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
1. 卷三
2. 膈噎反胃統論
膈,隔也。飲食入咽,不得輒下,噎塞膈中,如有阻隔之者,故名膈噎。又其病正在膈間,食不得下,氣反上逆,隨復吐出,故又名膈氣。反胃者,飲食入胃,全無阻隔,過一二時,輒復吐出,有反還之意,故曰反胃。甚者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有翻傾之義,故亦名翻胃。不似噎隔之噎,然後吐,不噎則不吐也。
噎膈之病,有虛有實。實者或痰或血,附著胃脘,與氣相搏,翳膜外裹,或復吐出,膈氣暫寬,旋覆如初。虛者津枯不澤,氣少不充,胃脘乾癟,食澀不下。虛則潤養,實則疏瀹,不可不辨也。
飲食下咽,不得入胃為噎。食不下通,氣反上逆為塞。東垣乃謂陽氣不得出者為塞,陰氣不得降者為噎,豈非謂入食從陰,而氣出從陽耶?其文則深,其旨反晦,至謂先用陽藥治本,後用諸塞瀉標,吾不知其何謂矣。
子和論膈噎,累累數百言,謂三陽結熱,前後閉澀,下既不通,必反上行,所以噎食不下。夫膈噎,胃病也。始先未必燥結,久之乃有大便秘少,若羊矢之證。此因胃中津氣上逆,不得下行而然,乃胃病及腸,非腸病及胃也,又因河間三乙承氣之治,謂噎膈之病,惟宜用下,結散陽消,其疾自愈。
夫脘膈之病,豈下可去?雖仲景有大黃甘草,東垣有通幽潤腸等法,為便秘嘔吐者立,然自是食入輒吐之治,非所論於食噎不下也。獨其所謂慎勿頓攻,宜先潤養,小著湯丸,累累加用,關扃自透。或用苦酸微湧膈涎,因而治下,藥勢易行。設或不行,蜜鹽下導,始終勾引,兩藥相通者,其言甚善。
蓋痰血在脘,不行不愈,而藥過病所,反傷真氣,非徒無益矣。故以小丸累加,適至病所,無過不及,以平為期,則治噎之道也。但須審是痰是血而行之耳。
膈噎之證,大都年逾五十者,是津液枯槁者居多。若壯年氣盛,非血即痰。近見有津液枯槁之劑,治一少年肥實男子,至死不悟,哀哉。(鶴年。)
先嬸傳一方云:用燒酒一斤,浸海蜇花頭一斤,入瓷瓶內,埋地數年,則海蜇化為水矣。取飲半酒杯妙。(鶴年又識。)
白話文:
膈噎反胃統論
膈,就是阻隔的意思。食物進入咽喉,卻無法順利往下走,卡在膈肌處,感覺像是被阻隔住了,所以叫做膈噎。又因為這種病症的病灶在膈肌之間,食物無法下嚥,氣體則往上逆衝,隨即又吐出來,所以也叫做膈氣。反胃是指食物進入胃裡,完全沒有阻礙,過了一兩個小時,卻又吐出來,有食物反回來的意思,所以叫做反胃。嚴重的話,早上吃的晚上吐,晚上吃的早上吐,有翻騰傾倒的感覺,所以也叫翻胃。這與膈噎不同,膈噎是先卡住,然後才吐,不卡住就不吐。
噎膈的病症,有虛症和實症。實症可能是痰或血,附著在胃脘部,與氣體互相搏鬥,形成膜狀包裹,或會吐出來,膈氣暫時緩解,旋即又恢復原狀。虛症則是津液枯竭,氣血不足,胃脘乾癟,食物澀滯難下。虛症就應該滋潤養護,實症就應該疏通排除,不可不辨別。
食物下嚥,無法進入胃中叫做噎。食物無法下行,氣體往上逆衝叫做塞。東垣先生認為陽氣無法排出叫做塞,陰氣無法下降叫做噎,難道是指食物從陰(下)進入,而氣從陽(上)排出嗎?他的文章很深奧,意思卻很晦澀,甚至說要先用溫陽的藥物治療根本,然後用瀉下通利的藥物治療標證,我實在不明白他的意思。
子和先生論述膈噎,寫了數百字,說三陽經氣結熱,前後阻塞,下焦不通,必然往上逆行,所以食物噎住無法下嚥。其實,膈噎是胃的病變。一開始未必是燥熱便秘,時間久了才會出現大便秘結,大便像羊糞一樣的症狀。這是因為胃中的津液和氣往上逆衝,無法往下行,所以才會這樣,這是胃病累及腸道,而不是腸道疾病累及胃。又因為河間先生的「三乙承氣湯」治療噎膈,認為噎膈病症,只宜使用瀉下藥物,消除積聚,疏通陽氣,疾病自然痊癒。
但是,胃脘膈肌的病症,豈能單靠瀉下藥物就能治癒?雖然仲景先生有大黃甘草湯,東垣先生有通幽潤腸等方法,用於治療便秘嘔吐的病人,但這些都是針對吃下去就吐出來的病症,並非針對食物噎住無法下嚥的病症。唯獨他所說的「慎勿頓攻,宜先潤養,小著湯丸,累累加用,關扃自透」,或用苦酸微帶湧吐作用的藥物,以利膈涎,然後再治療下焦,藥物比較容易通行。如果還是不行,就用蜜鹽導瀉,始終引導,兩藥相通,這個說法很好。
因為痰血停留在胃脘部,不通則不愈,而藥物作用過於強烈,反而損傷正氣,非但沒有益處。所以用小丸藥慢慢增加劑量,恰到好處,不至於過多或不足,以平和為目標,這就是治療噎膈的方法。但是必須判斷是痰還是血,然後再治療。
膈噎的症狀,大多數是五十歲以上的人,都是津液枯竭的人。如果是壯年氣盛的人,不是血就是痰。最近見到用滋陰養液的藥方,治療一個年輕肥胖的男子,結果卻導致死亡,真是可悲!(鶴年記)
我嬸婆傳下來一個方子說:用燒酒一斤,浸泡海蜇花頭一斤,放入瓷瓶中,埋在地下幾年,海蜇就會化成水。取飲半酒杯即可。(鶴年又記)
3. 痰膈
痰膈,因七情傷於脾胃,鬱而生痰,痰與氣搏,升而不降,遂成噎膈。其病令人胸膈痞悶,飲食輒噎,不得下入胃中,必反上逆而嘔,與痰俱出。治法宜調陰陽,化痰下氣,陰陽平均,氣順痰下,病斯已矣。
《和劑》四七湯,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,結成痰涎,狀如破絮,或如梅核,在咽喉之間,咯不出,咽不下,此七情所為也。中脘痞悶,氣不舒快,或痰飲嘔逆噁心,並皆治之。
半夏(制,二錢),茯苓(一錢六分),紫蘇葉(八分),厚朴(薑製,一錢二分)
水一盞,生薑七片,紅棗二枚,煎至八分,不拘時服。
丁沉透膈湯(《和濟》),治脾胃不和,痰逆噁心,或時嘔吐,飲食不進,十膈五噎,痞塞不通,並皆治之。
人參,砂仁,香附(各一兩),青皮,木香,肉豆蔻,白豆蔻,丁香(各半兩)陳皮,藿香,沉香,厚朴(各七錢五分),草果,半夏,神麯(各二錢半),甘草(一兩五錢),麥芽(五錢),白朮(二兩)
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不拘時熱服。
滌痰丸
半夏曲,枯礬,皂角(炙,刮去皮弦子),元明粉,白茯苓,枳殼(各等分)
上為末,霞天膏如丸,量人虛實用之。
白話文:
痰膈是由於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損傷脾胃,導致氣鬱化痰,痰氣交結,氣機上逆不能下降,從而形成噎膈。患者會感到胸膈部痞悶,進食則噎住,食物無法下咽,反而向上逆流而嘔吐,吐出物中夾雜痰液。治療方法應當調節陰陽平衡,化痰降氣,陰陽調和,氣機通暢,痰液下降,疾病即可痊癒。
《和劑》四七湯適用於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導致痰涎凝聚,狀如破絮或梅核,卡在咽喉,既咳不出也咽不下的情況。若伴有中脘部痞悶、氣機不暢、痰飲嘔逆、噁心等症狀,也可服用此方。 藥方組成:制半夏、茯苓、紫蘇葉、薑製厚朴。
丁沉透膈湯(出自《和濟》)用於治療脾胃失和,痰氣逆上導致噁心、嘔吐,飲食不進,出現十次噎膈五次噎住,胸膈痞塞不通的情況。藥方組成:人參、砂仁、香附、青皮、木香、肉豆蔻、白豆蔻、丁香、陳皮、藿香、沉香、厚朴、草果、半夏、神麴、甘草、麥芽、白朮。
滌痰丸由半夏曲、枯礬、炙皂角(刮去皮弦)、元明粉、白茯苓、枳殼等分組成,製成蜜丸,根據患者虛實情況服用。
4. 血膈
丹溪治一少年,食後必吐出數口,卻不盡出,膈上時作聲,面色如平人。病不在脾胃,而在膈間。其得病之由,乃因大怒未止,輒食麵,故有此證。想其怒甚則血菀於上,積在膈間,礙氣升降,津液因聚,為痰為飲,與血相搏而動,故作聲也。用二陳加香附、韭汁、蘿蔔子二日,以瓜蒂散、敗醬吐之;再一日又吐,痰中見血一盞;次日復吐,見血一盅而愈。
一中年人,中脘作痛,食已乃吐,面紫霜色,兩關脈澀,乃血病也。因跌僕後,中脘即痛,投以生新血推陳血之劑,吐血片碗許而愈。
一中年婦人反胃,以四物加帶白陳皮、留尖去皮桃仁、生甘草、酒紅花,濃煎,入驢尿,以防生蟲,與數十帖而安。
一人咽膈間,常覺有物閉悶,飲食妨礙,脈澀稍沉,形色如常,以飲熱酒所致。遂用生韭汁每服半盞,日三服,至二斤而愈。
一人食必屈曲下膈,梗澀微痛,脈右甚澀而關沉,左卻和,此汙血在胃脘之口,氣因鬱而為痰,必食物所致。詢其去臘,日飲㓠剁酒三盞,遂以生韭汁冷飲細呷之,盡半斤而愈。
一貧叟病噎膈,食入即吐,胸中刺痛,或令取韭汁入鹽梅滷少許細呷,得入漸加,忽吐稠涎數升而愈。
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,取其辛溫能散胃脘痰涎惡血之義也。愚謂此不獨辛溫散結之義,蓋亦咸能潤下,而酸味最能開膈胃,止嘔吐,品味不雜而意旨周密,殊可取也。
一婦年及五十,身材略瘦小,勤於女工,得噎膈證半年矣,飲食絕不進,而大便燥結不行者十數日,小腹隱隱然疼痛,六脈皆沉伏。以生桃仁七個,令細嚼,杵生韭汁一盞送下。片時許,病者云:胸中略作寬舒。以四物六錢,加栝蔞仁一錢,桃仁泥半錢,酒蒸大黃一錢,酒紅花一分,煎成止藥一盞,取新溫羊乳汁一盞,合而服之。半日後下宿糞若干,明日腹中痛止,漸可進稀粥而少安。
後以四物出入加減,合羊乳汁服五六十帖而安。
江應宿治一老婦年近七旬,患噎膈,胃脘乾燥,屬血虛有熱,投五汁湯,二十餘日而愈。其方蘆根汁、藕汁、甘蔗汁、牛羊乳、生薑汁少許,余各半盞,重湯煮溫,不拘時徐徐服。
滋血潤腸湯,治血枯及死血在膈,飲食不下,大便燥結。
當歸(酒洗,三錢),芍藥(煨),生地黃(各一錢半),紅花(酒洗),桃仁(去皮尖,炒),大黃(酒煨),枳殼(麩炒,各一錢)
水一盅半,煎七分,入韭菜汁半酒盞,食前服。
秦川剪紅丸(《良方》)
雄黃(另研),木香(各五錢),檳榔,三稜(煨),蓬朮(煨),貫仲(去毛),乾漆(炒煙盡),陳皮(各一兩),大黃(一兩半)
上面和丸梧子大,每五十丸,食前米飲送下,吐出瘀血,及下蟲為效。
白話文:
血膈
丹溪治療一位少年,飯後必吐出幾口食物,但吐不乾淨,膈上時常發出聲音,面色卻和常人一樣。 疾病不在脾胃,而在膈間。他生病的原因,是因為大怒之後立刻進食麵食,所以出現這種症狀。想是因為他盛怒時,血液淤積在上,積聚在膈間,阻礙氣的升降,津液因此聚集,形成痰飲,與血液互相衝擊而活動,所以發出聲音。於是使用二陳湯加香附、韭菜汁、蘿蔔子,服用兩天,再用瓜蒂散、敗醬散催吐;又吐了一天,痰中帶血約一盞;第二天再次嘔吐,吐出約一盅血後痊癒。
一位中年男子,上腹部(中脘)疼痛,吃完東西就嘔吐,面色紫暗,寸口脈和關脈都澀滯,這是血症。因為跌倒後,上腹部就開始疼痛,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吐出約半碗血後痊癒。
一位中年婦女反胃,服用四物湯加帶白陳皮、去皮尖桃仁、生甘草、酒制紅花,濃煎後加入驢尿(防止生蟲),服用數十劑後痊癒。
一人咽膈之間,經常感覺有東西堵塞,飲食受阻,脈象澀滯稍沉,形體面色如常,是因飲用熱酒所致。於是服用生韭菜汁,每次半盞,一天三次,共服用約二斤後痊癒。
一人每次進食必感到食物停留在下膈,梗阻澀滯並略微疼痛,右寸脈很澀滯,關脈沉,左寸脈卻正常,這是污血阻塞在胃脘入口處,氣機鬱滯而形成痰飲,肯定是食物引起的。詢問得知他過年期間天天飲用米酒,於是讓他服用生韭菜汁冷飲,慢慢地細細飲用,服用約半斤後痊癒。
一位貧困老人患噎膈,吃東西就吐,胸中刺痛,讓他服用加入少許鹽梅滷的韭菜汁,少量慢慢飲用,逐漸增加用量,突然嘔吐出大量稠厚的唾液後痊癒。
這也與仲景用薤白治療胸痹一樣,取其辛溫之性,能散開胃脘的痰涎惡血。愚見認為這不僅僅是辛溫散結的道理,更是因為鹹味能潤下,而酸味最能疏通膈胃,止嘔吐,藥物配伍不雜亂,用意周全,非常值得借鑒。
一位五十歲的婦女,身材略瘦小,經常從事女工,患噎膈半年了,飲食完全不能進食,大便秘結十多天,小腹隱隱作痛,六脈皆沉弱。服用生桃仁七個,細嚼後,用一盞生韭菜汁送服。一會兒,病人說胸部略微舒暢。再服用四物湯六錢,加栝樓仁一錢,桃仁泥半錢,酒蒸大黃一錢,酒制紅花一分,煎成一盞藥,加入一杯溫熱的羊奶一起服用。半天后排出大量宿便,第二天腹痛停止,逐漸可以進食稀粥,病情稍有好轉。
後來用四物湯加減,加入羊奶一起服用五六十劑後痊癒。
江應宿治療一位將近七十歲的老婦,患噎膈,胃脘乾燥,屬於血虛有熱,服用五汁湯二十多天痊癒。其方劑為蘆根汁、藕汁、甘蔗汁、牛羊奶、生薑汁(少許),其他各半盞,加水煎煮溫服,不拘時間,慢慢服用。
滋血潤腸湯,治療血枯及瘀血阻塞在膈間,飲食不下,大便秘結。
當歸(酒洗,三錢),芍藥(煨),生地黃(各一錢半),紅花(酒洗),桃仁(去皮尖,炒),大黃(酒煨),枳殼(麩炒,各一錢)
水一盅半,煎至七分,加入韭菜汁半酒盞,飯前服用。
秦川剪紅丸(《良方》)
雄黃(另研),木香(各五錢),檳榔,三稜(煨),蓬朮(煨),貫仲(去毛),乾漆(炒煙盡),陳皮(各一兩),大黃(一兩半)
上藥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前用米湯送服,能吐出瘀血,以及驅除蟲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