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上 (3)
卷上 (3)
1. 津門、津管、遮食、總提、瓏管、出水道記
嚥下胃之一物,在禽名曰嗉,在獸名曰肚,在人名曰胃。古人畫胃圖,上口在胃上,名曰賁門。下口在胃下,名曰幽門。言胃上下兩門,不知胃是三門。畫胃豎長,不知胃是橫長,不但橫長,在腹是平鋪臥長。上口賁門向脊,下底向腹。下口幽門亦在胃上,偏右脅向脊。幽門之左寸許,另有一門,名曰津門。
津門上有一管,名曰津管,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。津管一物,最難查看,因上有總提遮蓋。總提俗名胰子,其體長於賁門之右,幽門之左,正蓋津門。總提下,前連氣府接小腸,後接提大腸;在胃上,後連肝,肝連脊,此是膈膜以下,總提連貫胃肝大小腸之體質。飲食入胃,食留於胃,精汁水液,先由津門流出入津管。
津管寸許,外分三杈。精汁清者,入髓府化髓。精汁濁者,由上杈臥則入血府,隨血化血。其水液,由下杈從肝之中間,穿過入脾。脾中間有一管,體相玲瓏,名曰瓏管。水液由瓏管分流兩邊,入出水道。出水道形如魚網,俗名網油。水液由出水道滲出,沁入膀胱,化而為尿。
出水道出水一段,體查最難。自嘉慶二年看臟腑時,出水道有滿水鈴鐺者,有無水鈴鐺者,於理不甚透徹。以後診病,查看久病壽終之人,臨時有多飲水者,有少飲水者,有不飲水者,故後其水仍然在腹。以此與前所看者參考,與出水道出水一節,雖然近理,仍不敢為定準。
後以畜較之,遂喂遂殺之畜,網油滿水鈴鐺,三四日不喂之畜,殺之無水鈴鐺,則知出水道出水無疑。前言飲食入胃,食留於胃,精汁水液,自津門流出。津門既孔如箸大,能向外流精汁水液,稀粥豈不能流出?津門雖孔如箸大,其處胃體甚厚,四圍靠擠縮小,所以水能出而食不能出。
況胃之內,津門之左一分遠有一疙瘩,形如棗大,名曰遮食,乃擋食放水之物,待精汁水液流盡,食方腐熟,漸入小腸,化而為糞。小腸何以化食為糞?小腸外有氣府,氣府氣抱小腸,小腸外、氣府內,乃存元氣之所,元氣化食。此處與前氣府參看。化糞入大腸,自肛門出。
此篇記精汁由胃出津門,生精生血;水液由瓏管出水道,入膀胱為尿;食由胃入小腸,元氣蒸化為糞之原委也。
白話文:
食物吞下進入胃,在禽類叫做嗉囊,在獸類叫做肚子,在人就叫做胃。古人畫的胃圖,上方的開口在胃的上方,叫做賁門。下方的開口在胃的下方,叫做幽門。說胃有上下兩個門,卻不知道胃有三個門。畫的胃是豎直長條的,卻不知道胃是橫向的,而且不只是橫向,在腹部是平鋪躺著的。上方的賁門朝向背脊,下方的底朝向腹部。下方的幽門也在胃的上方,偏向右側脅部朝向背脊。幽門左側一寸左右,還有一個門,叫做津門。
津門上方有一條管道,叫做津管,是胃輸出來精華汁液的通道。津管這個東西最難觀察,因為上方有總提遮蓋。總提俗稱胰子,它的體型長於賁門的右邊,幽門的左邊,正好蓋住津門。總提下方,前面連接氣府,接小腸,後面連接提大腸;在胃的上方,後面連接肝,肝連接背脊,這是橫膈膜以下,總提貫穿胃、肝、大小腸的整體構造。飲食進入胃中,食物留在胃中,精華汁液,先從津門流出進入津管。
津管大約一寸長,外部分成三個岔口。精華汁液清澈的,進入髓府化為骨髓。精華汁液混濁的,從上方的岔口,躺臥時進入血府,隨著血液化為血液。那些水液,從下方的岔口,從肝的中間穿過進入脾。脾的中間有一條管道,形狀玲瓏剔透,叫做瓏管。水液從瓏管分流兩邊,進入出水道。出水道的形狀像魚網,俗稱網油。水液從出水道滲出,滲入膀胱,化為尿液。
出水道排出水液這一段,最難觀察。從嘉慶二年觀察臟腑時,發現出水道有充滿水液像鈴鐺的,也有沒有水液像鈴鐺的,在道理上不太透徹。之後診病,觀察久病臨終的人,發現有些人臨時喝很多水,有些人喝很少水,有些人不喝水,因此他們的水仍然留在腹中。以此和之前看到的狀況相互參照,關於出水道排出水液這部分,雖然接近道理,仍然不敢確定。
後來用動物比較,就餵食後立刻宰殺的動物,網油裡有充滿水液的鈴鐺,而三四天不餵食的動物,宰殺後沒有水液鈴鐺,就知道出水道排出水液是沒有疑問的。之前說飲食進入胃中,食物留在胃中,精華汁液從津門流出。津門既然像筷子一樣大的孔洞,能夠向外流出精華汁液,稀粥難道不能流出嗎?津門雖然像筷子一樣大的孔洞,但它所在的位置胃壁很厚,四周被擠壓縮小,所以水可以出來,而食物不能出來。
況且在胃的內部,津門的左邊一分遠的地方,有一個像棗子一樣大的疙瘩,叫做遮食,是阻擋食物、放出水液的裝置,等到精華汁液流盡,食物才腐熟,漸漸進入小腸,化為糞便。小腸為什麼能夠將食物化為糞便呢?小腸的外面有氣府,氣府的氣包裹著小腸,小腸外、氣府內,是儲存元氣的地方,元氣將食物分解。這裡與前面說的氣府相互參看。分解的糞便進入大腸,從肛門排出。
這篇文章記載精華汁液從胃通過津門出來,產生精氣和血液;水液從瓏管經過出水道,進入膀胱成為尿液;食物從胃進入小腸,由元氣蒸化為糞便的來龍去脈。
2. 腦髓說
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一段,本不當說,縱然能說,必不能行。欲不說,有許多病,人不知源始,至此,又不得不說。不但醫書論病,言靈機發於心,即儒家談道德,言性理,亦未有不言靈機在心者。因始創之人,不知心在胸中,所辦何事。
不知咽喉兩旁,有氣管兩根,行至肺管前,歸併一根,入心,由心左轉出,過肺入脊,名曰衛總管,前通氣府、精道,後通脊,上通兩肩,中通兩腎,下通兩腿,此管乃存元氣與津液之所。氣之出入,由心所過,心乃出入氣之道路,何能生靈機,貯記性。靈機記性在腦者,因飲食生氣血,長肌肉,精汁之清者,化而為髓,由脊骨上行入腦,名曰腦髓。盛腦髓者,名曰髓海。
其上之骨,名曰天靈蓋。兩耳通腦,所聽之聲歸於腦。腦氣虛,腦縮小。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,故耳虛聾,耳竅通腦之道路中若有阻滯,故耳實聾。兩目即腦汁所生,兩目系如線,長於腦,所見之物歸於腦,瞳人白色,是腦汁下注,名曰腦汁入目。鼻通於腦,所聞香臭歸於腦。
腦受風熱,腦汁從鼻流出,涕濁氣臭,名曰腦漏。看小兒初生時,腦未全,囟門軟,目不靈動,耳不知聽,鼻不知聞,舌不言。至周歲,腦漸生,囟門漸長,耳稍知聽,目稍有靈動,鼻微知香臭,舌能言一二字。至三、四歲,腦髓漸滿,囟門長全,耳能聽,目有靈動,鼻知香臭,言語成句。
所以小兒無記性者,腦髓未滿;高年無記性者,腦髓漸空。李時珍曰:腦為元神之府。金正希曰:人之記性皆在腦中。汪訒庵曰:今人每記憶往事,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。腦髓中一時無氣,不但無靈機,必死一時,一刻無氣,必死一刻。
試看癇症,俗名羊羔風,即是元氣一時不能上轉入腦髓。抽時正是活人死腦袋。活人者,腹中有氣,四肢抽搐;死腦袋者,腦髓無氣,耳聾、眼天吊如死。有先喊一聲而後抽者,因腦先無氣,胸中氣不知出入,暴向外出也。正抽時,胸中有漉漉之聲者,因津液在氣管,腦無靈機之氣,使津液吐咽,津液逗留在氣管,故有此聲。抽後頭疼昏睡者,氣雖轉入於腦,尚未足也。
小兒久病後元氣虛抽風,大人暴得氣厥,皆是腦中無氣,故病人毫無知識。以此參考,豈不是靈機在腦之證據乎!
白話文:
所謂的靈活反應和記憶力,並不是在心臟,而是在大腦,這點本來不應該說,即使說了,也未必能讓人理解。但為了說明一些疾病的根源,不得不提。不只是醫書上說的疾病,認為靈活反應來自心臟,連儒家談論道德和本性時,也認為靈活反應在心臟。這是因為最早提出這些觀點的人,不知道心臟在胸腔內的作用。
他們不知道咽喉兩側有兩根氣管,一直延伸到肺管前才合併成一根,進入心臟,再從心臟左側出來,經過肺部進入脊椎,這條通道被稱為「衛總管」,它前面連接氣府、精道,後面連接脊椎,上面連接兩肩,中間連接兩腎,下面連接兩腿,這是儲存元氣和津液的地方。氣的進出,都經過心臟,所以心臟只是氣的出入通道,如何能產生靈活反應和儲存記憶呢?靈活反應和記憶力在大腦,是因為飲食產生氣血,滋養肌肉,而精華的部分會轉化為髓液,從脊椎向上進入大腦,稱為腦髓。儲存腦髓的地方稱為髓海。
髓海上面的骨頭,叫做天靈蓋。兩耳與大腦相通,聽到的聲音會傳到大腦。如果腦氣虛弱,大腦就會萎縮;如果腦氣與耳竅的氣無法相通,就會導致耳聾;如果耳竅通往大腦的通道受阻,也會導致耳聾。眼睛也是腦汁產生的,眼睛如同線一樣連接到大腦,看到的東西會傳到大腦,瞳孔的白色部分是腦汁下注造成的,稱為腦汁入目。鼻子也與大腦相通,聞到的氣味也會傳到大腦。
大腦受到風熱侵襲,腦汁會從鼻子流出來,鼻涕混濁且有臭味,稱為腦漏。觀察剛出生的嬰兒,會發現他們大腦尚未發育完全,囟門柔軟,眼睛反應遲鈍,耳朵聽不到聲音,鼻子聞不到氣味,舌頭也不能說話。到了周歲,大腦逐漸發育,囟門逐漸長大,耳朵開始能聽到聲音,眼睛開始有反應,鼻子開始能聞到氣味,舌頭也能說一兩個字。到了三四歲,腦髓逐漸充滿,囟門完全閉合,耳朵能聽清楚聲音,眼睛反應靈敏,鼻子能分辨氣味,說話也能成句。
因此,小孩沒有記憶力,是因為腦髓尚未充滿;老年人記憶力衰退,是因為腦髓逐漸空虛。李時珍說:「大腦是元神居住的地方。」金正希說:「人的記憶力都在大腦中。」汪訒庵說:「現在的人回憶往事時,都會閉上眼睛向上看,進行思考。」如果腦髓中一時沒有氣,不僅會失去靈活反應,甚至會立刻死亡;一刻沒有氣,就會死亡一刻。
以癲癇病(俗稱羊癲瘋)為例,就是因為元氣一時無法向上進入腦髓。發作時,病人就像活著的身體,死掉的腦袋一樣。所謂活著的身體,是指腹中有氣,四肢抽搐;所謂死掉的腦袋,是指腦髓沒有氣,耳朵聽不到聲音,眼睛向上翻白,像死了一樣。有些人會先喊叫一聲,然後才開始抽搐,這是因為大腦先沒有了氣,胸中的氣不知道如何出入,才會突然向外衝出。抽搐的時候,如果胸中有漉漉的聲音,是因為津液在氣管中,大腦沒有靈活反應的氣,無法讓津液吐咽,所以津液停留在氣管中,才會有這種聲音。抽搐過後,如果頭痛昏睡,那是因為氣雖然進入了大腦,但還沒有完全充足。
小孩生病很久後,元氣虛弱而抽風,大人突然發生氣厥,都是因為腦中沒有氣,所以病人才會毫無知覺。根據這些現象判斷,這不就是靈活反應在大腦中的證據嗎!
3. 氣血合脈說
(脈之形,余以實情告後人,若違心裝神仙,喪天良,評論必遭天誅。)
氣府存氣,血府存血。衛總管由氣府行周身之氣,故名衛總管。榮總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,故名榮總管。衛總管體厚形粗,長在脊骨之前,與脊骨相連,散布頭面四肢,近筋骨長,即周身氣管。榮總管,體薄形細,長在衛總管之前,與衛總管相連,散布頭面四肢,近皮肉長,即周身血管。氣在氣府,有出有入,出入者,呼吸也。
目視耳聽,頭轉身搖,掌握足步,靈機使氣之動轉也。血自血府入榮總管,由榮總管灌入周身血管,滲於管外,長肌肉也。氣管近筋骨生,內藏難見。血管近皮肉長,外露易見。氣管行氣,氣行則動;血管盛血,靜而不動。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,皆是氣管,並非血管。如兩眉稜骨後凹處,俗名兩太陽,是處肉少皮連骨,按之跳動,是通頭面之氣管。
兩足大指次指之端,是處肉少皮連骨,按之跳動,是通兩足之氣管。兩手腕橫紋高骨之上,是處肉少皮連骨,按之跳動,是通兩手之氣管。其管有粗有細,有直有曲,各人體質不同。胳膊肘下近手腕肉厚,氣管外露者短。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,氣管外露者長。如外感中人,風入氣管,其管必粗,按之出膚。
寒入氣管,管中津液必凝,凝則阻塞其氣,按之跳動必慢。火入氣管,火氣上炙,按之跳動必急。人壯邪氣勝,管中氣多,按之必實大有力。人弱正氣衰,管中氣少,按之必虛小無力。久病無生機之人,元氣少,僅止上行頭面兩手,無氣下行,故足面按之不動。若兩手腕氣管上,按之似有似無,或細小如絲,或指下微微亂動,或按之不動,忽然一跳,皆是氣將絕之時。此段言人之氣管,生平有粗細、曲直之不同。
管有短長者,因手腕之肉有薄厚也。按之大小者,虛實也。跳動之急慢者,寒火之分也。前所言明明是脈,不言脈者,因前人不知有左氣門、右氣門、血府、氣府、衛總管、榮總管、津門、津管、總提、遮食、瓏管、出水道,在腹是何體質,有何用處。論臟腑、包絡,未定準是何物。
論經絡、三焦,未定準是何物。並不能指明經絡是氣管、血管。論脈理,首句便言脈為血府,百骸貫通。言脈是血管,氣血在內流通,周而復始。若以流通而論,此處血真能向彼處流,彼處當有空隙之地,有空隙之地,則是血虛,無空隙之地,血流歸於何處?古人並不知脈是氣管,竟著出許多《脈訣》,立言雖多,論部位一人一樣,並無相同者。
古人論脈二十七字,余不肯深說者,非謂古人無容足之地,恐後人對症無論脈之言,診脈斷死生易,知病難。治病之要訣,在明白氣血,無論外感、內傷,要知初病傷人,何物不能傷臟腑,不能傷筋骨,不能傷皮肉,所傷者無非氣血。氣有虛實,實者邪氣實,虛者正氣虛。
正氣虛,當與「半身不遂門」四十種氣虛之症、「小兒抽風門」二十種氣虛之症,互相參考。血有虧瘀,血虧必有虧血之因,或因吐血、衄血,或溺血、便血,或破傷流血過多,或崩漏、產後傷血過多;若血瘀,有血瘀之症可查,後有五十種血瘀症互相參考。惟血府之血,瘀而不活,最難分別。
後半日發燒,前半夜更甚,後半夜輕,前半日不燒,此是血府血瘀;血瘀之輕者,不分四段,惟日落前後燒兩時,再輕者,或燒一時,此內燒兼身熱而言;若午後身涼,發燒片刻,乃氣虛參耆之症;若天明身不熱,發燒止一陣,乃參附之症。不可混含從事。
白話文:
(關於脈象的形狀,我以真實情況告訴後人,如果違背良心、裝神弄鬼,必定會遭受天譴。)
氣府儲存氣,血府儲存血。衛總管負責將氣府的氣運行到全身,所以叫做衛總管。榮總管負責將血府的血運行到全身,所以叫做榮總管。衛總管的形狀厚實粗大,生長在脊椎骨的前面,與脊椎骨相連,分佈到頭面四肢,靠近筋骨生長,也就是全身的氣管。榮總管的形狀薄而細小,生長在衛總管的前面,與衛總管相連,分佈到頭面四肢,靠近皮膚肌肉生長,也就是全身的血管。氣在氣府之中,有出有入,這個出入就是呼吸。
眼睛看、耳朵聽、頭轉動、身體搖擺、手掌握持、腳步移動,都是靈活運用氣的表現。血從血府進入榮總管,再由榮總管灌注到全身的血管,滲透到血管外,用來滋養肌肉。氣管靠近筋骨生長,隱藏在內難以看見。血管靠近皮膚肌肉生長,外露容易看見。氣管運行氣,氣運行就會動;血管儲存血,靜止不動。頭面四肢按壓時會跳動的,都是氣管,並非血管。例如,兩眉毛上方的骨頭凹陷處,俗稱太陽穴,那個地方肌肉少,皮膚直接貼著骨頭,按壓會跳動,那就是通往頭面的氣管。
兩腳大拇指和第二根腳趾的末端,肌肉少,皮膚直接貼著骨頭,按壓會跳動,那是通往兩腳的氣管。兩手腕橫紋上方突出的骨頭,肌肉少,皮膚直接貼著骨頭,按壓會跳動,那是通往兩手的氣管。這些氣管有粗有細,有直有彎,因各人體質不同而異。手臂彎曲處下方靠近手腕,肌肉厚的,外露的氣管就短;手臂彎曲處下方靠近手腕,肌肉薄的,外露的氣管就長。如果外感風邪,風邪侵入氣管,氣管必定會變粗,按壓時會突出皮膚。
如果寒邪侵入氣管,氣管中的津液必定會凝結,凝結就會阻塞氣的運行,按壓時跳動就會變慢。如果火邪侵入氣管,火氣向上烘烤,按壓時跳動就會變快。人體強壯,邪氣盛,氣管中的氣就多,按壓時會感覺有力。人體虛弱,正氣衰,氣管中的氣就少,按壓時會感覺虛弱無力。久病將死之人,元氣衰弱,氣僅能上行到頭面和兩手,沒有氣下行,所以腳面按壓時不會跳動。如果兩手腕氣管處按壓時,感覺似有似無,或者細小如絲,或者指下微微亂動,或者按壓不動,突然跳動一下,這些都是氣將要耗盡的徵兆。以上這段話說明了人的氣管,一生之中有粗細、彎直的不同。
氣管有長有短,是因為手腕的肌肉有厚有薄。按壓時感覺大小不同,是因為虛實不同。跳動有快有慢,是因為寒熱不同。前面所說的明明是脈象,卻不稱之為脈,是因為前人不知道有左氣門、右氣門、血府、氣府、衛總管、榮總管、津門、津管、總提、遮食、瓏管、出水道,在腹部是什麼樣的構造,有什麼作用。討論臟腑和包絡,也沒有確定是什麼東西。
討論經絡和三焦,也沒有確定是什麼東西。更沒有明確指出經絡是氣管還是血管。討論脈理,開頭就說脈是血府,貫通全身。說脈是血管,氣血在其中流通,循環往復。如果按照流通來說,此處的血真能流向彼處,彼處就應該有空隙的地方,有空隙的地方,就是血虛,沒有空隙的地方,血又流到哪裡去?古人並不知道脈是氣管,卻寫出了許多《脈訣》,立論雖然很多,但論述脈的部位,每個人都不一樣,沒有相同的。
古人論脈有二十七種說法,我不願意深入探討,並非說古人的理論沒有可取之處,而是擔心後人只根據脈象來論病,診脈斷生死容易,但要真正了解病因卻很難。治療疾病的關鍵,在於明白氣血,無論外感還是內傷,要知道疾病剛開始侵犯人體時,什麼東西不能損傷臟腑,不能損傷筋骨,不能損傷皮肉?所損傷的無非是氣血。氣有虛實,實指的是邪氣盛,虛指的是正氣衰。
正氣虛弱,應該和「半身不遂門」中的四十種氣虛症狀、「小兒抽風門」中的二十種氣虛症狀互相參考。血有虧損和瘀滯,血虧損必定有血虧損的原因,有的是因為吐血、流鼻血,有的是因為尿血、便血,有的是因為外傷流血過多,有的是因為崩漏、產後失血過多;如果血瘀滯,可以查看血瘀的症狀,後面有五十種血瘀的症狀可以互相參考。只有血府的血,瘀滯而不活,最難以分辨。
如果下午開始發燒,前半夜更嚴重,後半夜減輕,前半天不發燒,這就是血府血瘀。血瘀輕微的,不會分這四個階段,只是在傍晚前後發燒兩個小時,更輕微的,可能只燒一個小時,這裡說的是內燒兼有身體發熱的情況;如果午後身體涼爽,發燒只有片刻,那是氣虛需要用人參和黃耆的症狀;如果天亮時身體不熱,發燒只持續一陣,那是氣虛需要用人參和附子的症狀。不可混淆不清,不加區別地對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