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勞倦發熱

勞倦發熱者,積勞成倦,陽氣下陷,則虛熱內生也。其症身熱心煩,頭痛惡寒,懶言惡食,脈洪大而空,狀類傷寒,切戒汗下,但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,得微汗則已。非正發汗,乃陰陽氣和,自然汗出也。

補中益氣湯

黃耆(蜜炙,錢半),人參,炙甘草(一錢),白朮(土炒),陳皮,當歸(各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三分)

加姜三片,棗三枚,水煎。本方加芍藥、五味,名調中益氣湯。

白話文:

勞累過度導致發熱的人,是因為長期勞累,導致陽氣下垂,所以虛熱在體內產生。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、心煩意亂、頭痛、怕冷、不想說話、食慾不振,脈搏洪大而虛弱,症狀類似傷寒,但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只要服用一到兩劑補中益氣湯,微微出汗就可以了。這不是主動發汗,而是陰陽調和後自然排汗。

補中益氣湯的藥方:

黃耆(蜜炙,7.5克),人參7.5克,炙甘草3克,白朮7.5克(土炒),陳皮7.5克,當歸7.5克,升麻4.5克,柴胡4.5克

另加生薑三片,大棗三枚,水煎服。 如果在這個方劑中加入芍藥和五味子,就稱為調中益氣湯。

2. 火鬱發熱

火鬱者,陽氣為外寒所遏,不得宣行,鬱而成火,或因胃中過食冷物,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,令人心煩,手足心熱,骨髓中熱如火燎,此為鬱熱。經云:火鬱則發之。

東垣火鬱湯

升麻,葛根,白芍藥,柴胡根(各一兩),防風,炙草(各五錢)

上㕮咀,每服三四錢,水二大盞,入連須蔥白三寸,煎去滓稍熱服。

白話文:

火鬱發熱是指陽氣受外寒阻遏,無法正常運行,鬱結而化為內熱。也可能是因為胃裡吃太多寒涼食物,導致陽氣在脾胃受阻,產生內熱。症狀包括心煩意亂、手足心發熱,甚至感覺骨髓深處如同火燒一樣,這就是鬱熱。醫書上說:火鬱之症,應該設法疏通宣洩。

東垣火鬱湯的藥方如下:

升麻、葛根、白芍藥、柴胡根(各一兩),防風、炙甘草(各五錢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到四錢,用兩大碗水煎煮,加入三寸長的帶根蔥白一起煎,濾去藥渣,稍溫服下。

3. 血虛發熱

血虛發熱,亦從勞倦得之。東垣云:飢困勞役之後,肌熱煩躁,困渴引飲,目赤面紅,晝夜不息,其脈大而虛,按之無力。經云:脈虛則血虛,血虛則發熱,症象白虎,惟脈不長實為辨也。誤服白虎,旬日必變。

當歸補血湯

黃耆(一兩),當歸(二錢),生地黃(五錢),生草(一錢)

上一服,水煎,溫服食前。

白話文:

血虛導致發熱,也可能是過度勞累所致。李東垣(醫家)說:飢餓疲勞過度後,身體發熱煩躁,口渴想喝水,眼睛紅、臉紅,這種症狀晝夜不停,脈象雖大卻虛弱,按壓時沒有力量。經書上說:脈虛則血虛,血虛則發熱,症狀類似白虎湯的主治,但脈象不強有力是區分關鍵。如果誤用白虎湯,十天內病情一定會變化。

治療方法是用當歸補血湯:

黃耆一兩,當歸二錢,生地黃五錢,生草(款冬花)一錢。

水煎服,溫熱服用,飯前服用。

4. 陽浮發熱

陽氣虛浮,其端有二。或脾胃氣虛,陽浮於外,其症上見嘔惡,下為溏泄,其脈大而不實,身雖大熱,切忌寒涼,宜甘辛溫藥溫其中,使土厚則火自斂也。或腎虛火不歸經,遊行於外,其症煩渴引飲,面赤舌刺唇黑,足心如烙,或冷如冰,其脈洪大無倫,按之微弱,宜八味腎氣丸之屬,導火下行也。

理中湯

八味腎氣丸(方見虛勞門。)

王肯堂云:相火寄於命門。命門者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因嗜欲竭之,火無所附,故厥而上行,桂附與火同氣,而其味辛,能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道,據其窟宅而招之,同氣相求,火必降下矣。且火從腎出者,是水中之火也。火可以水折,而水中之火,不可以水折,故巴蜀有火井焉,得水則熾,得火則熄,則桂附者,固治浮游相火正劑歟。

白話文:

陽浮發熱的原因有兩種:

第一種是脾胃氣虛,陽氣浮於體表。症狀表現為上吐下瀉,脈象雖大但無力,雖然身體發熱,卻不能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應該用甘溫辛熱的藥物溫補脾胃,使脾土厚實,則浮熱自然會消退。

第二種是腎陽虛弱,火氣不能歸於經絡,遊走於體表。症狀表現為口渴想喝水,臉紅舌尖紅腫,嘴唇發黑,腳底心發燙或冰涼,脈象洪大而無力,按之則微弱。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八味腎氣丸等溫補腎陽的藥物,引導浮火下降。

理中湯可用於第一種情況。

八味腎氣丸(詳見虛勞篇)可用於第二種情況。

王肯堂說:相火寄居於命門。命門於男子藏精,於女子繫胞。由於過度縱慾,導致腎精虧損,相火失去依託,因此上浮。桂枝、附子與火氣相通,且辛味能疏通毛孔,促進津液運行,暢通氣血,引導浮火歸位。因為火從腎而出,是水中的火,水火相濟,水不能熄滅它。就像巴蜀的火井,加水反而更旺,加火才滅,所以桂枝、附子是治療浮游相火的最佳藥物。

5. 痰積發熱

積痰發熱者,其脈弦滑,其證胸膈痞塞,背心疼痛。《活人書》所謂中脘有痰,令人憎寒發熱,狀類傷寒,但頭不痛,項不強為異。

白話文:

痰引起的發熱,脈象弦而滑,症狀表現為胸膈堵塞,背部和心窩處疼痛。《活人書》中提到,中脘(胃部中央)有痰積,會讓人惡寒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但不同的是頭痛和頸項僵硬的症狀不出現。

6. 瘀血作熱

瘀血發熱者,其脈澀,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,兩腳必厥冷,少腹必結急,是不可以寒治,不可以辛散,但通其血,則發熱自止。

當歸承氣湯

當歸,大黃(各四錢),芒硝,甘草(各二錢)

上㕮咀,入姜煎。一方無芒硝,有芍藥,名清涼飲子。

白話文:

瘀血導致發熱的人,脈象會澀滯,病人只想漱口卻不想吞咽,雙腳必定冰冷,小腹必定脹痛堅硬。這種情況不能用寒涼的方法治療,也不能用辛辣發散的藥物治療,只要通利瘀血,發熱就會自然停止。

治療方法是用當歸承氣湯:當歸、大黃各四錢,芒硝、甘草各二錢,加薑煎服。也有一種方子不放芒硝,而加白芍藥,叫做清涼飲子。

7. 骨蒸熱

骨蒸熱者,熱伏於內,而氣蒸於外也。其症肌熱盜汗,黃瘦口臭,久而不愈,此骨髓伏熱,營衛不通之所致也,少男室女,多有此證。

麥煎散(方見虛勞門。)

柴胡梅連散,治骨蒸勞熱,久而不愈,三服除根,其效如神。

柴胡,人參,黃芩,甘草,胡黃連,當歸,芍藥(各半兩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童便一盞,烏梅一個,豬膽五匙,豬脊髓一條,韭根半錢,水一盅,同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無時。原方有前胡,無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當歸、芍藥,余蓋從柴胡飲子增入,以備補虛瀉熱之用。去前胡者,不欲重散也。

白話文:

骨蒸熱是指體內潛伏著熱邪,而這種熱邪又從體表蒸發出來。症狀表現為肌肉發熱、盜汗、消瘦、面色萎黃、口臭,長期不癒。這是因為骨髓內有潛伏的熱邪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,青少年男女較容易出現這種病症。

麥煎散(方劑見虛勞門)。

柴胡梅連散可以治療骨蒸勞熱,久治不癒的症狀,通常服用三次就能根治,療效神奇。

藥方組成: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胡黃連、當歸、白芍(各半兩)
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童尿一盞,烏梅一個,豬膽汁五匙,豬脊髓一條,韭根半錢,水一盅,一起煎煮至藥汁剩七分,過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,不拘時辰。原方中含有前胡,但沒有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,我參考柴胡飲子增加了這些藥材,以達到補虛瀉熱的效果。去除前胡,則是不想藥性過於散漫。

8. 食積酒毒發熱

食積者,當暮發熱,惡聞食臭,時時噯腐,其脈滑或實,《活人》所謂傷食令人頭痛脈數發熱,但左手人迎脈平和,身不疼是也。酒毒者,脈數溺赤,經云:酒氣與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是也。

加味越鞠丸

蒼朮,神麯,香附,黑山梔,撫芎,針砂,山楂

上為末,糊丸。

酒煮黃連丸

黃連八兩,用酒二升,入瓦罐內,重湯煮爛,取出曬乾為末,滴水丸桐子大,每五十丸,食前溫水下。

【分治臟腑上下血氣諸熱】

錢氏瀉青丸,治肝熱。

當歸(焙),龍膽草,川芎,山梔,羌活,防風,大黃

上為末,蜜丸雞頭子大,每服一丸。一方彈子大,竹葉湯化下一丸。

龍薈丸,治肝臟積熱。

當歸(焙),龍膽草,梔子,黃連,黃柏,黃芩(各一兩),大黃,蘆薈,青黛(各半兩),木香(二錢半),麝香(五分,別研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小豆大,小兒如麻子大,每二十丸,生薑湯下。

《外臺》麥門冬飲,療心勞不止,口赤乾燥,心悶,肉毛焦色。

生麥冬(一升,去心),陳粟米(一升),雞子白(二七枚),淡竹葉(三升,切)

上先以水一斗,煮粟米、竹葉取九升。去滓澄清,接取七升,冷下雞子白,攪五百轉,去上沫,下麥門冬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
《濟生》黃芩湯,治心熱,口瘡煩渴,小便不利。

生地,木通,甘草,黃連,黃芩,麥冬,梔仁,澤瀉

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服無時。

瀉黃散,治脾熱口臭,咽乾目黃。

藿香葉(七錢),山梔(一兩),石膏(半兩),防風(四兩),甘草(二兩)

上銼同蜜酒拌,微炒香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清汁飲。

《外臺》療脾熱方

石膏(一斤,碎,綿裹),生地汁(一升),淡竹葉(切,五升),赤蜜(一升)

水一斗二升,煮竹葉取七升,去滓,內石膏取一升五合,去滓,下地黃汁兩沸,下蜜煎取三升,細細服。

瀉白散,治肺熱。

桑白皮(炒黃),地骨皮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
上為末,每服二三錢,水一盞,入粳米百粒煎,食後服。易老加黃連。海藏云:加山梔、黃芩方能瀉之。

東垣滋腎丸,治腎熱

黃柏(三兩),知母(二兩),桂(一錢半)

上為末,熟水丸桐子大,每七八十丸至百丸,食前百沸湯下。

《外臺》三黃湯,治腎熱,大小便秘塞,耳鳴色黑。

大黃(切,別漬水,一斗),黃芩,芒硝(各三兩),梔子(十四枚),甘草(炙,一兩)

上以水四升,先煮三物取一升五合,去滓,下大黃更煎兩沸,下芒硝,分三服。

《外臺》梔子煎,治膽實熱,精神不守。

梔子(二十一枚),甘竹茹(一兩,炒),香豉(六合),大青,橘皮(各一兩),赤蜜(三合)

水六升,煎取一升七合,去滓,下蜜,更上微火,煎兩沸,分再服。

導赤散,治小腸實熱,小便赤澀而渴。

生地黃,木通,甘草(各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入竹葉七片,同煎至五分,食後溫服。丹溪云:導赤散,正小腸藥也。

瀉白湯,治大腸實熱,腹脹不通,挾臍痛,食不化,口生瘡,喘不能久立。

淡竹葉,黃芩,梔子仁,柏皮(炙,各半兩),茯苓,芒硝(各一兩),生地黃(三兩),橘皮(半兩)

上銼,每四錢,入薑、棗煎,空心服。

《千金》竹葉湯,治胃熱。

竹葉,小麥(各一升),知母,石膏(各三兩),黃芩,茯苓,麥冬(各二兩),人參(一兩),生薑(五兩),栝蔞根,半夏,甘草(各一兩,生)

上㕮咀,以水一斗,煮竹葉、小麥,取八升去滓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,老小分五服。

《千金》地黃煎

生地黃汁(四升三合),茯神,知母,葳蕤(各四兩),栝蔞根(五兩),竹瀝(三合)生薑汁,白蜜,生麥冬汁,生地骨皮汁(各一升),石膏(八兩)

上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諸藥取三升,去滓,下竹瀝、生地黃、麥冬汁,微火熬四五沸,下蜜、薑汁,微火煎取六升。初服四合,日三夜一,加至六合,夏月作散服之。

東垣云:發熱而不能食,自汗短氣者,虛也。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。能食而熱,口舌乾燥,大便難者,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,瀉熱補水,當細分之,不可概論。

涼膈散,治上焦積熱煩躁,面赤頭昏,咽痛喉痹,口瘡頰腫,便溺秘赤,譫妄,睡臥不安,一切風壅。

新薄荷,連翹,黃芩,梔子,甘草(各一兩半),大黃,芒硝(各半兩)

上末,每服二三錢,竹葉七片,蜜三匙,煎食後服。與四物各半服,能益血泄熱,名雙和散。《本事》加赤芍、乾葛,治諸熱病累效。

《玉機》云:輕者宜桔梗湯,本方去硝、黃,加桔梗舟楫之品,浮而上之,去膈中無形之熱,且不犯下二焦也。

八正散,治下焦積熱,二便秘澀,口渴咽乾,舌瘡血淋。

大黃,瞿麥,木通,滑石,萹蓄,車前子,山梔,甘草(各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入燈芯,水煎服。

通膈丸(《本事》),治上焦虛熱,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。

人參,川黃連,茯苓(各三兩),硃砂(一分),真片腦(少許)

上為細末,研勻煉蜜丸如梧子大,熟水下三五丸,日二三服。

四順清涼飲子,治血分熱。

大黃(蒸),甘草(炙),當歸,芍藥(各等分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用水一盞半,薄荷十葉,同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潔古云:涼風至而草木實,清涼飲子,乃秋風撤熱之劑也。

海藏桔梗湯,治氣分熱。

桔梗,連翹,山梔,薄荷,黃芩(酒炒),甘草(各等分)

上為粗末,竹葉白水煎,溫服。汗之,熱服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飲食積滯與酒精中毒引起的發熱]

內容: 當食物在體內積滯時,會在傍晚時分引發發熱,對食物的氣味感到厭惡,並時常打嗝帶出腐敗的氣味,脈象表現爲滑或者實。這正如《活人書》所描述的那樣,因過量飲食導致頭痛和發熱,但左手的人迎脈仍然平和,身體沒有疼痛。酒精中毒則表現爲脈象數次,尿液顏色深紅,經書提到,當酒精與穀物在體內相互作用,體內的熱氣旺盛,從而導致全身發熱,內熱使得尿液呈現紅色。

加味越鞠丸 成分包括蒼朮,神曲,香附,黑山梔,撫芎,針砂,山楂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後,製成丸藥。

酒煮黃連丸 黃連八兩,使用二升的酒,在瓦罐中,用湯水隔水煮爛,取出曬乾後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水製成像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食用前,用溫水送服五十丸。

【分別治療臟腑上下血液與氣的多種發熱症狀】

錢氏瀉青丸,用於治療肝臟發熱。 成分包括當歸,龍膽草,川芎,山梔,羌活,防風,大黃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後,用蜂蜜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一丸。

龍薈丸,用於治療肝臟積熱。 成分包括當歸,龍膽草,梔子,黃連,黃柏,黃芩,大黃,蘆薈,青黛,木香,麝香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後,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藥,小孩服用時應減少劑量,每次服用二十丸。

《外臺》麥門冬飲,治療心臟勞損不停,口脣乾燥,心悶,肌肉毛髮乾枯。 成分包括生麥冬,陳粟米,雞蛋清,淡竹葉。先用水煮粟米和竹葉,然後加入雞蛋清和麥門冬,最後分三次服用。

《濟生》黃芩湯,用於治療心臟發熱,口腔潰瘍,口渴,小便不暢。 成分包括生地,木通,甘草,黃連,黃芩,麥冬,梔仁,澤瀉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薑片煎煮後隨時服用。

瀉黃散,用於治療脾臟發熱,口臭,咽喉乾燥,眼睛發黃。 成分包括藿香葉,山梔,石膏,防風,甘草。將這些材料混合並加入蜜酒拌炒,然後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。

《外臺》治療脾熱方 成分包括石膏,生地汁,淡竹葉,赤蜜。將石膏和竹葉用水煮,然後加入生地汁和赤蜜,最後細細服用。

瀉白散,用於治療肺熱。 成分包括桑白皮,地骨皮,甘草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三錢,加入粳米煮沸後飯後服用。

東垣滋腎丸,用於治療腎臟發熱。 成分包括黃柏,知母,桂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加入熱水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七八十丸至一百丸。

《外臺》三黃湯,用於治療腎臟發熱,大小便閉塞,耳鳴,面色發黑。 成分包括大黃,黃芩,芒硝,梔子,甘草。將這些材料用水煮沸後分三次服用。

《外臺》梔子煎,用於治療膽囊實熱,精神無法集中。 成分包括梔子,甘竹茹,香豉,大青,橘皮,赤蜜。將這些材料用水煮沸後分兩次服用。

導赤散,用於治療小腸實熱,小便紅色且澀,口渴。 成分包括生地黃,木通,甘草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竹葉同煮後飯後溫服。

瀉白湯,用於治療大腸實熱,腹部脹滿,臍周疼痛,消化不良,口腔潰瘍,呼吸困難。 成分包括淡竹葉,黃芩,梔子仁,柏皮,茯苓,芒硝,生地黃,橘皮。將這些材料混合後煎煮,空腹服用。

《千金》竹葉湯,用於治療胃熱。 成分包括竹葉,小麥,知母,石膏,黃芩,茯苓,麥冬,人參,生薑,栝蔞根,半夏,甘草。將這些材料用水煮沸後分三次服用。

《千金》地黃煎 成分包括生地黃汁,茯神,知母,葳蕤,栝蔞根,竹瀝,生薑汁,白蜜,生麥冬汁,生地骨皮汁,石膏。將這些材料用水煮沸後分多次服用。

東垣先生說:如果發熱但無法進食,自汗短氣,這是虛弱的表現。應該使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熱補氣。如果能吃但發熱,口舌乾燥,大便困難,應該使用苦辛大寒的藥物來瀉熱補水。在治療時,應該仔細區分,不能一概而論。

涼膈散,用於治療上焦積熱煩躁,面紅頭昏,咽痛喉痹,口瘡頰腫,便祕尿赤,譫妄,睡眠不安,所有風邪阻塞。 成分包括薄荷,連翹,黃芩,梔子,甘草,大黃,芒硝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三錢,加入竹葉和蜜糖,飯後服用。

《本事》加入赤芍和乾葛,治療各種熱病,效果顯著。

《玉機》說:輕症者應該使用桔梗湯,去掉硝和黃,加入桔梗作爲上浮的藥物,去除膈中的無形之熱,同時不影響下焦。

八正散,用於治療下焦積熱,大小便閉塞,口渴咽喉乾燥,舌瘡血淋。 成分包括大黃,瞿麥,木通,滑石,萹蓄,車前子,山梔,甘草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燈芯草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通膈丸(《本事》),用於治療上焦虛熱,肺部和咽膈有氣如煙上升。 成分包括人叄,川黃連,茯苓,硃砂,真片腦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細末,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五丸,每日二三次。

四順清涼飲子,用於治療血液部分的發熱。 成分包括大黃,甘草,當歸,芍藥。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,加入薄荷葉,去渣後溫服。

海藏桔梗湯,用於治療氣分熱。 成分包括桔梗,連翹,山梔,薄荷,黃芩,甘草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粗末,加入竹葉和清水煎煮後溫服。如果需要出汗,則熱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