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谷勞

谷勞者,胃受水穀,其氣虛弱,不能傳化,谷盛氣虛,則令人怠惰嗜臥,肢體煩重,腹滿善飢而不能食,食已則發,穀氣不行使然也。

沉香湯

白話文:

所謂谷勞,是指胃部接受了水穀,但它的氣虛弱,不能消化吸收,水穀堆積起來而人體氣虛,就會讓人懶惰,喜歡睡覺,四肢沉重,肚子脹滿但還是容易餓卻不能吃,吃下去還會嘔吐,這是因為穀氣不能正常運行所致。

沉香湯

組成:

沉香(一兩)、丁香(三錢)、肉桂(一錢)、藿香(二錢)、紫蘇(二錢)、前胡(二錢)、茯苓(二錢)、白朮(三錢)、甘草(二錢)、乾薑(一錢)、丁香(三錢)

功用:

治脾胃氣滯,胸脅脹滿,噯氣嘔吐,腹中寒痛,久痢不愈,泄瀉腹痛,霍亂吐瀉。

用法:

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取一錢,加水一碗煎服,一日兩次。

沉香,白朮(土炒),人參,白茯苓,紫厚朴(薑汁炒,各一兩),半夏(薑製),木香,草豆蔻,甘草,陳皮,黑乾薑

生薑、大棗水煎三錢,溫服,日二。

白話文:

沉香、白朮(以土炒過)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紫厚朴(用薑汁炒過,各一兩)、半夏(用薑汁製過)、木香、草豆蔻、甘草、陳皮、黑乾薑

生薑、大棗用水煎煮三錢,溫熱喝下,每天兩次。

《肘後》云:飽食便臥,得谷勞病,令人四肢煩重,嘿默欲臥,食畢輒甚,用大麥糵一升,椒一兩,並炒,乾薑三兩搗末,每服方寸匕,日三。

白話文:

《肘後備急方》中說:飯後馬上睡覺,會得穀勞病,讓人四肢感到沉重、懶散睏倦,並且想睡覺,吃飽之後症狀會加重。用炒大麥、炒花椒,各一升、一兩,以及三兩乾薑研成末,每次服用一湯匙,每天三次。

2. 食亦

內經曰: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亦。夫胃為水穀之海,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衛者也。胃氣和,飲食有節,氣血盛而膚革充盈。若乃胃受邪熱,消爍穀氣,不能變化精血,故善食而瘦也。病名食亦,言雖食亦若飢也。又胃移熱於膽,亦名食亦。以膽為陽木,熱氣乘之,則爍土而消穀也。

甘露飲,治胃熱善食,不生肌肉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上說:大腸將熱氣傳遞給胃,即使能吃很多卻依然消瘦,稱為「食亦」症。胃是五穀雜糧的海洋,用來將食物的味道轉化為營衛。如果胃氣調和,飲食有節制,氣血充足,皮膚就會飽滿豐潤。但如果胃受到邪熱,就會消耗掉穀物的營養,不能轉化成精血,所以即使能吃很多,卻依然消瘦。「食亦」這一名稱,是指即使吃了東西,也像肚子餓一樣。此外,胃將熱氣傳遞給膽,也叫「食亦」症。因為膽是陽木之性,熱氣乘虛而入,會消耗掉土的能量,使穀物被消化。

甘露飲

適用於胃中熱盛而食慾過旺,卻不能化生健壯肌肉。

生地,熟地,天冬,麥門冬,片芩,石斛,枇杷葉,甘草,枳殼,茵陳(各一兩)

上十味,水煎三錢服。

白話文:

生地:未經加工的生地黃,具有滋陰清熱、涼血養陰、生津止渴等功效。

熟地:經過加工炮製的熟地黃,具有滋補肝腎、益精填髓、烏髮養顏等功效。

天冬:具有滋陰潤肺、清熱生津、養胃生津等功效。

麥門冬:具有滋陰潤肺、清熱生津、養胃生津等功效。

片芩:即黃芩,具有清熱燥濕、止瀉痢、退黃疸等功效。

石斛:具有滋陰清熱、益胃生津、強筋壯骨等功效。

枇杷葉:具有清熱潤肺、化痰止咳、止渴生津等功效。

甘草:具有補益中氣、和中緩急、清熱解毒等功效。

枳殼:具有行氣寬中、消積導滯、理氣止痛等功效。

茵陳:具有清熱利濕、退黃疸、消炎止痛等功效。

十種藥材,以水煎熬,取三錢分量服用。

3. 諸血統論

失血諸證,妄行於上則吐衄。衰涸於內則虛勞。妄返於下則便紅。積熱膀胱則癃閉、尿血。滲透腸間,則為腸風。陰虛陽搏,則為崩中。濕蒸熱瘀、則為滯下。熱極腐化,則為膿血。火極似水,則血色紫黑。熱勝於陰,則發為瘍。濕滯於血,則發為痛痹。癮疹皮膚,則為冷痹。蓄之在上,其人喜狂。蓄之在下,其人喜忘。

白話文:

失血出現的各種證候,如果血向上妄行,就會出現吐血、衄血。如果血在體內消耗衰竭,就會出現虛勞。如果血向下妄返,就會出現便血。如果積熱在膀胱,就會出現小便不通、尿血。如果血滲透到腸道之間,就會出現腸風。如果陰虛陽亢,就會出現崩漏。如果濕氣蒸騰,熱氣瘀滯,就會出現帶下。如果熱氣過度,腐敗化膿,就會出現膿血。如果火氣過度,像水一樣,就會出現血色紫黑。如果熱氣勝過陰氣,就會發為瘡瘍。如果濕氣滯留在血中,就會發為痛風痹症。如果熱邪侵犯皮膚,就會發為冷痹症。如果血蓄積在上半身,人就會喜怒無常。如果血蓄積在下半身,人就會健忘。

血出上七竅為血溢,大小便下血為血泄,然《內經》云:溢則後血,是血下出,亦可云溢,正不必拘也。

先見血,後見痰嗽,多是陰虛。先見痰嗽,後見血,多是痰火積熱。

凡吐衄血太甚不止,當防其血暈,用茅根燒煙將醋灑之,令鼻嗅氣以遏其勢,或驀然以冷水噀其面,使驚則止。

白話文:

血從上方的七個竅孔流出稱為血溢,大小便中帶血稱為血泄。然而《內經》說:「溢則後血」,是說血液從下部流出,也可以稱之為溢,不一定要拘泥於字面上的解釋。

先出現吐血,後出現咳嗽咳痰,多半是陰虛。先出現咳嗽咳痰,後出現吐血,多半是痰火積熱。

凡是吐鼻血或咳血太嚴重無法停止,應防範血暈,可用茅根燒出煙,灑上醋,讓病人從鼻子吸入氣息來抑制出血勢頭,或者突然用冷水潑灑病人的臉,讓他受驚而止血。

血虛眩暈卒倒,不可艾灸,驚哭叫動,動則乘虛而死矣。須以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荊芥穗、甘草各七分,棗二枚,烏梅一個,同煎服之。

白話文:

血虛導致的眩暈突然昏倒,不能使用艾灸治療,驚嚇哭泣或動作過大,就會趁虛而死。需要使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荊芥穗、甘草各七分,加上兩枚紅棗和一個烏梅,一起煎煮後服用。

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,又不可純用寒涼,必加辛溫升藥。如用寒涼藥,用酒煎、酒炒之類,乃寒因熱用也。久患血證,血不歸元,久服藥而無效者,以川芎為君則效。(丹溪。)

凡嘔吐血,若出未多,必有瘀於胸膈者,當先消而去之。驟用補法,血成瘀而熱,多致不起。

白話文:

凡是使用血藥,不可單獨使用,也不能純用寒涼藥,一定要加上辛溫升發的藥物。如果使用寒涼藥,可以用酒煎、酒炒之類的方法,這是因為寒藥因熱而用。患有血證很久,血不歸元,服藥很久而無效的,以川芎為君藥就會有效。(丹溪。)

凡是嘔吐血,如果吐出的血量不多,必定是有瘀血堵塞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,應當先消散瘀血並去除它們。如果貿然使用補益的方法,瘀血會因為熱而變成更嚴重,往往會導致無法治癒。

業師薛一瓢先生治陸元賓勞傷吐血,後日漸消瘦,有時發寒熱,飲食減少,微有乾咳,四肢無力,語亦懶。師用大當歸一隻,重二兩者,木器捶松、陳酒煎,令服三劑。以其人素不飲酒,改用酒水各半煎,果三服而諸病皆愈。

白話文:

我的老師薛一瓢先生治療陸元賓勞累傷吐血,以後漸漸消瘦,有時發冷發燒,飲食減少,略微有乾咳,四肢無力,說話也懶洋洋的。老師用一隻重兩兩的大當歸,用木器捶鬆,用陳酒煎煮,讓他服用三劑。因為這個人平時不飲酒,改用一半酒一半水煎服,果然三服後所有疾病都痊癒了。

4. 風熱吐血

風,陽邪也。熱,火氣也。併入絡中,則血溢絡外。其證乍寒乍熱,咳嗽口乾煩躁者是也,宜以辛涼入血之藥治之。

白話文:

風是陽邪,熱是火氣,一起進入經絡中,則血液溢出經絡之外。此證狀忽冷忽熱、咳嗽、口乾、煩躁,應以辛涼入血的藥物治療。

《聖惠》荊芥地黃湯

荊芥穗為末,生地汁調服二錢。

駱隆吉曰:風火既熾,當滋腎水。此以荊芥發陽邪,而以地黃養陰氣也。

《聖濟》荊芥穗散

荊芥穗,山梔仁,片芩,蒲黃

水煎五錢,溫服,晚再服,以瘥為度。

白話文:

《聖惠》[荊芥地黃湯]

將荊芥穗研成粉末,用生地黃汁調服二錢。

駱隆吉說:當風熱盛行時,應滋補腎水。此方用荊芥發散外邪,而用地黃滋養陰氣。

《聖濟》[荊芥穗散]

取荊芥穗、山梔仁、黃芩、蒲黃各等分。

水煎至五錢,溫服,晚上再服一次,以痊癒為度。

5. 鬱熱失血

鬱熱失血者,寒邪在表,閉熱於經,血為熱迫,而溢於絡外也。勿用止血之藥,但疏其表,鬱熱得舒,血亦自止。若表已解而熱不消,血不止者,然後以清熱降血之藥治之。若肺氣已虛,客熱不去,咳嗽咽乾,吐血嗽血者,宜以甘潤養血為主,而以辛藥涼肺佐之,如大阿膠丸之類。

《寶鑑》大阿膠丸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裡有鬱熱而導致失血,可能是因為寒邪在體表,閉阻熱氣在經絡中,血被熱氣逼迫而溢出血管。不要用止血藥,只要疏通體表,鬱熱散去,血自然就會止住。如果體表已經解表,但熱氣沒有消退,血還沒有止住,才能用清熱降血的藥物治療。如果肺氣已經虛弱,外來的熱氣無法去除,出現咳嗽咽乾、吐血或咳血的症狀,應該以甘潤養血為主,用辛辣藥物涼血輔助,例如大阿膠丸之類的藥物。

阿膠(微炒),生地黃,熟地黃,卷柏,乾山藥,五味子,雞蘇葉,大薊(各一兩),茯苓,柏子仁(另研),百部,遠志,人參,麥門冬,防風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阿膠(稍微炒一下),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卷柏、乾山藥、五味子、雞蘇葉、大薊(各50克),茯苓、柏子仁(另行研磨)、百部、遠志、人參、麥門冬、防風(各25克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彈子大,煎小麥麥門冬湯下一丸,食後。

白話文:

將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煉過的蜜做丸子,像彈子那麼大,用煎煮過的小麥和麥門冬的湯送服一丸,在飯後服用。

大薊飲子,解鬱熱,止吐衄,亦治辛熱物傷肺胃,嘔吐血,名肺疽。

白話文:

  • 大薊飲子: 一種中藥湯劑,用於緩解鬱熱、止血、止嘔吐。

  • 鬱熱: 一種中醫症狀,是指身體內有過多的熱,可能導致煩躁、口渴、小便黃等症狀。

  • 吐衄: 指吐血和鼻出血。

  • 辛熱物傷肺胃: 辛辣和熱性的食物損傷肺胃。

  • 嘔吐血: 嘔吐出血液。

  • 肺疽: 肺部膿腫。

大薊根(洗),犀角(鎊),升麻,桑白皮(炙),蒲黃(炒),杏仁(去皮尖,各二錢)甘草(炙),桔梗(炒,各一兩)

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1.大薊根(洗淨):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瘡腫痛、咯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等症。

2.犀角(鎊成粉末):具有清熱涼血、解毒消腫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高熱驚厥、熱病神昏、咽喉腫痛、癰腫瘡毒等症。

3.升麻:具有升舉陽氣、發表散邪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熱、頭痛鼻塞、肌肉痠痛等症。

4.桑白皮(炙):具有宣肺止咳、清熱利咽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咳嗽、痰多、咽喉腫痛等症。

5.蒲黃(炒):具有止血止痛、清熱涼血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尿血、便血、咯血、吐血、外傷出血等症。

6.杏仁(去皮尖,各二錢):具有潤肺止咳、平喘降逆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咳嗽、氣喘、胸悶等症。

7.甘草(炙):具有補中益氣、健脾益肺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倦怠乏力、氣短咳嗽等症。

8.桔梗(炒,各一兩):具有宣肺止咳、利咽排膿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咳嗽、痰多、咽喉腫痛、肺癰等症。

用兩碗水,加入五片生薑,煎煮至剩下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

《和劑》龍腦雞蘇丸,治胸中鬱熱咳嗽,吐血衄血,涼上膈,止虛煩。

白話文:

龍腦雞蘇丸,用於治療胸中鬱熱咳嗽、吐血、衄血,可以清涼上膈,止虛煩。

雞蘇淨葉(一斤,即龍腦薄荷),生乾地黃末(六兩,後入),麥冬(二兩),人參(二兩)阿膠(二兩),蒲黃(二兩),木通(二兩),黃耆(一兩),柴胡(銼,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二宿,絞汁後入膏,二兩),甘草(一兩半)

白話文:

  1. 雞蘇淨葉:一斤,即龍腦薄荷。

  2. 生乾地黃末:六兩,最後加入。

  3. 麥冬:二兩。

  4. 人參:二兩。

  5. 阿膠:二兩。

  6. 蒲黃:二兩。

  7. 木通:二兩。

  8. 黃耆:一兩。

  9. 柴胡:二兩,切碎,與木通一起用大半升沸水浸泡一兩個晚上,絞汁後加入藥膏。

  10. 甘草:一兩半。

上為細末,以蜜二升,先煉一二沸,然後下生地黃末,不住手攪,時時入絞下柴胡木通汁,慢慢熬成膏,勿令焦,然後以其餘藥末,同和為丸如豌豆大,每服二十丸,熱水下。

白話文:

將生地黃末研成細末,加入二升的蜂蜜,先煮沸一、兩次,然後加入生地黃末,不停地攪拌,不時加入絞好的柴胡、木通汁,慢慢熬成膏狀。注意不要煮焦了。然後將其餘的藥末加入,一起和勻做成豌豆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熱水送服。

側柏散,治鬱熱內損心肺,吐血下血,其出如湧泉,口鼻俱流,須臾不救,服此即安。

白話文:

側柏散,用於治療鬱熱損傷了心肺,引致吐血下血,出血源源不斷流出,好像湧出的泉水一般,甚至從口鼻流出,稍有延誤就會危及生命,服用此藥後即能安定病況。

側柏葉(蒸乾,二兩半),荊芥穗(燒灰),人參(各一兩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入白麵二錢,新汲水調如稀糊啜服。

白話文:

側柏葉(蒸乾,二兩半),荊芥穗(燒成灰末),人參(各一兩)。

最後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白麵粉二錢,用新汲取的水調成稀糊狀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