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惡寒
惡寒有陽虛陽郁之異,陽虛者宜補而溫之,陽郁者宜開發上焦,以升陽明之氣。丹溪所謂久病惡寒,當用解鬱是也。
桂枝加人參附子湯,治陽虛腠理不固,惡寒自汗,其脈浮虛。
桂枝,白芍(各一兩半),甘草(炙,一兩),附子(炮,半個),人參(一兩半)
每服五錢,生薑三片,棗一枚,水煎服。
陽郁治案:
進士周,年近四十,得惡寒證,服附子數百帖而病益甚,脈弦而緩。遂以江茶入生薑汁、香油些少調飲之,吐痰一升許,減大半。又與通聖散去麻黃、硝、黃,加當歸、地黃百帖而安。
一女子惡寒,用苦參、赤小豆各一錢為末,齏水調飲之,吐痰甚多,繼用南星、川芎、蒼朮、黃芩,酒打面為丸服愈。《元珠》云:上焦不通,則陽氣抑遏,而皮膚分肉,無以溫之,故寒慄。東垣升陽益胃湯用升發之劑,開發上焦,以升陽明之氣,出於表而溫之也。丹溪吐出濕痰,亦開發上焦,使陽氣隨吐伸發出外而溫之也。故寒慄皆愈。二者乃陽郁表寒之要。
大建中湯,療中虛怯寒。
黃耆,當歸,桂心,白芍(各二錢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半夏,黑附(炮去皮,各二錢半)
上八味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羅謙甫治僉院董誠彥,夏月勞役過甚,煩渴不上,極飲潼乳,又傷冷物,遂自利,腸鳴腹痛,四肢逆冷,冷汗自出,口鼻氣亦冷,六脈如珠絲,時發昏憒。眾大醫議以蔥熨臍下,又以四逆湯五兩,生薑二十片,連須蔥白九莖,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涼服。至夜半,氣溫身熱思粥飲,至天明而愈。
許魯齋先生聞知嘆曰:病有輕重,方有大小,治有緩急,僉院之病,非大方從權急治,不能愈也。
昔有一婦人惡寒特甚,盛暑亦必服皮衣數件,晝夜常坐臥床褥,飲食如常,亦一無所苦,更名醫數四,終莫能治。補瀉寒熱溫涼備嘗之矣。一醫以玉屏風散大劑煎水,以大鍋令患者熏蒸半日許,汗出得愈。(鶴年識)
白話文:
惡寒
惡寒的原因有陽虛和陽郁兩種。陽虛者應補益溫煦,陽郁者則應疏通上焦,以提升陽明之氣。丹溪翁所言久病惡寒,應當使用解鬱之法,正是這個道理。
桂枝加人參附子湯用於治療陽虛、衛氣不固,導致惡寒自汗,脈象浮虛的症狀。
組成:桂枝、白芍(各一兩半)、甘草(炙,一兩)、附子(炮,半個)、人參(一兩半)
用法:每服五錢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煎服。
陽郁的治療案例:
一位姓周的進士,年近四十,患有惡寒,服用附子數百劑病情卻加重,脈象弦緩。於是用薑汁、香油調和茶飲服下,吐出約一升痰液,病情減輕一半。之後又服用去麻黃、硝石、黃連,加當歸、地黃的通聖散百劑而痊癒。
一位女子患有惡寒,用苦參、赤小豆各一錢研末,用米湯調服,吐出大量痰液,之後再服用南星、川芎、蒼朮、黃芩製成的酒劑丸藥而痊癒。《元珠》記載:上焦不通,則陽氣受阻,皮膚肌肉得不到溫煦,因此會寒慄。東垣的升陽益胃湯使用升發的藥物,疏通上焦,提升陽明之氣,使之從體表發散而溫暖身體。丹溪翁的方法是吐出濕痰,也是疏通上焦,使陽氣隨著痰液的排出而發散到體表,從而溫暖身體。因此寒慄都得以痊癒。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陽郁表寒的要法。
大建中湯用於治療中虛畏寒。
組成: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白芍(各二錢)、人參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、半夏、黑附子(炮去皮,各二錢半)
用法:將藥材研磨後,每服五錢,加水二盞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煎至一盞,去渣,飯後溫服。
羅謙甫治療僉院董誠彥的案例:董誠彥夏季勞累過度,煩渴,大量飲用牛乳,又食用了寒涼食物,導致腹瀉、腸鳴腹痛,四肢冰冷,冷汗淋漓,口鼻氣息也冰冷,脈象細弱如絲,時而昏憒。多位名醫商議後,用蔥灸其臍下,又用四逆湯五兩,生薑二十片,連須蔥白九莖,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放涼服用。至夜半,氣息溫暖,身體發熱,想吃粥,到天明便痊癒了。
許魯齋先生聞訊後感嘆道:疾病有輕重,方劑有大小,治療有緩急,僉院的病症,如果不是用大劑量方劑從權急救,是無法治癒的。
從前有一位婦人,惡寒非常嚴重,即使盛夏也要穿幾件皮衣,晝夜臥床,飲食正常,也沒有其他不適,找過很多名醫,都無法治癒,各種補瀉寒熱溫涼的方法都用過了。一位醫生用玉屏風散大劑煎水,用大鍋讓病人熏蒸半天,汗出而痊癒。(鶴年識)
2. 瘧疾統論
少陽膽為風木之府,瘧家寒熱之邪,必歸少陽,是以瘧脈多弦。少陽居半表半裡之間,其氣從陽則熱,從陰則寒也。瘧者金火交診,故其病寒熱並作也。
氣分受邪,發於六陽時;血分受邪,發於六陰時。淺者每日一發,深者間日一發,極深者三日發也。淺者屬陽,陽性易動,故日行之氣,觸著便發。深者屬陰,陰性常靜,故日行之氣,屢觸而始發也。
瘧發時,雖大熱大渴,必以淡生薑湯適寒溫飲之。若恣飲冷水瓜果,脾胃轉傷,邪氣不達,綿延難愈。
凡瘧疾多熱,久而不解者,其人必本陰虛,法當益陰除熱,非當歸、鱉甲、制首烏、牛膝之屬,不能除也。多寒而久不解者,其人必本陽虛,法當甘溫散邪,非乾薑、附子、桂枝、人參之屬,不能已也。
瘧邪在陽者,其證多汗,感而即發,邪不能留。其留藏不去者,惟陰邪耳,陰邪不能作汗,雖以汗藥發之亦不得,惟甘潤和陰,如當歸、牛膝之屬,多服久服,自能出汗而解也。
傷寒往來寒熱,勞瘵寒熱如瘧,傷食勞役,腳氣疝氣,腫毒初起,俱有寒熱。陰虛證,每日午後發熱惡寒,至晚亦得微汗而解。脈弦而數,但不大弦為辨耳,俱不可誤認為瘧也。凡病寒熱,有期者瘧也,無期者諸病也。
凡瘧病自陰而漸陽,自遲而漸早者,由重而輕也。自早而漸遲,自陽而漸陰者,由輕而重也。凡感邪極深,發愈晏而作愈遲者,必使漸早漸近,方是佳兆。故治此疾者,春夏為易,秋冬為難。
瘧邪必從汗出,邪在陰者,必汗出至足乃佳,然非麻、葛輩可發,但開鬱通經,其邪熱即散,而為汗矣。其虛者,非參、耆、歸、地,則終不能得汗也。
古稱風寒暑濕,皆能成瘧,然必客於營衛之舍,然後成瘧,不爾不成瘧也。夫營之有舍,猶行人之有傳舍也。營衛之氣,日行一周,歷五臟六腑、十二經絡之界分,必其舍有邪,與日行之衛氣相遇則病作;離則病休,故發作有時,與傷寒大異也。
俗有傷寒變瘧、瘧變傷寒之說,愚謂傷寒變瘧者,本是瘧邪,因其氣特甚,故一發而不止,迨汗出氣衰,乃復返於舍而後日作,非傷寒能變瘧也。瘧變傷寒者,本是傷寒,因邪氣先中少陽,故寒熱如瘧,其邪遞引遞出,遍滿三陽之界,因而發熱不止,設不解,則又轉而之三陰,非瘧邪能變傷寒也。是以始先似瘧之證,熱雖退,身表尚有餘熱,不似瘧之熱退即涼也。
始先似傷寒者,汗常浹體而熱不退,過一二日,忽振寒而發熱,或熱退一日而復作寒熱,非如傷寒之汗出即熱退而邪解也。學者智識既具,自當獨斷,豈可習焉不察,自同眾人也。
久瘧不退,邪氣陷入陰分,虧損營血,有熱無寒,口燥唇乾,有似傷寒,人皆謂之變傷寒,不知其為傳勞瘵也,脈將散大,或細數,而死期至矣。
白話文:
瘧疾統論
少陽膽經主管風木,瘧疾的寒熱邪氣,必定聚集在少陽經,所以瘧疾的脈象大多弦細。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之間,氣血循行於陽經則發熱,循行於陰經則發冷。瘧疾是金火二經交錯影響的結果,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邪氣侵犯氣分,則在六陽時發病;邪氣侵犯血分,則在六陰時發病。發病時間較淺的,每日發作一次;較深的,隔日發作一次;最深的,三天發作一次。發病較淺的屬於陽證,陽性容易活動,所以每日運行之氣,一接觸邪氣就發病。發病較深的屬於陰證,陰性常處於靜止狀態,所以每日運行之氣,需要多次接觸邪氣才發病。
瘧疾發作時,即使非常熱渴,也應喝淡鹽生姜湯來調節寒熱。如果貪飲冷水或吃寒涼瓜果,脾胃就會受損,邪氣不能順利排出,病情就會久拖不愈。
凡是瘧疾多熱,久治不愈的,病人體質必定是陰虛,治療應當滋陰清熱,如當歸、鱉甲、制首烏、牛膝等藥物,才能有效治療。多寒而久治不愈的,病人體質必定是陽虛,治療應當溫陽散寒,如乾薑、附子、桂枝、人參等藥物,才能有效治療。
瘧邪在陽經者,症狀表現為多汗,感邪即發,邪氣不易停留。邪氣停留不去的,只有陰邪,陰邪不能引起汗出,即使用發汗的藥物也無效,只能用甘潤和陰的藥物,如當歸、牛膝等,大量服用,長期服用,才能引發汗出而痊癒。
傷寒往來寒熱,勞瘵寒熱如瘧疾,傷食勞役,腳氣疝氣,腫毒初起,都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陰虛體質者,每日午後發熱惡寒,到晚上會微微出汗而解。脈象弦數,但弦度不大,這是辨別的重點,不可誤認為瘧疾。凡是寒熱發作有規律的,是瘧疾;沒有規律的,是其他疾病。
瘧疾的病情,從陰虛逐漸轉為陽虛,從發病時間延遲逐漸轉為提前的,是病情由重到輕;從發病時間提前逐漸轉為延遲,從陽虛逐漸轉為陰虛的,是病情由輕到重。凡是邪氣侵襲很深,發病時間越來越晚,發作時間越來越長的,如果發病時間能逐漸提前,發作時間能逐漸縮短,才是好兆頭。所以治療瘧疾,春夏容易,秋冬困難。
瘧邪必定從汗液排出,邪氣在陰經者,必須出汗到腳底才算痊癒。但不是所有的發汗藥都能使用,只要疏通鬱氣,通暢經絡,邪熱就會散去,然後就能出汗。體虛者,非參、耆、歸、地黃等藥,終究不能使人出汗。
古書記載風寒暑濕,都能導致瘧疾,但是必須邪氣入侵營衛之舍,才能形成瘧疾,否則不能成病。營氣有其運行路線,如同行人有旅店住宿一樣。營衛之氣,每日運行一周,經過五臟六腑、十二經絡的部位,如果其運行路線上存在邪氣,與每日運行之衛氣相遇,就會發病;分離則病癒,所以發作時間有規律,這與傷寒病有很大區別。
民間有傷寒變瘧、瘧變傷寒的說法,我認為傷寒變瘧,本就是瘧疾,只是其氣盛,所以一發作就停不下來,等到出汗氣虛之後,邪氣又回到原來位置,隔天再發作,並不是傷寒變成的瘧疾。瘧變傷寒,本就是傷寒,因為邪氣先侵犯少陽,所以寒熱如瘧疾,邪氣循序漸進地侵犯三陽經,所以發熱不止,如果不能痊癒,就會轉移到三陰經,並不是瘧疾變成的傷寒。所以一開始像瘧疾的症狀,即使熱退了,身體表面還有餘熱,不像瘧疾熱退就涼快。
一開始像傷寒的,汗液常浸濕身體,但熱不退,過一兩天,突然發冷然後發熱,或者熱退一天又再次出現寒熱,不像傷寒汗出後熱退邪氣就解了。學習者知識豐富後,就應該獨立判斷,怎麼能人云亦云,隨波逐流呢?
久治不愈的瘧疾,邪氣深入陰分,損傷營血,有熱無寒,口乾唇燥,類似傷寒,人們都認為是傷寒轉變而來,其實是勞瘵傳變的結果,脈象將要散大或細數,死期將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