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風瘧
風瘧者,脈浮、多汗、惡風,多於春時得之。經云:以春病者,惡風是也。亦有發於秋者,經云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是也。楊仁齋云:風瘧是感風而得,惡風自汗,煩躁頭疼。風,陽氣也,故先熱後寒,可與解散風邪。
白話文:
風瘧病的症狀是:脈搏浮動、盜汗、怕風,大多在春季患病。經書上說:「春天得病的,就是怕風」。也有在秋季發生的,經書上說:「夏季出汗,到了秋天就會變成風瘧病」。楊仁齋說:「風瘧病是感受了風氣而得的,怕風、自汗、煩躁頭疼。風,就是陽氣,所以先熱後寒,可以跟傷風感冒一起治療。
2. 溫瘧
瘟瘧者,先熱而後寒,與風瘧大略則同,其但熱而不寒者,經所謂得之冬中於風,寒氣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夏陽氣大發,邪氣與汗皆出。此病藏於腎,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。《外臺》云:病瘧六七日,但見熱者,溫瘧也。與夏傷暑而秋病瘧者不同。又有先傷風而後傷寒者,亦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,與此亦不同。
桂枝白虎湯
白話文:
瘟瘧:起初發熱,之後發冷,與風瘧大致相同。但只有發熱而不發冷的,是《內經》所說的冬天受風,寒氣藏在骨髓裡,到了春夏陽氣大發,邪氣與汗水一起發出。瘟瘧病藏在腎裡,它的邪氣先從身體內部發出到體外。《外臺祕要》說:患瘧疾六七天,只見發熱的,這是溫瘧。這與夏天傷署,秋天得瘧疾的情況不同。初春先受風寒,後來又受暑熱的,也先發熱後發冷,叫做溫瘧,這與瘟瘧也不同。
桂枝白虎湯
組成:
- 桂枝、芍藥、生石膏、粳米、甘草
功效:
- 疏散風熱,清熱潤燥,止渴生津
- 主治風熱表證,汗多口渴,脈浮數
適用症狀:
- 感冒發燒,惡風發熱,周身疼痛
- 口乾舌燥,頭疼頭脹
- 脈搏浮數有力
禁忌:
- 陰虛血虛者慎用
知母(六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石膏(一斤,碎),桂枝(三兩),粳米(六合)
白話文:
知母(十二兩),甘草(炙,四兩),石膏(兩公斤,碎),桂枝(六兩),粳米(十二合)
上銼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,汗出即愈。
延年療溫瘧,壯熱不能食,知母鱉甲湯
白話文:
治療久年溫瘧,發作時壯熱不能進食。方劑:鱉甲湯。做法:將鱉甲搗碎,每劑5錢,水1.5碗,煎煮到剩8分,去渣後溫服,出汗即可痊癒。
知母,鱉甲(炙),骨皮(各三兩),常山(二兩),竹葉(一升),石膏(四兩)
水煎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知母、鱉甲(炙)、骨皮(各三兩)、常山(二兩)、竹葉(一升)、石膏(四兩)
水煎,分三服。
3. 濕瘧
濕瘧者,寒熱身重,肢節煩疼,脹滿,善嘔,自汗。陳無擇云:因汗出復浴,濕舍皮膚,及冒雨濕所致。當從太陰論治,除濕湯主之。寒多者必兼溫,行陽氣也。
除濕湯
白話文:
溼瘧病人表現為寒熱交替發作、身體沉重疼痛、四肢關節痠痛、腹脹、容易嘔吐、自發性出汗等症狀。陳無擇認為:這主要是因為汗出後又洗澡,導致溼氣滯留在皮膚上,或被雨淋濕所致。治療時應該按照太陰經的理論進行辨證論治,以除濕湯為主藥。如果寒症較重,必須輔以溫熱藥物,以促進陽氣運行。
除濕湯
組成:
- 茯苓 三錢
- 白朮 三錢
- 澤瀉 二錢
- 薏苡仁 二錢
- 防己 二錢
功用: 驅除身體濕氣,利尿消腫,適合因濕氣過重而出現水腫、腹脹、小便不暢等症狀者服用。
用法: 藥材洗淨後,加水適量,煎煮取汁,一日分兩次服用。
半夏,厚朴,蒼朮(米泔制,各二兩),白朮(生),藿香,橘紅,白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)
白話文:
半夏、厚朴、蒼朮(用米酒浸泡後,各二兩),白朮(生曬烘乾的,一兩),藿香、橘紅、白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煨過的,七錢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薑七片,棗一枚,水煎食前溫服。本方去白朮,加人參、草果、水薑、烏梅煎,即《和劑》人參養胃湯。脈無力,寒多,加薑、附;脈有力,熱多,加芩、連、柴胡。樸、蒼、藿、薑,發散也;半、果、茯、橘,劫痰也,人參惟虛人最宜。
白話文:
上黨參七錢半,每次服用四錢,切生薑片七片,棗一枚,用水煎煮,在飯前溫熱服用。本方中除去白術,加入人參、草果、生薑、烏梅煎煮,就是《和劑》中的人參養胃湯。脈搏無力,寒氣較多,就加入生薑、附子;脈搏有力,熱氣較多,就加入黃芩、連翹、柴胡。蒼術、藿香、生薑具有發散的作用;半夏、草果、茯苓、橘紅具有消除痰液的作用;人參特別適合體虛的人服用。
4. 癉瘧
癉,單也,言獨熱而無寒也。經云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此以陽臟而病陽證,與諸瘧證亦不同,其治之之法有三:一者熱氣內蓄,而表有客寒,則當散以辛涼。一者客邪已解,而蘊熱獨盛,則當清以苦寒或甘寒。一者邪火雖盛,而氣血已衰,真陰已耗急,急宜壯水固原也。
《備急》竹葉常山湯,治癉瘧及溫瘧。
白話文:
癉病是指單獨發熱,沒有寒症。經書上說:陰氣孤獨,陽氣獨盛,就會發熱,少氣煩悶,手足發熱,想要嘔吐,這種病叫癉瘧。這是陽臟發生了陽證,和其他瘧疾的證候不同,治療的方法有三種:一種是熱氣在體內鬱積,體表又有外感風寒,這就要用辛涼藥來散寒。一種是外邪已經解除,但體內熱氣獨盛,就要用苦寒或甘寒的藥來清熱。一種是邪火雖然很盛,但氣血已經衰弱,真陰已經耗竭,這就要趕快用藥來滋陰補腎,固本培元。
《備急》[竹葉常山湯],治療癉瘧及溫瘧。
常山(三兩),淡竹葉(一握),小麥(一升)
水五升,煮一宿,明旦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白話文:
常山(三兩):常山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行氣活血的功效。
淡竹葉(一握):淡竹葉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生津、利尿消腫的功效。
小麥(一升):小麥是一種穀物,具有補中益氣、滋陰潤燥的功效。
水五升,煮沸一夜,隔天早晨繼續煮沸取二升水,分三份溫服。
5. 牡瘧
瘧多寒者,名曰牡瘧,《金匱》云然也。然牡當作牝,傳寫之誤耳。衛州書云:瘧多寒者,痰多也,痰為水類,能遏絕其陽氣於裡,使不得外達,故寒多不熱,雖熱亦不甚也。用蜀漆散者,吐去其痰,陽氣一伸,其疾自愈。夫牡屬陽,牝屬陰,寒多為陰,故宜曰牝。
牡蠣湯
白話文:
瘧疾多寒症狀的,稱為牝瘧,《金匱要略》中也是這麼說的。但是「牡」應該寫作「牝」,是抄寫傳遞時寫錯了。衛州的醫書中說:瘧疾多寒症狀的,是痰多引起的。痰屬於水類,會遏制人體內部的陽氣,使陽氣不能外達,所以多寒而不熱,即使發熱也不會很嚴重。使用蜀漆散來治療,可以將痰吐出,使陽氣得以伸張,疾病自然痊癒。牡屬陽,牝屬陰,寒多為陰,所以應該說牝瘧。
牡蠣湯
**組成:**生牡蠣 30 枚,豬瘦肉 250 公克,薑 3 片,蔥 2 根,鹽適量。
**功效:**滋陰潛陽、化痰軟堅、養血益精。
**主治:**陰虛發熱、潮熱盜汗、咳嗽痰多、胸痛胸悶、男子遺精早洩、婦女經血不調、盜汗。
用法:
- 將牡蠣洗淨,去殼留汁。
- 瘦肉洗淨,切成塊。
- 薑切片,蔥切段。
-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,加水適量,煮沸後轉小火燉煮 1 小時。
- 加入鹽調味即可。
牡蠣,麻黃(各四兩),蜀漆(三兩),甘草(二兩)
上先取蜀漆三過去腥,水八斗煮蜀漆、麻黃等得六升,去沫內余藥,煮取二升,吐勿復飲之。
白話文:
牡蠣、麻黃(各一百二十克),蜀漆(九十克),甘草(六十克)
先以川漆去除腥味,以八斗水煮川漆、麻黃等,得六升的藥液後,去除藥沫與其他藥材,再煮取二升的藥液,嘔吐後,不要再服用。
6. 痰瘧
痰瘧由夏月乘涼飲冷,及臥濕地、飢飽失時、脾胃不和、痰積中脘所致。其脈弦滑,其證胸痞嘔吐,或時眩暈者是也。微則消之,甚而實者,蜀漆、常山之類,攻而去之。虛者四獸飲之屬,補而逐之。
常山散
白話文:
「痰瘧」是由於夏季貪涼飲冷,或臥於潮濕之地,或飢飽失時,導致脾胃不和,痰液積聚在中脘所引起的疾病。其脈搏弦滑,臨牀表現為胸悶、嘔吐,或時常頭暈。痰瘧輕微時,使用消痰藥物治療;嚴重時,使用蜀漆、常山等攻逐藥物來消除痰液。對於虛弱的患者,使用四獸飲等滋補藥物來補益身體,並驅散痰液。
常山散
組成:
- 常山(地丁草)
- 赤芍藥
- 芒硝
功效:
- 祛風濕,活血止痛
主治:
- 風濕痹痛,肢體麻木,關節腫痛
用法:
- 研末,每次 3 克,一日 2 次,溫水送服。
- 外用:研末外敷患處。
注意事項:
- 孕婦、哺乳期婦女慎用。
- 脾胃虛弱者慎用。
常山一兩銼碎,以好酒浸一宿,瓦器煮乾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半盞,去滓停冷,五更服之,不吐不瀉效。
四獸飲
白話文:
常山一兩,搗碎後用好酒浸泡一夜,用瓦器煮至乾透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盞,煎至半盞,去渣後放涼,於凌晨五點服用。如果服用後沒有嘔吐或腹瀉,即見效。
四獸飲
銅器盛四獸血:虎、狼、熊、豹,各一升,貯井中七日,乃出曝乾。取虎血赤,狼血白,熊血黑,豹血青,各二錢,酒一升,煎取八合,不和湯,但用井水。
用銅器盛裝虎、狼、熊、豹四獸的血,各一升,存放在井中七天,然後取出曝曬至乾。取虎血(紅色)、狼血(白色)、熊血(黑色)、豹血(青色),各二錢,加入一升酒,煎煮取八合,不加入湯汁,只用井水。
半夏,茯苓,人參,草果,陳皮,甘草(減半),烏梅肉,白朮(各等分)
上㕮咀,同薑、棗等分,以鹽少許淹服食頃,厚皮紙煨令香熟,焙乾,每服半兩,水煎,未發前並進三服。
白話文:
半夏、茯苓、人參、草果、陳皮、甘草(減半)、烏梅肉、白朮(各等份)
將㕮咀、生薑、紅棗按相等比例研成粉末,加入少許鹽醃漬片刻,用厚紙包住,煨至散發香味,取出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半兩,與水煎服。在發病前,連續服用三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