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17)
卷下 (17)
1. 辨方效經錯之源論血化為汗之誤
若在膽經,膽又居膈膜之下,又痛又在胸脅,此一段侄又不明白。余曰:爾看臟腑圖,膈膜以上之血府便明白。邪熱入於血府,攻擊其血,故胸脅作痛;邪向血內攻,血向外抗拒,一攻一拒,故寒熱往來;熱灼左右氣門,氣上下不通,故嘔而口苦;邪熱上攻,故耳聾目眩;柴胡能解血府之熱,熱解汗自出,邪隨汗解,故效甚速。此亦是方效論經錯之明證。
至傳變多端,總不外表裡虛實。爾若明傷寒,須看吳又可之《瘟疫》;若見書少,必有偏寒偏熱之弊。昨晚爾當客問:古人言汗在皮膚是血,發於皮膚外是汗,言汗即血化,此理爾不解。彼時不告汝者,非謂爾當客多言,因客粗知醫,並非名手,故不當客告汝。汗即血化,此丹溪朱震亨之論,張景岳雖議駁其非,究竟不能指實出汗之本源。
古人立論之錯,錯在不知人氣血是兩管,氣管通皮膚有孔竅,故發汗,血管通皮膚無孔竅,故不發汗。何以知血管通皮膚無孔竅?爾看生瘡破流黃水者,其毒由氣管而來,每日常流黃水,其皮膚不紅;瘡毒若在血管,初起皮膚必紅,必待皮膚潰爛,所流必是膿血。爾再看瘟毒、發斑、出疹、小兒出痘,色雖紅而不流血,豈不是血管通皮膚無孔竅之明證乎?侄作礪來京,因閒談問余,彼時是書業已刻成,故書於卷末以記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疼痛在膽經,而膽又在橫膈膜之下,疼痛的位置又在胸部兩側,這一段你又不理解。我說:你看臟腑圖,橫膈膜以上的血府你就會明白了。邪熱進入血府,攻擊那裡的血,所以胸部兩側會疼痛;邪熱向血內攻擊,血向外抵抗,一攻一拒,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;熱灼傷左右的氣門,導致氣上下不通暢,所以會嘔吐而且口苦;邪熱向上攻,所以會耳聾眼花。柴胡能解除血府的熱,熱退了汗自然就出來,邪氣隨著汗解除了,所以效果很快。這也是說明藥方有效,但理論基礎錯誤的明顯證據。
至於病情變化多端,總離不開表裡虛實。如果你要了解傷寒,必須看吳又可的《瘟疫論》;如果讀的書太少,一定會陷入偏寒偏熱的弊端。昨天晚上你當著客人的面問我:古人說汗在皮膚內是血,發在皮膚外是汗,說汗就是血變成的,這個道理你不理解。當時沒有告訴你,不是因為客人多才不說,而是因為客人只粗略懂醫,並不是高手,所以不應該當著客人的面告訴你。汗就是血變成的,這是丹溪朱震亨的觀點,張景岳雖然議論駁斥了這個說法,但終究不能明確指出汗的真正來源。
古人立論的錯誤,錯在不知道人體的氣和血是兩條不同的管道,氣管通皮膚有孔竅,所以可以發汗;血管通皮膚沒有孔竅,所以不能發汗。怎麼知道血管通皮膚沒有孔竅呢?你看長瘡破了流出黃水的,那是毒從氣管來的,每天都流黃水,但是皮膚不紅;如果瘡毒在血管裡,剛開始皮膚一定會紅,一定要等到皮膚潰爛,流出來的才是膿血。你再看瘟疫、發斑、出疹子、小孩出痘,顏色雖然紅但不流血,這豈不是血管通皮膚沒有孔竅的明顯證據嗎?你來京城,因為閒聊問我這個問題,當時這本書已經刻印好了,所以就寫在書的末尾來記錄這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