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風瘧
風瘧者,脈浮、多汗、惡風,多於春時得之。經云:以春病者,惡風是也。亦有發於秋者,經云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是也。楊仁齋云:風瘧是感風而得,惡風自汗,煩躁頭疼。風,陽氣也,故先熱後寒,可與解散風邪。
白話文:
風瘧是一種疾病,症狀是脈搏浮弱、容易出汗、怕風,多發生在春季。古籍記載,春季生病的人,大多怕風。但也有些病例發生在秋季,古籍記載,夏季暑熱時汗出不暢,到了秋季就可能發展成風瘧。楊仁齋認為,風瘧是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疾病,患者怕風、自汗、煩躁、頭痛。風屬陽氣,因此風瘧的症狀是先熱後寒,可以用一些藥物來疏散風邪。
2. 溫瘧
瘟瘧者,先熱而後寒,與風瘧大略則同,其但熱而不寒者,經所謂得之冬中於風,寒氣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夏陽氣大發,邪氣與汗皆出。此病藏於腎,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。《外臺》云:病瘧六七日,但見熱者,溫瘧也。與夏傷暑而秋病瘧者不同。又有先傷風而後傷寒者,亦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,與此亦不同。
桂枝白虎湯
知母(六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石膏(一斤,碎),桂枝(三兩),粳米(六合)
上銼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,汗出即愈。
延年療溫瘧,壯熱不能食,知母鱉甲湯
知母,鱉甲(炙),骨皮(各三兩),常山(二兩),竹葉(一升),石膏(四兩)
水煎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溫瘧是指一開始發熱,之後才發冷的疾病,大致上和風瘧相似。但如果只是發熱不發冷,經書上說這是冬天受風寒,寒邪藏在骨髓裡,到了春夏陽氣旺盛,邪氣和汗水一起排出體外。這種病邪藏在腎臟,邪氣先從內部發散到體表。《外臺秘要》說:患瘧疾六七天,只發熱不發冷的,就是溫瘧,這和夏天中暑秋天再發瘧疾的情況不同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先受風寒,再受寒邪,也先發熱後發冷,也稱為溫瘧,但和上面這種情況不同。
桂枝白虎湯的組成:知母六兩,炙甘草二兩,石膏一斤(研碎),桂枝三兩,粳米六合。 使用方法:將藥材研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,出汗即可痊癒。
延年療溫瘧,症狀為壯熱不能進食,使用知母鱉甲湯:知母、炙鱉甲、骨皮各三兩,常山二兩,竹葉一升,石膏四兩。 使用方法:水煎服,分三次服用。
3. 濕瘧
濕瘧者,寒熱身重,肢節煩疼,脹滿,善嘔,自汗。陳無擇云:因汗出復浴,濕舍皮膚,及冒雨濕所致。當從太陰論治,除濕湯主之。寒多者必兼溫,行陽氣也。
除濕湯
半夏,厚朴,蒼朮(米泔制,各二兩),白朮(生),藿香,橘紅,白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姜七片,棗一枚,水煎食前溫服。本方去白朮,加人參、草果、水薑、烏梅煎,即《和劑》人參養胃湯。脈無力,寒多,加薑、附;脈有力,熱多,加芩、連、柴胡。樸、蒼、藿、姜,發散也;半、果、茯、橘,劫痰也,人參惟虛人最宜。
白話文:
濕瘧的症狀是:寒熱交替,身體沉重,四肢關節痠痛煩悶,腹部脹滿,容易嘔吐,還會自汗。陳無擇認為,濕瘧是汗出後又洗澡,導致濕氣滯留在皮膚,或淋雨受濕所引起的。治療應從脾經(太陰)入手,用除濕湯為主方。如果寒邪較重,必須加入溫性的藥物,以溫通陽氣。
除濕湯的藥方:
半夏、厚朴、蒼朮(用米泔水處理,各二兩)、白朮(生)、藿香、橘紅、白茯苓(各一兩)、炙甘草(七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加生薑七片、大棗一枚,水煎服,飯前溫服。 如果將白朮去掉,再加入人參、草果、水薑、烏梅煎煮,就成了《和劑局方》中的人參養胃湯。脈象無力,寒邪較重,可加生薑、附子;脈象有力,熱邪較重,可加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。厚朴、蒼朮、藿香、生薑具有發散作用;半夏、草果、茯苓、橘紅則能燥濕化痰;人參只適合虛弱的人服用。
4. 癉瘧
癉,單也,言獨熱而無寒也。經云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此以陽臟而病陽證,與諸瘧證亦不同,其治之之法有三:一者熱氣內蓄,而表有客寒,則當散以辛涼。一者客邪已解,而蘊熱獨盛,則當清以苦寒或甘寒。一者邪火雖盛,而氣血已衰,真陰已耗急,急宜壯水固原也。
《備急》竹葉常山湯,治癉瘧及溫瘧。
常山(三兩),淡竹葉(一握),小麥(一升)
水五升,煮一宿,明旦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白話文:
癉瘧是指單純發熱,沒有寒顫的瘧疾。經書上說:陰氣衰竭,陽氣獨盛,就會發熱、氣短、煩躁、手腳發熱想吐,這種病就叫做癉瘧。這是陽臟生病,出現陽證的症狀,與其他瘧疾不同。治療方法有三種:一是體內有熱邪蓄積,但體表又有寒邪,就要用辛涼的藥物來散寒解表;二是寒邪已解,但體內熱邪獨盛,就要用苦寒或甘寒的藥物來清熱;三是邪火雖盛,但氣血已經衰弱,真陰已經虧損嚴重,就要緊急使用滋陰補腎的藥物。
《備急》方中的竹葉常山湯,可以治療癉瘧和溫瘧。
藥方:常山三兩,淡竹葉一握,小麥一升。
用法:加水五升,煮一夜,第二天早上再煮成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5. 牡瘧
瘧多寒者,名曰牡瘧,《金匱》云然也。然牡當作牝,傳寫之誤耳。衛州書云:瘧多寒者,痰多也,痰為水類,能遏絕其陽氣於裡,使不得外達,故寒多不熱,雖熱亦不甚也。用蜀漆散者,吐去其痰,陽氣一伸,其疾自愈。夫牡屬陽,牝屬陰,寒多為陰,故宜曰牝。
牡蠣湯
牡蠣,麻黃(各四兩),蜀漆(三兩),甘草(二兩)
上先取蜀漆三過去腥,水八斗煮蜀漆、麻黃等得六升,去沫內余藥,煮取二升,吐勿復飲之。
白話文:
瘧疾多以寒邪為主症的,稱為牡瘧,《金匱要略》裡是這麼說的。但是「牡」字應該改成「牝」,是傳抄時寫錯了。「衛州書」裡說:瘧疾寒邪盛的,痰濕也多。痰濕屬陰寒,會阻遏體內的陽氣,使陽氣無法外達,所以寒邪重而發熱輕微,即使發熱也不厲害。使用蜀漆散來治療,可以把痰吐出來,陽氣得以舒展,疾病自然痊癒。因為「牡」屬陽,「牝」屬陰,寒邪盛屬陰,所以應該叫做「牝瘧」。
牡蠣湯的組成:
牡蠣、麻黃(各四兩)、蜀漆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
先將蜀漆三兩去除腥味,然後加水八斗,煮蜀漆和麻黃至六升,去掉浮沫,加入其他藥材,再煮至二升,服藥後不要再喝水。
6. 痰瘧
痰瘧由夏月乘涼飲冷,及臥濕地、飢飽失時、脾胃不和、痰積中脘所致。其脈弦滑,其證胸痞嘔吐,或時眩暈者是也。微則消之,甚而實者,蜀漆、常山之類,攻而去之。虛者四獸飲之屬,補而逐之。
常山散
常山一兩銼碎,以好酒浸一宿,瓦器煮乾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半盞,去滓停冷,五更服之,不吐不瀉效。
四獸飲
半夏,茯苓,人參,草果,陳皮,甘草(減半),烏梅肉,白朮(各等分)
上㕮咀,同薑、棗等分,以鹽少許淹服食頃,厚皮紙煨令香熟,焙乾,每服半兩,水煎,未發前並進三服。
白話文:
痰瘧是夏天貪涼飲冷,或睡在潮濕的地方、飲食不規律、脾胃不好,導致痰液積聚在心窩部位而引起的疾病。症狀表現為脈象弦滑,胸部滿悶、嘔吐,有時還會頭暈目眩。症狀輕微的,可以透過調理使其消散;如果病情嚴重,痰飲積聚,則需要用蜀漆、常山等藥物攻破去除痰飲。如果病人體虛,則需服用四獸飲等溫補藥物,既要補益身體,又要驅除痰飲。
常山散:
將一兩常山切碎,用好酒浸泡一夜,然後用瓦器煎煮至乾燥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盞煎成半盞,去掉藥渣後放涼,在凌晨五點服用。如果服用後不嘔吐不腹瀉,就表示藥物有效。
四獸飲:
半夏、茯苓、人參、草果、陳皮、甘草(減半)、烏梅肉、白朮(各等份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與等量的生薑、大棗一起,加少許鹽醃製片刻後,用厚紙包裹煨烤至香熟,再烘乾。每次服用半兩,水煎服。在疾病發作前,連服三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