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0)

1. 論痘漿不是血化

痘出時是紅色,五六天後忽變清漿,次變白漿,次變混漿,次變黃膿,終而結痂。古人謂痘漿總是血化,若是血化,紅血必能變白色。今請以血一盞試之,或以礬清,或以火熬,能使之變清水、白漿、混漿、黃膿乎?痘本血管內血中濁氣,遇天行逐濁氣之瘟疫,自口鼻而入於氣管,達於血管,將血管中濁氣與血,並氣管中津液,逐之自毛孔而出,所以形圓色紅,五六天後,痘中之血,仍退還血管,痘內止存濁氣津液,津液清,名曰清漿。清漿為瘟毒燒煉,稠而色白,故名白漿。

白漿再煉,再稠而混,故名混漿。混漿再煉,稠如瘡膿,故名黃膿。將黃膿煉乾而結痂。痘不行漿,皆因血不退還血管,血不退還血管,皆因血管內有瘟毒燒煉,血凝阻塞血之道路,若通血管之瘀滯,何患漿之不行?

白話文:

痘痘初期是紅色的,五六天後顏色會逐漸變化,先變成清澈的漿液,接著是白色的漿液,然後是混濁的漿液,最後變成黃色的膿,最後結痂。古人認為痘漿都是血液轉化而來的,但如果是血液轉化,那紅色的血液應該能變成白色才對。現在我們拿一杯血來實驗看看,無論是用明礬澄清,還是用火熬煮,是否能讓血液變成清水、白漿、混漿、黃膿呢?事實上,痘痘是血管中濁氣的表現,遇到流行的瘟疫,這些濁氣會從口鼻進入氣管,到達血管,然後將血管中的濁氣和血液,以及氣管中的津液,一起從毛孔排出,所以痘痘呈現圓形紅色。五六天后,痘痘中的血液會退回血管,痘痘內只留下濁氣和津液。津液清澈,就稱為清漿;清漿經過瘟毒的燒灼,變得濃稠而發白,就稱為白漿;白漿繼續受熱,更濃稠而混濁,就稱為混漿;混漿繼續受熱,濃稠如同瘡膿,就稱為黃膿;最後黃膿乾涸結痂。如果痘痘沒有化膿,是因為血液沒有回流到血管中,而血液無法回流,是因為血管內有瘟毒燒灼,血液凝固阻塞了血管,如果能疏通血管的瘀滯,痘痘化膿的問題就不會存在了。

2. 論出痘飲水即嗆

出痘有四五天、七八天飲水即嗆者,古人論毒火壅於咽喉,列於不治之症。總是不明咽喉左右氣門之體質。舌後為喉,即肺管。喉後為咽,即胃管。咽前喉後,兩邊凹處,有氣管兩根,名左氣門、右氣門。舌根有一白片,其厚如錢,名曰會厭,正蓋肺管、左右氣門上口。人咽飲食,必以舌尖抵上齶,使會厭將肺管與左右氣門蓋嚴,飲食方可過肺管、左右氣門,入後之胃管。

試看人吃飯,飲食將入嗓至喉,未入咽時,或忽然冷笑,氣暴上衝,會厭一開,或一粒米、一滴水,入左右氣門,立刻由鼻嗆出,是其證也。今瘟毒燒煉,會厭血凝,不能蓋嚴氣門,故飲水滲入即嗆。食不嗆者,因微微小縫,能滲水而食不能入,故不嗆。化開會厭中瘀血,其嗆立止。

白話文:

長痘後四五天或七八天喝水就嗆到的人,古人認為是毒火阻塞咽喉,列為不治之症。主要是不了解咽喉左右氣門的體質。舌頭後面是喉嚨,也就是肺管;喉嚨後面是咽喉,也就是食道。咽喉前面、喉嚨後面,兩側凹陷處,有兩根氣管,稱為左氣門、右氣門。舌根部有一片白色的組織,厚度像銅錢一樣,叫做會厭,正好蓋在肺管和左右氣門的入口處。人吞咽食物和飲料時,必須用舌尖頂住上顎,讓會厭蓋住肺管和左右氣門,食物和飲料才能通過肺管和左右氣門,進入後面的食道。

想想看,人吃飯時,食物快要到喉嚨,還沒進入咽喉,如果突然冷笑,氣體向上衝,會厭就會打開,這時如果有一粒米或一滴水進入左右氣門,就會立刻從鼻子嗆出來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現在瘟毒(指痘症)像火一樣燒灼,導致會厭充血腫脹,無法蓋緊氣門,所以喝水就會滲進去而嗆到。有些人不吃東西卻不嗆,是因為氣門還有微小的縫隙,水可以滲進去,但食物卻無法進入,所以不會嗆到。只要能化開會厭上的瘀血,嗆咳就會立刻停止。

3. 論七八天痘瘡作癢

痘瘡作癢者,當先分明皮膚。皮是皮,膚是膚,皮膚不分,如何能明痘瘡作癢之本源?如人湯燙火燒,隨起一泡,其薄如紙,即是膚,膚里肉外厚者是皮。痘至六七天,瘟毒、濁氣、津液盡歸於皮之外,膚之內。痘窠之中,正氣虛,不能達痘中行漿、化膿、結痂,以致瘟毒外不得出膚,內不得入皮,毒在皮外膚里,故作癢。

醫家遵《素問》「諸瘡痛癢,皆屬於火」之句,隨用清涼之品,克伐生氣,不但作癢不止,胃氣轉傷。有專用補氣者,氣愈補而血愈瘀。血瘀,氣更不能外達於皮膚。斑此時用補氣破血之劑,通開血道,氣直達於皮膚,未有不一藥而癢即止者。

白話文:

長痘後發癢,首先要區分皮膚的「皮」和「膚」。「皮」和「膚」是不同的。「皮」在裡,「膚」在外,如果不分清楚,就無法明白痘痘發癢的根本原因。例如,被湯水或火燒燙後,皮膚會起泡,薄如紙片的那層就是「膚」,而「膚」底下比較厚實的部分就是「皮」。長痘六七天後,瘟毒、濁氣、津液都聚集在「皮」的外面、「膚」的裡面。痘瘡裡面的正氣不足,無法讓痘痘順利地長出膿液、結痂,導致毒素既出不了「膚」,也進不了「皮」,卡在「皮」外「膚」裡,所以就發癢。

有些醫生根據《素問》中「諸瘡痛癢,皆屬於火」的說法,就用清涼的藥物,結果反而抑制了人體的正氣,不僅止不住癢,反而傷了脾胃。也有些醫生只用補氣的藥物,結果氣越補,血瘀得越厲害。血瘀了,氣就更難到達皮膚。此時應該使用既能補氣又能活血的藥物,疏通血脈,讓氣血暢通地到達皮膚,這樣就能很快止癢。

4. 通經逐瘀湯

此方無論痘形攢簇,矇頭覆釜,周身細碎成片,或夾疹夾斑,浮衣水泡,其色或紫、或暗、或黑,其症或乾嘔、煩躁、晝夜不眠,逆形逆症,皆是瘀血凝滯於血管,並宜用此方治之。其方中藥性,不大寒大熱,不大攻大下,真是良方也。

桃仁(八錢,研),紅花(四錢),赤芍(三錢),山甲(四錢,炒),皂刺(六錢),連翹(三錢,去心),地龍(三錢,去心),柴胡(一錢),麝香(三釐,絹包)

水煎服。

大便乾燥,加大黃二錢,便利去之。五六日後,見清漿、白漿,將麝香去之,加黃耆五錢,將山甲、皂刺減半。至七八日後,桃仁、紅花亦減半,黃耆可用八錢。此方指四五歲而言,若一二歲,分兩可減半,若八九歲,分兩可加一半。

方歌

通經甲皂麝香龍,逐瘀赤芍桃與紅,

連翹柴胡毒可解,便乾微用大黃攻。

白話文:

通經逐瘀湯

這個方子,不論痘疹是成片聚集,像鍋蓋一樣覆蓋全身,還是遍佈全身細小如碎片,或者夾雜疹子和斑點,出現浮腫的水泡,顏色可能是紫色、暗色或黑色;症狀可能是乾嘔、煩躁、日夜難眠,這些逆向的病症和表現,都是因為瘀血停滯在血管中造成的,都適用這個方子治療。這個方子藥性平和,不寒不熱,不峻猛攻瀉,真是個好方子。

藥方組成:桃仁(八錢,研磨)、紅花(四錢)、赤芍(三錢)、穿山甲(四錢,炒)、皂角刺(六錢)、連翹(三錢,去心)、地龍(三錢,去心)、柴胡(一錢)、麝香(三釐,用絹布包好)。

用法:水煎服。

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加生大黃二錢,通便後再停用。五六天後,如果看到清澈或白色的膿液,就停用麝香,加黃耆五錢,並將穿山甲、皂角刺減半。七八天後,桃仁、紅花也減半,黃耆可以用到八錢。這個劑量是針對四五歲的孩子而言的,如果是一二歲的孩子,藥量減半;如果是八九歲的孩子,藥量可以增加一半。

方歌:

通經用穿山甲、皂角刺、麝香、地龍,

逐瘀用赤芍、桃仁、紅花,

連翹、柴胡能解毒,

大便乾燥可加點大黃攻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