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乾血勞
乾血,血瘀而干也。瘀則生熱,內傷肝肺,發熱咳嗽,日以益甚,不已則成勞。《金匱》所謂經絡營衛氣傷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者是也。
大黃䗪蟲丸
大黃(二兩五錢),黃芩(二兩),甘草(三兩),桃仁(一升),杏仁(一升),虻蟲(一升),䗪蟲(半升),蠐螬(百枚),芍藥(四兩),乾地黃(十兩),乾漆(一兩),水蛭(百枚)
上為末,蜜丸小豆大,酒服五丸,日三服。
王念西云:虛勞發熱,未有不由瘀血者,而瘀血未有不由內傷者。人之起居飲食,一有失節,便能成傷。瘀積之血,牢不可拔,新生之血,不得周灌,與日俱積,其人尚有生理乎。仲景施活人手眼,以潤劑濡乾血,以蠕動啖血之物行死血,死血既去,病根以鏟,而後可以從事於滋補矣。陳大夫百勞丸可與此互用。
喻嘉言曰:此世俗所稱乾血勞之良治,血結在內,手足脈必相失,宜服此方。然必兼大補劑瓊玉膏之類服之。按:相失者,不相得也。血結脈不通使然。
陳大夫百勞丸,治一切勞瘵積滯,疾不經藥壞者宜服。
錦紋大黃(去皮及黑心,四錢),乳香,沒藥,當歸(各一錢),人參(二錢),桃仁(去皮尖,另研如泥),虻蟲,水蛭(各十四枚,炒)
上為極細末,煉蜜丸桐子大,都作一服,可百丸,五更用百勞水下,取惡物為度,服白粥十日。
按:都作一服,服當作劑。劑,量也。量病之輕重而制其大小也。云取惡物為度,則非一服令儘可知。
白話文:
乾血勞
乾血,是指血液瘀滯而乾燥。瘀血會產生熱,損傷肝肺,導致發熱咳嗽,病情日益加重,如果不治療就會變成勞瘵。這就像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:經絡、營衛之氣受損,體內有乾血,皮膚粗糙,指甲有問題,眼睛黯黑無光。
大黃䗪蟲丸的組成:
大黃(2.5兩)、黃芩(2兩)、甘草(3兩)、桃仁(1升)、杏仁(1升)、虻蟲(1升)、䗪蟲(0.5升)、蠐螬(100枚)、芍藥(4兩)、生地黃(10兩)、乾漆(1兩)、水蛭(100枚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小豆粒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5丸,用酒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
王念西說:虛勞發熱,沒有不是由於瘀血引起的,而瘀血又沒有不是由於內傷引起的。人如果在起居飲食上稍有失節,就會導致內傷。瘀積的血液,牢固地堵塞在體內,新鮮血液無法正常循環,日積月累,人還能有正常的生理機能嗎?張仲景用活人的手法,用潤澤的藥物滋潤乾燥的血液,用能蠕動、能消解瘀血的藥物來排除瘀血。瘀血去除後,病根也就鏟除了,然後才可以考慮滋補。陳大夫百勞丸可以和這個方子互相應用。
喻嘉言說:這是世俗所說的治療乾血勞的良方,如果血液瘀結在體內,手足的脈象一定會異常,就應該服用這個方子。但是一定要同時服用大補藥物,例如瓊玉膏等。所謂「相失」,是指不相通,血液瘀結,脈絡不通暢所致。
陳大夫百勞丸:治療一切勞瘵積滯,久病不癒的疾病,都適合服用。
錦紋大黃(去皮和黑心,4錢)、乳香、沒藥、當歸(各1錢)、人參(2錢)、桃仁(去皮尖,另研磨成泥狀)、虻蟲、水蛭(各14枚,炒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一劑,一共做成100丸。五更時分,用百勞水送服,直到排出瘀血為止,然後服用白粥10天。
說明:「都作一服」中的「服」,指的是劑量。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藥物劑量。「取惡物為度」,是指服用藥物直到排出瘀血為止,並不是指一次服用完畢。
2. 傳屍勞
張雞峰云:傳屍勞者,緣屍疰,及挾邪精鬼氣而成者也。大概寒熱淋露,沉沉默默,不的知其所苦,而無處不惡,積年累月,漸就委頓,即死之後,又復傳易他人者是也。茲須以通神明去惡氣諸藥治之。
《百一選方》,治傳屍勞
天靈蓋(三錢,酥炙黃為末,秤),鱉甲(極大者,醋炙黃為末,稱一兩,九肋者更妙),桃仁(二錢五分,去皮尖,研),青蛇腦(小豆許,酥炙色轉為度,無蛇腦亦得),虎糞內骨安息香(半兩以上,為末,絹篩篩過),檳榔(二錢半,別為細末),麝香(一錢,別研),青蒿(取近梢三四寸細銼,六兩),豉(三百粒),楓葉(二十一片),蔥根(二十一個,拍破),童便(半升),桃、柳、李、桑東引枝(各七莖,長七寸,如著頭大,細銼)
上先將青蒿、桃、李、桑枝、楓葉、蔥、豉以官升量水三升,煎至半升,去滓,入安息香、天靈蓋、虎糞內骨、鱉甲、桃仁、童便同煎取汁,去滓有四五合,將檳榔、麝香同研勻,調作一服,早晨溫服,以被覆出汗。恐汗內有細蟲,以帛拭之,即焚此帛。相次須瀉必有蟲下,如未死,以大火焚之,並棄長流水內,所用藥,切不可令病人知之,日後亦然,十來日後,氣體復原,再進一服。
獺肝散
獺肝一具,陰乾杵末,飲服方寸匕,日三,未愈再服。《肘後》云:此方甚效。
《寶鑑》紫河車丸,治傳屍勞,服三月必平復,其餘勞症,須數服神效。
紫河車(一具,用米泔水浸一宿,洗淨,焙乾),鱉甲(酥炙),桔梗(去蘆),胡黃連,芍藥,大黃,敗鼓皮心(醋炙),貝母(去心),龍膽草,黃藥子,知母(各二錢半),芒硝,犀角蓬朮(各一錢半),硃砂(研,二錢)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硃砂為衣,食前溫酒服,二十丸,如膈熱,食後服,重病不過一料。
白話文:
傳屍勞是一種因屍氣、邪氣和鬼氣入侵人體而引起的疾病。患者通常表現為寒熱交替、身體沉重、昏沉無力,渾身不適,症狀持續多年,最終導致身體衰竭而死,並且這種疾病還會傳染給其他人。治療這種病症需要使用一些能夠通神明、去除邪氣的藥物。
治療方法如下:
一種藥方需要用到以下藥材:天靈蓋(三錢,酥炙研末)、鱉甲(一兩,醋炙研末,九肋的更好)、桃仁(二錢五分,去皮尖,研磨)、青蛇腦(少許,酥炙至變色,沒有也可以)、虎糞內骨安息香(半兩以上,研磨過篩)、檳榔(二錢半,研磨)、麝香(一錢,研磨)、青蒿(取近梢三四寸,六兩,切碎)、豉(三百粒)、楓葉(二十一片)、蔥根(二十一個,拍破)、童便(半升)、桃枝、柳枝、李枝、桑枝(各七莖,長七寸,切碎)。先將青蒿、桃枝、李枝、桑枝、楓葉、蔥根、豉用三升水煎至半升,去渣,再加入安息香、天靈蓋、虎糞內骨、鱉甲、桃仁、童便同煎,取汁四五合,然後將檳榔、麝香研磨均勻,調成一劑,早晨溫服,蓋被出汗。出汗後用布擦拭汗液,並焚燒此布。服用後應有蟲排出,若蟲未死,需用大火焚燒並丟入長流水中沖走。所有藥物都不可讓病人知道,日後亦然。十多天后,身體恢復,再服用一劑。
另一種治療方法是服用獺肝散:將獺肝陰乾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方寸匕(約一克),一日三次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可以繼續服用。此方據說療效甚佳。
還有一種方法是服用《寶鑑》紫河車丸:紫河車(一具,用米泔水浸泡一夜,洗淨焙乾)、鱉甲(酥炙)、桔梗(去蘆頭)、胡黃連、芍藥、大黃、敗鼓皮心(醋炙)、貝母(去心)、龍膽草、黃藥子、知母(各二錢半)、芒硝、犀角蓬朮(各一錢半)、硃砂(研磨,二錢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硃砂做外衣,飯前溫酒服用,每次二十丸。如果患者有胃熱,可在飯後服用。重症患者一般一劑即可見效。 服用三月,疾病必將痊癒。對於其他勞損病症,也需服用多次,療效顯著。
3. 發熱統論
有表而熱者,謂之表熱。無表而熱者,謂之裡熱。故苦以治五臟,五臟屬陰而居於內,辛者以治六腑,六腑屬陽而居於外,故曰內者下之,外者發之。
飲食勞倦,為內傷元氣。元氣傷,則真陽下陷,內生虛熱。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,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之藥,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,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。勞心好色,內傷真陰,陰血既傷,則陽氣偏勝,而變為火矣,此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症。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論,用四物加黃柏、知母,補其陰而火自降,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。益氣、補陰,皆內傷症也。
一則因陽氣之下陷而升提之,一則因陰火之上升而滋降之,一升一降,迥然不同矣。(節齋。)
平日發熱,熱在行陽之分,肺氣主之,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。日晡潮熱,熱在行陰之分,腎氣主之,故用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。白虎湯治脈洪,故抑之,使秋氣得以下降也。地骨皮散治脈弦,故舉之,使春氣得以上升也。
治熱之法有五:一曰和,二曰取,三曰從,四曰折,五曰奪。假令小熱之病,當以涼藥和之。和之不已,次用取,為熱勢稍大,當以寒藥取之。取之不已,次用從,為熱勢既甚,當以溫藥從之。謂藥氣溫也,味隨所為。或以寒因熱用,味通所用;或寒以溫用,或以汗發之。不已,又用折,為病勢極甚,當以逆制之。
制之不已,當以下奪之。下奪之不已,又用屬,為求其屬以衰之。緣熱深陷在骨髓,無法可出,針藥所不能及,故求屬以衰之。求屬之法,是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之道也。如或又不已,當廣求其法而治之。譬如孫子之用兵,在山谷,則塞淵泉;在水陸,則把渡口;在平川廣野,當清野千里。
塞淵泉者,刺俞穴。把渡口者,奪病發時前。清野千里,如肌羸瘦弱,當廣服大藥以養正。
白話文:
發熱統論
身體發熱,如果表層有熱象,稱為表熱;如果表層沒有熱象,而內部有熱,則稱為裡熱。苦味藥物治療五臟,五臟屬陰,位於身體內部;辛味藥物治療六腑,六腑屬陽,位於身體外部。所以,內熱要向下瀉,外熱要向上發散。
飲食不節、勞累過度,會損傷人體元氣。元氣受損,則真陽之氣下陷,內生虛熱。因此,東垣(張仲景)提出補中益氣的理論,使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的藥物,大補元氣,提升下陷的陽氣,這是用益氣藥物來補益元氣不足的方法。勞心傷神、縱慾過度,會損傷真陰,陰血受損,則陽氣偏盛,轉化為火,這是陰虛火旺、勞損的症狀。所以,丹溪(葉桂)提出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,使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等藥物,滋補陰液,使虛火自然下降,這是用養血藥物來補益血液不足的方法。益氣、補陰都是治療內傷的方法。
一種方法是因陽氣下陷而提升它,另一種方法是因陰火上升而抑制它,一升一降,治療方法迥然不同。
平常發熱,熱在陽氣運行之處(肺經),由肺氣主宰,所以用白虎湯瀉去肺氣中的火。日暮潮熱,熱在陰氣運行之處(腎經),由腎氣主宰,所以用地骨皮散瀉去血液中的火。白虎湯治療脈象洪大,所以抑制它,使秋氣得以下降;地骨皮散治療脈象弦急,所以提升它,使春氣得以上升。
治療發熱的方法有五種:一曰和,二曰取,三曰從,四曰折,五曰奪。如果熱證輕微,就用涼藥緩解它(和)。緩解後仍不退,就用寒藥去除它(取)。寒藥去除後仍不退,就用溫藥順應它(從),也就是藥氣溫和,藥味隨著病情而定,或用寒藥卻以溫熱的方式使用,或用溫藥卻以寒涼的方式使用,或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見效,就用逆治的方法(折),以相反的方法控制病情。
如果逆治仍無效,就用下瀉的方法(奪)。下瀉後仍無效,就用輔助的方法(屬),以求使病情逐漸減弱。因為熱邪深陷骨髓,針藥難以觸及,所以用輔助的方法使它減弱。輔助的方法,是根據同聲相應、同氣相求的原理。如果以上方法仍然無效,就需要廣泛尋找方法治療。就像孫子兵法所說,在山谷中,就要堵塞水源;在水陸交界處,就要控制渡口;在平原廣野,就要清掃千里。
堵塞水源,如同針刺俞穴;控制渡口,如同在病情發作之前就加以阻止;清掃千里,如同病人體虛瘦弱,就應該廣泛服用滋補藥物以增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