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古人臟腑圖

古人所繪臟腑圖形如此:

肺六葉兩耳,凡八葉。

膽附於肝之短葉。

肝左三葉,右四葉,凡七葉。

白話文:

古人所繪的臟腑圖大致如下:

肺有六葉,兩側各有一耳,共計八葉。

膽附在肝的短葉上。

肝的左邊有三葉,右邊有四葉,共七葉。

2. 親見改正臟腑圖

余將親見諸臟腑顯隱之形,繪於其後,計四十二件。

白話文:

我將根據親見的臟腑形狀,繪製在後,總計四十二個部分。

左氣門、右氣門兩管,歸中一管念,由心左轉出橫行後接衛總管。心長在氣管之下,非在肺管之下,心與肺葉上稜齊。

白話文:

左右兩條氣門管,連接中間的一條氣管,從心臟左邊轉出橫向延伸後,與衛氣的總管相接。心臟位於氣管之下,而不是肺管之下,並且與肺葉的上緣齊平。

肺管至肺分兩杈,入肺兩葉,直貫到底,皆有節。管內所存,皆輕浮白沫,如豆腐沫,有形無體。兩六葉,大面向背,小面向胸,上有四尖向胸,下一小片亦向胸。肺外皮實無透竅,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。

膈膜以上僅止肺、心、左右氣門,余無他物。其餘皆膈膜以下物,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。

白話文:

肺部氣管分為左右兩條主支氣管,進入左右肺葉,一直延伸到肺部最深處,並且都有分節點。氣管內儲存的物質都是輕盈細微的白色泡沫,就像豆腐花,看起來有形狀但沒有實體。左右肺葉,較大的部分朝向後背,較小的部分朝向胸前,胸前部分上方有四個尖端朝向胸腔,下方還有一小塊也朝向胸腔。肺部的外層組織緻密,沒有透穿的孔洞,也沒有傳導氣息的二十四個小孔。

肝四葉,膽附於肝右邊第二葉,總提長於胃上,肝又長於總提之上,大面向上,後連於脊,肝體堅實,非腸、胃、膀胱可比,絕不能藏血。

白話文:

肝臟有四塊葉子,膽囊附著在肝臟右側第二塊葉子上。總提(食道)延伸到胃的上方,而肝臟又延伸到總提之上。肝臟的大表面朝上,後面連接到脊柱。肝臟的組織堅硬,與腸、胃、膀胱不同,不能儲存血液。

胃府之體質,上口賁門,在胃上正中,下口幽門,亦在胃上偏右,幽門之左寸許,名津門。胃內津門之左,有疙瘩如棗,名遮食。胃外津門左,名總提,肝連於其上。胃在腹,是平鋪臥長,上口向脊,下口向右,底向腹,連出水道。

白話文:

胃部的結構:

上口叫賁門,位於胃的上方正中。下口叫幽門,也位於胃的上方偏右。幽門左側約一寸處,叫做津門。

胃內津門的左側,有一個像棗子一樣的疙瘩,叫做遮食。胃外津門的左側,叫做總提,肝臟附著在它的上方。

胃位於腹腔內,呈平躺伸長的狀態。上口朝向脊椎,下口朝向右側,底部朝向腹腔,連接著出水道。

脾中有一管,體象玲瓏,易於出水,故名瓏管。脾之長短與胃相等,脾中間一管,即是瓏管。另畫瓏管者,謂有出水道,令人易辨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中有根管,它的形狀像個玲瓏的玉器,很容易流出水分,因此稱為「瓏管」。脾臟的長短和胃相等,脾臟中間的那條管子就是瓏管。另外繪製瓏管的用意,是為了標示出有水流出的管道,讓人容易辨認。

氣府,俗名雞冠油,下稜抱小腸,氣府內,小腸外,乃存元氣之所。元氣化食,人身生命之源,全在於此。此係小腸,外有氣府包裹之。

白話文:

氣府,俗稱雞冠油,它的下緣包覆著小腸,氣府在內,小腸在外,這裡儲存著元氣。元氣幫助消化食物,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源,完全依賴於此。這裡所說的「此」指的是小腸,它的外部被氣府包覆著。

中是瓏管,水由瓏管分流兩邊出水道,由出水道滲出,沁入膀胱為尿。出水道中有回血管,其餘皆系水管。

大腸上口,即小腸下口,名闌門。大腸下口,即肛門。

膀胱有下口,無上口,下口歸玉莖。精道下孔,亦歸玉莖。精道在婦女,名子宮。

兩腎凹處,有氣管兩根,通衛總管。兩旁腎體堅實,內無孔竅,絕不能藏精。

舌後白片,名曰會厭,乃遮蓋左右氣門、喉門之物。

白話文:

中間是管道,水從管道分流到兩邊的出水道,再經由出水道滲入膀胱,形成尿液。出水道中還有血管,其餘的皆是水管。

大腸的上口,即是小腸的下口,稱為闌門。大腸的下口即是肛門。

膀胱有下口,無上口,下口連接到陰莖。精道的下端開口也連接到陰莖。女性的精道稱為子宮。

兩腎的凹陷處有兩根氣管,連通總管。腎的兩側質地堅實,內部無孔隙,因此無法藏精。

舌後有一片白膜,名為會厭,專門用來遮蓋左右的氣管和喉門。

古人言經絡是血管,由每臟腑向外長兩根,惟膀胱長四根。余親見百餘臟腑,並無向外長血管之形,故書於圖後以記之。

白話文:

過去的醫書說經絡就是血管,從每個臟腑延伸出兩條血管向外,只有膀胱長出四條血管。我親自解剖過上百具臟腑,都沒有發現血管向外延伸的情況,所以在圖譜的後面記錄下來。

3. 會厭、左氣門、右氣門、衛總管、榮總管、氣府、血府記

欲知臟腑體質,先明出氣、入氣與進飲食之道路。古人謂舌根後名曰喉,喉者候也,候氣之出入,即肺管上口是也。喉之後名曰咽,咽者嚥也,嚥飲食入胃,即胃管上口是也。謂咽以納食,喉以納氣,為千古不易之定論。自《靈》、《素》至今,四千年來,無人知其錯而改正者。

白話文:

要了解臟腑體質,首先要清楚出氣、入氣和進食的管道。古人說舌根後面叫做喉,喉是候的意思,是觀察氣出入的地方,就是肺部管道上端的位置。喉嚨後面叫做咽,咽是吞的意思,是吞嚥食物進入胃部的地方,就是胃部管道上端的位置。古人認為咽是負責進食,喉是負責納氣,這是千古不變的定論。從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流傳至今,四千年來,沒有人知道這個說法的錯誤而予以改正。

如咽嚥飲食入胃,人所共知,惟喉候氣之出入一節,殊欠明白。不知肺兩葉大面向背,上有四尖向胸,下一小片亦向胸,肺管下分為兩杈,入肺兩葉,每杈分九中杈,每中杈分九小杈,每小杈長數小枝,枝之盡頭處並無孔竅,其形彷彿麒麟菜,肺外皮亦無孔竅,其內所存皆輕浮白沫,肺下實無透竅,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。先賢論吸氣則肺滿,呼氣則肺虛,此等錯誤,不必細辨。

白話文:

我們都知道食物經過嘴巴和喉嚨進入胃裡。但是對於喉嚨氣息的進出,大家卻不是很清楚。不知道肺的兩片葉子背對背,上面有四個尖角朝向胸部,下面有一小片也朝向胸部。肺管向下分為兩個分支,進入肺的兩片葉子。每個分支再分為九個中型分支,每個中型分支再分為九個小分支。每個小分支又長出許多小枝,這些小枝的末端並沒有孔洞,形狀很像麒麟草。肺的外皮也沒有孔洞,裡面儲存的都是輕盈的白色泡沫。肺的底部並沒有穿透的孔洞,也沒有二十四個調控氣息的孔。古代醫家說吸氣時肺會變滿,呼氣時肺會變空,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,不必細究。

人氣向里吸,則肚腹滿大,非肺滿大;氣向外呼,則肚腹虛小,非肺虛小。出氣,入氣,吐痰,吐飲,唾津,流涎,與肺毫無干涉。肺管之後,胃管之前,左右兩邊凹處,有氣管兩根,其粗如箸,上口在會厭之下,左曰左氣門,右曰右氣門,痰飲津涎,由此氣管而出。古人誤以咳嗽、喘急、哮吼等症為肺病者,因見其症自胸中來。

白話文:

人體吸進空氣後會讓肚子脹大,並不是肺部膨脹;呼出空氣則讓肚子縮小,也不是肺部縮小。呼吸、咳痰、嘔吐、流口水和肺部都沒有關係。在肺部後面、胃部前面的位置有一對凹陷處,裡面有兩條氣管,粗細像筷子,上端位於會厭下面。左邊的叫左氣門,右邊的叫右氣門。痰液、粘液和口水都是從這兩條氣管排出的。古代人誤把咳嗽、氣喘、哮吼等疾病當作肺病,是因為這些症狀看起來都是從胸部發出的。

再者,臨症查有外感,用發散而愈;有燥痰,用清涼而愈;有積熱,用攻下而愈;有氣虛,用補中而愈;有陰虧,用滋陰而愈;有瘀血,用逐瘀而愈。揚揚得意,立言著書,以為肺病無疑。

白話文:

此外,診病時發現有外來病因,用發散藥物後痊癒;有燥熱痰液,用清涼藥物後痊癒;有積熱,用攻下藥物後痊癒;有氣虛,用補中益氣藥物後痊癒;有陰氣虧損,用滋陰藥物後痊癒;有瘀血,用活血化瘀藥物後痊癒。

於是得意洋洋,寫書立言,以為肺病無疑。

不知左氣門、右氣門兩管,由肺管兩旁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處,歸併一根,如樹兩杈歸一本,形粗如箸,下行入心,由心左轉出,粗如筆管,從心左後行,由肺管左邊過肺入脊前,下行至尾骨,名曰衛總管,俗名腰管。自腰以下,向腹長兩管,粗如箸,上一管通氣府,俗名雞冠油,如倒提雞冠花之狀。

白話文:

不知道左氣門和右氣門這兩條管道,從肺管兩側向下延伸到肺管前面一半的地方,會合為一條,就像兩根樹枝匯聚成一根樹幹一樣,形狀粗如筷子,向下進入心臟,從心臟左側轉出,粗如筆管,從心臟左側向後延伸,從肺管左側經過肺進入脊椎前面,向下延伸到尾骨,稱為「衛總管」,俗稱「腰管」。從腰部以下,向腹部分出兩條管道,粗如筷子,上一條管道通向氣府,俗稱「雞冠油」,形狀像倒提著雞冠花的樣子。

氣府乃抱小腸之物,小腸在氣府是橫長,小腸外、氣府內,乃存元氣之所。元氣即火,火即元氣,此火乃人生命之源。食由胃入小腸,全仗元氣蒸化,元氣足則食易化,元氣虛則食難化。此記向腹之上一管。下一管,大約是通男子之精道,女子之子宮。獨此一管,細心查看,未能查驗的確,所以疑似,以俟後之業醫者,倘遇機會,細心查看再補。

白話文:

氣府包裹著小腸,小腸在氣府內呈橫向延伸。小腸的外側、氣府的內側,就是貯存本源之氣的地方。本源之氣就是火,火就是本源之氣,這種火是人體生命力的來源。食物從胃部進入小腸,全靠本源之氣蒸化。本源之氣充足,食物就容易消化;本源之氣虛弱,食物就難以消化。這裡記載了腹部上方的一條管道。下方的一條管道,大約是貫通男性精道,女性子宮的。只有這條管道,我仔細觀察,卻未能確切驗證,所以存疑。等待後來的學醫者,如果有機會,細心觀察再補充。

衛總管,對背心兩邊有兩管,粗如箸,向兩肩長;對腰有兩管,通連兩腎;腰下有兩管,通兩胯;腰上對脊正中,有十一支管連脊,此管皆行氣、行津液。氣足火旺,將津液煎稠,稠者名曰痰;氣虛火衰,不能煎熬津液,津液必稀,稀者名曰飲。痰飲在管,總以管中之氣上攻,上行過心,由肺管前氣管中出左右氣門。

白話文:

衛總管,在背部兩側有兩條管道,像筷子一樣粗,向上延伸到兩肩;在腰部有兩條管道,連通兩腎;在腰部以下有兩條管道,連通兩胯;在腰部上方脊椎正中,有十一條管道連接脊椎,這些管道都負責氣和體液的運行。

如果氣血充足,生命力旺盛,體液就會被煎熬濃稠,濃稠的稱為痰。如果氣血虛弱,生命力衰退,體液就不能被煎熬,體液一定會稀薄,稀薄的稱為飲。

痰飲在管道中,總是以管道中的氣向上運行,向上經過心臟,從肺管道前面的氣管中流出左右氣門。

痰飲津涎,本氣管中物,古人何以誤為肺中物,因不知肺管前有氣管相連而長,止知痰飲津涎自胸中來,便疑為肺中物,總是未親見臟腑之故。手握足步,頭轉身搖,用行舍藏,全憑此氣。人氣向里吸則氣府滿氣府滿,則肚腹大;氣向外呼則氣府虛,氣府虛則肚腹小。衛總管,行氣之府,其中無血。

白話文:

痰液、津液和唾液,原本是氣管裡的東西。古人為什麼誤以為是肺裡產生的呢?因為他們不知道肺管前有氣管連接且很長,只知道痰液、津液和唾液來自胸部,就誤認為是肺裡來的。這都是因為沒有親自看過臟腑的緣故。用手握東西、走路、轉頭、搖身,這些動作和器官的藏放,都依賴於氣。人吸氣時,氣會充滿「氣府」(類似腹腔),腹部就會變大;呼氣時,氣府會變空,腹部就會變小。「衛總管」是行氣的中樞,裡面沒有血液。

若血歸氣府,血必隨氣而出,上行則吐血、衄血,下行則溺血、便血。衛總管之前,相連而長,粗如箸,名曰榮總管,即血管,盛血,與衛總管長短相等,其內之血,由血府灌溉。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,其薄如紙,最為堅實,前長與心口凹處齊,從兩脅至腰上,順長如坡,前高後低,低處如池,池中存血,即精汁所化,名曰血府。精汁詳「胃津門」條下。

前所言會厭,即舌後之白片,乃遮蓋左右氣門、喉門之物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液回歸到氣府,血液必定隨著氣而流動,向上則吐血、流鼻血,向下則尿血、便血。與衛氣總管相連並延伸的,粗細如筷子,稱作榮氣總管,也就是血管,裡面盛放血液,與衛氣總管長度相同。血管內的血液,由血府供給。血府就是人胸腔以下的一層膈膜,薄如紙,卻十分堅固,前方的長度與心口凹陷處齊平,從兩側肋骨延伸到腰部,呈現一個由前高後低的斜坡狀,低處像個池塘,池塘中儲存血液,就是精華液轉化的,稱為血府。關於精華液的詳細說明,請參閱「胃津門」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