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四曰補

夫痰即水也,其本在腎。痰即液也,其本在脾。在腎者氣虛水泛,在脾者土虛不化。攻之則彌盛,補之則潛消,自非聖知,罕能得其故也。

白話文:

痰實際上就是水,它的根源在於腎臟。痰實際上也是體液,它源於脾臟。在腎臟的水會因為氣虛而泛溢,在脾臟的體液會因為虛弱而無法消化。如果對它進行攻伐,那麼就會更加嚴重,如果對它進行補益,那麼就會潛藏消失。如果不是聖人那樣的智慧,很難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
濟生腎氣丸

四君子湯

苓桂朮甘湯

白話文:

濟生腎氣丸

四君子湯

苓桂朮甘湯

2. 五曰溫

凡痰飲停凝心膈上下,或痞、或嘔、或利,久而不去,或雖去而復生者,法當溫之。蓋痰本於脾,溫則能健,痰生於濕,溫則易行也。

《千金》半夏湯,治冷痰。

白話文:

凡是痰濕凝聚在心膈上下,出現胸悶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長期不消失,或消失後又復發的,宜用溫和的方法治療。因為痰的根源在於脾,溫暖可以使脾健運,痰濕則容易消除。痰濕是由濕邪引起的,溫暖可以使濕邪容易化解。

《千金》[半夏湯],用於治療寒痰。

白朮(三兩),半夏(一升),生薑(八兩),茯苓,人參,桂心,甘草(炙),附子(炮,各二兩)

白話文:

白朮(150克),半夏(600克),生薑(400克),茯苓,人參,桂心,甘草(炙),附子(炮,各100克)

水八升,煮三升,分溫服。

吳茱萸湯

吳茱萸,人參,半夏(薑製),桂心(各二兩),茯苓(二兩),甘草(一兩)

薑棗湯煎三錢,空心溫服,日二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湯

吳茱萸、人參、半夏(用生薑製)、桂心(各八錢),茯苓(八錢),甘草(四錢)

用生薑和紅棗煎水,取三錢,空腹時溫服,一日兩次。

《聖濟總錄》曰:氣為陽,陽不足者,不能消導水飲,則聚而成痰,浸漬腸胃,上為嘔逆吐酸,下為洞泄寒中,久不已則令人消瘦,少氣倚息,妨於飲食。昔人治痰飲,多以溫藥和之,為此故也。

沉香茯苓丸,溫脾胃,利胸膈,和氣血。

白話文:

《聖濟總錄》中說:氣屬於陽,陽氣不足的人,不能消散水飲,水飲就會積聚成痰,浸漬在腸胃中,會導致嘔吐、吐酸水,下腹會腹瀉,腹部會受寒。這種情況如果長期不治療,就會讓人消瘦,呼吸微弱,影響飲食。以前的人治療痰飲,多用溫熱的藥物來溫化痰飲,也是出於這個原因。

沉香茯苓丸:溫暖脾胃,疏通胸膈,調和氣血。

沉香(一兩),白茯苓,製半夏,人參,丁香(各二兩),甘草,陳皮(去白),肉豆蔻(煨),檳榔(各半兩)

共末,蜜丸桐子大,薑湯下二十丸。

《本事》神術丸

白話文:

沉香(一兩)、白茯苓、製半夏、人參、丁香(各二兩)、甘草、陳皮(去白色部份)、肉豆蔻(先以火烤過,再研成細末)、檳榔(各半兩)

《本事》神術丸末成,做成桐子大小的蜜丸,用薑湯送服二十丸。

茅山蒼朮(一斤,去皮,研為末),生芝麻(半兩,水二盞研濾去汁),大棗(十五枚,煮爛去皮核研)

白話文:

茅山蒼朮(一斤,去皮,研磨成粉),生芝麻(半兩,加水二盞研磨,過濾後去除汁液),大棗(十五枚,煮熟後去皮核,磨碎成泥)

上三味搜和,乘熱入臼杵丸,如梧子大,干之,每日空腹溫湯吞下五十丸,加至一百丸,二百丸。忌桃李雀蛤。初服心膈微燥,進山梔散一服,不燥矣。

白話文:

將前三味藥材混合一同煎煮,趁熱放入臼杵中搗丸,丸的體積如梧桐子一般大小,將丸曬乾。每天空腹用溫水送服五十丸,逐漸加至一百丸、二百丸。忌諱食用桃、李、雀肉、蛤蜊等食物。剛開始服用時,可能會覺得心胸與橫膈膜有些燥熱,此時服用一服山梔散,就能夠緩解燥熱的症狀了。

許叔微云:予平生有二疾,一則臟腑下血,二則膈中停飲。血有時而止,停飲則無時而愈。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,左向伏几案,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,中夜以後,稍困乏則飲酒兩三杯,既臥就枕,又向左邊側睡。氣壯盛時殊不覺,三五年後,覺酒止從左邊下,漉漉有聲,脅痛,飲食殊減,十數日必嘔吐數升酸水。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漐漐常潤,左邊病處絕燥。

白話文:

許叔微先生說:在我的生活中,我有兩個疾病,一個是臟腑出血,另一個是隔膜中停留著積液。出血有時會停止,而積液卻一直沒有治癒。當初是因為年輕時熬夜寫文章,身體向左伏在几案上,所以飲食多偏向左側,半夜以後,稍微疲乏的時候就喝了兩三杯酒,睡覺時又向左側睡覺。在身體壯盛的時候,完全沒有感覺,三五天以後,感覺酒只從左側流出,淅淅瀝瀝有聲音,肋骨疼痛,飲食大大減少,十幾天一定會嘔吐幾升酸水。在炎熱的夏天,只有右側身上有汗漬,經常濕潤,左側患處異常乾燥。

遍訪名醫,及海上方,服之少有驗。間或中病,止得月餘復作。其補則如天雄、附子、礬石;其利則如牽牛、大戟、甘遂,備嘗之矣。予後揣度之,已成癖囊,如潦水之有窠臼,不盈窠不行,水盈窠而後行者也。清者可行,濁者依然停蓄,蓋下無路以決之也。是以積之五七日,必稍吐去,而稍寬,數日復作。

白話文:

到處尋求名醫,甚至海上方的藥也嘗試過,服用後成效不大。偶爾有效,最多也只能維持一個月左右就又復發了。所補的藥物像天雄、附子、礬石之類;所瀉的藥物像牽牛、大戟、甘遂之類,這些藥物我都服用了。我後來猜測,這已經形成痼疾了,就像積水只能順著既有的水溝流動,水溝沒有水就不會流動,水溝滿了之後才會流動。清澈的水能流動,混濁的水還是停在那裡,因為下面沒有路可以導出去。因此積到五七天,必定會稍微嘔吐一下,稍微舒緩些,過幾天又復發了。

夫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,莫若燥脾以勝濕,崇土以填窠臼,則疾當去矣。於是悉屏諸藥,一味服蒼朮,三月而疾愈。自此一向服數年,不嘔不吐,胸膈寬,飲啖如故。暑月汗周體而身涼,飲亦當中下。前此飲漬於肝,目亦多昏眩,其後燈下能書細字,皆蒼朮之力也。予初用茅朮,半年後,止用燥烈味極辛者,削去皮不浸,極有力,而亦自然不燥也。

山梔散用山梔一味,干為之末,沸湯點服。故知久坐,不可伏向一邊,時或運動,亦消息之法。

白話文:

脾胃屬土,最怕濕氣,而水又會導致體內濕氣增加,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燥火脾胃,以去除體內的濕氣,加強脾胃的功能,這樣疾病自然就會消失了。於是我把所有的藥物都停了,只吃蒼朮,三個月後,我的病就痊癒了。從此以後,我一直服用蒼朮,吃了幾年,不嘔吐,不吐酸水,胸膈寬闊,飲食正常。在炎熱的夏天,我全身出汗,但身體卻很涼爽,喝水也能像以前一樣順利通過腸胃。以前,我的肝臟裡積聚了太多水濕,眼睛也經常昏眩,後來,我能在燈光下寫很小的字,這都是蒼朮的功效。我最初服用的是茅朮,半年後,我只服用味道極其辛辣的蒼朮,削去外皮,不浸泡,非常有效,而且也不會自然變乾。

山梔散只用山梔一味藥材,將山梔曬乾後磨成粉末,用沸水點服。所以瞭解長時間坐著時,不要只朝一邊歪著身子,偶爾做做運動,也是調節的方法。

3. 六曰清

或因熱而生痰,或因痰而生熱,交結不解,相助為瘧。是以欲去其痰,必先清其熱。昔人所謂痰因火盛逆上者,治火為先也。其證咽喉乾燥,或塞或壅,頭目昏重,或咳吐稠黏,面目赤熱。

白話文:

有可能是因為燥熱引起的痰,也有可能是因為痰液導致燥熱,兩者交錯糾結,互相作用,便會導致瘧疾。因此,想要治療痰液,首先必須清熱。以前的人說痰是體內燥熱過盛,逆流而上所引起的,所以治療時應先治療燥熱。患有這種病癥的人會出現咽喉乾燥、阻塞或腫脹、頭部和眼睛沉重、咳嗽或嘔吐粘稠痰液、臉部發紅發熱等症狀。

潔古小黃丸

南星,半夏,黃芩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南星、半夏、黃芩(各一兩)

上為末,薑汁浸蒸餅為丸,如桐子大,每五七十丸,生薑湯下,食後服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藥材搗成末,用薑汁浸泡,把蒸餅浸軟後和藥末攪成丸,大小像桐子那麼大,每次服用五六七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,飯後服用。

二陳湯加黃芩、連翹、山梔、桔梗、薄荷亦佳。

《聖濟》鵝梨煎丸,治熱痰,涼心肺,利胸膈,解毒,補虛益氣。

白話文:

二陳湯加上黃芩、連翹、山梔、桔梗、薄荷也很好。

《聖濟總錄》鵝梨煎丸:治療熱痰,清涼心肺,暢利胸膈,解毒,補虛益氣。

鵝梨(大者二十枚,去皮取汁),皂夾(十條,去皮,水揉取汁),生地黃(八兩,搗取汁)薄荷(生搗取汁),白蜜(八兩,同上汁熬成膏),人參,白茯苓,半夏(各一兩),檳榔(煨,三分),青皮(去白,炒),桔梗,甘草(炙,各三分)

白話文:

梨子(大的二十個,去皮取汁),皁莢(十條,去皮,加水揉搓取汁),生地黃(八兩,搗碎取汁),薄荷(生搗取汁),蜂蜜(八兩,和果汁一起煮成膏狀),人參、白茯苓、半夏(各一兩),檳榔(烘烤至去除水分,三分),橘皮(去除白色部分,炒熟),桔梗、甘草(炙烤,各三分)

上共為末,搗膏為丸,梧子大,荊芥湯下二十丸、日二。一方有木香、蓯蓉、白蒺藜、山藥、白朮、羌活、防風。

白話文:

以上所有的東西混合在一起,搗成膏泥,捏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荊芥湯送服 20 粒,每天兩次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木香、蓯蓉、白蒺藜、山藥、白朮、羌活和防風。

《聖濟》千金散,治熱痰壅盛,胸膈不利。

半夏(薑汁製),蛤粉(各半兩),甘草,凝水石(三錢,煅)

上共末,水下三錢,空心服,以利為度。一方有羌活。

白話文:

《聖濟總錄》:「千金散」

**功效:**治療熱痰壅盛,胸膈不適。

藥材:

  • 半夏(用薑汁製備),蛤粉(各半兩)
  • 甘草
  • 凝水石(三錢,煅燒過)

用法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清水送服三錢,空腹服用。以藥物見效為止。

備註:

  • 另有一種方子中加入了羌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