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半身不遂本源

或曰:君言半身不遂,虧損元氣,是其本源,何以虧至五成方病?願聞其說。余曰:夫元氣藏於氣管之內,分布周身,左右各得其半。人行坐動轉,全仗元氣。若元氣足,則有力;元氣衰,則無力;元氣絕,則死矣。若十分元氣,虧二成,剩八成,每半身仍有四成,則無病。

若虧五成,剩五成,每半身只剩二成半,此時雖未病半身不遂,已有氣虧之症,因不疼不癢,人自不覺。若元氣一虧,經絡自然空虛,有空虛之隙,難免其氣向一邊歸併,如右半身二成半,歸併於左,則右半身無氣;左半身二成半,歸併於右,則左半身無氣,無氣則不能動,不能動,名曰半身不遂。不遂者,不遂人用也。

如睡時氣之歸併,人不能知覺,不過是醒則不能翻身,惟睡醒時氣之歸併,自覺受病之半身,向不病之半身流動,比水流波浪之聲尤甚,坐時歸併,身必歪倒,行走時歸併,半身無氣,所以跌僕。人便云因跌僕得半身不遂,殊不知非因跌僕得半身不遂,實因氣虧得半身不遂,以致跌僕。

白話文:

半身不遂的根本原因在於元氣虧損。有人問:您說半身不遂是因為元氣虧損,但為什麼要虧損到五成才會發病呢?我解釋說:元氣存在於人體的氣管內,佈滿全身,左右各分一半。人體的行動,全靠元氣支撐。元氣充足則有力氣,元氣衰弱則無力,元氣耗盡則死亡。如果元氣損失兩成,還剩下八成,每半身仍有四成,則不會生病。

如果元氣損失五成,只剩下五成,每半身只剩二點五成,此時雖然還沒有半身不遂,但已經出現元氣虧損的徵兆,因為沒有疼痛不適,所以人自己察覺不到。一旦元氣虧損,經絡自然空虛,產生空虛的間隙,就容易導致氣向一邊集中。例如,右半身的二點五成元氣,集中到左半身,那麼右半身就沒有元氣;左半身的二點五成元氣,集中到右半身,那麼左半身就沒有元氣。沒有元氣就無法活動,無法活動就叫做半身不遂。「不遂」就是不能隨心所欲地運用肢體。

例如,睡眠時元氣的集中,人不會察覺,只是醒來時無法翻身。但清醒時元氣集中,會感覺病的那半身的元氣往健康的那半身流動,聲音比流水波浪聲還要大。坐著時元氣集中,身體就會歪倒;行走時元氣集中,半身無力,就會跌倒。人們就認為是跌倒導致半身不遂,其實並非如此,而是元氣虧損導致半身不遂,進而才造成跌倒。

2. 口眼歪斜辨

或曰:半身不遂,既然無風,如何口眼歪斜?余曰:古人立歪斜之名,總是臨症不細心審查之故。口眼歪斜,並非歪斜,因受病之半臉無氣,無氣則半臉縮小,一眼無氣力,不能圓睜,小眼角下抽,口半邊無氣力不能開,嘴角上抽,上下相湊,乍看似歪斜,其實並非左右之歪斜。嘗治此症,凡病左半身不遂者,歪斜多半在右;病右半身不遂者,歪斜多半在左。

此理令人不解,又無書籍可考。何者?人左半身經絡上頭面從右行,右半身經絡上頭面從左行,有左右交互之義。余亦不敢為定論,以待高明細心審查再補。

又曰:口眼歪斜,盡屬半臉無氣乎?余曰:前論指兼半身不遂而言。若壯盛人,無半身不遂,忽然口眼歪斜,乃受風邪阻滯經絡之症。經絡為風邪阻滯,氣必不上達,氣不上達頭面,亦能病口眼歪斜,用通經絡散風之劑,一藥而愈,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為也。

白話文:

口眼歪斜辨

有人問:半身不遂若沒有中風,為何會出現口眼歪斜?我說:古人將此症命名為「歪斜」,多半是因為診斷時不夠仔細。口眼歪斜並非真正的歪斜,而是因為患病的半邊臉部氣血不足,氣血不足則半邊臉看起來縮小,眼睛無力睜開,眼角下垂,嘴巴半邊無力張開,嘴角上揚,上下嘴唇互相靠近,乍看之下像是歪斜,但實際上並非左右不對稱的歪斜。我曾治療此症,發現左半身不遂的病人,歪斜大多在右側;右半身不遂的病人,歪斜大多在左側。

這個道理讓人難以理解,也沒有相關的書籍可查。為什麼呢?因為人體左半身的經絡循行到頭面部時,是从右側走;右半身的經絡循行到頭面部時,是从左側走,有著左右交叉的特性。我也不敢妄下定論,希望能有更精通的醫生仔細研究後再補充說明。

又有人問:所有口眼歪斜都是半邊臉氣血不足嗎?我說:之前的論述是指伴隨半身不遂的情況。如果原本身體健康的人,突然出現口眼歪斜,這是因為風邪阻滯經絡所致。經絡被風邪阻滯,氣血就無法上達頭面部,也會導致口眼歪斜。這時只要使用通經絡散風的藥物,就能很快治癒,這與治療半身不遂的方法不同。

3. 辨口角流涎非痰飲

或曰:口角所流非痰飲乎?余曰:嘗治此症,見所流盡是清水,並非稠痰。明明氣虛不固津液。不明此理,試看小兒氣不足時,流涎者十有八九,高年人氣衰時,流涎者十有二三,再以他症互相參看,流涎者屬氣虛無疑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嘴角流口水是不是痰飲?我說:我曾經治療這種病症,發現流出來的都是清水,並不是稠厚的痰液。這分明是氣虛導致津液不固。不明白這個道理的,可以觀察一下,小兒氣不足時,流口水的佔大多數;老年人氣衰時,流口水的也佔相當比例。再結合其他症狀一起觀察,流口水屬於氣虛毫無疑問。

4. 辨大便乾燥非風火

或曰:患半身不遂,兼大便乾燥,古人名曰風燥,言其病有風有火,有是理乎?余曰:若是風火,用散風清火潤燥攻下藥,大便一行,風散火清,自當不燥。嘗見治此症者,誤用下藥,下後乾燥更甚。總不思平素出大恭時,並非大恭順穀道自流,乃用氣力催大恭下行。既得半身不遂之後,無氣力使手足動,無氣力使舌言,如何有氣力到下部催大恭下行。

以此推之,非風火也,乃無氣力催大恭下行。大恭在大腸,日久不行,自乾燥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半身不遂的病人,同時大便乾燥,古人稱之為「風燥」,認為這種病症兼有風邪和火邪,這樣說有道理嗎?我說:如果是風火所致,使用散風清火、潤燥通便的藥物,大便通暢後,風邪和火邪自然消除,乾燥症狀也會改善。但我曾見過治療這種病症的醫生,誤用瀉下藥物,結果大便通了之後,乾燥反而更加嚴重。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,平日裡排便,並不是大便自然順暢地從肛門排出,而是需要用力才能排便。既然已經半身不遂,手腳都不能動,連說話都沒力氣,怎麼還有力氣催促大便排出呢?

由此推斷,這並非風火所致,而是因為沒有力氣催促大便排出。大便滯留在腸道裡,時間久了自然會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