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二曰消導
凡病痰飲未盛,或雖盛而未至堅頑者,不可攻之。但宜消導而已。消者,損而盡之,導者,引而去之也。
白話文:
凡是患有水腫,痰飲尚未充盛,或者雖然充盛但尚未達到頑固的地步,不可攻治。只是應該消導罷了。消就是減少和化解,導就是引導和排除。
《和劑》大棗,治痰飲為患,或嘔逆噁心,或頭眩心悸,或中脘不快,或食生冷、飲酒過度,脾胃不和,並宜服之。
白話文:
《和劑》大棗,可以治療痰飲為患引起的嘔吐、反胃、噁心,或者頭暈、心悸,或者中脘不適,或者因為吃生冷食物、飲酒過度,導致脾胃不和的症狀。因此,適用於這些情況的人服用。
半夏(薑製),橘紅(各五兩),白茯苓(三兩),甘草(一兩半,炙)
白話文:
-
半夏(用薑汁炮製):二五〇公克
-
橘紅:二五〇公克
-
白茯苓:一五〇公克
-
甘草(炙):七五公克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煎七片,煎八發,熱服無時。一方有大棗一枚。本方加枳實、桔梗,名桔梗半夏湯。
《濟生》導痰湯
白話文:
將上等的草藥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盞水煮沸七片,煮八次,熱服不拘時。如果方子中有一枚大棗,則可以加上枳實和桔梗,這個方子叫做桔梗半夏湯。
半夏(湯洗七次,四兩),天南星(泡去皮),赤茯苓,枳實,橘紅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,炙)
白話文:
半夏:(用清水清洗七次,取四兩)
天南星:(用清水浸泡,去皮)
赤茯苓、枳實、橘紅:(各取一兩)
甘草:(取半兩,炙烤過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薑煎,食後溫服。
青礞石丸,治食積成痰。
白話文:
青黛石丸,用於治療飲食積聚形成痰濕。
【用法】每服四錢,用薑水煎煮,於飯後溫熱服用。
青礞石(敲碎如棗子大,以焰硝二兩同入鍋煅黃色),半夏(湯炮七次),天南星(漫火煨制,各五錢),風化硝(三錢,盆淨者,冬月以絹袋盛,懸風前化之),黃芩(五錢),茯苓(五錢)
白話文:
青黛石(敲成像棗子般大,和二兩的硝石一起放進鍋裡煅燒至黃色),半夏(用熱水浸泡七次),天南星(用文火慢慢烘烤,各五錢),風化硝(三錢,用乾淨的盆子盛裝,在冬天的時候用絹袋盛裝,懸掛在有風的地方使其風化),黃芩(五錢),茯苓(五錢)
上為細末,神麯糊入薑汁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薑湯送下。一方加薑汁、菖蒲、滑石。一方無南星,有白朮。一方有枳實,倍礞石。一方加蒼朮五錢,滑石一兩。
又方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神麴糊和薑汁混合製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,每次服用三、五十粒,用薑湯送服。另外一種方法,則加入薑汁、菖蒲、滑石。還有一種方法,不加南星,改加白朮。還有一種方法,加入枳實,並加倍礞石。還有一種方法,加入蒼朮五錢,滑石一兩。
又方
半夏,陳皮,白朮,白茯苓,大黃,黃芩,人參,炙草,礞石(各一兩),沉香(五錢)
白話文:
半夏、陳皮、白朮、白茯苓、大黃、黃芩、人參、炙草、礞石(各 60 公克),沉香(30 公克)。
上為末,以竹瀝一大碗半,薑汁三匙,拌勻曬乾,如此五六度,仍以竹瀝、薑汁糊丸,如小豆大,每服百丸,臨臥薑汁吞下。
又方
白話文:
取末藥,用竹瀝一大碗半,薑汁三匙,混合在一起,曬乾,重複這個步驟五六次。然後再用竹瀝和薑汁把藥末做成丸子,大小如小豆,每次服用一百丸,睡前用薑汁送服。
另有一方
牽牛(頭末二兩),滑石(二兩),大黃(一兩),木香,黃芩,礞石,枳殼,青皮,陳皮,檳榔(各五錢),沉香(二錢)
白話文:
牽牛子(頭尾兩頭,各一兩)、滑石(二兩)、大黃(一兩)、木香、黃芩、礞石、枳殼、青皮、陳皮、檳榔(各五錢)、沉香(二錢)。
為末,水丸桐子大,薑湯下五十丸。
半夏丸,治膈痰結實,滿悶喘逆。
白話文:
半夏丸,治療膈肌與痰液結合結成塊,導致胸悶氣喘。 取藥丸如梧桐子大小,用薑湯送服五十丸。
半夏(薑汁製,五兩),皂角(五挺,去皮,揉水煮半夏),生薑(五兩,同半夏搗作餅,炙乾。)
白話文:
半夏(用薑汁製製五兩),皁角(五個,去掉皮,用水揉了煮半夏),生薑(五兩,和半夏一起搗成餅,烤乾)。
上為末,蜜為丸,梧子大,薑湯下二十丸。
治熱痰結在胸膈,咯吐不出,滿悶作痛,名痰結。又脅下痛,作寒熱,咳嗽氣急,亦痰結也。
白話文:
磨成粉末(末),與蜂蜜混合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,用薑湯送服,每次二十丸。
治療熱痰積聚在胸腔隔膜,咳不出吐不出,造成胸悶疼痛,稱為痰結。如果還有肋下疼痛、寒熱交替、咳嗽氣喘,也是痰結造成的。
製半夏,陳皮(一錢),赤苓(一錢),桔梗,栝蔞仁,枳殼(各七分),黃連,黃芩,梔子,貝母,蘇子,桑皮,杏仁,芒硝(各五分),木香,甘草(各三分)
白話文:
-
半夏:一錢
-
陳皮:一錢
-
赤苓:一錢
-
桔梗:七分
-
栝蔞仁:七分
-
枳殼:七分
-
黃連:五分
-
黃芩:五分
-
梔子:五分
-
貝母:五分
-
蘇子:五分
-
桑皮:五分
-
杏仁:五分
-
芒硝:五分
-
木香:三分
-
甘草:三分
上銼作一帖,薑三片,同煎至半,納芒硝溶化,去滓,又入竹瀝、薑汁調服。
鶴頂丹,治諸頑痰迷塞,關竅不通,聲音不出。
白話文:
將鶴頂丹磨成粉末,加入三片生薑,一起煎煮至湯藥剩下一半時,加入芒硝溶解,過濾掉渣滓,再加入竹瀝和薑汁調勻後服用。
白礬、黃丹各一兩,火煅為末,麵糊丸麻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研末入全蠍少許,薑湯調灌之,吐痰立愈。
白話文:
白礬和黃丹各取一兩,經過鍛燒後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將其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三十丸。將細末研磨,加入少量的全蠍,用薑湯調服,痰液即可吐出,立竿見影。
青州白丸子,治風痰壅盛,嘔吐眩暈及癱瘓中風。
半夏(七兩),南星(三兩),白附子(二兩),川烏(五錢)
白話文:
青州白丸
功效:治療風痰壅盛導致的嘔吐、眩暈、癱瘓中風等症狀。
藥材:
- 半夏(七錢)
- 南星(三錢)
- 白附子(二錢)
- 川烏(五分)
上共為細末,清水浸,春五、夏三、秋七、冬十日,朝夕換水,候日數足,乃取納絹袋中濾過,其滓再研再濾,以盡為度。澄清去水,曬乾為末,以糯米粥清糊丸,綠豆大,薑湯吞下三五十丸。《局方》如癱瘓風,以溫酒送下。如小兒驚風,薄荷湯下。
白話文:
先將上方的藥材弄成細小的藥末,然後用清水浸泡。春天浸五天,夏天浸三天,秋天浸七天,冬天浸十天。早晚要換水,等到浸泡的天數夠了,就把浸泡的藥液倒出來,用絹袋過濾。過濾剩下的藥渣再研磨、再過濾,一直到過濾不出來為止。把藥液澄清之後,把水曬乾成藥粉,然後用糯米粥清汁和藥粉丸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天用薑湯送服三五十丸。
《局方》說,如果得了癱瘓風,用溫酒送服。如果小兒得了驚風,用薄荷湯送服。
《百一選方》加川芎二兩,天麻、殭蠶、全蠍各一兩,並生用,為細末,麵糊丸。
《瑞竹堂方》加天麻、全蠍、木香、枳殼各一兩。
白話文:
《百一選方》要將川芎兩、天麻、殭蠶、全蠍各一兩,共用,研磨成細末,和麵粉做成丸。
《瑞竹堂方》加天麻、全蠍、木香、枳殼各一兩。
2. 三曰和
始因虛而生痰,繼因痰而成實,補之則痰益固,攻之則正不支,惟寓攻於補,庶正復而痰不滋,或寓補於攻,斯痰去而正無損,是在辨其虛實多寡而施之。
橘皮湯
白話文:
疾病的成因,起初是因虛而生痰,然後痰逐漸結成實。如果單純的補益,那麼痰就會越來越牢固;如果單純的攻伐,那麼正氣就會虧虛而無法承受。因此,應該將攻補相寓,這樣才能讓正氣恢復而痰液不能滋生,或者將補益相寓,這樣才能使痰液消除而正氣不損害。這就要辨別虛實的多寡,然後才能施治。
橘皮湯
【處方】 陳皮(去白) 3錢 半夏 3錢(薑汁炙) 茯苓 2錢 法半夏 2錢 木香 1.5錢
【功用】 健脾消滯,燥濕化痰。
【主治】 脾虛食滯,脘腹脹滿,食慾不振,噁心嘔吐,痰多咳喘。
【用法】 水煎服,每日 1劑。
半夏(制,五兩),茯苓,陳皮(各三兩),細辛,青皮,桔梗,枳殼,甘草(炙,各二兩),人參,旋覆花(去萼,各一兩)
白話文:
半夏(經過炮製,二五〇公克),茯苓、陳皮(各一五〇公克),細辛、青皮、桔梗、枳殼、甘草(經過炙製,各一〇〇公克),人參、旋覆花(去除花萼,各五〇公克)
上銼散,每服三錢,生薑五厚片,煎服。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上銼散,每次服用三錢,生薑五片,加水煎服。(《直指》)
六君子湯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減半),陳皮,半夏(各一錢)
水二盞,薑五片,煎至一盅去滓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(減半)、陳皮、半夏(各一錢)
加水二杯,薑五片,煮成一杯藥汁,去渣,不拘時間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