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6)

1. 龍馬自來丹

馬錢子(八兩),地龍(八條,去土,焙乾,為末),香油(一斤)

將香油入鍋內熬滾,入馬錢子炸之,待馬錢子微有響爆之聲,拿一個用刀切兩半,看其內以紫紅色為度,研為細末,再入前地龍末,和均,麵糊為丸,綠豆大,每副吃三四分,臨臥服,鹽水送。若五六歲小兒,服二分,紅糖水送。如不為丸,面子亦可服。如吃齋人,去地龍亦可。

治癇症,俗名羊羔風,每晚先服黃耆赤風湯一副,臨臥服丸藥一副,吃一月後,不必服湯藥,淨吃丸藥,久而自愈,愈後將丸藥再吃一二年,可保除根。病源記前「腦髓說」中。

白話文:

龍馬自來丹製作方法:取馬錢子八兩,地龍八條(去土,烘乾,研磨成粉)。將一斤香油加熱至沸騰,放入馬錢子炸,直到馬錢子發出輕微爆裂聲,剖開一個觀察,內部呈紫紅色即可。將炸好的馬錢子研磨成細粉,再加入先前準備好的地龍粉,混合均勻,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到四粒,睡前服用,用鹽水送服。五六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兩粒,用紅糖水送服。也可不製成丸藥,直接服用藥粉。素食者可去除地龍。

此方用於治療癲癇(俗稱羊羔風),每天晚上先服用一副黃耆赤風湯,睡前再服用一副此丸藥。服用一個月後,可停止服用黃耆赤風湯,只服用此丸藥,長期服用即可痊癒。痊癒後繼續服用一到兩年,以確保根治。其藥理根據古代醫籍《腦髓說》記載。

2. 黃耆赤風湯

黃耆(二兩,生),赤芍(一錢),防風(一錢)

水煎服,小兒減半。

治癱腿,多用一分,服後以腿自動為準,不可再多。如治諸瘡諸病,或因病虛弱,服之皆效。無病服之,不生疾病。總書數篇,不能言盡其妙。此方治諸病皆效者,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,血活而不瘀,氣通血活,何患疾病不除。

白話文:

黃耆赤風湯

用生黃耆二兩,赤芍藥一錢,防風一錢,加水煎煮服用。小孩用量減半。

此方主治癱瘓的腿腳,用量可增加一分,服用後以腿部自行活動為準,不可再增加藥量。治療各種瘡瘍疾病或因病體虛弱者,服用此方都有效。即使沒有疾病服用,也不會產生副作用。雖然書中多有記載,但仍無法完全闡述其神奇功效。此方能治療各種疾病的原因,在於它能使全身氣血暢通,氣血運行順暢,沒有疾病不能治愈。

3. 黃耆防風湯

治脫肛,不論十年、八年,皆有奇效。

黃耆(四兩,生),防風(一錢)

小兒減半。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黃耆防風湯

治療脫肛,無論是十年、八年病史,都有奇效。

藥方:黃耆(四兩,生)、防風(一錢)。

小兒用量減半。

水煎服。

4. 黃耆甘草湯

治老年人溺尿,玉莖痛如刀割,不論年月深久,立效。

黃耆(四兩,生),甘草(八錢)

水煎服。病重一日兩副。

白話文:

黃耆甘草湯

治療老年人尿失禁,以及尿道疼痛如刀割般,不論病程長短,都能很快見效。

藥方:黃耆(生用,四兩),甘草(八錢)。

用法:水煎服。病情嚴重者,一天服用兩劑。

5. 木耳散

治潰爛諸瘡,效不可言,不可輕視此方。

木耳(一兩,焙乾,研末),白砂糖(一兩,和均)

以溫水浸如糊,敷之縛之。

此方與刺蝟皮治遺精,抽葫蘆治鼓症,義同。明此義,方可以學醫。

白話文:

木耳散

治療各種潰爛的瘡瘍,療效非常好,不可輕忽此方。

將一兩焙乾研磨成粉的木耳,與一兩白砂糖混合均勻。

用溫水調成糊狀,敷在患處並包紮固定。

此方與用刺蝟皮治療遺精、用葫蘆治鼓脹症的原理相同。明白這個道理,才能真正學習醫術。

6. 玉龍膏(即勝玉膏)

治跌打損傷,貼之頗效。

香油(一斤),白蘞,升麻,當歸,川芎,連翹,銀花,甲片,川烏,象皮(各四錢),乳香(一錢半,末),沒藥(一錢半,末),輕粉(三錢,末),冰片(三分,末),麝香(三分,末),白占(二兩)

將前九味藥入油內炸枯色,去渣,入官粉三合,離火,再入乳、沒、冰、片、麝,攪均,再將白占入於內,攤貼之。此膏去官粉,即糕子藥,貼破爛諸瘡,其效如神。木耳散、玉龍膏,潰爛諸瘡可靠之良方也,不可輕視。

白話文:

玉龍膏(即勝玉膏)能治療跌打損傷,敷貼效果很好。

製作方法:用一斤香油炸香白蘞、升麻、當歸、川芎、連翹、銀花、甲片、川烏、象皮(各四錢)至焦枯色,濾去藥渣。加入三合官粉,離火後再加入乳香(一錢半,研磨成粉)、沒藥(一錢半,研磨成粉)、冰片(三分,研磨成粉)、麝香(三分,研磨成粉),攪拌均勻。最後加入白芷(二兩)拌勻,攤開敷貼患處。如果配方中去除官粉,就成了治療破爛瘡瘍的膏藥,效果神奇。木耳散和玉龍膏都是治療潰爛瘡瘍的好藥方,不可輕忽。

7. 辨方效經錯之源論血化為汗之誤

胞侄作礪來京,見《臟腑圖記》,問曰:伯父所繪之圖,經絡是氣管,皆本於衛總管,由衛總管散布周身,是周身經絡通連,並非各臟腑長兩經。侄思古人若不明經絡,何以張仲景著《傷寒》,按足六經之現症,立一百一十三方,分三百九十七法,其方效者頗多?侄不解其理。余曰:爾看其首篇,細心研究,便知其方效論錯之理。

如首篇論足太陽膀胱經,為寒邪所傷,則令人頭疼、身痛、項強、發熱、惡寒、乾嘔,無汗,用麻黃湯治之。若諸症如前而有汗,是傷風,用桂枝湯治之。所論是足太陽經,足太陽專通兩足,而不通兩手。其論傳邪,傳足六經,不傳手六經。

爾看初得傷寒,頭疼、身痛、項強、發熱、惡寒,未有兩胳膊兩手不疼痛發熱惡寒者,用麻黃湯,亦未有周身皆愈,而獨不愈兩胳膊、兩手者,豈不是方雖效而論經絡實錯之明證?若仲景以前,有人親見臟腑,著明經絡貫通,仲景著《傷寒》,必言外感寒邪入周身之經絡,用麻黃湯發散周身之寒邪,一言可了。

論有汗是傷風,以桂枝湯治之,以桂枝、白芍、甘草三味,然從未見治愈一人,桂枝湯所以不見效者,因頭疼、身痛、發熱、有汗,非傷風症也,乃吳又可所論之瘟疫也。又問:寒邪在表,自當見頭疼、身痛、發熱、惡寒、無汗之表症,初得傷寒,尚未傳裡,如何即有作嘔之裡症?仲景著論,王叔和等數十人註釋,並未說明表症作嘔之所以然。侄實不能明白,求伯父明白指示。

余始看爾不過有讀書之志,而無業醫之才,今據爾此問,尚有思路,將來不敢粗心,輕忽人命。爾問寒邪在表,如何有作嘔之裡症,余詳細告汝:寒邪始入毛孔,由毛孔入皮膚,由皮膚入絲絡,由絲絡入陽絡,由陽絡入經,由經入衛總管,由衛總管橫行入心,由心上行入入左右氣管,由左右氣管上攻左右氣門,故作嘔,此表症所以作嘔之本源也。

用麻黃湯服之入胃,其藥汁由津門流出,入津管,過肝,入脾中之瓏管,從出水道滲出,沁入膀胱為尿;其藥之氣,即藥之性,由津管達衛總管,由衛總管達經,由經達絡,由絡達絲絡,由絲絡達皮膚,由皮膚達毛孔,將寒邪逐之自毛孔而出,故發汗,邪隨汗出,汗出邪散,故嘔即止。此周身經絡,內外貫通,用麻黃湯發散表邪,隨汗而出之次第也。

」又問:「仲景論目痛、鼻乾、不得眠,是足陽明胃經之表症,以葛根湯治之,其方內有葛根,仍有麻黃,此理不甚明白。余曰:寒邪由表入經絡,正氣將寒邪化而為熱,故名曰邪熱,邪熱上攻頭頂,腦為邪熱所擾,故不得眠。目系通於腦,邪熱由腦入目,故目痛。鼻通於腦,邪熱由腦入鼻,故鼻乾。

明是邪熱上攻之火症,並非足陽明胃經之表寒,用葛根而愈者,莫謂葛根是溫散之品,葛根乃清散之藥也。其方內用麻黃者,發散在表未化之寒邪也。此又是方效經絡錯之明證。又問:仲景論胸脅痛、耳聾、口苦、寒熱往來而嘔,其症在半表半裡,是足少陽膽經之症,用小柴胡湯治之,其方神效。侄思此症,若不在膽經,其方又神效。

白話文:

[辨析經方療效與理論錯誤,論血液轉化爲汗的謬誤]

我的侄子作礪來京城,看到《臟腑圖記》,他問我說:“伯父你繪製的圖中,經絡是氣管,都源自於衛總管,由衛總管散佈全身,說明全身經絡相互連通,並非每個臟腑只長兩條經脈。但我困惑的是,如果古人不清楚經絡,那張仲景是如何著寫《傷寒雜病論》,並依據足六經的症狀,設立113個方劑,分爲397種療法,其中許多方劑效果顯著呢?我對這個道理感到不解。”我回答說:“你仔細閱讀其開篇,細心研究,就會明白方劑有效而經絡理論錯誤的道理。

例如,書中首篇論述足太陽膀胱經被寒邪侵襲,導致頭痛、身體疼痛、頸部僵硬、發熱、畏寒、乾嘔,無汗,這時使用麻黃湯治療。但如果上述症狀存在而有汗,則是風邪所致,應該用桂枝湯治療。這裏所討論的是足太陽經,足太陽經專門連通兩腳,但並不連通兩手。書中還提到邪氣傳遞至足六經,卻未提及手六經。

你看,剛得傷寒時,頭痛、身體疼痛、頸部僵硬、發熱、畏寒,實際上,兩個手臂和雙手也會疼痛、發熱、畏寒。使用麻黃湯後,不會出現全身都好了,唯獨兩個手臂和雙手沒有恢復的情況。這難道不是方劑雖有效,但經絡理論實際上錯誤的明證嗎?如果在張仲景之前,有人親眼見到臟腑結構,並明確指出經絡貫穿全身,那麼張仲景著寫《傷寒雜病論》時,一定會說外部感受的寒邪侵入全身的經絡,用麻黃湯來驅散全身的寒邪,一句話就能說明清楚。

書中還提到有汗是風邪所致,用桂枝湯治療,但使用桂枝、白芍、甘草三種藥物,從未見過治癒一個人。桂枝湯之所以無效,是因爲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發熱、有汗並非風邪症狀,而是吳又可所描述的瘟疫。他又問:“寒邪在體表,自然會出現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發熱、畏寒、無汗的體表症狀。剛得傷寒,尚未傳入體內,爲何會有嘔吐的內裏症狀?張仲景著書,王叔和等人註釋數十遍,卻未解釋體表症狀引發嘔吐的原因。我實在無法理解,希望伯父能給我一個明確的解答。”

我起初認爲你只是有讀書的意願,卻沒有從醫的天賦。但現在根據你的問題,你確實有思考能力,將來在醫療上不能粗心大意,輕視人命。你問寒邪在體表,爲何會有嘔吐的內裏症狀,我詳細告訴你:寒邪最初進入毛孔,從毛孔進入皮膚,從皮膚進入絲絡,從絲絡進入陽絡,從陽絡進入經脈,從經脈進入衛總管,從衛總管橫向進入心臟,從心臟向上進入左右氣管,從左右氣管上攻左右氣門,因此出現嘔吐,這是體表症狀引發嘔吐的根本原因。

服用麻黃湯後,藥液進入胃部,通過津門流出,進入津管,經過肝臟,進入脾臟中的龍管,然後從出水道滲出,滲透到膀胱成爲尿液;藥液的性質,即藥性,通過津管到達衛總管,從衛總管到達經脈,從經脈到達絡脈,從絡脈到達絲絡,從絲絡到達皮膚,從皮膚到達毛孔,將寒邪從毛孔排出,因此出汗,邪氣隨汗排出,汗出後邪氣消散,因此嘔吐立即停止。這就是全身經絡內外貫通,使用麻黃湯驅散體表邪氣,隨汗排出的過程。

”他又問:“張仲景提到眼痛、鼻幹、失眠,是足陽明胃經的體表症狀,用葛根湯治療,方劑中含有葛根,同時還有麻黃,這個道理我不太明白。”我回答說:“寒邪從體表進入經絡,正氣將寒邪轉化爲熱,因此被稱爲邪熱。邪熱上攻頭部,腦部受到邪熱的干擾,所以出現失眠。眼睛與腦部相連,邪熱從腦部進入眼睛,所以眼痛。鼻子與腦部相通,邪熱從腦部進入鼻子,所以鼻幹。

很明顯,這是邪熱上攻引起的火症,並非足陽明胃經的體表寒症。使用葛根治癒,不要以爲葛根是溫散藥物,其實葛根是清散藥物。方劑中使用麻黃,是爲了驅散體表未轉化的寒邪。這也是方劑有效而經絡理論錯誤的明證。他又問:“張仲景提到胸脅痛、耳聾、口苦、寒熱交替且嘔吐,這些症狀出現在半表半里的位置,是足少陽膽經的症狀,用小柴胡湯治療,方劑非常有效。我認爲,如果這些症狀不在膽經,方劑依然非常有效。

如果在膽經,膽囊位於膈膜下方,又痛又在胸脅,這一段我仍然不明白。”我回答說:“你看看臟腑圖,瞭解膈膜上方的血府,就會明白。邪熱進入血府,攻擊血液,所以胸脅疼痛;邪氣向血液內部進攻,血液對外抵抗,一攻一拒,所以出現寒熱交替;熱灼左右氣門,氣上下不通,所以嘔吐且口苦;邪熱上攻,所以耳聾目眩;柴胡能夠解除血府的熱,熱解後汗自然流出,邪氣隨汗消失,所以效果迅速。這也是方劑有效而經絡理論錯誤的明證。

至於變化多樣,總體上離不開表裏虛實。如果你要明白傷寒,必須閱讀吳又可的《瘟疫》;如果閱讀書籍太少,必然會有偏寒偏熱的問題。昨晚你當着客人面問我:古人說汗在皮膚下是血,發於皮膚外是汗,說汗就是血轉化而來,這個道理你不懂。當時我沒有告訴你,不是因爲你在客人面前多說話,而是因爲客人對醫學知識膚淺,並非名醫,所以我沒有在客人面前告訴你。汗就是血轉化而來,這是丹溪朱震亨的觀點,雖然張景嶽曾質疑這個觀點,但最終無法明確指出汗的真正來源。

古人建立理論的錯誤在於,他們不知道人體的氣血是兩條管道,氣管通向皮膚有孔隙,所以能夠出汗,血管通向皮膚沒有孔隙,所以不會出汗。你怎麼知道血管通向皮膚沒有孔隙?你看生瘡破潰流黃色液體的情況,其毒素來自氣管,每天都會流黃色液體,但皮膚不會變紅;如果瘡毒在血管中,初期皮膚一定會變紅,等到皮膚潰爛,流出來的一定是膿血。你再看瘟毒、發斑、出疹、小兒出痘,雖然顏色紅色但不會流血,這難道不是血管通向皮膚沒有孔隙的明證嗎?侄子作礪來到京城,因爲閒聊時問我,那時這本書已經刻印完成,所以在書的結尾記錄下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