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齒衄

齒衄有手足陽明與足少陰之異,蓋手陽明入下齒中,足陽明入上齒中,而腎主骨,齒又為骨之餘也。大抵屬陽明者多有餘,故有便秘、口臭、齒齦腫痛等證。凡素嗜肥甘,或善飲胃強者多有之。屬少陰者多不足,故口不臭,牙不痛,雖痛不甚,但齒搖不堅。凡陰虛羸瘦好色者多有之,而宜清宜補,為治迥別,不可不分也。

《元珠》云:齒衄多陽明熱盛所致,緣手足陽明俱入齒中,而衝任二脈並附陽明。陽明者,多氣多血之經也,陽明有熱,發則隨經上入齒中,血如潮湧,疼痛不已,甚則昏昧。予率用三製大黃末二錢,枳殼湯少加童便調下,並去黑糞數塊,其血頓止。要知腎虛出血者,其血必點滴而出,齒亦悠悠而疼,決不如此之暴且甚也。

東垣清胃飲,治醇酒厚味,或補胃熱藥太過,以致牙疼不可忍,牽引頭腦,滿面發熱,或齦齒腐潰,出血不止,此陽明火也。

生地(一錢五分),升麻,當歸,牡丹皮,犀角,連翹(各一錢),甘草,黃連(各五分)

水煎服。

按:陽明熱實,上熏口齒者,宜此清之。若大便閉結不通者,須加大黃,從下奪之。

《外臺》方,治滿口齒出血。

枸杞根洗,煎湯漱咽驗。

《元戎》地黃引子,治腎虛齒衄不止。

熟地黃,生地黃,地骨皮,枸杞子(各等分)

焙乾為末,每服二錢,蜜湯調服無時。

《寶鑑》用治衄血往來久不愈,日三服,良。

安腎丸,治腎虛陰火上炎,服涼藥而愈甚者,宜淡鹽湯送下三五錢,間進黑鍚丹。(方見喘證。)

或用腎氣丸煎服效。(鶴年)

白話文:

齒衄的原因,與手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有關。手陽明經通入下齒,足陽明經通入上齒,而腎臟主宰骨骼,牙齒是骨骼的延伸。一般來說,屬於陽明經的齒衄,多為氣血有餘,所以會有便秘、口臭、牙齦腫痛等症狀。平時喜歡吃肥甘厚味,或愛喝酒、胃氣強盛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屬於少陰經的齒衄,多為氣血不足,所以不會口臭、牙齒也不痛,即使疼痛也不嚴重,但牙齒鬆動不穩固。平時陰虛體瘦、好色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,必須區分清楚。

《元珠》記載:大多數齒衄是由於陽明經熱盛引起的。因為手足陽明經都通入牙齒,衝脈和任脈也與陽明經相連。陽明經是氣血旺盛的經脈,陽明經有熱,就會沿著經脈上行至牙齒,導致出血如潮湧,疼痛難忍,嚴重者甚至會昏迷。我通常使用三製大黃末二錢,枳殼湯加少許童尿調服,排出幾塊黑色大便後,出血就能馬上止住。要知道,腎虛引起的出血,血一定是點滴而出,牙齒也會隱隱作痛,絕不會像陽明經熱盛引起的出血那樣猛烈而嚴重。

東垣清胃飲,用於治療因飲酒過度、進食肥甘厚味,或服用補益胃火的藥物過度,導致牙痛難忍、疼痛牽連頭部、面部發熱、牙齦齒槽腐爛潰瘍、出血不止的症狀,這是陽明經火盛的表现。

藥方:生地黃(一錢五分)、升麻、當歸、牡丹皮、犀角、連翹(各一錢)、甘草、黃連(各五分)水煎服。

說明:陽明經熱盛,熱邪上熏口齒的,可以用此方清熱。如果大便祕結不通,需要加大黃的用量,從下通瀉。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的方子,用於治療滿口牙齒出血:枸杞根洗淨,煎湯漱口含咽。

《元戎經》地黃引子,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齒衄不止:熟地黃、生地黃、地骨皮、枸杞子(各等分),焙乾研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蜜湯調服,隨時可服用。《太平聖惠方》也記載此方,用於治療鼻衄久治不愈,每日三次服用,效果很好。

安腎丸,用於治療腎虛陰火上炎,服用涼藥反而病情加重的患者,宜用淡鹽湯送服三到五錢,間隔服用黑錫丹。(方劑見喘證部分)。也可以服用腎氣丸。

2. 舌衄

舌衄者,舌出血不止也。心主血,在竅為舌。若心臟蘊熱,血得熱而妄行,或溢於心之竅,則有舌上出血之證,甚者出如湧泉。

《聖濟》阿膠散

阿膠(炒),黃耆(蜜炙),蒲黃(新者,一兩)

共末,用生地黃汁,空心調下二錢。

《千金》方

亂髮燒灰,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舌頭出血不止,稱為舌衄。心臟主管血液,在身體外表現的竅穴就是舌頭。如果心臟蘊藏熱氣,血液因為熱而亂竄,就會溢出到心臟所屬的舌頭竅穴,於是出現舌頭出血的症狀,嚴重者還會像湧泉一樣大量出血。

《聖濟錄》中阿膠散的配方:阿膠(炒過)、黃耆(蜜炙)、蒲黃(新鮮的,一兩),研磨成粉末,用生地黃汁調服,每次二錢,空腹服用。

《千金要方》中的治療方法:將頭髮燒成灰,用水送服,每次方寸匕(約一湯匙),一天服用三次。

3. 大衄(血汗附)

大衄者,口鼻耳目皆出血是也。由熱氣乘虛入血,則血妄行,與衛氣錯溢於竅也。阿膠湯主之。

阿膠湯

阿膠(蛤粉炒,一兩),蒲黃(五錢)

水煎去滓,入生地黃汁服之,急以帛系兩乳。

神白散,治血汗

用人中白瓦上炙,研末,入麝香少許和勻,空心酒下二錢。一方有發灰。

聖惠散,治大衄久衄,及諸竅出血不止。

人中白一團雞子大,綿五兩,燒研,每服二錢,溫水服。

白話文:

大出血是指嘴巴、鼻子、耳朵、眼睛等部位都流血的現象。這是因為熱氣乘虛而入,導致血液運行失常,和衛氣一起從身體的竅穴溢出。阿膠湯可以治療。

阿膠湯的製作方法:

取阿膠(用蛤粉炒過,一兩),蒲黃(五錢),水煎去渣,加入生地黃汁服用,並用布條綁住兩個乳房。

神白散,用於治療血汗:

取人中白(一種礦物,需放在瓦片上炙烤),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麝香混合均勻,空腹用酒送服二錢。另一方藥方則加入了頭髮灰。

聖惠散,用於治療大量出血、長期出血以及各種竅穴出血不止:

取人中白(約雞蛋大小的一團),棉花五兩,燒成灰燼後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溫水送服。

4. 大便下血統論

許學士云:予苦疾三十年,蓄下血藥方,近五十餘品,其間或驗或否,或始驗而久不應者,或初不驗棄之,再服有驗,未易歷談。大抵此病,品類不同,對病則易愈。如下清血色鮮者,腸風也。血濁而色黯者,臟毒也。肛門射如血線者,脈痔也。亦有一種下部虛,陽氣不升,血隨氣而降者。

仲景云: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寒虛相搏,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此下部虛而下血者是也。若是革脈,卻宜服溫補藥。蟲痔宜熏,《千金》用蝟皮、艾者佳。予嘗作,頗得力。

黑地黃丸(頗佳。鶴年)

白話文:

許學士說:我受這疾病困擾三十年,累積了五十多種治療便血的藥方,這些藥方有的有效,有的沒效;有的開始有效後來卻沒效了,有的開始沒效後來卻有效了,實在很難一一細說。總的來說,便血的種類不同,對症下藥才能容易治癒。例如,鮮紅色的下血,是腸風;血色暗濁,是臟腑有毒;肛門噴射出血線狀的,是脈痔;還有一種情況是下焦虛弱,陽氣不能上升,血液隨著氣往下走而導致出血。

張仲景說:脈象弦大,弦則表示氣血不足,大則表示氣虛,不足則為寒,氣虛則為虛,寒邪和虛弱互相搏結,這叫做「革」。婦女則表現為產後出血不止,男子則表現為遺精、失血。這就是下焦虛弱而導致便血的情況。如果是這種「革脈」,就應該服用溫補的藥物。蟲痔則適合熏洗治療,《千金方》中用刺蝟皮、艾葉熏洗的效果很好。我曾經親自使用過,效果相當不錯。

黑地黃丸(效果很好。鶴年評)

5. 結陰便血

結陰便血者,以風冷之邪,結於陰分而然。蓋邪在五臟,留而不去,是之謂結陰。邪內結不得行,則病歸血分,故為便血。經曰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,正此之謂。宜外灸中脘、氣海、三里以引胃氣,散風邪,內以平胃地榆湯溫散之劑止之。(景岳)

《寶鑑》平胃地榆湯,治邪陷陰分,結陰便血。

陳皮,厚朴,蒼朮,甘草,地榆,人參,白朮,當歸,芍藥,升麻,乾葛,茯苓,神麯,乾薑(炒),香附(各等分)上㕮咀,每服五錢,加薑棗煎,空心服。一方無香附,有附子,益智仁。

胃風湯,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及下血,或下清血,或下豆汁,久而無度者,即八物湯去地黃、甘草,加官桂等分,每服二錢,水一大盞,粟米百餘粒,同煎七分,去滓稍熱服。蓋亦陰結之類,為陰氣內結,故去甘寒而加辛熱,結者散之也。

經驗方

荊芥一味,略炒為末,米飲服二錢。

地榆湯,河間曰:陰結便血者,以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血氣無宗,滲入腸下,致使漸多,此湯治之。

地榆(四兩),甘草(半炙半生,三兩),縮砂仁(七枚)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三盞,煎至一半,去滓溫服。

白話文:

結陰便血是指風寒邪氣凝結在陰部所致的便血。邪氣滯留在五臟,不去除就會形成陰結。邪氣內結無法排出,則會影響血分,導致便血。古籍記載:陰結一次便血一升,再次陰結便血兩升,三次陰結便血三升,就是這個意思。治療方法宜在外灸中脘穴、氣海穴、足三里穴,以疏通胃氣,散發風邪;內服平胃地榆湯等溫散之劑止血。

平胃地榆湯主治邪氣侵犯陰分,導致陰結便血。藥方組成:陳皮、厚朴、蒼朮、甘草、地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升麻、葛根、茯苓、神麴、炒乾薑、香附(各等份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、紅棗煎服,空腹服用。另有一方不含香附,而加入附子、益智仁。

胃風湯主治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侵犯腸胃,導致水穀不化,便血(血色深或如豆汁),時間久且出血量多的情況。此方是八物湯去地黃、甘草,再加等份的桂枝、肉桂而成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大杯和少量米一起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此方也適用於陰結,因陰氣內結,故去寒涼藥物而加溫熱藥物,以散結。

經驗方:荊芥單味藥,略炒研末,用米湯送服,每次二錢。

地榆湯,治療陰結便血,因陰氣內結,無法排出,血氣無處歸宿,滲入腸道而致便血日漸嚴重。藥方組成:地榆四兩,甘草(一半炙、一半生)三兩,縮砂仁七枚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三盞煎至一半,去渣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