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結陰便血
結陰便血者,以風冷之邪,結於陰分而然。蓋邪在五臟,留而不去,是之謂結陰。邪內結不得行,則病歸血分,故為便血。經曰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,正此之謂。宜外灸中脘、氣海、三里以引胃氣,散風邪,內以平胃地榆湯溫散之劑止之。(景岳)
《寶鑑》平胃地榆湯,治邪陷陰分,結陰便血。
陳皮,厚朴,蒼朮,甘草,地榆,人參,白朮,當歸,芍藥,升麻,乾葛,茯苓,神麯,乾薑(炒),香附(各等分)上㕮咀,每服五錢,加薑棗煎,空心服。一方無香附,有附子,益智仁。
胃風湯,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及下血,或下清血,或下豆汁,久而無度者,即八物湯去地黃、甘草,加官桂等分,每服二錢,水一大盞,粟米百餘粒,同煎七分,去滓稍熱服。蓋亦陰結之類,為陰氣內結,故去甘寒而加辛熱,結者散之也。
經驗方
荊芥一味,略炒為末,米飲服二錢。
地榆湯,河間曰:陰結便血者,以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血氣無宗,滲入腸下,致使漸多,此湯治之。
地榆(四兩),甘草(半炙半生,三兩),縮砂仁(七枚)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三盞,煎至一半,去滓溫服。
白話文:
結陰便血是指風寒邪氣凝結在陰部所致的便血。邪氣滯留在五臟,不去除就會形成陰結。邪氣內結無法排出,則會影響血分,導致便血。古籍記載:陰結一次便血一升,再次陰結便血兩升,三次陰結便血三升,就是這個意思。治療方法宜在外灸中脘穴、氣海穴、足三里穴,以疏通胃氣,散發風邪;內服平胃地榆湯等溫散之劑止血。
平胃地榆湯主治邪氣侵犯陰分,導致陰結便血。藥方組成:陳皮、厚朴、蒼朮、甘草、地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升麻、葛根、茯苓、神麴、炒乾薑、香附(各等份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、紅棗煎服,空腹服用。另有一方不含香附,而加入附子、益智仁。
胃風湯主治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侵犯腸胃,導致水穀不化,便血(血色深或如豆汁),時間久且出血量多的情況。此方是八物湯去地黃、甘草,再加等份的桂枝、肉桂而成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大杯和少量米一起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此方也適用於陰結,因陰氣內結,故去寒涼藥物而加溫熱藥物,以散結。
經驗方:荊芥單味藥,略炒研末,用米湯送服,每次二錢。
地榆湯,治療陰結便血,因陰氣內結,無法排出,血氣無處歸宿,滲入腸道而致便血日漸嚴重。藥方組成:地榆四兩,甘草(一半炙、一半生)三兩,縮砂仁七枚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三盞煎至一半,去渣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