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七曰潤

肺虛陰涸,枯燥日至,氣不化而成火,津以結而成痰,是不可以辛散,不可以燥奪。清之則氣自化,潤之則痰自消。

杏仁煎,治燥痰在肺中,上氣咳嗽,或心胸煩熱。

杏仁(去皮尖,三兩),生薑汁,白蜜,飴糖(各一兩半),桑皮,貝母,木通(各一兩二錢半),紫菀,五味(各一兩)

上銼碎,用水三升,熬至半升,去滓,入前杏仁等四味,再熬成膏,每服一匕,含化。一方有款冬、知母。一方有生地汁、紫蘇子。

節齋化痰丸,治郁痰、老痰、膠固稠黏,難於咯唾。

天門冬,片芩(酒炒),栝蔞仁,橘紅,海石粉(各一兩半),香附(鹽水炒),芒硝,桔梗,連翹(各五錢),青黛(二錢)

上為末,煉白蜜入薑汁少許,和丸櫻桃大,細嚼一丸,清湯下。

白話文:

肺部虛弱,陰液枯竭,乾燥程度日益加重,氣機不能正常運化而產生內火,津液凝聚而形成痰液,因此不能用辛溫散寒、燥熱洩火的藥物治療。 要以滋陰清熱的方法,使氣機自行運化,以潤澤的方法,使痰液自行消散。

杏仁煎這個方劑,用於治療燥痰停留在肺部,導致上氣咳嗽,或心胸煩熱的症狀。

杏仁(去皮尖,三兩)、生薑汁、白蜜、麥芽糖(各一兩半)、桑白皮、貝母、木通(各一兩二錢半)、紫菀、五味子(各一兩),將藥材磨碎,加水三升,煎煮至半升,濾去藥渣,加入之前的杏仁等四味藥材,繼續煎煮成膏狀,每次服用一匙,含在口中慢慢溶化。其他版本方劑中,有的會加入款冬花、知母;有的會加入生地黃汁、紫蘇子。

節齋化痰丸這個方劑,用於治療郁結的痰液、陳舊的痰液、膠固稠黏、難以咳出的症狀。

天冬、黃芩(酒炒)、栝樓仁、橘紅、海粉石(各一兩半)、香附(鹽水炒)、芒硝、桔梗、連翹(各五錢)、青黛(二錢),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白蜜和少許薑汁調和,製成櫻桃大小的藥丸,細嚼一丸,用清湯送服。

2. 飲食

3. 傷食

傷食者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也。當分上中下三焦而治,在上吐之,在中消之,在下奪之。

羅太無雲:大抵內傷之理,傷之微者,但減食一二日,所傷之物,自得消化,此良法也。若傷之稍重者,以藥內消之。傷之太重者,以藥除下之。

瓜蒂散,宿食在上脘,用此吐之。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。

瓜蒂(炒),赤豆(煮,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以豉七合煮汁和散,一匕服。

一法:溫漿水調服一錢匕,取吐為度。經云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,不吐者死。謂食塞於上,而脈絕於下也。何者?陽火之根,本於地下,陰水之源,出於天上,食塞於上,是絕五臟之源,源絕則水不下流,兩尺脈絕。吐去上焦之物,而脈自通。如不能吐,則非食病,而是根蒂之先拔,故死。

或以陰陽水三升,煮白鹽一升令消,分三服,刺吐去所食即愈。出《千金方》。

紅丸子,壯脾胃,消宿食,去膨脹。

京三稜,蓬朮,青皮(去白),陳皮(去白,各五斤),炮姜,胡椒(各三斤)

上為末,醋面和丸,如梧子大,礬紅為衣,每服三十丸,食後薑湯下。《易簡方》有阿魏。

治食索粉成積方

紫蘇濃煎汁,加杏仁泥,服之即散。

治食狗肉不消,心下堅,或腹脹,口乾大渴,心急發熱,狂言妄語,或洞下。

杏仁一升,去皮尖,研,以沸湯三升,和絞汁三服。狗肉原片皆出淨,或以蘆根煮飲之亦消。

《千金》治所食不消方

取其餘類燒作末,酒服方寸匕,便吐其宿食即瘥。

按:飲食停滯中脘,雖藉藥力為之消磨,然所以運行藥力者,胃氣也,故有屢經消食行氣,而食不下者,余即於前所用藥內,加人參一二錢,治之如神,學者不可不知。

備急方,治寒飲食過傷,心腹卒痛如錐刺。

川大黃(末),乾薑(末),巴豆(去皮心,研,去油用霜)

上各等分,和合一處研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,溫水下一丸,實者加一丸。一云:每服三丸,未知更服三丸,腹中轉鳴,當吐下便愈。

東垣導滯丸,治傷濕熱之物,不得旋化而作痞滿、悶亂不安、便閉者。

黃芩,茯苓,白朮,黃連(各三錢),澤瀉(二錢),枳實,神麯(各半兩),大黃(煨,一兩)
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,食遠沸湯下五十丸。

鶴年云:傷食與停食宜分兩項。傷食者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,病在不及消化。停食不論食之多少,或當食而怒,或當食而病,在氣結而不能化也。治傷食宜偏重於食,或吐、或下、或消。若停食則偏重在氣,惟理氣而兼之以消,吐下之法,不可用也。大都傷食當分上中下三焦,而停食則專在胃脘也。

白話文:

傷食

傷食是指吃得過多,導致腸胃受損。治療需根據上中下三焦(人體的消化系統分區)分別處理:上焦則催吐,中焦則消食,下焦則通便。

羅太無雲說:大多數內傷,如果損傷較輕微,只要減少飲食一兩天,受損的食物就能自行消化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如果損傷稍重,則需服用藥物內消;若損傷嚴重,則需服用藥物通便。

瓜蒂散,用於治療宿食停留在上脘(上腹部)的症狀,藉此催吐。所謂在上者,就是指食物停留在上焦,因此需要把它排出。

配方:炒瓜蒂、煮赤豆(各等份)研磨成細末,用七份豆豉煮出的汁液調和藥粉服用一匙。

另一種方法:用溫開水調服一錢(約3克)藥粉,以催吐為度。古籍記載:上腹部有脈搏,下腹部無脈搏,則應該催吐,不吐則會死亡。這是因為食物阻塞在上焦,導致下焦脈搏消失。這是因為陽氣的根源在地下,陰氣的源頭在天上,食物阻塞在上焦,就切斷了五臟的氣血來源,氣血來源斷絕,氣血就不能向下運行,導致兩尺脈(寸口脈)消失。將上焦的食物吐出,脈搏就會恢復暢通。如果無法催吐,則不是食物引起的疾病,而是根本性的問題,故而會死亡。

或者用陰陽水三升,煮白鹽一升至溶解,分三次服用,並用針刺催吐,就能痊癒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
紅丸子,可以健脾胃,消食積,消除脹滿。

配方:京三稜、蓬朮、青皮(去白)、陳皮(去白,各五斤)、炮姜、胡椒(各三斤),研磨成粉末,用醋和麵粉調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用紅礬做外衣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薑湯送服。(《易簡方》中另加阿魏)

治食索粉成積方

用紫蘇濃縮的汁液,加入杏仁泥,服用即可散結。

治療食用狗肉後消化不良,心下堅硬,或腹脹、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、胡言亂語,或下痢等症狀。

配方:杏仁一升,去皮尖,研磨,用沸水三升,攪拌取汁,分三次服用。將狗肉原片清洗乾淨,或用蘆根煮水服用也能消除症狀。

《千金方》治療食物消化不良的方劑

將食物殘渣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方寸匕(約3克),就能催吐宿食,痊癒。

說明:飲食停滯在中脘(上腹部),雖然可以藉助藥物的力量消磨,但藥效的發揮依賴於胃氣。所以,如果多次服用消食行氣的藥物,食物仍然無法消化,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人參一兩錢,療效奇佳,學習者不可不知。

備急方,治療寒涼飲食過度,導致心腹劇痛如錐刺。

配方:川大黃(研末)、乾薑(研末)、巴豆(去皮心,研磨,去除油脂,取霜狀部分),各等份混合研磨均勻,用蜂蜜製成丸藥,如小豆大小,溫水送服一丸,症狀嚴重者可加服一丸。也有人說每次服用三丸,如果服用三丸後,腹部發出咕嚕聲,則表示藥物已起效,即可痊癒。

東垣導滯丸,治療因濕熱之邪侵犯,導致食物不能消化,出現痞滿、胸悶、煩躁不安、便秘等症狀。

配方:黃芩、茯苓、白朮、黃連(各三錢)、澤瀉(二錢)、枳實、神麴(各半兩)、大黃(煨,一兩),研磨成粉末,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,飯後用沸水送服五十丸。

鶴年說:傷食和停食應區別對待。傷食是指飲食過度,導致腸胃受損,病因在於食物未能消化。停食則不論飲食多少,可能是因為進食時情緒激動,或進食時本身就患有疾病,病因在於氣機阻滯,食物無法消化。治療傷食應側重於食物本身,可以催吐、通便或消食。而停食則應側重於理氣,以理氣為主,輔以消食,不宜使用催吐或通便的方法。總之,傷食應根據上中下三焦分別治療,而停食則主要針對胃脘。

4. 傷酒

《千金》療卒大醉,恐腸爛方

作湯著大器中漬之,冷復易之,酒自消,夏月亦用之佳。

又方,絞茅根汁飲二升。

又方,搗生葛汁飲之,無鮮者,乾葛煎服亦佳。

又方,粳米一升,水五升,煮使極爛,漉去滓,飲之良。

葛花解酲湯,治酒病,嘔逆心煩,胸滿不食,小便不利。

青皮(三分),木香(半錢),橘紅,人參,豬苓,茯苓(各一錢半),神麯,澤瀉,乾薑,白朮(各二錢),白蔻仁,砂仁,葛花(各半兩)

上為極細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服,但得微汗,則酒病去矣。

羅謙甫云:夫酒者大熱有毒,氣味俱陽,乃無形之物也。若傷之止當發散,使汗出則愈,最妙法也。其次莫如利小便。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,何酒病之有?今之治此者,乃用酒癥丸,大熱之劑下之。又用牽牛、大黃下之,是無形元氣病,反傷有形陰血,乖誤甚矣。

白話文:

傷酒

治療因醉酒而引起的疾病,擔心腸胃受損的方法:將藥湯放在大容器中浸泡,冷了就換熱的,酒意自然會消退,夏天使用效果也很好。

另一個方法是,絞取茅根汁飲用二升。

另一個方法是,搗碎鮮葛根取汁飲用,如果沒有鮮葛根,用乾葛根煎服也很好。

另一個方法是,用粳米一升,水五升,煮到非常爛,過濾掉渣滓,飲用效果很好。

葛花解酲湯:治療因喝酒引起的疾病,例如嘔吐、噁心、心煩、胸悶、食慾不振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
處方:青皮(三分)、木香(半錢)、橘紅、人參、豬苓、茯苓(各一錢半)、神麴、澤瀉、乾薑、白朮(各二錢)、白蔻仁、砂仁、葛花(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調服,只要微微出汗,酒病就會痊癒。

羅謙甫說:酒性大熱且有毒,氣味皆屬陽性,是一種無形的物質。如果因為喝酒而受傷,就應該採用發散的方法,讓汗水排出就能痊癒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其次是促進小便。這兩種方法分別從上往下,排出體內濕氣,酒病自然也就好了。現在治療這種病,卻使用酒癥丸這種大熱的藥物,或使用牽牛子、大黃等瀉藥,這是針對無形的元氣受損,反而損傷了有形的陰血,方法非常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