:磁石(研磨乾淨,淘洗至白色,用米醋浸泡於鐵銚內一夜,炒乾,再炒三五次,至通紅,二兩五錢),陳粳米(半升,水浸泡一夜,搗碎成粉末,做成藥塊,煮至半熟),百草霜(一兩半)。

用法: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細末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五加皮、牛膝根、木瓜根浸泡的酒送服。初次服用若腹瀉,說明病情已開始好轉。

脾勞黃疸方(出自《摘元方》)

藥物組成:磁石(四兩,醋炒七次),乾漆(燒成炭,二錢),香附(三錢),平胃散(五錢)。

用法:研磨成細末,用蒸餅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湯送服。

黃疸兼有積滯證方(出自《先醒齋筆記》)

藥物組成:蒼朮(炒),厚朴(薑汁炒),橘紅,甘草,山楂肉,茯苓,麥芽(各二兩),檳榔(一兩),綠礬(醋煅研細,一兩五錢)。

用法:研磨成細末,用棗肉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錢,用白開水送服,每日三次。服用含礬藥物者,忌食蕎麥、河豚,否則會危及生命。

我常治療因勞累損傷導致的面黃肌瘦、能吃但四肢無力者,使用酒麴丸加平胃散,再加煅透的皂礬和磁石,用淡醋湯送服十丸,每日二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