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3)

1. 少腹逐瘀湯

小茴香(七粒,炒),乾薑(二分,炒),元胡(一錢),沒藥(二錢,研),當歸(三錢),川芎(一錢),官桂(一錢),赤芍(二錢),蒲黃(三錢,生),靈脂(二錢,炒)

水煎服。

方歌

少腹茴香與炒姜,元胡靈脂沒芎當,

蒲黃官桂赤芍藥,種子安胎第一方。

白話文:

少腹逐瘀湯的組成:小茴香七粒(炒)、乾薑二分(炒)、元胡一錢、沒藥二錢(研磨)、當歸三錢、川芎一錢、官桂一錢、赤芍二錢、蒲黃三錢(生)、靈脂二錢(炒)。用水煎煮服用。

歌訣:少腹痛用小茴香和炒過的乾薑,再加元胡、靈脂、沒藥、川芎、當歸,以及蒲黃、官桂、赤芍,此方是治療妊娠安胎的良方。

2. 懷胎說

(兼記難產胎衣不下方)

古人論胎在子宮,分經輪養:一月肝經養,二月膽經養,三月心經養,四月三焦養,五月脾經養,六月胃經養,七月肺經養,八月大腸養,九月腎經養。若依其論,胎至兩月,自當肝經交代,膽經接班,此論實在無情無理。兒在母腹,全賴母血而成,一言可了,何必圖取虛名,故作欺人之論。

又如子啼門云:兒在母腹,口含臍帶疙瘩,吮血養生。請問初結胎無口時,又以何物吮血養生?既不明白,何不歸而謀諸婦,訪問收生婆,訪問的確再下筆,斷不致遺笑後人。豈知結胎一月之內,並無胎衣。一月後,兩月內,始生胎衣。胎衣既成。兒體已定。胎衣分兩段,一段厚,是雙層,其內盛血;一段薄,是單層,其內存胎。

厚薄之間,夾縫中長一管,名曰臍帶,下連兒臍。母血入胎衣內盛血處,轉入臍帶,長臟腑肢體,周身齊長,並非先長某臟,後長某腑。一月小產者,並無胎衣;兩月小產者,有胎衣,形如秤錘,上小下大,不過是三指長短;三月小產者,耳目口鼻俱備,惟手足有拳不分指;至月足臨生時,兒蹬破胎衣,頭轉向下而生,胎衣隨胎而下,胎衣上之血,隨胎衣而下,此其長也。

最關緊要是難產,古人原有開骨散,服之有效者,有不效者,其方總論活血開骨,不重用力勞乏。佘每用開骨散,重加黃耆,不過一時胎即下。至胎衣不下,古人原有沒竭散,始而用之,有效與不效,繼而加倍用之,胎衣立下。藥味要緊,分量更要緊。

白話文:

懷胎說

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中發育,會依次得到不同經絡的滋養:一月肝經,二月膽經,三月心經,四月三焦,五月脾經,六月胃經,七月肺經,八月大腸經,九月腎經。這種說法毫無道理,孩子在母體內完全依靠母體血液供給養分,一句話就能說清楚,何必編造虛假說法欺騙世人?

還有所謂「子啼門」的說法,稱胎兒在母體中含著臍帶疙瘩吮吸血液維持生命。請問,胎兒剛形成時還沒有嘴巴,又如何吮吸血液呢?既然不明白,為何不向婦女和接生婆請教,仔細調查後再下筆寫作,以免貽笑大方。其實,懷孕一個月內根本沒有胎衣,一個月到兩個月內才會開始形成胎衣。胎衣形成後,胎兒的形體也已基本定型。胎衣分為兩層,一層厚,是雙層的,裡面盛滿血液;一層薄,是單層的,裡面包著胎兒。

厚薄兩層之間夾著一條管子,叫做臍帶,連接著胎兒的臍部。母體血液進入胎衣厚的那一層,再經由臍帶輸送到胎兒身上,長成臟腑和四肢,全身各部位同時發育,並非某個器官先長成,然後再長另一個器官。懷孕一個月內流產的,沒有胎衣;兩個月內流產的,有胎衣,形狀像秤錘,上小下大,只有三指長短;懷孕三個月流產的,耳目口鼻都已長全,只是手腳還握成拳頭,手指沒有分開;等到足月臨產時,胎兒會蹬破胎衣,頭向下出生,胎衣隨後排出,胎衣上的血也會一起流出。

最重要的是難產的問題,古人有開骨散的方子,有的病人服用有效,有的則無效。這個方子主要作用是活血開骨,不強調用力過猛導致疲勞。我經常使用開骨散,並加重黃耆的用量,這樣一來,胎兒很快就能娩出。如果胎衣不下,古人有沒竭散,先用這個方子,無論有效與否,接著再加倍用量,胎衣就能很快排出。藥材選擇很重要,劑量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