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8)

1. 龍馬自來丹

馬錢子(八兩),地龍(八條,去土,焙乾,為末),香油(一斤)

白話文:

馬錢子(400 克) 地龍(8 條,去除泥土,烘乾後磨成粉末) 香油(500 毫升)

將香油入鍋內熬滾,入馬錢子炸之,待馬錢子微有響爆之聲,拿一個用刀切兩半,看其內以紫紅色為度,研為細末,再入前地龍末,和均,麵糊為丸,綠豆大,每副吃三四分,臨臥服,鹽水送。若五六歲小兒,服二分,紅糖水送。如不為丸,面子亦可服。如吃齋人,去地龍亦可。

白話文:

把香油倒進鍋裡煮滾,接著放入馬錢子油炸。等到馬錢子發出微微的爆裂聲,就拿一個切成兩半。如果裡面變成紫紅色就可以了。把馬錢子磨成粉末,再加入龍骨粉,混合均勻。用麵糊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四顆,睡前服用,用鹽水送服。如果對象是五六歲的兒童,則服用兩顆,用紅糖水送服。如果不喜歡做成丸子,也可以直接用麵糊送服。如果是吃素的人,可以不加龍骨粉。

治癇症,俗名羊羔風,每晚先服黃耆赤風湯一副,臨臥服丸藥一副,吃一月後,不必服湯藥,淨吃丸藥,久而自愈,愈後將丸藥再吃一二年,可保除根。病源記前「腦髓說」中。

白話文:

治療癲癇病(又稱羊癲瘋),每天晚上先服用「黃耆赤風湯」一劑,睡前服用「丸藥」一劑。服用一個月後,不用再服用湯藥,只服用丸藥,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痊癒。痊癒後再服用丸藥一兩年,可以徹底根治。出自《病源記》卷前的「腦髓說」。

2. 黃耆赤風湯

黃耆(二兩,生),赤芍(一錢),防風(一錢)

水煎服,小兒減半。

白話文:

黃耆(生用,二兩),赤芍(一錢),防風(一錢)

治癱腿,多用一分,服後以腿自動為準,不可再多。如治諸瘡諸病,或因病虛弱,服之皆效。無病服之,不生疾病。總書數篇,不能言盡其妙。此方治諸病皆效者,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,血活而不瘀,氣通血活,何患疾病不除。

白話文:

治療癱瘓的腿部,一次服用的劑量要精準,服用後以腿部自動活動為準,不可過量。就像治療各種瘡傷和疾病一樣,根據患者虛弱的狀況調整劑量,服後都有效果。健康的人服用,也能預防疾病。這本醫書只有幾篇,無法詳細說明其神奇功效。此方治療各種疾病都有效,因為它能使全身氣血暢通不滯,血活不瘀。氣血暢通無阻,哪會擔心疾病不除呢?

3. 黃耆防風湯

治脫肛,不論十年、八年,皆有奇效。

黃耆(四兩,生),防風(一錢)

小兒減半。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脫肛,不論病史是十年或八年,皆有奇效。

使用黃耆(四兩,生)和防風(一錢),小兒用量減半。用水煎服。

4. 黃耆甘草湯

治老年人溺尿,玉莖痛如刀割,不論年月深久,立效。

黃耆(四兩,生),甘草(八錢)

水煎服。病重一日兩副。

白話文:

治療老年人小便失禁,玉莖痛如刀割,不論病史多長,立見奇效。

使用黃耆(四兩,生)和甘草(八錢),用水煎服。病情嚴重時,一天服兩副。

5. 木耳散

治潰爛諸瘡,效不可言,不可輕視此方。

木耳(一兩,焙乾,研末),白砂糖(一兩,和均)

以溫水浸如糊,敷之縛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潰爛性瘡口,效果非常顯著,不可輕視此方。

使用木耳(一兩,焙乾後研末)和白砂糖(一兩,混合均勻),加溫水浸泡成糊狀,敷於患處並用布包紮。

此方與刺蝟皮治遺精,抽葫蘆治鼓症,義同。明此義,方可以學醫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和用刺蝟皮治療遺精、用抽葫蘆治療鼓症的原理是一樣的。理解了這個意思,才能真正學習醫術。

6. 玉龍膏(即勝玉膏)

治跌打損傷,貼之頗效。

白話文:

此方也可以用來治療跌打損傷,敷貼後效果顯著。

香油(一斤),白蘞,升麻,當歸,川芎,連翹,銀花,甲片,川烏,象皮(各四錢),乳香(一錢半,末),沒藥(一錢半,末),輕粉(三錢,末),冰片(三分,末),麝香(三分,末),白占(二兩)

白話文:

香油(500克),白芷、升麻、當歸、川芎、連翹、銀花、甲片、川烏、象皮(各20克),乳香(7.5克,研磨成粉)、沒藥(7.5克,研磨成粉)、輕粉(15克,研磨成粉)、冰片(1.5克,研磨成粉)、麝香(1.5克,研磨成粉)、白佔(100克)

將前九味藥入油內炸枯色,去渣,入官粉三合,離火,再入乳、沒、冰、片、麝,攪均,再將白占入於內,攤貼之。此膏去官粉,即糕子藥,貼破爛諸瘡,其效如神。木耳散、玉龍膏,潰爛諸瘡可靠之良方也,不可輕視。

白話文:

把前面的九種藥材放進油中炸至焦黃,撈出渣滓,加入官粉(一種藥用粉末)三合,在爐火上加熱,再加入乳香、沒藥、冰片和麝香,攪拌均勻,最後加入白佔(一種藥材),攤平貼上。這個膏藥去掉官粉後就是糕子藥,可以貼在破損或潰爛的傷口上,效果非常顯著。木耳散和玉龍膏也是治療潰爛傷口非常好的良方,不要小看它們。

7. 辨方效經錯之源論血化為汗之誤

胞侄作礪來京,見《臟腑圖記》,問曰:伯父所繪之圖,經絡是氣管,皆本於衛總管,由衛總管散布周身,是周身經絡通連,並非各臟腑長兩經。侄思古人若不明經絡,何以張仲景著《傷寒》,按足六經之現症,立一百一十三方,分三百九十七法,其方效者頗多?侄不解其理。余曰:爾看其首篇,細心研究,便知其方效論錯之理。

白話文:

我的侄子來京,看到《臟腑圖記》,問道:「伯父所畫的圖中,經絡是氣管,都是源於衛總管,由衛總管分佈全身,這是全身經絡相通的,而不是每個臟腑都長出兩條經絡。我以為古代人如果不瞭解經絡,張仲景怎麼能寫出《傷寒論》,根據足六經的現有症狀,制定出一百一十三個方子,分為三百九十七個方法,而且他的方子很多都很有效果呢?我不明白這個道理。」

我說:「你看看《傷寒論》的第一篇,仔細研究一下,就會知道你的看法是錯的。」

如首篇論足太陽膀胱經,為寒邪所傷,則令人頭疼、身痛、項強、發熱、惡寒、乾嘔,無汗,用麻黃治之。若諸症如前而有汗,是傷風,用桂枝治之。所論是足太陽經,足太陽專通兩足,而不通兩手。其論傳邪,傳足六經,不傳手六經。

白話文:

講到足太陽膀胱經,如果受寒邪侵襲,會導致頭痛、全身疼痛、後頸僵硬、發燒、畏寒、乾嘔、不出汗,可以使用麻黃來治療。如果症狀與前面相似,但有出汗,則為受風寒,可用桂枝來治療。這裡討論的足太陽經,只通達雙腳,不通達雙手。文中談到的邪氣傳布,只會傳到足經六條經絡,不會傳到手經六條經絡。

爾看初得傷寒,頭疼、身痛、項強、發熱、惡寒,未有兩胳膊兩手不疼痛發熱惡寒者,用麻黃湯,亦未有周身皆愈,而獨不愈兩胳膊、兩手者,豈不是方雖效而論經絡實錯之明證?若仲景以前,有人親見臟腑,著明經絡貫通,仲景著《傷寒》,必言外感寒邪入周身之經絡,用麻黃湯發散周身之寒邪,一言可了。

白話文:

當你看到剛患上傷寒的人,表現出頭痛、全身疼痛、項部僵硬、發燒、怕冷,但沒有兩條手臂和兩隻手不疼痛、不發熱、不怕冷的情況下,就應該使用麻黃湯。可見,即使方劑有效,但如果在經絡理論上出現錯誤,也會導致治療失敗。例如,如果在張仲景之前,有人親自觀察過臟腑,並明確了經絡的貫通情況,那麼張仲景在撰寫《傷寒論》時,肯定會指出外感寒邪會侵入人體全身的經絡,而使用麻黃湯可以發散全身的寒邪,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說明這種情況。

論有汗是傷風,以桂枝湯治之,以桂枝、白芍、甘草三味,然從未見治愈一人,桂枝湯所以不見效者,因頭疼、身痛、發熱、有汗,非傷風症也,乃吳又可所論之瘟疫也。又問:寒邪在表,自當見頭疼、身痛、發熱、惡寒、無汗之表症,初得傷寒,尚未傳裡,如何即有作嘔之裡症?仲景著論,王叔和等數十人註釋,並未說明表症作嘔之所以然。侄實不能明白,求伯父明白指示。

白話文:

認為有汗就是傷風,用桂枝湯治療,用桂枝、白芍、甘草三種藥材,但我從未見過這樣治癒過一個人。桂枝湯之所以無效,是因為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發燒、有汗,這不是傷風,而是吳有可所說的瘟疫。再問:寒邪在身體表面,自然會出現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發燒、怕冷、沒有汗水等表症。剛開始患上傷寒,還沒有傳入體內,怎麼會有嘔吐等裡症?仲景寫的論述,王叔和等幾十個人註釋,都沒有說明表症嘔吐的原因。我實在不明白,請叔叔明白指示。

余始看爾不過有讀書之志,而無業醫之才,今據爾此問,尚有思路,將來不敢粗心,輕忽人命。爾問寒邪在表,如何有作嘔之裡症,余詳細告汝:寒邪始入毛孔,由毛孔入皮膚,由皮膚入絲絡,由絲絡入陽絡,由陽絡入經,由經入衛總管,由衛總管橫行入心,由心上行入入左右氣管,由左右氣管上攻左右氣門,故作嘔,此表症所以作嘔之本源也。

白話文:

我當初看你的樣子,只覺得你有讀書的志向,但沒有學醫的資質。現在聽你這麼問,還能有些思路,以後不敢草率行事,忽視他人的性命。你問寒邪在體表,為什麼會有作嘔這種內科症狀,我仔細告訴你:寒邪一開始進入毛孔,由毛孔進入皮膚,由皮膚進入脈絡,由脈絡進入陽經,由陽經進入經脈,由經脈進入衛脈,由衛脈橫行進入心臟,由心臟上行進入左右氣道,由左右氣道向上攻擊左右氣門,所以會作嘔,這是體表症狀導致作嘔的根本原因。

用麻黃湯服之入胃,其藥汁由津門流出,入津管,過肝,入脾中之瓏管,從出水道滲出,沁入膀胱為尿;其藥之氣,即藥之性,由津管達衛總管,由衛總管達經,由經達絡,由絡達絲絡,由絲絡達皮膚,由皮膚達毛孔,將寒邪逐之自毛孔而出,故發汗,邪隨汗出,汗出邪散,故嘔即止。此周身經絡,內外貫通,用麻黃湯發散表邪,隨汗而出之次第也。

白話文:

服用麻黃湯後,藥汁從胃中流入門戶,進入津管,經過肝臟,進入脾臟中的瓏管,再從出水道滲出,滲入膀胱成為尿液;藥物的藥性通過津管到達衛氣總管,再由衛氣總管到達經絡,從經絡到達絡脈,從絡脈到達絡絲,從絡絲到達皮膚,從皮膚到達毛孔,將寒邪從毛孔中排出體外,因此會出汗,邪氣隨著汗液排出,汗液排出後邪氣也就散了,所以嘔吐就會停止。這些經絡貫穿全身,內外相通,服用麻黃湯散發表邪,隨汗而出,就是這樣的過程。

」又問:「仲景論目痛、鼻乾、不得眠,是足陽明胃經之表症,以葛根湯治之,其方內有葛根,仍有麻黃,此理不甚明白。余曰:寒邪由表入經絡,正氣將寒邪化而為熱,故名曰邪熱,邪熱上攻頭頂,腦為邪熱所擾,故不得眠。目系通於腦,邪熱由腦入目,故目痛。鼻通於腦,邪熱由腦入鼻,故鼻乾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仲景說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失眠,是胃經的表證,用葛根湯治療,方劑裡有葛根,還有麻黃,這個道理不太明白。」我回答:「寒邪從表層進入經絡,正氣會將寒邪轉化為熱,所以稱為邪熱。邪熱上攻頭頂,大腦受到邪熱的擾動,所以失眠。眼睛與大腦相通,邪熱從大腦進入眼睛,所以眼睛疼痛。鼻子與大腦相通,邪熱從大腦進入鼻子,所以鼻子乾燥。」

明是邪熱上攻之火症,並非足陽明胃經之表寒,用葛根而愈者,莫謂葛根是溫散之品,葛根乃清散之藥也。其方內用麻黃者,發散在表未化之寒邪也。此又是方效經絡錯之明證。又問:仲景論胸脅痛、耳聾、口苦、寒熱往來而嘔,其症在半表半裡,是足少陽膽經之症,用小柴胡湯治之,其方神效。侄思此症,若不在膽經,其方又神效。

白話文:

顯然這是邪熱上攻發熱的症狀,並不是足陽明胃經的表寒證。用葛根治癒的,不要認為葛根是溫散的藥物,葛根實際上是清散的藥物。方子內部使用麻黃的原因,是為了發散表層未化的寒邪。這又是方藥對經絡錯亂有良好效果的明證。另問:仲景論述的胸脅痛、耳聾、口苦、寒熱往來而嘔吐,症狀位於表裡之間,是足少陽膽經的症狀,用小柴胡湯治療,方藥效果神奇。我認為此症如果不在膽經,方藥也一樣有效。

若在膽經,膽又居膈膜之下,又痛又在胸脅,此一段侄又不明白。余曰:爾看臟腑圖,膈膜以上之血府便明白。邪熱入於血府,攻擊其血,故胸脅作痛;邪向血內攻,血向外抗拒,一攻一拒,故寒熱往來;熱灼左右氣門,氣上下不通,故嘔而口苦;邪熱上攻,故耳聾目眩;柴胡能解血府之熱,熱解汗自出,邪隨汗解,故效甚速。此亦是方效論經錯之明證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疼痛在膽經,而膽位於橫膈膜下方,而且疼痛又位於胸腔和肋部,這一段有點難理解。我說:你看看人體臟腑圖,橫膈膜以上的就是血府,這樣就明白了。邪熱進入血府,攻擊其中的血液,所以胸腔和肋部會疼痛;邪熱向血液內部攻擊,血液向外抵抗,一攻一拒,所以會寒熱交替;熱邪灼傷左右氣門,氣息無法上下流通,所以會嘔吐和口苦;邪熱上攻,所以會耳聾眼花;柴胡能解除血府中的熱氣,熱氣解除後汗液自然會排出,邪氣也會隨著汗液排出,所以效果非常快。這也是方劑效用論述中經絡錯誤的一個明確證據。

至傳變多端,總不外表裡虛實。爾若明傷寒,須看吳又可之《瘟疫》;若見書少,必有偏寒偏熱之弊。昨晚爾當客問:古人言汗在皮膚是血,發於皮膚外是汗,言汗即血化,此理爾不解。彼時不告汝者,非謂爾當客多言,因客粗知醫,並非名手,故不當客告汝。汗即血化,此丹溪朱震亨之論,張景岳雖議駁其非,究竟不能指實出汗之本源。

白話文:

中醫理論經過多方演變,始終強調內臟功能失衡導致的虛證和實證。如果你想了解傷寒,必須閱讀吳又可的《瘟疫論》;如果你看的書太少,就會產生偏寒或偏熱的偏差。昨晚你當著客人問:古人說皮膚的汗液是血,從皮膚外發出的纔是汗,意思就是汗液是血轉化來的,你對這個道理不懂。當時我沒有告訴你,並不是因為你在客人面前講話太多,而是因為客人雖然略懂醫術,但並非名醫,所以不適合當著客人的面告訴你。汗液由血轉化而來,這是丹溪朱震亨的說法,張景嶽雖然反駁他錯了,但最終無法指出汗液的真正來源。

古人立論之錯,錯在不知人氣血是兩管,氣管通皮膚有孔竅,故發汗,血管通皮膚無孔竅,故不發汗。何以知血管通皮膚無孔竅?爾看生瘡破流黃水者,其毒由氣管而來,每日常流黃水,其皮膚不紅;瘡毒若在血管,初起皮膚必紅,必待皮膚潰爛,所流必是膿血。爾再看瘟毒、發斑、出疹、小兒出痘,色雖紅而不流血,豈不是血管通皮膚無孔竅之明證乎?侄作礪來京,因閒談問余,彼時是書業已刻成,故書於卷末以記之。

白話文:

古人提出的理論之所以錯誤,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人體的氣血有兩條管路。氣管通向皮膚,有孔竅可以發汗。而血管通向皮膚,沒有孔竅不能發汗。

為什麼能知道血管通向皮膚沒有孔竅?你看那些生瘡流黃水的例子,這種毒是從氣管而來,每天不停地流黃水,但皮膚沒有發紅。如果瘡毒在血管,那麼一開始皮膚一定會發紅,等到皮膚潰爛後,流出的必定是膿血。

你再看看瘟疫、出疹子、發斑、小孩出痘,它們的顏色雖然是紅色的,但不會流血,這難道不是血管通向皮膚沒有孔竅的明確證據嗎?

我的姪子李礪來京,閒聊時問我,當時這本書已經刻成,所以我把它寫在卷末以做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