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8)
卷下 (8)
1. 可保立蘇湯
此方治小兒因傷寒、瘟疫,或痘疹、吐瀉等症,病久氣虛,四肢抽搐,項背後反,兩目天吊,口流涎沫,昏沉不省人事,皆效。
黃耆(一兩五錢,生),黨參(三錢),白朮(二錢),甘草(二錢),當歸(二錢),白芍(二錢),棗仁(三錢,炒),山萸(一錢),枸杞子(二錢),故紙(一錢),核桃(一個,連皮打碎)
水煎服。
此方分兩,指四歲小兒而言;若兩歲,分兩可以減半;若一歲,分量可用三分之一;若兩三個月,分兩可用四分之一。又不必拘於副數。余治此症,一日之間,常有用兩三副者。服至不抽,必告知病家,不可因不抽,遂不服藥,必多服數副,氣足方妥。
方歌
可保立蘇故紙棗,術歸芍藥參耆草,
山萸枸杞水煎服,一個核桃帶殼搗。
白話文:
可保立蘇湯,適用於治療小兒因傷寒、瘟疫、麻疹、吐瀉等疾病,導致久病氣虛,出現四肢抽搐、頭往後仰、眼睛上翻、流口水、昏迷不醒等症狀,療效顯著。
藥方組成:黃耆(17.5克,生)、黨參(3克)、白朮(2克)、甘草(2克)、當歸(2克)、白芍(2克)、酸棗仁(3克,炒)、山茱萸(1克)、枸杞子(2克)、故紙(1克)、核桃(1個,連皮打碎)。
用法:水煎服。
劑量:此方劑量是針對四歲兒童設定的;兩歲兒童可減半;一歲兒童可用三分之一;兩三個月大的嬰兒可用四分之一。劑量不必拘泥於此,根據病情需要,一天可服用兩三劑。 服用藥物後抽搐症狀停止,務必告知家屬,不可因此就停止服藥,必須多服用幾劑,等到氣血充足才算痊癒。
歌訣:可保立蘇故紙棗,白朮歸芍黨參草,山萸枸杞水煎服,一個核桃帶殼搗。
2. 論痘非胎毒
夫小兒痘疹,自漢至今,著書立方者,不可勝數。大抵不過分順險逆,辨別輕重死生,並無一人說明痘之本源。所以後人有遵保元湯,用黃耆、人參者;有遵歸宗湯,用大黃、石膏者;有遵解毒湯,用犀角、黃連者。痘本一體,用藥竟不相同。遇順險之痘,查小兒壯弱,分別補瀉清涼,用之皆可望生。
惟一見逆症,遂無方調治,即雲天數當然,此不知痘之本源故也。或曰:古人若不知痘之本源,如何見逆痘便知幾天死?余曰:此非古人知痘之本源也,因看痘多,知某日見苗,某日何形,某日何色,某日何症,治之不效,至某日必死。古人知逆痘幾天死者,蓋由此也。如知痘之本源,豈無方調治?或曰:如君所言,痘之逆症有救乎?余曰:痘之險症,隨手而愈,不足論。
至於逆症,皆有本源,辨明本源,豈不可救?如余所治,悶痘不出,周身攢簇,細密如蠶殼,平板如蛇皮,不熱即出,見點紫黑,周身細密無縫,紫白灰色相間,矇頭、鎖口、鎖項、托腮,皮肉不腫,通身水泡,不起脹行漿,不化膿結痂,見點後抽風不止,九竅流血鮮紅,咳嗽聲啞,飲水即嗆,六七天作癢,抓破無血,七八日泄肚,胃口不開,至危之時,頭不能抬,足歪不正,兩目天吊,項背後反等逆症,初見之時,辨明虛實,皆可望生。
易此理者,知余補前人之未及,救今人之疑難;不明此理者,妄加評論,以余言為狂妄,而不知非狂也,知痘之本源也。不似諸家議論,出痘總是胎毒。諸書又曰:自漢以前無出痘者。既云胎毒,漢以前人獨非父母所生。此論最為可笑。
若依古人之論,有謂胎毒藏於臟腑,而何以未出痘以前,臟腑安然無病?有謂胎毒藏於肌肉,而何未出痘以前,皮膚更不生瘡?又有謂胎毒藏於骨髓,或因驚恐跌僕,或因傷食感冒,觸動其毒,發為天花。信如斯言,因驚恐跌僕,傷食感冒,觸動而發,則是自不小心。伏思出花正盛時,非止一人出花,少則一方,多則數省,莫非數省之人,同時皆不小心?此論更為無理。再見世上種痘之醫,所種之痘,無論多少,無一不順。
若是胎毒,毒必有輕重,毒重者痘必險,何以能無一不順?由此思之,如何胎毒二字,牢不可破,殊不知痘非胎毒,乃胞胎內血中之濁氣也。兒在母腹,始因一點真精凝結成胎,以後生長臟腑肢體,全賴母血而成,胞胎內血中濁氣,降生後仍藏榮血之中,遇天行觸濁氣之瘟疫,由口鼻而入氣管,由氣管達血管,將血中濁氣,逐之自皮膚而出,色紅似花,故名天花,形圓如痘,故名曰痘。
總之,受瘟疫輕,瘟毒隨花而出,出花必順;受瘟疫重,疫毒在內逗留,不能隨花而出,出花必險;受瘟疫至重,瘟疫在內燒煉其血,血受燒煉,其血必凝,血凝色必紫,血死色必黑,痘之紫黑,是其證也。死血阻塞道路,瘟疫之毒,外不得由皮膚而出,必內攻臟腑,臟腑受毒火煎熬,隨變生各臟逆症。正對痘科書中所言某經逆痘,不知非某經逆痘也,乃某經所受之瘟毒也。
白話文:
嬰兒出痘,從漢代至今,撰寫醫書、制定方劑者無數,大多只是區分痘疹的順逆、輕重、生死,卻沒有一個人說明痘疹的根本原因。因此,後人有的遵循保元湯,使用黃耆、人參;有的遵循歸宗湯,使用大黃、石膏;有的遵循解毒湯,使用犀角、黃連。痘疹本質相同,用藥卻大相徑庭。遇到順利的痘疹,根據小兒的體質強弱,分別採取補益、瀉下、清熱等方法,都能使患兒痊癒。
但是,一旦遇到逆症,就束手無策,只說是天命注定,這是因為不知道痘疹的根本原因。有人說:古人若不知道痘疹的根本原因,怎麼能根據逆症的痘疹判斷死亡時間?我說:這不是古人知道痘疹的根本原因,而是因為他們見過很多痘疹病例,知道某天出疹,某天什麼形狀,某天什麼顏色,某天出現什麼症狀,如果治療無效,到某天必定死亡。古人能判斷逆症痘疹的死亡時間,就是這個原因。如果知道痘疹的根本原因,怎麼會沒有治療方法呢?有人說:照你所說,痘疹的逆症有救嗎?我說:痘疹的險症,往往可以輕鬆治癒,不值得一提。
至於逆症,都有一定的原因,只要弄清楚原因,就能夠治療。例如我治療過的病例,悶痘不出,周身疹子密密麻麻,像蠶殼一樣細密,像蛇皮一樣平坦,不發熱就出疹,出現紫黑色斑點,周身密佈沒有縫隙,紫、白、灰顏色相間,矇頭、鎖口、鎖項、托腮,皮膚不腫脹,全身起水泡,不起疱、不化膿結痂,出疹後抽搐不止,九竅流血鮮紅,咳嗽聲音嘶啞,喝水就嗆,六七天開始發癢,抓破沒有出血,七八天腹瀉,沒有食慾,病情危急時,頭抬不起來,腳歪斜不正,眼睛上吊,項背後仰等逆症,初次見到這些症狀時,只要辨明虛實,都能夠使患兒痊癒。
理解這個道理的人,就知道我彌補了前人的不足,解決了當代醫學的疑難雜症;不理解這個道理的人,就妄加評論,認為我的說法是狂妄,卻不知道這不是狂妄,而是懂得痘疹的根本原因。不像其他醫家議論紛紛,認為出痘都是胎毒。許多醫書又說:漢代以前沒有出痘的人。既然說是胎毒,漢代以前的人難道就不是父母所生嗎?這個說法最可笑。
如果按照古人的說法,有的說胎毒藏在臟腑裡,那為什麼在出痘以前,臟腑安然無恙?有的說胎毒藏在肌肉裡,那為什麼在出痘以前,皮膚沒有長瘡?還有的說胎毒藏在骨髓裡,或者因為驚恐、跌倒,或者因為受傷、感冒,觸動了胎毒,而發病。如果相信這種說法,因為驚恐、跌倒、受傷、感冒觸動而發病,那就是因為自己不小心。仔細想想,出痘盛行的時候,可不是只有一個人出痘,少則一個地方,多則好幾個省份,難道好幾個省份的人,同時都因為不小心嗎?這個說法更沒有道理。再看看世上種痘的醫生,種的痘,無論多少,沒有不順利的。
如果是胎毒,毒性一定有輕重之分,毒性重者痘疹一定危險,為什麼都能順利?由此思考,為什麼「胎毒」二字牢不可破,殊不知痘疹不是胎毒,而是胎兒在母體內血液中的濁氣。孩子在母體內,開始是由一點精氣凝結成胎兒,以後臟腑肢體的生長,完全依靠母血,胎兒在母體內血液中的濁氣,出生後仍然留在血液中,遇到流行性瘟疫,濁氣通過口鼻進入氣管,從氣管到達血管,將血液中的濁氣,驅逐到皮膚表面,顏色紅似花,所以叫做天花,形狀圓如痘,所以叫做痘疹。
總之,感染瘟疫輕,瘟毒隨著痘疹排出,出痘一定順利;感染瘟疫重,疫毒留在體內,不能隨著痘疹排出,出痘一定危險;感染瘟疫極重,瘟疫在體內燒灼血液,血液受燒灼,血液一定凝固,血液凝固顏色一定紫,血液死亡顏色一定黑,痘疹的紫黑色,就是這個證據。死血阻塞經絡,瘟疫的毒素,不能從皮膚排出,一定會內攻臟腑,臟腑受到毒火的煎熬,就會產生各種臟腑的逆症。正所謂痘科書中所說的某經逆症,並不是某經的逆症,而是某經受到瘟毒的侵襲。
痘疹的順逆,在於感染瘟疫的輕重。治療痘疹的關鍵,在於清除瘟毒的方法。瘟毒不清除,痘疹雖少也必死。瘟毒若清除,痘疹雖多也不至於危及生命。痘科書中,只論述治療胎毒,卻不知道治療瘟毒,縱然知道治療瘟毒,卻不知道瘟毒的根源在血液。如果辨明瘟毒的輕重,血液的通暢與阻塞,氣的虛實,就能夠輕鬆地治療逆症,這就是所謂的掌握關鍵,一言以蔽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