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1)

1. 谷勞

谷勞者,胃受水穀,其氣虛弱,不能傳化,谷盛氣虛,則令人怠惰嗜臥,肢體煩重,腹滿善飢而不能食,食已則發,穀氣不行使然也。

沉香湯

沉香,白朮(土炒),人參,白茯苓,紫厚朴(薑汁炒,各一兩),半夏(薑製),木香,草豆蔻,甘草,陳皮,黑乾薑

生薑、大棗水煎三錢,溫服,日二。

《肘後》云:飽食便臥,得谷勞病,令人四肢煩重,嘿默欲臥,食畢輒甚,用大麥糵一升,椒一兩,並炒,乾薑三兩搗末,每服方寸匕,日三。

白話文:

谷勞是指胃部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虛弱,無法正常消化吸收。由於胃氣虛弱,食物積聚,就會讓人感到疲倦嗜睡、四肢沉重、腹部脹滿卻又總是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吃了東西之後反而更不舒服。這是因為谷氣運行不暢所致。

沉香湯的藥方成分為:沉香、白朮(土炒)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紫厚朴(薑汁炒)、半夏(薑製)、木香、草豆蔻、甘草、陳皮、黑乾薑,各一兩。以生薑、大棗水煎三錢,溫服,一天服用兩次。

《肘後方》記載:飽食後立即臥睡,容易導致谷勞病,症狀是四肢沉重、昏沉嗜睡,飯後症狀加重。治療方法是用大麥粉一升,花椒一兩,一起炒香;再將乾薑三兩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藥粉一小匙(約一錢),一天服用三次。

2. 食亦

內經曰: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亦。夫胃為水穀之海,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衛者也。胃氣和,飲食有節,氣血盛而膚革充盈。若乃胃受邪熱,消爍穀氣,不能變化精血,故善食而瘦也。病名食亦,言雖食亦若飢也。又胃移熱於膽,亦名食亦。以膽為陽木,熱氣乘之,則爍土而消穀也。

甘露飲,治胃熱善食,不生肌肉。

生地,熟地,天冬,麥門冬,片芩,石斛,枇杷葉,甘草,枳殼,茵陳(各一兩)

上十味,水煎三錢服。

白話文:

《食亦》

《內經》說:大腸把熱傳給胃,吃得多卻消瘦,叫做「食亦」。胃是水谷(食物)的倉庫,負責把食物的氣味化成營氣和衛氣。胃氣平和,飲食有節制,氣血就會旺盛,皮膚就會充盈。如果胃受到邪熱侵襲,就會灼傷食物的精氣,無法轉化成精血,所以就會吃得多卻消瘦。這種病叫做「食亦」,意思是雖然吃了東西,卻像餓著一樣。另外,胃把熱傳給膽囊,也叫做「食亦」。因為膽囊屬陽木,熱邪乘其所屬,就會灼傷脾土,使食物無法消化。

「甘露飲」可以治療胃熱、食慾旺盛卻長不出肌肉的病症。

藥方:生地、熟地、天冬、麥門冬、黃芩、石斛、枇杷葉、甘草、枳殼、茵陳(各一兩)

用法:以上十味藥材,水煎,每次服用三錢。

3. 諸血統論

失血諸證,妄行於上則吐衄。衰涸於內則虛勞。妄返於下則便紅。積熱膀胱則癃閉、尿血。滲透腸間,則為腸風。陰虛陽搏,則為崩中。濕蒸熱瘀、則為滯下。熱極腐化,則為膿血。火極似水,則血色紫黑。熱勝於陰,則發為瘍。濕滯於血,則發為痛痹。癮疹皮膚,則為冷痹。蓄之在上,其人喜狂。蓄之在下,其人喜忘。

血出上七竅為血溢,大小便下血為血泄,然《內經》云:溢則後血,是血下出,亦可云溢,正不必拘也。

先見血,後見痰嗽,多是陰虛。先見痰嗽,後見血,多是痰火積熱。

凡吐衄血太甚不止,當防其血暈,用茅根燒煙將醋灑之,令鼻嗅氣以遏其勢,或驀然以冷水噀其面,使驚則止。

血虛眩暈卒倒,不可艾灸,驚哭叫動,動則乘虛而死矣。須以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荊芥穗、甘草各七分,棗二枚,烏梅一個,同煎服之。

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,又不可純用寒涼,必加辛溫升藥。如用寒涼藥,用酒煎、酒炒之類,乃寒因熱用也。久患血證,血不歸元,久服藥而無效者,以川芎為君則效。(丹溪。)

凡嘔吐血,若出未多,必有瘀於胸膈者,當先消而去之。驟用補法,血成瘀而熱,多致不起。

業師薛一瓢先生治陸元賓勞傷吐血,後日漸消瘦,有時發寒熱,飲食減少,微有乾咳,四肢無力,語亦懶。師用大當歸一隻,重二兩者,木器捶松、陳酒煎,令服三劑。以其人素不飲酒,改用酒水各半煎,果三服而諸病皆愈。

白話文:

諸血統論

失血的各種症狀,如果血液妄動向上,就會吐血或鼻出血;如果血液衰竭於內,就會導致虛勞;如果血液妄動向下,就會大便出血;如果膀胱積熱,就會小便困難、尿血;血液滲透到腸道之間,就會導致腸風;陰虛陽亢,就會導致崩漏;濕熱瘀血,就會導致血滯下痢;熱極腐敗,就會導致膿血;熱極則陰寒,就會導致血液顏色紫黑;熱勝於陰,就會導致瘡瘍;濕氣阻滯於血液,就會導致疼痛麻痺;如果皮膚出現癮疹,就會導致寒痺;血液瘀積在上,患者就會喜怒無常;血液瘀積在下,患者就會健忘。

從七竅流出的血叫血溢,大小便出血叫血泄,《內經》說:「溢則後血」,意思是血從下流出也可以稱為血溢,不必拘泥於字面意思。

先見血後見痰嗽,多是陰虛;先見痰嗽後見血,多是痰火積熱。

凡是吐血或鼻出血過多且止不住,要預防血暈,可以用茅根燒煙,再灑上醋,讓患者聞氣味來抑制出血,或者突然用冷水潑臉,讓患者受驚嚇來止血。

血虛導致眩暈昏倒,不可艾灸,驚嚇哭泣或劇烈活動都會加重病情,甚至危及生命。應當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荊芥穗、甘草各七分,大棗兩枚,烏梅一個,一起煎服。

凡是用治療血症的藥物,不能單獨使用一種藥物,也不能只用寒涼藥物,必須加入溫熱的升提藥物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,可以用酒煎或酒炒,這是寒者熱之的治法。久患血症,血液不能歸元,服用藥物很久無效者,以川芎為主藥則有效。(朱丹溪語)

凡是嘔吐出血,如果出血不多,必定是胸膈有瘀血,應該先消散瘀血。驟然使用補益的方法,會使血液凝結成瘀血並伴有熱症,多半會導致病情加重,無法痊癒。

我的老師薛一瓢先生治療陸元賓先生因勞傷導致的吐血,後來病人日漸消瘦,有時發冷發熱,飲食減少,輕微咳嗽,四肢無力,說話也懶散。老師用大當歸一枝(重二兩),用木槌捶鬆,用陳酒煎服,服三劑。因為病人平素不喝酒,於是改用一半酒一半水煎服,果然三劑藥後,各種病症都痊癒了。

4. 風熱吐血

風,陽邪也。熱,火氣也。併入絡中,則血溢絡外。其證乍寒乍熱,咳嗽口乾煩躁者是也,宜以辛涼入血之藥治之。

《聖惠》荊芥地黃湯

荊芥穗為末,生地汁調服二錢。

駱隆吉曰:風火既熾,當滋腎水。此以荊芥發陽邪,而以地黃養陰氣也。

《聖濟》荊芥穗散

荊芥穗,山梔仁,片芩,蒲黃

水煎五錢,溫服,晚再服,以瘥為度。

白話文:

風熱導致吐血,是因為風邪(陽邪)和熱邪(火氣)侵入經絡,使得血液溢出血管外。症狀表現為時冷時熱、咳嗽、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安。治療應使用辛涼解表、涼血止血的藥物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的荊芥地黃湯,用荊芥穗磨成粉末,用生地黃汁調服兩錢(約為現代的2克)。

駱隆吉解釋道:風熱之邪熾盛,應該滋養腎陰之水。此方用荊芥發散陽邪,用地黃滋養陰氣。

《聖濟總錄》記載的荊芥穗散,由荊芥穗、山梔子仁、黃芩、蒲黃組成,水煎服五錢(約為現代的5克),溫服,晚上再服用一次,直到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