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谷勞

谷勞者,胃受水穀,其氣虛弱,不能傳化,谷盛氣虛,則令人怠惰嗜臥,肢體煩重,腹滿善飢而不能食,食已則發,穀氣不行使然也。

沉香白朮(土炒),人參,白茯苓,紫厚朴(薑汁炒,各一兩),半夏(薑製),木香,草豆蔻,甘草陳皮,黑乾薑

生薑大棗水煎三錢,溫服,日二。

《肘後》云:飽食便臥,得谷勞病,令人四肢煩重,嘿默欲臥,食畢輒甚,用大麥糵一升,椒一兩,並炒,乾薑三兩搗末,每服方寸匕,日三。

2. 食亦

內經曰: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亦。夫胃為水穀之海,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衛者也。胃氣和,飲食有節,氣血盛而膚革充盈。若乃胃受邪熱,消爍穀氣,不能變化精血,故善食而瘦也。病名食亦,言雖食亦若飢也。又胃移熱於膽,亦名食亦。以膽為陽木,熱氣乘之,則爍土而消穀也。

甘露飲,治胃熱善食,不生肌肉。

生地,熟地天冬麥門冬,片芩,石斛枇杷葉甘草枳殼,茵陳(各一兩)

上十味,水煎三錢服。

3. 諸血統論

失血諸證,妄行於上則吐衄。衰涸於內則虛勞。妄返於下則便紅。積熱膀胱則癃閉、尿血。滲透腸間,則為腸風。陰虛陽搏,則為崩中。濕蒸熱瘀、則為滯下。熱極腐化,則為膿血。火極似水,則血色紫黑。熱勝於陰,則發為瘍。濕滯於血,則發為痛痹。癮疹皮膚,則為冷痹。蓄之在上,其人喜狂。蓄之在下,其人喜忘。

血出上七竅為血溢,大小便下血為血泄,然《內經》云:溢則後血,是血下出,亦可云溢,正不必拘也。

先見血,後見痰嗽,多是陰虛。先見痰嗽,後見血,多是痰火積熱。

凡吐衄血太甚不止,當防其血暈,用茅根燒煙將醋灑之,令鼻嗅氣以遏其勢,或驀然以冷水噀其面,使驚則止。

血虛眩暈卒倒,不可艾灸,驚哭叫動,動則乘虛而死矣。須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耆人參白朮茯苓陳皮荊芥穗、甘草各七分,棗二枚,烏梅一個,同煎服之。

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,又不可純用寒涼,必加辛溫升藥。如用寒涼藥,用酒煎、酒炒之類,乃寒因熱用也。久患血證,血不歸元,久服藥而無效者,以川芎為君則效。(丹溪。)

凡嘔吐血,若出未多,必有瘀於胸膈者,當先消而去之。驟用補法,血成瘀而熱,多致不起。

業師薛一瓢先生治陸元賓勞傷吐血,後日漸消瘦,有時發寒熱,飲食減少,微有乾咳,四肢無力,語亦懶。師用大當歸一隻,重二兩者,木器捶松、陳酒煎,令服三劑。以其人素不飲酒,改用酒水各半煎,果三服而諸病皆愈。

4. 風熱吐血

風,陽邪也。熱,火氣也。併入絡中,則血溢絡外。其證乍寒乍熱,咳嗽口乾煩躁者是也,宜以辛涼入血之藥治之。

《聖惠》荊芥地黃湯

荊芥穗為末,生地汁調服二錢。

駱隆吉曰:風火既熾,當滋腎水。此以荊芥發陽邪,而以地黃養陰氣也。

《聖濟》荊芥穗散

荊芥穗,山梔仁,片芩,蒲黃

水煎五錢,溫服,晚再服,以瘥為度。

5. 鬱熱失血

鬱熱失血者,寒邪在表,閉熱於經,血為熱迫,而溢於絡外也。勿用止血之藥,但疏其表,鬱熱得舒,血亦自止。若表已解而熱不消,血不止者,然後以清熱降血之藥治之。若肺氣已虛,客熱不去,咳嗽咽乾,吐血嗽血者,宜以甘潤養血為主,而以辛藥涼肺佐之,如大阿膠丸之類。

《寶鑑》大阿膠丸

阿膠(微炒),生地黃熟地黃卷柏,乾山藥五味子,雞蘇葉,大薊(各一兩),茯苓柏子仁(另研),百部遠志人參麥門冬防風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彈子大,煎小麥麥門冬湯下一丸,食後。

大薊飲,解鬱熱,止吐衄,亦治辛熱物傷肺胃,嘔吐血,名肺疽。

大薊根(洗),犀角(鎊),升麻桑白皮(炙),蒲黃(炒),杏仁(去皮尖,各二錢)甘草(炙),桔梗(炒,各一兩)

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
《和劑》龍腦雞蘇丸,治胸中鬱熱咳嗽,吐血衄血,涼上膈,止虛煩。

雞蘇淨葉(一斤,即龍腦薄荷),生乾地黃末(六兩,後入),麥冬(二兩),人參(二兩)阿膠(二兩),蒲黃(二兩),木通(二兩),黃耆(一兩),柴胡(銼,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二宿,絞汁後入膏,二兩),甘草(一兩半)

上為細末,以蜜二升,先煉一二沸,然後下生地黃末,不住手攪,時時入絞下柴胡木通汁,慢慢熬成膏,勿令焦,然後以其餘藥末,同和為丸如豌豆大,每服二十丸,熱水下。

側柏散,治鬱熱內損心肺,吐血下血,其出如湧泉,口鼻俱流,須臾不救,服此即安。

側柏葉(蒸乾,二兩半),荊芥穗(燒灰),人參(各一兩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入白麵二錢,新汲水調如稀糊啜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