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虛勞統論
虛勞,一曰虛損。蓋積勞成虛,積虛成弱,積弱成損也。虛者,空虛之謂。損者,破散之謂。虛猶可補,損則罕有復完者矣。
白話文:
虛勞,又稱虛損。由於積勞而變成虛弱,積虛而變成虛弱,積弱而變成虧損。虛,是指空虛。損,是指破壞、散失。虛弱還可以補益,但是損傷則很少能恢復完全。
古有五勞,五蒸、六極、七傷之名,而不一其說。然五勞者主五臟,心勞、肝勞、脾勞、肺勞、腎勞是也。五蒸者主軀體、膚蒸、肉蒸、脈蒸、筋蒸、骨蒸是也。六極者,氣極、血極、筋極、肌極、精極、骨極,合內外兼陰陽者也。七傷者,大飽傷脾,大怒氣逆傷肝,極力舉重、久坐濕地傷腎,形寒飲冷傷肺,憂愁思慮傷心,大恐懼不節傷志,風雨寒暑傷形,合形臟神而言者也。外此所謂志勞、憂勞、瘦勞、思勞及陰寒、陰痿、裡急、精速等為七傷者,皆非也。
白話文:
古代有「五勞」、「五蒸」、「六極」、「七傷」的說法,但各家說法不一。但「五勞」主に五臟的勞損,包括心勞、肝勞、脾勞、肺勞、腎勞。
「五蒸」主身體的蒸熱,包括膚蒸、肉蒸、脈蒸、筋蒸、骨蒸。
「六極」指氣極、血極、筋極、肌極、精極、骨極,包括內臟、體表、陰陽等方面。
「七傷」包括暴飲暴食傷脾、大怒傷肝、用力過度舉重或久坐潮濕之地傷腎、形體受寒飲用冰冷之物傷肺、憂愁思慮傷心、極度恐懼不安傷神志,以及風雨寒暑等的侵襲傷身。這些都會損傷臟腑,精神等。
除了這些,還有「志勞」、「憂勞」、「瘦勞」、「思勞」以及「陰寒」、「陰痿」、「裡急」、「精速」等,都屬於七傷的範疇。
損證有自上至下者,有自下至上者,而皆以中氣為主。故《難經》一損損於肺,皮聚而毛落。二損損於心。血脈虛弱不能榮於臟腑,婦人則月水不通。三損損於胃,飲食不為肌膚。此自上而下者也。一損損於腎,骨痿不能起於床。二損損於肝,筋緩不能自收持。三損損於脾,飲食不能消克。
白話文:
損傷身體的證候,有從上半身到下半身的,也有從下半身到上半身的,但都以中氣為根本。因此《難經》說:第一次損傷傷於肺,皮膚聚合而毛髮脫落。第二次損傷傷於心,血脈虛弱不能滋養臟腑,婦女則月經閉止。第三次損傷傷於胃,飲食不能化生為肌肉皮脂。這是從上半身到下半身的損傷。第一次損傷傷於腎,骨骼萎縮不能離牀。第二次損傷傷於肝,筋脈鬆緩不能自己收縮持物。第三次損傷傷於脾,飲食不能消化吸收。
此自下而上者也。《機要》云:虛損之疾,寒熱因虛而感也。感寒則損陽,故損自上而下,治之宜以辛甘淡,過於胃則不可治也。感熱則損陰,故損自下而上,治之宜以苦酸鹹,過於脾則不可治也。夫脾胃居中而運水穀。脾胃氣盛,四臟雖虛,猶能溉之。不然則四臟俱失其養矣,得不殆乎。
故曰:過於脾胃者不治。
白話文:
這是由下到上而形成的疾病。《機要》說:虛損之疾,寒熱都是因為虛而感來的。感寒則損陽,所以損傷是由上到下的,治療宜用辛甘淡藥,過度傷胃則不可治。感熱則損陰,所以損傷是由下到上的,治療宜用苦酸鹹藥,過度傷脾則不可治。脾胃居中而運化水穀。脾胃之氣盛,四臟雖然虛弱,依然能夠滋潤它。不然的話,四臟都會失去它的滋養,怎能不危險呢?
過於脾胃者不治:過度損傷脾胃機能者,不可醫治。
治損之法莫善於《難經》,謂損其肺者益其氣。損其心者調其榮衛。損其脾者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。損其肝者緩其中。損其腎者益其精。蓋肺主氣,益之使充也。心主血,而營衛者血之源,和之使無偏也。脾運水穀而主肌肉,調之適之,毋困其內,亦無傷其外也。肝苦急,緩之使疏達也。腎主精,益之使不匱也。後人不辨損在何臟,概與養陰清火,朮亦疏矣。
白話文:
治療損傷的方法,沒有比《難經》更好。損傷肺臟,增益其氣。損傷心臟,調理其榮衛。損傷脾臟,調理其飲食,適應其寒溫。損傷肝臟,緩和其緊張。損傷腎臟,增益其精氣。肺主氣,增益其氣使充盈。心主血,營衛是血液的來源,調和使其不偏頗。脾運化水穀,主肌肉,調理適應,不要損傷其內臟,也不要損傷其外。肝苦急,緩和使之舒暢。腎主精氣,增益其精氣使其不匱乏。後人沒有分辨損傷在哪些臟腑,概括性地用滋養陰分清熱的方法。這種方法也太粗疏了。
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,本出《千金》,此在初學,殊足以為準則。若夫得心應手,神明變化,端不在此區區形跡間也。
白話文:
陳藏器關於虛證用藥的總體原則,源自《千金方》,對於初學者來說,可作為重要的依據。然而,如果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,靈活變通,也不拘泥於這些固定的法則。
2. 虛勞營衛不足
虛勞營衛不足者,脈極虛芤遲,短氣裡急,四肢痠疼,腹中痛,或悸或衄,或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宜甘酸辛藥調之。甘以緩急,酸以養陰,辛以養陽也。
小建中湯方
白話文:
虛勞營衛不足的人,脈搏極其虛弱、脹滿而緩慢,氣短急促,四肢痠痛,腹中疼痛,或心悸或流鼻血,或手腳燥熱,咽喉乾燥口乾,宜用甘、酸、辛藥物調治。甘味可以緩解急躁,酸味可以滋養陰液,辛味可以滋養陽氣。
小建中湯方
- 甘草 二兩
- 乾薑 半兩,炮
- 黨參 二兩
- 白朮 二兩,炒
- 炙甘草 二兩
- 黃芪 二兩
- 桂枝 半兩,去皮
- 大棗 十二枚,擘
用法:水煎服。
白芍(六兩),甘草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膠飴(一升),虛甚者加黃耆(一兩半)
白話文:
-
白芍:六兩
-
甘草:三兩
-
桂枝:三兩
-
生薑:三兩
-
大棗:十二枚
-
膠飴:一升
-
虛甚者加黃耆:一兩半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深師治虛勞腹滿、食少泄瀉者,無膠飴,有人參二兩,半夏一升。
《必效方》治虛勞失精,加龍骨、白蘞各一兩。
白話文:
將六味藥材,用七升的水煮取三升的藥汁,去掉藥渣,加入膠飴,再用小火將膠飴融化,溫服一升的藥汁,一天服用三次。師傅治療虛勞病症,病人腹部脹滿、食量減少、腹瀉,沒有膠飴,有人參二兩,半夏一升。
治療虛勞虧損,加用一兩骨碎補、一兩白扁豆。
《古今錄驗》治虛勞裡急,小腹急痛,氣引胸脅,或心痛短氣,以乾薑代生薑,加當歸四兩。
白話文:
《古今錄驗》中記載了一個治療虛勞裡急、小腹急痛、氣引胸脅或心痛短氣的方子:將乾薑代替生薑,再加入四兩當歸。
經云:肝生於左,肺藏於右,心位在上,腎處在下,脾居四臟之中,生育營衛,通行津液。一有不調,則失所育所行矣。必以此湯溫健中臟,故名建中。中臟者,脾胃也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故以飴糖為君,甘草為臣。桂枝辛熱,散也潤也。營衛不足,潤而散之;芍藥酸寒,收也泄也,津液不足,收而行之,故以芍桂為佐。
白話文:
經典上說:肝生於左邊,肺藏於右邊,心位於上部,腎位於下部,脾居於四臟之中,生產生育氣血與營衛之氣,使津液通行。一旦脾臟有一點不調和,就會失去生化和運化津液的功能。所以必須使用這帖湯藥溫補中臟(脾、胃),所以取名為建中。中臟是指脾胃。脾臟喜緩和,急食甘味可以緩和脾臟,所以用飴糖做君藥,甘草做臣藥。桂枝性辛熱,有散和潤的作用。營衛氣血不足時,潤而散之;芍藥性酸寒,有收斂和瀉下的作用,津液不足時,收斂津液並使之運行,所以用芍藥和桂枝做佐藥。
生薑辛熱,大棗甘溫,胃者衛之源,脾者營之本,衛不足,益之必以辛,營不足,補之必以甘,甘辛相合,脾胃健而營衛通,故以薑棗為使也。
白話文:
生薑辛辣溫熱,大棗甘甜溫和。胃是衛氣的來源,脾是營氣的根本。衛氣不足,必須用辛辣的東西來增補;營氣不足,必須用甘甜的東西來補足。甘辛相合,脾胃強健,營衛運行通暢,所以用生薑和大棗作為引子。
大建中湯,方,治內虛,里結少氣,手足厥冷,小腹攣急,或腹滿弦急,不能食,起即微汗陰縮,或腹中寒痛,或唇口乾,精自出,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冤,痠疼不能久立,多夢失精。
每服五錢,水二盞,薑三片,棗二枚,煎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白話文:
- 黃耆:2錢
黃耆,當歸,桂心,芍藥(各二錢)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半夏,黑附子(炮,各二錢半)
- 當歸:2錢
- 桂心:2錢
- 芍藥:2錢
- 人參:1錢
- 甘草:1錢
- 半夏:2錢半
- 黑附子(炮):2錢半
每服用五錢,加入水二碗,薑三片,棗子二枚,煮到水剩一碗,去除渣滓,在飯前溫熱服用。
本方加白朮、蓯蓉、麥冬、川芎、熟地、茯苓,名十四味建中湯,皆補益營衛之劑也。
白話文:
將白朮、蓯蓉、麥冬、川芎、熟地、茯苓這幾種藥材加入原藥方中,就成為十四味建中湯了,這些藥材都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,增強免疫力。
炙甘草湯,治虛勞不足,汗出而悶,脈結悸,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,危急者十一日死。
白話文:
炙甘草湯,用於治療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,汗出而悶熱,脈搏結代不順暢,悸動不安,但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,病情危急者十一日內死亡。
炙甘草(四兩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麥冬(去心),麻仁(各半升),人參,阿膠(各二兩),大棗(三十枚),生地黃(一斤)
白話文:
炙甘草(四兩)、桂枝、生薑(各三兩)、麥冬(去中心)、麻仁(各半升)、人參、阿膠(各二兩)、大棗(三十枚)、生地黃(一斤)
上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取三升,去滓,內膠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朱雀湯,治勞傷心氣,變生諸疾。
白話文:
朱雀湯,治療勞損心氣,導致各種疾病。
材料:
- 九味藥材
- 酒七升
- 水八升
做法:
- 先將八味藥材煮取三升藥液。
- 去掉藥渣。
- 加入膠質溶解至消失。
- 溫服一升。
- 每日服用三次。
雄雀(一隻,取肉炙),赤小豆(一合),人參,赤苓,紫石英,小麥,大棗肉(各一兩),紫菀,遠志,丹參(各半兩),炙甘草(二錢半)
上細銼拌勻,每服三錢,用水一盞,煎六分,去滓,食遠溫服。(《奇效方》)。
白話文:
-
雄雀(一隻,取肉烘烤)
-
赤小豆(一量杯)
-
人參、赤苓、紫石英、小麥、大棗肉(各 31 公克)
-
紫菀、遠志、丹參(各 15.5 公克)
-
炙甘草(7.75 公克)
將細剉的藥材均勻攪拌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一杯水,煎煮至剩六分之一。濾去滓,趁熱服用。(出自《奇效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