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8)

1. 上下分消之劑

除濕湯(《百一》),治傷濕,發熱惡寒,身重自汗,骨節疼痛,小便閉,大便溏,腰腳痹冷。皆因坐臥卑濕,或冒雨露,或著濕衣所致。

生白朮,藿香葉,橘紅,白茯苓(各一兩),炙甘草(七錢),半夏曲(炒),厚朴(姜刺),蒼朮(米泔浸,炒,各二兩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姜七片,棗一枚,水煎食前溫服。

升陽除濕湯,治傷濕,腫瀉,腸鳴腹痛。

升麻,柴胡,羌活,防風,半夏,益智仁,神麯,澤瀉(各五分),麥糵面陳皮,豬苓,甘草(各三分),蒼朮(一錢)

上作一服,生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去滓,空心服。

東垣云:雖有治濕必利小便之說,若濕從外來而入里,用滲利之劑以除之,是降之又降,重竭其陽,而復益其陰也。故用升陽風藥即瘥。大法云:濕淫所勝,必助風以平之也。愚謂濕病用風藥者,是助升浮之氣,以行沉滯之濕,非以風勝之之謂也。又濕在上在表者,多挾風氣,非汗不能去也,荊、防、羌、麻,祛風之品,豈能行濕之事哉。

白話文:

上下分消之劑

除濕湯,用於治療因受潮濕侵襲而引起的發熱惡寒、身體沉重、自汗、關節疼痛、小便不通、大便稀溏、腰腿冷痛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通常是由於久坐潮濕之地、淋雨受露或穿著潮濕衣物所造成。 方劑組成:生白朮、藿香葉、橘紅、白茯苓各一兩,炙甘草七錢,炒半夏曲、姜制厚朴、米泔水浸泡後炒制的蒼朮各二兩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生薑七片、大棗一枚,水煎服,飯前溫服。

升陽除濕湯,用於治療因受潮濕侵襲而引起的腫脹瀉痢、腸鳴腹痛。方劑組成:升麻、柴胡、羌活、防風、半夏、益智仁、神麴、澤瀉各五分;麥芽面、陳皮、豬苓、甘草各三分;蒼朮一錢。 每次劑量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、大棗二枚,水煎去渣,空腹服用。

東垣先生說:雖然治療濕邪的原則是促進小便排出,但是如果濕邪由外侵入里,單用利尿滲濕的藥物,會過度耗損陽氣,反而增加陰寒。因此,應該使用升陽祛風的藥物來治療。 經典醫籍也記載:濕邪盛行,必須借助風藥來平復。 我的看法是:濕病使用風藥,是為了幫助提升浮陽之氣,來疏通停滯的濕邪,並不是用風來克制濕邪。而且,上半身或體表的濕邪,大多夾雜風氣,必須通過發汗才能去除。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升麻這些祛風的藥物,並不能直接利濕。

2. 瘟疫大法

瘟疫之病,近代諸家,多與溫病同論,以其聲稱之同,與病形之似也。然而瘟疫者,天地之厲氣也,最為惡毒,感之而病者,往往致死。其甚者,致於滅門。若冬春間之溫病,苟調治得理,則未必致死,亦必不傳染多人,故其方法,宜應別論。且也歲運有太過不及之殊,天時有恆雨恆暘之異。

是以疫癘之行,亦有表裡寒溫熱濕之分,其可以一概論哉。約而言之,計有三門。若其表裡俱病,而盛於表者,則用東垣普濟消毒之法。若其病不在表,又不在裡,而獨行中道者,則用吳又可達原飲之法。若其表熱既盛,里證復急,治表治里,救療不及者,則用陶尚文三黃石膏湯之法。

此瘟疫入手法門也。亦有邪氣獨盛於表,而里無熱症者,則活人敗毒散之治也。亦有寒濕獨行,而病在肌皮胸膈者,則東坡聖散子之證也。合前三法,共為五法。以余所見,則未有不兼里者;而有寒濕而無蓄熱,亦十中未得其一二也。然而,法不可不備,惟用之者得其當耳。

因並錄五方於下,以見瘟疫之端如此,其病稍久,或六七日,或十餘日,熱深不解者,則同傷寒、溫熱治之。

普濟消毒飲子(東垣)

黃芩(酒製,炒),黃連(酒炒,各五分),人參(三錢),陳皮,元參(各二錢),甘草,連翹,板藍根,馬勃,牛蒡子(各一錢),殭蠶,升麻(各一錢),柴胡(五分),桔梗(三分)

泰和二年四月,民多疫癘。初覺憎寒壯熱體重,次傳頭面腫盛,目不能開,上喘,咽喉不利,口燥舌乾,俗云大頭傷寒。諸藥雜治終莫愈,漸至危篤。東垣曰:身半以上,天之氣也,邪熱客於心肺之間,上攻頭目而為腫耳。須用芩、連等藥,共為細末,半用湯調,時時稍熱服之;半用蜜丸噙化,服盡良愈,活者甚眾。

如大便硬,加酒蒸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;腫勢甚者,以砭針刺之,或加防風、川芎、薄荷、當歸各五錢,水煎,時時服之。

達原飲

檳榔(二錢),草果(五分),厚朴(一錢),芍藥(一錢),甘草(五分),黃芩(一錢)知母(一錢)

上七味,以水二蠱,煎八分服。

吳又可曰:疫癘之邪,由口鼻而入,舍於伏脊之內,去表不遠,附胃亦近,乃表裡之分界。即《內經》瘧論所謂橫連膜原是也。感之淺者,或俟有觸而發;感之深者,中而即病。其始陽格於內,營衛運行之機,阻遏於表,遂覺凜凜惡寒,甚則四肢厥逆,至陽氣困鬱而通,厥回而中外皆熱,昏昧不爽,壯熱自汗。此時邪伏膜原,縱使有汗,熱不得解。

必俟伏邪已潰,表氣潛行於內,精氣自內達表,表裡相通,振慄大汗,邪方外出,此名戰汗,脈靜身涼而愈也。若伏邪未盡,必復發熱,其熱有久有淺,因所感之輕重,與元氣之盛衰也。要皆始先惡寒,即而發熱,至於發出,方顯變症。其症或從外解,或從內陷,外解則易,內陷則險。

更有先後表裡不同,有先表后里者;有先里後表者;有但表而不復里者;有但里而不復表者;有表而里再表者,有里而表再里者;有表裡分傳者;有表多於里者;有里多於表者,此為九傳。從外解者,或發斑,或戰汗、自汗。從內陷者,胸膈痞悶,心下脹滿,腹痛,燥結便閉,熱結旁流,協熱下利,或嘔吐噁心,譫語舌黃,及黑苔芒刺等症,因症用治。

脈不浮不沉而數,晝夜皆熱,日晡益甚,頭疼身痛,不可用辛熱藥汗之,又不可下,宜用達原飲以透膜原之邪為當也。若見各經,加入引各經藥,不可執滯。感之輕者,舌苔亦薄,脈亦不甚數,如此者,必從汗解。如不能得汗,邪氣盤錯於膜原,表裡不相通達,未可強汗,衣被逼汗,湯火劫汗也。

感之重者,舌上苔如粉膩,藥後反從內陷,舌根先黃,漸至中央,此邪漸入胃也,前方加大黃下之。若脈長洪而數,汗多大渴,此邪氣適離膜原,欲表未表,白虎湯證也。如舌上純黃色,兼見里症,此邪已入胃,乃承氣湯證也。有兩三日即離膜原者,有半月十日不傳者,有初得之四五日,厭厭聶聶至五六日,陡然勢張者。凡元氣勝者,毒易傳化。

元氣薄者,邪不易化,即不易傳,不傳則邪不去,淹留日久,愈沉愈伏,時師誤認怯症,因進參耆,愈壅愈固,不死不休矣。

三黃石膏湯,治瘟疫大熱無汗,發狂不識人。

石膏(三錢),黃芩,黃連,黃柏(各一錢五分),豆豉(半合),麻黃(一錢),梔子(五枚)

上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三分,連進三五劑而愈。

按:疫邪充斥內外,為頭痛身熱,為煩渴悶亂,發狂不識人,欲表之則里已急,欲里之則表不退。此方清裡解外,合為一方,譬之大軍壓境,孤城四面受圍,雖欲不潰,不可得矣。或《千金》雪煎,或《古今錄驗》麥奴丸並佳。稍輕者,大青消毒湯。

又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

大黃,寒水石,芒硝,石膏,升麻,麻黃,葛根,紫葛(各等分)

上為末,方寸匕,水服,日二。

聖散子(東坡),治一切山嵐瘴氣、時行瘟疫、傷寒風濕等疾,有非常之功。如李待詔所謂內寒外熱,上實下虛者,此藥尤效通神。宋嘉佑中,黃州民病疫瘴大行,得此藥痊活者不可勝記。蘇東坡勒石以廣其傳,聖散子之功益著。徽州鄭尚書在金陵,用此治傷寒,活人甚眾。故知其大能散寒濕,驅除瘴瘧,實有超凡之效也。

蒼朮(制),防風,厚朴(薑製),豬苓,澤瀉(煨各二兩),白芷,川芎,赤芍藿香,柴胡(各半兩),麻黃,升麻,羌活,獨活,枳殼,細辛吳茱萸(泡),藁本,茯苓(各七錢),石菖蒲,草豆蔻,良薑,炙甘草(各二兩半),大附子(一枚)
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二蠱,棗一枚,煎八分,稍熱服。

活人敗毒散

羌活,獨活,前胡,柴胡,枳殼,白茯苓,桔梗,人參(各一兩),川芎(一兩),甘草(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二盞,入生薑二片,煎至七分溫服,或沸湯點亦得。

白話文:

瘟疫這疾病,在近代許多醫學家常會將它與溫病一起討論,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名稱相似,以及病徵類似。然而,瘟疫其實是天地間的厲害病毒,極度惡毒,感染了這種病毒而生病的人,往往會導致死亡。嚴重的話,甚至會造成整個家庭滅亡。如果是在冬天或春天發生的溫病,如果治療得宜,就不一定會致命,而且也不一定會傳染給許多人,因此,它的處理方式應該要另外討論。此外,每年的自然節律有過剩或不足的差異,天氣也有長期下雨或長期晴朗的不同。

因此,瘟疫的流行,也會有表裡、冷熱、濕度的區別,怎麼可能用同一種方法來概括呢。簡略地說,總共有三個主要的治療方向。如果表裡都生病,但是表部的病狀更嚴重,就使用東垣的普濟消毒法。如果病不在表部,也不在內部,而是獨立在中間,就使用吳又可的達原飲法。如果表部的熱度已經很嚴重,而內部的病狀也非常緊急,對於表裡都治療不及的情況,就使用陶尚文的三黃石膏湯法。

這些就是治療瘟疫的基本方法。此外,也有邪氣只在表部旺盛,而內部沒有熱度的情況,就會使用活人敗毒散來治療。還有,如果是寒冷或濕氣單獨作用,而病在肌膚或胸膈的情況,就會使用東坡的聖散子來治療。把前面的三種方法加上後面的兩種,總共有五種方法。根據我的經驗,我認為不會有不影響到內部的情況;而只有寒冷或濕氣,沒有潛藏的熱度的情況,也是十分罕見的。然而,方法是不能不準備的,只是要看使用的人是否能適當運用。

因此,我把這五個方子列在下面,以顯示瘟疫的開始是這樣的。如果病狀持續一段時間,也許六七天,或者十多天,熱度仍然沒有消退,就可以按照傷寒、溫熱的方法來治療。

普濟消毒飲子(東垣)

配方包括黃芩、黃連、人參、陳皮、元參、甘草、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牛蒡子、殭蠶、升麻、柴胡、桔梗等。這些藥材經過特定處理,然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。在泰和二年四月,民間發生了瘟疫。初期的症狀是身體感到寒冷和高燒,身體沉重,然後頭臉腫脹,眼睛無法睜開,呼吸困難,咽喉不舒暢,口乾舌燥。民間稱這種病為「大頭傷寒」。當時使用各種藥物治療,但效果不佳,病情逐漸加重。東垣指出,身體的上半部分受到邪氣侵襲,邪熱在心肺之間停留,向上攻擊頭部和眼睛,導致腫脹。他建議使用黃芩、黃連等藥物,研磨成細末,一半用水調和,隨時稍微加熱服用;另一半用蜂蜜做成丸子,慢慢含化。這種方法被證明非常有效,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。

如果患者大便乾硬,可以加入大黃,以幫助排便;如果腫脹情況非常嚴重,可以用針刺治療,或者加入防風、川芎、薄荷、當歸等藥物,用水煎煮,隨時服用。

達原飲

配方包括檳榔、草果、厚朴、芍藥、甘草、黃芩、知母等。將這些藥材放入水中煎煮,然後服用。吳又可指出,瘟疫的邪氣通過口鼻進入人體,停留在背部的肌肉組織中,離表面不遠,靠近胃部,這是表裡之間的分界線。如果邪氣影響較淺,可能會在遇到某些觸發因素時才發作;如果邪氣影響較深,可能會立即發病。初期,陽氣被邪氣抑制在體內,營養和衛氣的運行機制在表面受到阻礙,患者會感到寒冷,甚至四肢冰冷。當陽氣被抑制到極限,邪氣開始向體內擴散,患者會出現高熱、出汗、精神混亂、昏睡等症狀。這時,邪氣在膜原部位活動,即使有汗液排出,熱度也不會消退。

必須等到邪氣在膜原部位被擊退,表氣在體內自由流動,精氣從體內流向表面,表裡之間的通道被打通,患者會出現寒戰和大量出汗,邪氣才能被排出體外。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戰汗」,脈搏平穩,身體冷卻後,病情就能好轉。如果邪氣尚未完全清除,患者可能會再次發燒,熱度的高低取決於感染的嚴重程度和體質的強弱。通常,患者最初會感到寒冷,然後發燒,直到病情發作,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。有些症狀可能通過外部治療得到緩解,有些症狀可能向內部發展,變得更危險。

三黃石膏湯,用於治療瘟疫引起的高熱、無汗、發狂、失去意識。

配方包括石膏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豆豉、麻黃、梔子等。將這些藥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,用水煎煮,然後連續服用三到五次,病情就能好轉。

瘟疫邪氣充斥全身,引起頭痛、身體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精神混亂、發狂、失去意識等症狀。如果要治療表面症狀,但是內部情況已經非常危急;如果要治療內部情況,但是表面症狀仍然存在。這個方子既能清熱解毒,又能調理表裡,就像一支大軍圍攻一座孤城,即使敵人四面楚歌,也難以抵擋。

聖散子(東坡),用於治療山嵐瘴氣、流行瘟疫、傷寒風濕等疾病,具有卓越的功效。這種藥物特別適合內寒外熱、上實下虛的情況,能通神般地發揮作用。蘇東坡在嘉佑年間,將這種藥物刻在石碑上,以推廣其傳播,聖散子的功效因此更加著名。徽州的鄭尚書在金陵時,使用這種藥物治療傷寒,拯救了很多人。因此,這種藥物能有效散寒除濕,驅除瘴瘧,具有非凡的效果。

配方包括蒼朮、防風、厚朴、豬苓、澤瀉、白芷、川芎、赤芍、藿香、柴胡、麻黃、升麻、羌活、獨活、枳殼、細辛、吳茱萸、藁本、茯苓、石菖蒲、草豆蔻、良薑、炙甘草、大附子等。將這些藥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,加入一顆棗子,煎煮到八分熟,稍微加熱後服用。

活人敗毒散

配方包括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枳殼、白茯苓、桔梗、人參、川芎、甘草等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煮,加入兩片生薑,煎煮到七分熟,溫暖後服用,也可以用沸水沖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