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古人臟腑圖
古人所繪臟腑圖形如此:
肺六葉兩耳,凡八葉。
膽附於肝之短葉。
肝左三葉,右四葉,凡七葉。
白話文:
古人繪製的臟腑圖形是這樣的:
肺有六片葉子,兩邊耳朵形狀的構造,總共八片葉子。
膽依附在肝臟較短的那片葉子上。
肝臟左邊有三片葉子,右邊有四片葉子,總共七片葉子。
2. 親見改正臟腑圖
余將親見諸臟腑顯隱之形,繪於其後,計四十二件。
左氣門、右氣門兩管,歸中一管念,由心左轉出橫行後接衛總管。心長在氣管之下,非在肺管之下,心與肺葉上稜齊。
肺管至肺分兩杈,入肺兩葉,直貫到底,皆有節。管內所存,皆輕浮白沫,如豆腐沫,有形無體。兩六葉,大面向背,小面向胸,上有四尖向胸,下一小片亦向胸。肺外皮實無透竅,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。
膈膜以上僅止肺、心、左右氣門,余無他物。其餘皆膈膜以下物,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。
肝四葉,膽附於肝右邊第二葉,總提長於胃上,肝又長於總提之上,大面向上,後連於脊,肝體堅實,非腸、胃、膀胱可比,絕不能藏血。
胃府之體質,上口賁門,在胃上正中,下口幽門,亦在胃上偏右,幽門之左寸許,名津門。胃內津門之左,有疙瘩如棗,名遮食。胃外津門左,名總提,肝連於其上。胃在腹,是平鋪臥長,上口向脊,下口向右,底向腹,連出水道。
脾中有一管,體象玲瓏,易於出水,故名瓏管。脾之長短與胃相等,脾中間一管,即是瓏管。另畫瓏管者,謂有出水道,令人易辨也。
氣府,俗名雞冠油,下稜抱小腸,氣府內,小腸外,乃存元氣之所。元氣化食,人身生命之源,全在於此。此係小腸,外有氣府包裹之。
中是瓏管,水由瓏管分流兩邊出水道,由出水道滲出,沁入膀胱為尿。出水道中有回血管,其餘皆系水管。
大腸上口,即小腸下口,名闌門。大腸下口,即肛門。
膀胱有下口,無上口,下口歸玉莖。精道下孔,亦歸玉莖。精道在婦女,名子宮。
兩腎凹處,有氣管兩根,通衛總管。兩旁腎體堅實,內無孔竅,絕不能藏精。
舌後白片,名曰會厭,乃遮蓋左右氣門、喉門之物。
古人言經絡是血管,由每臟腑向外長兩根,惟膀胱長四根。余親見百餘臟腑,並無向外長血管之形,故書於圖後以記之。
白話文:
我親眼見到各個臟腑的形狀和位置,並將其繪製成圖,總共有四十二件。
左氣門和右氣門這兩條管子,匯合為一條管子,從心臟的左邊轉出,橫向延伸,然後連接到衛總管。心臟的位置在氣管之下,而不是在肺管之下,心臟和肺葉的上邊緣齊平。
肺管在進入肺部後分成兩個岔,分別進入肺的兩葉,並且直通到底,每一段都有節。管子內部充滿了輕飄飄的白色泡沫狀物質,如同豆腐泡沫,有形狀但沒有實質。肺有六葉,大的面朝背部,小的面朝胸部,上面有四個尖端朝向胸部,下面一小片也朝向胸部。肺的外皮沒有任何孔洞,也沒有所謂的二十四個行氣孔。
膈膜以上只有肺、心臟、左右氣門,沒有其他東西。其餘的東西都在膈膜以下,膈膜是人體上下兩部分的界線。
肝臟有四葉,膽附著在肝臟右邊的第二葉上,總提的位置比胃高,肝臟又比總提高,大面朝上,後面連接到脊椎。肝臟的質地堅硬,不像腸、胃、膀胱那樣柔軟,絕對不可能儲存血液。
胃的構造是,上口叫賁門,在胃的正上方;下口叫幽門,也在胃的上方但偏右邊。幽門左邊約一寸的地方叫津門。胃內津門左邊,有一個像棗子一樣的疙瘩,叫遮食。胃外津門左邊,叫總提,肝臟連接在其上。胃在腹腔裡是平躺著的,上口朝向背部,下口朝向右邊,底部朝向腹部,並連接著出水道。
脾臟中間有一條管子,形狀玲瓏剔透,容易出水,所以叫瓏管。脾臟的長度和胃差不多,脾臟中間的那條管子就是瓏管。另外畫出瓏管,是為了說明它有出水道,讓人容易辨認。
氣府,俗稱雞冠油,下邊緣抱著小腸,氣府在小腸外面,是儲存元氣的地方。元氣可以消化食物,是人體生命的源泉,全部依賴於此。這裡是小腸,外面有氣府包裹著。
中間的瓏管,水從瓏管分流到兩邊的出水道,然後從出水道滲出,滲入膀胱形成尿液。出水道中有回血管,其餘都是水管。
大腸的上口,是小腸的下口,叫闌門。大腸的下口,就是肛門。
膀胱有下口,沒有上口,下口連接著陰莖。精道的下孔,也連接到陰莖。精道在婦女體內,就是子宮。
兩腎的凹陷處,有兩條氣管,連接到衛總管。兩旁的腎臟質地堅硬,內部沒有孔洞,絕對不可能儲存精液。
舌頭後面的白色薄片,叫做會厭,是用來遮蓋左右氣門和喉門的。
古人說經絡是血管,從每個臟腑向外延伸兩根,只有膀胱延伸出四根。我親眼見過一百多個臟腑,並沒有發現向外延伸血管的情形,所以把它記錄在圖的後面,以便參考。
3. 會厭、左氣門、右氣門、衛總管、榮總管、氣府、血府記
欲知臟腑體質,先明出氣、入氣與進飲食之道路。古人謂舌根後名曰喉,喉者候也,候氣之出入,即肺管上口是也。喉之後名曰咽,咽者嚥也,嚥飲食入胃,即胃管上口是也。謂咽以納食,喉以納氣,為千古不易之定論。自《靈》、《素》至今,四千年來,無人知其錯而改正者。
如咽嚥飲食入胃,人所共知,惟喉候氣之出入一節,殊欠明白。不知肺兩葉大面向背,上有四尖向胸,下一小片亦向胸,肺管下分為兩杈,入肺兩葉,每杈分九中杈,每中杈分九小杈,每小杈長數小枝,枝之盡頭處並無孔竅,其形彷彿麒麟菜,肺外皮亦無孔竅,其內所存皆輕浮白沫,肺下實無透竅,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。先賢論吸氣則肺滿,呼氣則肺虛,此等錯誤,不必細辨。
人氣向里吸,則肚腹滿大,非肺滿大;氣向外呼,則肚腹虛小,非肺虛小。出氣,入氣,吐痰,吐飲,唾津,流涎,與肺毫無干涉。肺管之後,胃管之前,左右兩邊凹處,有氣管兩根,其粗如箸,上口在會厭之下,左曰左氣門,右曰右氣門,痰飲津涎,由此氣管而出。古人誤以咳嗽、喘急、哮吼等症為肺病者,因見其症自胸中來。
再者,臨症查有外感,用發散而愈;有燥痰,用清涼而愈;有積熱,用攻下而愈;有氣虛,用補中而愈;有陰虧,用滋陰而愈;有瘀血,用逐瘀而愈。揚揚得意,立言著書,以為肺病無疑。
不知左氣門、右氣門兩管,由肺管兩旁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處,歸併一根,如樹兩杈歸一本,形粗如箸,下行入心,由心左轉出,粗如筆管,從心左後行,由肺管左邊過肺入脊前,下行至尾骨,名曰衛總管,俗名腰管。自腰以下,向腹長兩管,粗如箸,上一管通氣府,俗名雞冠油,如倒提雞冠花之狀。
氣府乃抱小腸之物,小腸在氣府是橫長,小腸外、氣府內,乃存元氣之所。元氣即火,火即元氣,此火乃人生命之源。食由胃入小腸,全仗元氣蒸化,元氣足則食易化,元氣虛則食難化。此記向腹之上一管。下一管,大約是通男子之精道,女子之子宮。獨此一管,細心查看,未能查驗的確,所以疑似,以俟後之業醫者,倘遇機會,細心查看再補。
衛總管,對背心兩邊有兩管,粗如箸,向兩肩長;對腰有兩管,通連兩腎;腰下有兩管,通兩胯;腰上對脊正中,有十一支管連脊,此管皆行氣、行津液。氣足火旺,將津液煎稠,稠者名曰痰;氣虛火衰,不能煎熬津液,津液必稀,稀者名曰飲。痰飲在管,總以管中之氣上攻,上行過心,由肺管前氣管中出左右氣門。
痰飲津涎,本氣管中物,古人何以誤為肺中物,因不知肺管前有氣管相連而長,止知痰飲津涎自胸中來,便疑為肺中物,總是未親見臟腑之故。手握足步,頭轉身搖,用行舍藏,全憑此氣。人氣向里吸則氣府滿氣府滿,則肚腹大;氣向外呼則氣府虛,氣府虛則肚腹小。衛總管,行氣之府,其中無血。
白話文:
想要了解臟腑的體質,首先要明白氣體進出和食物進入的通道。古人說舌根後面的地方叫做喉,喉的作用是觀察氣體的出入,也就是肺管的上口。喉的後面叫做咽,咽的作用是吞嚥食物進入胃,也就是胃管的上口。咽是用來納食,喉是用來納氣,這是千古不變的定論。從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至今四千年來,沒有人發現這個錯誤並改正。
咽吞嚥食物進入胃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,只有喉觀察氣體出入這一點,大家很不清楚。不知道肺的兩片大葉子是背對背的,上面有四個尖端朝向胸部,下面一小片也朝向胸部。肺管向下分為兩個岔口,進入肺的兩葉,每個岔口再分九個中岔口,每個中岔口再分九個小岔口,每個小岔口長出許多小枝,小枝的盡頭並沒有孔竅,形狀像麒麟菜。肺的外皮也沒有孔竅,裡面充滿了輕浮的白色泡沫。肺下面實際上沒有貫通的孔竅,也沒有二十四個行氣的孔。先賢說吸氣時肺脹滿,呼氣時肺空虛,這些錯誤不必仔細辨別。
人吸氣時,腹部會脹大,並非肺脹大;人呼氣時,腹部會縮小,並非肺縮小。出氣、入氣、吐痰、吐飲、吐唾液、流口水,這些都與肺沒有關係。肺管的後面,胃管的前面,左右兩邊的凹陷處,有兩根氣管,像筷子一樣粗,上口在會厭的下面,左邊的叫左氣門,右邊的叫右氣門,痰、飲、唾液都是從這兩根氣管出來的。古人誤以為咳嗽、喘急、哮吼等症狀是肺病,是因為看到這些症狀是從胸部來的。
而且,臨床上看到有外感,用發散的方法就能治好;有燥痰,用清涼的方法就能治好;有積熱,用攻下的方法就能治好;有氣虛,用補中的方法就能治好;有陰虧,用滋陰的方法就能治好;有瘀血,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就能治好。於是就得意洋洋地著書立說,認為一定是肺病。
殊不知左氣門、右氣門兩根管子,從肺管兩旁向下延伸到肺管前面一半的地方,匯合成一根,像樹的兩個岔口歸於一個主幹,像筷子一樣粗,向下進入心臟,從心臟左邊轉出,像筆管一樣粗,從心臟的左後方行進,從肺管的左邊穿過肺,進入脊椎前方,向下延伸到尾椎骨,叫做衛總管,俗稱腰管。從腰部以下,向腹部延伸出兩根管子,像筷子一樣粗,上面一根通向氣府,俗稱雞冠油,像倒提著的雞冠花一樣。
氣府是包裹著小腸的東西,小腸在氣府裡是橫向生長的,小腸的外面、氣府的裡面,是儲存元氣的地方。元氣就是火,火就是元氣,這火是人生命的源泉。食物從胃進入小腸,全靠元氣的蒸化作用,元氣充足則食物容易消化,元氣虛弱則食物難以消化。這是說向腹部上方延伸的那根管子。下面一根管子,大概是通向男子的精道,女子的子宮。只有這根管子,我仔細觀察過,但沒有確切的證據,所以只是猜測,留給後來的醫生,如果遇到機會,仔細查看後再補充說明。
衛總管在背心兩側有兩根管子,像筷子一樣粗,向兩肩延伸;對著腰部有兩根管子,連接兩腎;腰部以下有兩根管子,通向兩胯;腰部以上對著脊椎正中,有十一根管子連接脊椎,這些管子都是運行氣和津液的。氣足火旺,就會把津液煎熬得濃稠,濃稠的就叫做痰;氣虛火衰,不能煎熬津液,津液就會稀薄,稀薄的就叫做飲。痰飲在管子裡,總是因為管子裡面的氣向上衝,向上經過心臟,從肺管前的氣管中,經由左右氣門排出。
痰、飲、唾液,本來是氣管裡面的東西,古人為什麼誤認為是肺裡面的東西呢?是因為不知道肺管前面有氣管相連延伸,只知道痰、飲、唾液從胸部來,就以為是肺裡面的東西,總歸是因為沒有親眼見到臟腑的緣故。手握足走,頭轉身搖,用行舍藏,全靠這股氣。人吸氣時氣向裡走,氣府充滿,腹部就變大;呼氣時氣向外走,氣府虛空,腹部就變小。衛總管是運行氣的場所,裡面沒有血。
如果血進入氣府,血一定會隨著氣出來,向上走就會吐血、流鼻血,向下走就會尿血、便血。衛總管的前面,相連延伸著一根管子,像筷子一樣粗,叫做榮總管,也就是血管,裡面盛著血,與衛總管的長度相等,裡面的血由血府灌溉。血府就是人胸下的一片膈膜,薄如紙,非常堅實,前緣與心口凹陷處平齊,從兩脅延伸到腰部以上,順著延伸如斜坡,前高後低,低處像水池,池中存著血,就是精汁轉化而成的,叫做血府。關於精汁,詳見「胃津門」條下。
前面說的會厭,就是舌頭後面的白色薄片,是用來遮蓋左右氣門和喉門的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