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諸濕統論

溫氣不一,有天之濕,霧露雨是也。天本乎氣,故先中表之營衛。有地之濕,水泥是也。地本乎形,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。有飲食之濕,酒水乳酪之類是也,傷於脾胃。有汗液之濕,汗液亦濕也,止感於外。有人氣之濕,太陰濕土之所化也,乃動於中。天之濕,汗之。地之濕,滲之。

飲食之濕,在上吐之,在中奪之,在下者引而竭之。汗液之濕,亦以汗取之。人氣之濕,屬太陰所化,在氣交之分。土兼四氣,寒熱溫涼,升降浮沉,備在其中,當分上下中外而治,以兼化四氣,淫佚上下中外,無處不到也。大率在上則病頭重胸滿嘔吐;在外則身重腫脹;在下則足脛跗腫;在中則腹脹中滿痞塞。

其所用藥,亦兼寒熱濕涼以為佐使而治之。

濕之為病,有自外入者,有自內生者,必審其方土之病本。東南地下,多陰雨地濕,凡受必從外入,多自下起,是以重腿腳氣者多,治當汗散,久者宜疏通滲泄。西北地高,人食生冷濕面,或飲酒後寒氣怫鬱,濕不能越,或腹皮脹疼,甚則中滿水蠱,或周身浮腫如泥,按之不起,此皆自內而生者也。審其元氣多少,而通利其二便,責其根在內者也。

然方土內外,亦互相有之,但多少不同,須對症施治,不可執一也。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痹,其寒多者為痛,為浮腫,非朮、附、桂不能去也。其風多者,為煩劇,為流走,非麻黃、薏苡、烏頭不能散也。其濕多者,為堅滿,為氣閉,非甘遂、葶藶、枳、術不能泄也。

白話文:

諸濕統論

人體濕邪的來源不一,有來自天地的濕氣,如霧、露、雨等,因天之濕氣源於天氣,所以首先會影響人體表面的營衛之氣;有來自地面的濕氣,如泥土的濕氣等,因地之濕氣源於地之形質,所以首先會損傷皮肉、筋骨、血脈;有來自飲食的濕氣,如酒、水、乳酪等,會損傷脾胃;有來自汗液的濕氣,汗液本身也帶有濕氣,主要影響肌膚表面;有來自人體自身氣機的濕氣,這是由太陰濕土所化生,會影響人體內部。

來自天的濕氣,可通過出汗排出;來自地的濕氣,可通過滲透排出;來自飲食的濕氣,在上焦則通過嘔吐排出,在中焦則需採取其他方法去除,在下焦則需引導排出;來自汗液的濕氣,同樣可通過出汗排出;來自人體自身氣機的濕氣,屬於太陰所化,影響氣機流通的部位。

人體臟腑如同土壤,兼具寒熱溫涼、升降浮沉等特性,治療濕邪需根據濕邪所在部位(上下中外)和寒熱虛實等情況,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調節人體氣機,因為濕邪的侵犯無處不在。一般來說,濕邪在上焦,則會出現頭痛、胸悶、嘔吐等症狀;在表層,則會出現身體沉重、腫脹;在下焦,則會出現足踝腫脹;在中焦,則會出現腹部脹滿、痞塞等症狀。

治療濕邪的藥物,也需要根據寒熱、濕燥等情況配伍使用。

濕邪的致病,有從外侵入的,也有從內生發的,必須仔細辨別其病因所在。東南地區地勢低窪,陰雨多,濕氣較重,濕邪多從外侵入,而且多從下肢開始,所以腿腳氣腫的患者較多,治療上應以發汗散邪為主,時間較長的則需疏通經絡,利水滲濕。西北地區地勢高,若飲食生冷濕寒,或飲酒後寒邪鬱結,濕邪不易排出,則可能出現腹部脹痛,嚴重者甚至出現腹脹滿、水腫等症狀,全身浮腫,按壓無彈性,這是濕邪由內生發的表現。此時需根據患者元氣的盛衰,調理二便,治療其根源在內的濕邪。

然而,無論是外感還是內生,濕邪的病症都可能互相影響,只是輕重程度不同,必須針對病症施治,不可一概而論。濕邪與風寒合病則為痹證,若寒邪較重,則表現為疼痛、浮腫,需用附子、乾薑、桂枝等溫經散寒之品;若風邪較重,則表現為煩躁、遊走性疼痛,需用麻黃、薏苡仁、烏頭等發汗解表之品;若濕邪較重,則表現為身體沉重、氣機阻滯,需用甘遂、葶藶子、枳實、蒼朮等利水消腫之品。

2. 散濕之劑

麻黃加朮湯,《金匱》云:濕家身煩疼,可與麻黃加朮湯。發其汗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,白朮(四兩),杏仁(七十枚,去皮尖)

水九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煮取二升半,去滓溫服八合,覆取微汗。

按:此治寒濕在表之劑也。寒固當汗,而濕在表者,亦非汗不解,故以麻黃散寒,以白朮除濕。取微汗者,汗大出,則濕反不去也。
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,治風濕一身盡疼,發熱日晡所劇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(方詳《金匱》,茲不贅。)

羌活勝濕湯(東垣),治濕氣在表,脈浮,身重不能轉側,自汗,或額上多汗,此為風濕。

羌活,獨活(各一錢),川芎,藁本,防風,炙草(各五分),蔓荊子(三分)

如腰痛中冷沉沉然者,有寒濕也。加酒洗漢防己、附子各五分。

按:此治風濕在腠理及關節之劑。吳鶴皋云:無竅不入,惟風藥為能,故凡關節之疾病,非羌活、獨活等不能致也。

白話文:

散濕之劑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若身體煩悶疼痛,屬於濕邪導致,可以使用麻黃加朮湯。治療方法是讓患者微微出汗,切記不可用溫熱的方法強行發汗。

麻黃加朮湯的組成:麻黃(三兩,去節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甘草(一兩,炙)、白朮(四兩)、杏仁(七十枚,去皮尖)。

用法:加九升水,先煎麻黃至七升,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二升半,去渣,溫服八合,蓋被取微汗。

此方治療寒濕表證。寒邪需發汗,表證濕邪也需發汗才能解除,因此用麻黃散寒,白朮除濕。只取微汗,汗出太多,濕邪反而不易去除。
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,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全身疼痛,發熱,午後症狀加重。此病多因汗出當風或久受寒邪侵襲所致。(詳細組成請參考《金匱要略》,此處不贅述。)

羌活勝濕湯(李東垣方),治療濕邪表證,症狀為脈浮、身重乏力、不能翻身、自汗或額頭多汗,屬於風濕。

組成:羌活、獨活(各一錢)、川芎、藁本、防風、炙甘草(各五分)、蔓荊子(三分)。

若腰部疼痛,感覺沉重冰冷,則屬於寒濕,可加入酒洗過的防己、附子各五分。

此方治療風濕侵犯肌膚腠理及關節的病症。吳鶴皋說:沒有任何孔竅是風藥進不去的,所以治療關節疾病,非羌活、獨活等藥物不可。

3. 滲利之劑

五苓散,通治諸濕腫滿,嘔逆泄瀉,痰飲濕瘧,身痛身重。

豬苓,茯苓,白朮,澤瀉,桂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服後多飲熱水,汗出愈。

腎著湯(《三因》),治傷濕身重,腰冷,如坐水中。

乾薑(炮),茯苓(各四兩),甘草(炙),白朮(生用,各二兩)

上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煎七分,空心溫服。

以上溫利之劑,濕兼寒者宜之。

清熱滲濕湯

黃柏(鹽水炒,二錢),黃連,茯苓,澤瀉(各一錢),蒼朮,白朮(各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

上七味,水二蠱,煎至八分服。

此清滲之劑,濕而熱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滲利之劑

五苓散,可以治療各種濕邪導致的腫脹、嘔吐、腹瀉、痰飲、瘧疾、以及身體疼痛沉重。藥物組成: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桂枝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服藥後多喝熱水,出汗則病癒。

腎著湯(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,用於治療因濕邪侵犯導致身體沉重、腰部寒冷,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的症狀。藥物組成:炮薑、茯苓(各四兩)、炙甘草、生白朮(各二兩)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水煎至七分,空腹溫服。

以上兩種溫熱利水的藥方,適用於濕邪兼夾寒邪的病症。

清熱滲濕湯,藥物組成:鹽水炒黃柏(二錢)、黃連、茯苓、澤瀉(各一錢)、蒼朮、白朮(各一錢半)、甘草(五分)。將七味藥材,用兩杯水煎至八分服用。

此方為清熱滲濕的藥方,適用於濕邪兼夾熱邪的病症。

4. 下濕之劑

舟車神佑丸,治水腫水脹,形氣俱實者。

甘遂,芫花,大戟(各一兩,並醋炒),大黃(二兩,酒浸),青皮,陳皮,木香檳榔(各半兩),黑牽牛(頭末,四兩),輕粉(一錢),取蟲加蕪荑(半兩)

上為末,水丸,空心服。(治法服法詳載《準繩·痰飲門》。)

青木香丸(方見疝症。)

白話文:

舟車神佑丸,用於治療水腫脹滿,身體虛實兼具的病症。

藥方成分:甘遂、芫花、大戟(各一兩,用醋炒過),大黃(二兩,用酒浸泡過),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檳榔(各半兩),黑牽牛子(只取研磨後的末,四兩),輕粉(一錢),蟲蝤(半兩),並加入蕪荑(半兩)。

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製成水丸,空腹服用。(詳細的服用方法請參考《醫學正繩·痰飲門》)。

青木香丸的方劑可在治療疝氣的相關章節中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