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暑毒失血
暑毒失血者,脈大氣喘,多汗煩渴,蓋心主血,而暑氣喜歸心也。此病多於酒客,及陰虛之人有之。
《千金》治酒客瘟疫,中熱毒,乾嘔吐血方。
蒲黃,犀角,栝蔞根,甘草(各二兩),桑寄生,葛根(各三兩)
水七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
《局方》枇杷葉散,治暑毒攻心,嘔吐鮮血。
香薷(二錢),厚朴,甘草,麥冬,木瓜,茅根(各一錢),陳皮,枇杷葉,丁香(各五分)
為末,每服二錢,姜水煎服。
白話文:
暑熱毒邪導致失血的人,脈搏有力而呼吸急促,出汗多、口渴煩躁,這是因為心臟主血,而暑氣又喜歡聚集在心臟。這種病多見於嗜酒之人,以及陰虛體質的人。
《千金要方》中治療嗜酒者瘟疫、裡熱毒邪、乾嘔吐血的方劑:蒲黃、犀角、栝樓根、甘草(各二兩),桑寄生、葛根(各三兩)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《局方》中枇杷葉散,用於治療暑熱毒邪侵犯心臟,嘔吐鮮血:香薷(二錢),厚朴、甘草、麥冬、木瓜、茅根(各一錢),陳皮、枇杷葉、丁香(各五分)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生薑水煎服。
2. 蓄熱吐血
蓄熱吐血者,熱蓄血中,因而妄行,口鼻皆出,熱如湧泉,膈上熱,胸中滿痛,脈洪大弦長,按之有力,精神不倦,或血是紫黑成塊者,須用生地黃、赤芍、茜根、牡丹皮。三製大黃、滑石、桃仁泥之屬,從大便導之。此非釜底抽薪之法,不能奪火熱上湧之勢也。
海藏云:畜血喜忘如狂,身熱屎黑者,疾已甚也。但小腹滿,小便不利者,輕也。
滑伯仁曰:血溢血泄,諸蓄血證,其始也,予率以桃仁、大黃行血破滯之劑折其銳氣,而後區別治之,雖往往獲效,然猶不得其所以然也。後來四明遇故人蘇伊舉,閒論諸家之術。伊舉云:吾鄉有善醫者,忘其姓字,每治失血蓄妄,必先以快藥下之,或問失血復下,虛何以當。則曰:血既妄行,迷失故道,不去血利瘀,則以妄為常,曷以御之。
且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何虛之有。予聞之愕然曰:昔者之疑,今釋然矣。
按: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人易知也。瘀者未去,則新者不守,人未易知也,細心體驗自見。
簡要濟眾
川大黃一兩,末,每服一錢,以生地汁一合,水半盞,煎三五沸,服無時。
藕汁茯苓飲
生藕汁,小薊根汁,生地黃汁,茯苓,蒲黃(炒黑)
後二味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用三汁調下。
按:虛人未可下者,宜此法清熱,且利瘀也。
按:《千金》云:凡吐血後,體中但讝讝,心中不悶者,輒自愈。假令煩躁,心中悶亂,紛紛嘔吐,顛倒不安者,當急以瓜蒂、杜蘅、人參等,吐去清黃汁,或血一、二升無苦。蓋謂中有瘀血不盡故也。然與其湧而上之,不若導而下之之為順也。吐法昔人且不忌,而況於下法乎。
《直指》方
鮮生地黃搗汁煮飲,日數升良。
四生丸,治吐血衄血,熱妄行乘於陰也。
生荷葉,生艾葉,側柏葉,生地黃(各等分)
上搗爛為丸,如雞子大,每服一丸,用水二盅,煎一盅,去滓服。一方有生薄荷葉,無荷葉。
十灰散,治嘔吐咳嗽血。
大薊,小薊,柏葉,荷葉,茅根,茜根,大黃,梔子,棕櫚皮,牡丹皮
上各等分,燒存性,出火毒,研為極細末,用生藕汁及生蘿蔔汁,磨松墨半碗,調服五錢即止。
白話文:
蓄熱吐血是指體內熱邪蓄積在血液中,導致血液妄行,從口鼻噴出。症狀包括:吐出的血液像湧泉般噴出,膈上灼熱,胸部滿悶疼痛,脈搏洪大有力,精神卻不倦怠,有時血色紫黑成塊。治療需用生地黃、赤芍、茜根、牡丹皮等涼血藥,配合三製大黃、滑石、桃仁等瀉下藥,從大便排出瘀血。這不是釜底抽薪之法,不能阻止火熱上湧的勢頭。
有些蓄血病人會出現健忘、狂躁、身熱、大便發黑等症狀,病情已很嚴重;若只是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,則病情較輕。
有人主張先用活血化瘀的藥物(如桃仁、大黃)緩解病情,再針對性治療,雖有效,但並非最佳方法。另有人認為,血液妄行,迷失常道,必須先將瘀血排出,才能阻止其繼續妄行,至於是否會導致虛弱,並無關係,因為排出的是已經妄行的血,剩下的血液自然會補充。瘀血不去,新血難以補充,這點很重要。
簡要治療方法:川大黃研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生地黃汁及水煎服。
虛弱者不宜服用瀉下藥,可以用藕汁、小薊根汁、生地黃汁、茯苓、炒黑蒲黃等清熱利瘀。
吐血後,如果只是感覺身體輕微不適,沒有胸悶等症狀,通常會自行痊癒。若伴隨煩躁、胸悶、嘔吐等症狀,則需服用瓜蒂、杜蘅、人參等藥物催吐,排出瘀血。下瀉比催吐更為安全有效。
鮮生地黃搗汁服用,每日數升。
四生丸(生荷葉、生艾葉、側柏葉、生地黃)用於治療因熱邪妄行而導致的吐血、鼻出血。
十灰散(大薊、小薊、柏葉、荷葉、茅根、茜根、大黃、梔子、棕櫚皮、牡丹皮燒成灰)用於治療嘔吐、咳嗽帶血。用生藕汁或蘿蔔汁調服。
3. 氣逆失血
氣逆失血者,血從氣逆,得之暴怒而厥也。經云: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。又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是也。必有胸脅滿痛等證。宜芍藥、陳皮、枳殼、貝母之屬,行其氣而血自下。或肝火因氣而逆者,必有煩躁、燥渴等證,宜芍藥、生地黃、丹皮、芩、連之屬,降其火而血自寧。
小烏沉湯
烏藥(去心,十兩),甘草(炒,一兩),香附子(炒,用砂盆洗去毛皮,然後焙乾,二十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不拘時沸湯點。
按:大怒氣逆,必有火熱從之上行,宜以黃連、青黛、香附、柴胡、甘草、山梔等藥,平其肝則自愈。獨進溫燥,寧無偏勝之弊。且非古人抑怒全陰之意。
白話文:
氣逆失血是因為氣逆衝著血液,多因暴怒而昏厥所致。古籍記載:陽氣因大怒而耗竭,血液淤積在上,導致昏厥。而怒氣則會導致氣逆,嚴重時會嘔血或腹瀉。患者通常會有胸脅脹痛等症狀。治療宜用芍藥、陳皮、枳殼、貝母等藥物,疏通氣機,血液自然下降。若因肝火循氣逆上,則會有煩躁、口渴等症狀,宜用芍藥、生地黃、丹皮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,降火,使血自然安寧。
小烏沉湯的組成:
烏藥(去心,10克),甘草(炒,1克),香附子(炒,用砂盆洗去毛皮後焙乾,20克)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1克,不拘時辰,用沸水沖服。
說明:大怒導致氣逆,必然有火熱之邪從上而下,應當用黃連、青黛、香附、柴胡、甘草、山梔子等藥物平肝,則可自愈。單純使用溫燥藥物,容易導致藥性偏頗,而且也不符合古人抑制怒氣、滋陰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