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氣膈
氣膈病使人煩懣食不下,時嘔沫。淳于意作下氣湯治此疾,一日氣下,二日能食,三日愈。然下氣湯方不傳。
白話文:
有人因氣膈病而感到煩躁不安,且無法好好進食,有時還會嘔吐泡沫。淳于意使用下氣湯來治療此疾病,第一日症狀減輕,第二天能進食,第三天便痊癒。然而,下氣湯的配方並沒有流傳下來。
一村夫因食新筍羹,咽納間忽為一噎,延及一年,百藥不效。王中陽乃以蓽茇、麥芽、炒青皮去穰、人參、苦桔梗、柴胡、白蔻、楠木香、高良薑、半夏曲共為末,每服一錢,水煎熱服。次日病家報云:病者昨已痛極,自己津唾亦咽不下,服藥幸納之,胸中沸然作聲,覺有生意,敢求前劑。況數日不食,特遊氣未盡,擬待就木,今得此藥,可謂還魂散也。
白話文:
有一個農村的人,因為吃了新的筍子湯,在吞嚥的時候突然被噎住了,延續了一年,各種藥都沒有效果。王中陽醫生就用蓽茇、麥芽、炒青皮去穰、人參、苦桔梗、柴胡、白蔻、楠木香、高良薑、半夏曲共研為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煎熱了喝。第二天,病人家裡的人來報告說:病人昨天已經痛得厲害,自己的口水也咽不下去了,服了藥幸好吞了下去,胸中沸騰作響,覺得有生機了,敢請求再服用前一劑藥。況且幾天沒有吃東西,特地來告訴王中陽醫生,推測快不行了,準備好了棺木,現在服了這個藥,可以說是還魂散了。
王遂令其搗碎米煮粥,將熟,即入藥再煎一沸,令啜之,一吸而盡,連服數劑,得回生。因名曰還魂散。食之以治七情致病,吐逆不定,面黑目黃,日漸瘦損,傳為噎證者多驗,但忌油膩、魚腥、黏滑等物。
白話文:
王遂便命人將米碾碎了煮粥,等粥將近煮熟時,放入藥物再煮滾一次,然後讓病人喝下,那病人一吸就喝完了,連續服用數劑,逐漸恢復了生氣。所以把這種藥叫做「還魂散」。食用它可以治療因七情引起的疾病,患者嘔吐不定、面色發黑、眼珠發黃、日漸消瘦,用來治療噎症的驗證例很多,但是服用此藥必須忌口,不能吃油膩、腥葷、黏滑等食物。
《永類鈐方》治噎膈不食,黃犬干餓數日,用生粟或米干飼之,俟其下糞,淘洗米粟令淨,煮粥入薤白一握,泡熟去薤,入沉香末二錢,食之。
救急療氣噎方
白話文:
《永類鈐方》治療噎膈不下食,餓死好幾天的黃犬,用生粟或米乾飼餵牠,等牠排便後,淘洗米粟令淨,煮粥加入一把薤白,煮熟後去除薤白,加入沉香末二錢,食用。
救急療氣噎方
步驟一:急救法
- 手法一:掐人中
- 手法二:掐合谷穴
- 手法三:掐內關穴
- 手法四:掐足三里穴
步驟二:調理法
藥方:
- 白附片 9 克
- 橘皮 9 克
- 法半夏 9 克
- 膽南星 9 克
- 茯苓 18 克
- 遠志 9 克
- 丹參 9 克
- 枳實 9 克
煎服法:
- 將藥材放入砂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。
- 煎煮至藥液濃縮,約為兩碗水量。
- 趁熱服用,一次服完。
注意事項:
- 本方適用於氣噎初起,若症狀嚴重請及時就醫。
- 服用後若無明顯效果,請調整劑量或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治。
半夏,柴胡(各三兩),生薑(三兩),羚羊角,犀角,桔梗,昆布,通草,炙甘草(各二兩)
水八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
療因食即噎塞,如炙臠在膈不下方
白話文:
半夏、柴胡(各三兩)、生薑(三兩)、羚羊角、犀角、桔梗、昆布、通草、炙甘草(各二兩)
治食入即噎住,好像炙肉停留在橫膈膜處而難以下嚥。
射干(六分),升麻(四分),桔梗(四分),木通(一錢),赤苓(八分),百合(八分)紫菀頭(二十一枚)
水二大升,煎九合,去渣,分溫三服,食遠。
白話文:
-
射干(6克)
-
升麻(4克)
-
桔梗(4克)
-
木通(5克)
-
赤苓(4克)
-
百合(4克)
-
紫菀頭(21枚)
用兩升水煎煮,煎到九分之一,取出渣滓,分成三份,趁溫熱時服用,飯後服用。
2. 蟲膈
張文仲《備急方》言,幼年患反胃,每食羹粥諸物,須臾吐出。貞觀中,許奉御兄弟及柴、蔣諸名醫奉勅調治,竟不能療。漸疲睏,候絕旦夕。忽一衛士云:服驢小便極效。遂服二合,後食只吐一半;晡時再服二合,食粥便定,次日奏知,宮中五六人患反胃者同服,一時俱瘥。此物稍有毒,服之不可過多,須熱飲之。病深者七日當效。後用屢驗。
白話文:
張文仲在《備急方》中記載,他小時候患有反胃,每次吃下一碗粥、羹之類的食物,不久就會吐出來。貞觀年間,許奉御兄弟以及柴、蔣等諸位名醫奉旨為他治療,但都毫無效果。他的病情日益加重,疲倦困頓,隨時都有可能死去。忽然有一名衛士說:服用驢尿療效極佳。於是,他服用兩合驢尿,此後吃東西只會吐出一半;到了下午再次服用兩合,喝粥就固定住了,沒有再吐出來。第二天,他將此事奏報朝廷,宮中五六個患有反胃的人一起服用,一時之間全部痊癒。這種東西稍有毒性,服用時不可過量,而且必須趁熱喝。病情嚴重的,七天內就會見效。後來多試驗幾次,屢屢見效。
《廣五行記》,永徽中絳州有僧,病噎數年,臨死遺言,令破喉視之,得一物,似魚而有兩頭,遍體悉是肉鱗,致缽中,跳躍不止。以諸味投缽悉為水。時寺中刈藍作靛,試取少許置缽中,蟲繞缽畏避,須臾蟲化為水,後人以靛治噎疾,每效。
治梅核膈氣方
白話文:
唐朝永徽年間,絳州有一位和尚,患了噎嗝病好幾年,臨死前交代家人,要剖開他的喉嚨看看。結果發現他喉嚨裡有一樣東西,看起來像魚,卻有兩個頭,全身都是肉鱗,人們把它放到缽盂裡,它還不停地跳動。把各種食物放進缽盂裡,都化成了水。當時寺院正在用藍草製作靛藍,有人試著取一點靛藍放到缽盂裡,蟲子立刻繞著缽盂躲避,不一會兒就化成了水。後來人們就用靛藍來治療噎嗝病,每次都有效。
治療梅核氣方
取半青半黃梅子,每個用鹽一兩,淹一日夜,曬乾,又浸又曬,至水盡乃止。用青線三個,夾二梅,麻線縛定,通裝瓷罐內,封埋地下,百日取出。每用一梅含之,咽汁入喉即消。收一年者治一人,收二年者治二人,其妙絕倫。
昆布丸,治五噎,咽喉妨塞,食飲不下。
白話文:
將半青半黃的梅子採摘後,每個梅子用一兩鹽醃製一天一夜,然後曬乾,在用水浸泡後再曬乾,如此重複直到梅子中的水分完全乾透為止。再用三根青線,夾住兩個梅子,用麻線捆綁固定,再將所有梅子裝入瓷罐中,密封好後埋入地下,一百天後取出。每次使用時含一個梅子在口中,將梅子汁液嚥下即可消除口臭。可以用一年時間醃製的梅子治好一個人,可以用二年時間醃製的梅子治好兩個人,其效果奇妙無比。
昆布丸,治療五噎,咽喉阻塞,無法飲食。
昆布(洗),麥門冬,天門冬(並去心,焙),訶黎勒(去核,各一兩五錢),木通,川大黃(微炒)川朴硝,郁李仁(湯浸去皮,微炒),桂心,百合(各一兩),羚羊角(屑),杏仁(去皮尖,麩炒黃),蘇子(微炒),射干(各五錢),柴胡(去蘆),陳皮(去白),檳榔(各二錢半)
上為細末,煉蜜和搗三百杵,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不拘時熱酒送下,夜飯後用綿裹彈子大一丸噙化。
白話文:
昆布(洗淨),麥門冬,天門冬(去中心,烘焙),訶黎勒(去核,各一兩五錢),木通,川大黃(微炒),川朴硝,郁李仁(熱水浸泡去皮,微炒),桂心,百合(各一兩),羚羊角(粉碎),杏仁(去皮尖,麩皮炒成金黃色),蘇子(微炒),射干(各五錢),柴胡(去蘆頭),陳皮(去白),檳榔(各二錢半)
研磨得很細,熬煮蜂蜜,並搗三百下,做成像梧桐子一樣大的藥丸,每次服三十丸,不拘時間,以熱酒送服,在晚餐後用棉布包著一丸像彈珠一樣大的藥丸含化。
3. 雜療方
《普濟方》云:反胃吐食,藥物不下,結腸三五日,至七八日,大便不通,如此者必死。昔金州周禪師,得正胃散方於異人,十痊八九。君子收之,可濟人命。用白水牛喉一條,去兩頭節,並筋膜脂肉,及如阿膠黑片,臨時旋炙,用米醋一盞浸之,微火炙乾,淬之,再炙再淬,醋盡為度。研末,厚紙包收。
白話文:
《普濟方》中說:胃氣上逆,嘔吐不止,藥物服不下,結腸三五日,至七八日,大便不通,如此狀況必死無疑。過去金州周禪師,向異人求得正胃散一方,十個病人有八九個可以治好。凡是醫家得到此方,可以救活好多人的性命。藥方:採用白色水牛的喉一條,去掉兩端與節,以及筋膜、油脂、肉,以及像阿膠一樣的黑片,臨時烤到溫熱,用一盞米醋浸泡,用小火烤乾,浸入水中,再烤再浸,醋盡為止。將藥研成細末,用厚紙包好收存。
或遇陰濕時,微火烘之,再收。遇此疾,每服一錢,食前陳米飲調下,輕者一服立效。
《集驗》療反胃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方
羊肉去脂膜作脯,以好蒜齏空腹任意食之,立見效驗。
《聖濟總錄》治咽喉妨礙,如有物吞吐不利方
杵頭糠,人參(各一錢),石蓮肉(炒,二錢)
水煎服,日三次。
白話文:
在潮溼或陰冷的環境下,可以稍微用火烘烤後再進行收藏。遇到這種疾病時,每次服用一錢的藥量,在飯前以陳年的米湯調和服下,病情較輕的人通常一服就會見效。
《集驗》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反胃症,即早上吃的食物到晚上會吐出,晚上吃的食物到早上會吐出的方法:將羊肉去掉脂肪和薄膜後製作成肉乾,然後配合著質地好的大蒜一起食用,最好在空腹時隨意食用,這樣能迅速看到治療效果。
《聖濟總錄》中提供了一個治療咽喉不適,感覺有異物卡住、吞嚥困難的方子:取杵頭糠和人參各一錢,以及炒過的石蓮肉二錢,將這些材料加水煎煮後分次服用,每日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