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金匱翼》~ 卷二 (9)

卷二 (9)

27. 齒衄

齒衄有手足陽明與足少陰之異,蓋手陽明入下齒中,足陽明入上齒中,而腎主骨,齒又為骨之餘也。大抵屬陽明者多有餘,故有便秘、口臭、齒齦腫痛等證。凡素嗜肥甘,或善飲胃強者多有之。屬少陰者多不足,故口不臭,牙不痛,雖痛不甚,但齒搖不堅。凡陰虛羸瘦好色者多有之,而宜清宜補,為治迥別,不可不分也。

《元珠》云:齒衄多陽明熱盛所致,緣手足陽明俱入齒中,而衝任二脈並附陽明。陽明者,多氣多血之經也,陽明有熱,發則隨經上入齒中,血如潮湧,疼痛不已,甚則昏昧。予率用三製大黃末二錢,枳殼湯少加童便調下,並去黑糞數塊,其血頓止。要知腎虛出血者,其血必點滴而出,齒亦悠悠而疼,決不如此之暴且甚也。

東垣清胃飲,治醇酒厚味,或補胃熱藥太過,以致牙疼不可忍,牽引頭腦,滿面發熱,或齦齒腐潰,出血不止,此陽明火也。

生地(一錢五分),升麻當歸牡丹皮犀角連翹(各一錢),甘草黃連(各五分)

水煎服。

按:陽明熱實,上熏口齒者,宜此清之。若大便閉結不通者,須加大黃,從下奪之。

《外臺》方,治滿口齒出血。

枸杞根洗,煎湯漱咽驗。

《元戎》地黃引子,治腎虛齒衄不止。

熟地黃生地黃地骨皮枸杞子(各等分)

焙乾為末,每服二錢,蜜湯調服無時。

《寶鑑》用治衄血往來久不愈,日三服,良。

安腎丸,治腎虛陰火上炎,服涼藥而愈甚者,宜淡鹽湯送下三五錢,間進黑鍚丹。(方見喘證。)

或用腎氣丸煎服效。(鶴年)

28. 舌衄

舌衄者,舌出血不止也。心主血,在竅為舌。若心臟蘊熱,血得熱而妄行,或溢於心之竅,則有舌上出血之證,甚者出如湧泉。

《聖濟》阿膠散

阿膠(炒),黃耆(蜜炙),蒲黃(新者,一兩)

共末,用生地黃汁,空心調下二錢。

《千金》方

亂髮燒灰,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29. 大衄(血汗附)

大衄者,口鼻耳目皆出血是也。由熱氣乘虛入血,則血妄行,與衛氣錯溢於竅也。阿膠湯主之。

阿膠

阿膠(蛤粉炒,一兩),蒲黃(五錢)

水煎去滓,入生地黃汁服之,急以帛系兩乳。

神白散,治血汗

人中白瓦上炙,研末,入麝香少許和勻,空心酒下二錢。一方有發灰。

聖惠散,治大衄久衄,及諸竅出血不止。

人中白一團雞子大,綿五兩,燒研,每服二錢,溫水服。

30. 大便下血統論

許學士云:予苦疾三十年,蓄下血藥方,近五十餘品,其間或驗或否,或始驗而久不應者,或初不驗棄之,再服有驗,未易歷談。大抵此病,品類不同,對病則易愈。如下清血色鮮者,腸風也。血濁而色黯者,臟毒也。肛門射如血線者,脈痔也。亦有一種下部虛,陽氣不升,血隨氣而降者。

仲景云: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寒虛相搏,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此下部虛而下血者是也。若是革脈,卻宜服溫補藥。蟲痔宜熏,《千金》用蝟皮、艾者佳。予嘗作,頗得力。

黑地黃丸(頗佳。鶴年)

31. 結陰便血

結陰便血者,以風冷之邪,結於陰分而然。蓋邪在五臟,留而不去,是之謂結陰。邪內結不得行,則病歸血分,故為便血。經曰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,正此之謂。宜外灸中脘、氣海、三里以引胃氣,散風邪,內以平胃地榆湯溫散之劑止之。(景岳)

《寶鑑》平胃地榆湯,治邪陷陰分,結陰便血。

陳皮厚朴蒼朮甘草地榆人參白朮當歸,芍藥,升麻,乾葛,茯苓,神麯,乾薑(炒),香附(各等分)上㕮咀,每服五錢,加薑棗煎,空心服。一方無香附,有附子益智仁

胃風湯,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及下血,或下清血,或下豆汁,久而無度者,即八物湯去地黃、甘草,加官桂等分,每服二錢,水一大盞,粟米百餘粒,同煎七分,去滓稍熱服。蓋亦陰結之類,為陰氣內結,故去甘寒而加辛熱,結者散之也。

經驗方

荊芥一味,略炒為末,米飲服二錢。

地榆湯,河間曰:陰結便血者,以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血氣無宗,滲入腸下,致使漸多,此湯治之。

地榆(四兩),甘草(半炙半生,三兩),縮砂仁(七枚)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三盞,煎至一半,去滓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