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上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3)

1. 心裡熱

(名曰燈籠病)

身外涼,心裡熱,故名燈籠病,內有血瘀。認為虛熱,愈補愈瘀;認為實火,愈涼愈凝。三兩副血活熱退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症俗稱「燈籠病」,患者會感覺身體外部涼涼的,但心裡卻發熱。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瘀阻滯。如果誤以為是虛熱而進補,反而會使血瘀更嚴重;如果誤以為是實火而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使血凝滯。通常服用兩三劑活血化瘀、退熱的藥,就能改善。

2. 瞀悶

即小事不能開展,即是血瘀,三副可好。

白話文:

指人因為小事就感到心情煩悶,無法舒展開來,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瘀的緣故,服用三帖藥應該就能改善。

3. 急躁

平素和平,有病急躁,是血瘀,一二副必好。

白話文:

這個人平常性情平和,如果生病時卻變得急躁,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瘀的情形,吃一兩帖藥就會好轉。

4. 夜睡夢多

夜睡夢多,是血瘀,此方一兩副痊愈。外無良方。

白話文:

晚上睡覺做很多夢,是因為身體有血瘀的情況,這個藥方吃一兩劑就會痊癒。這是最好的治療方法,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。

5. 呃逆

(俗名打咯忒)

因血府血瘀,將通左氣門、右氣門歸併心上一根氣管從外擠嚴,吸氣不能下行,隨上出,故呃氣。若血瘀甚,氣管閉塞,出入之氣不通,悶絕而死。古人不知病源,以橘皮竹茹湯、承氣湯、都氣湯、丁香柿蒂湯、附子理中湯、生薑瀉心湯、代赭旋覆湯、大小陷胸等湯治之,無一效者。相傳咯忒傷寒,咯忒瘟病,必死。

醫家因古無良法,見此症則棄而不治。無論傷寒、瘟疫、雜症,一見呃逆,速用此方,無論輕重,一副即效。此余之心法也。

白話文:

(俗稱打嗝)

因為心臟的血液循環有瘀滯,導致原本通往左、右肺的氣管,合併成一根通往心臟的氣管,從外部被擠壓得很緊。吸氣時氣體無法順利向下進入肺部,反而向上衝出,所以產生打嗝的現象。如果血瘀的情況嚴重,氣管完全被阻塞,氣體無法進出,就會因為悶絕而死亡。古人不了解這個病因,所以用橘皮竹茹湯、承氣湯、都氣湯、丁香柿蒂湯、附子理中湯、生薑瀉心湯、代赭旋覆湯、大小陷胸湯等方劑來治療,都沒有效果。民間相傳,打嗝如果是傷寒或瘟疫引起的,必定會死亡。

醫生們因為古時候沒有好的治療方法,看到這個病症就放棄治療。不管是傷寒、瘟疫或其他雜病,只要一出現打嗝,就立刻用我這個方子,無論病情輕重,一副藥就能見效。這是我個人的獨門心法。

6. 飲水即嗆

飲水即嗆,乃會厭有血滯,用此方極效。古人評論全錯,余詳於痘症條。

白話文:

喝水就嗆到,是因為會厭部位有血瘀阻滯,用這個藥方非常有效。古人的評論完全錯誤,我將在痘症的章節詳細說明。

7. 不眠

夜不能睡,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,此方若神。

白話文:

晚上睡不著,用安神補血的藥治療沒有效果的,這個藥方如果用了就會非常神奇有效。

8. 小兒夜啼

何得白日不啼,夜啼者,血瘀也。此方一兩副痊愈。

白話文:

小孩為什麼白天不哭鬧,而晚上哭鬧呢?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瘀的現象。這個藥方吃一兩帖就會痊癒。

9. 心跳心忙

心跳心忙,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,用此方百發百中。

白話文:

心跳快、心神煩亂,用歸脾湯、安神等方劑都沒效果,用這個方子就能百發百中。

10. 夜不安

夜不安者,將臥則起,坐未穩又欲睡,一夜無寧刻,重者滿床亂滾,此血府血瘀。此方服十餘副可除根。

白話文:

睡不安穩的人,通常是剛要躺下就想起來,才坐好又想睡,整晚沒有安寧的時候,嚴重的人會在床上翻來覆去,這屬於體內血液循環不暢的瘀血症狀。服用這個藥方十幾劑就可以徹底根治。

11. 俗言肝氣病

無故愛生氣,是血府血瘀,不可以氣治。此方應手效。

白話文:

經常莫名其妙發脾氣,是因為血液循環不暢,不能單靠疏導肝氣來治療。這個方法見效很快。

12. 乾嘔

無他症,惟乾嘔,血瘀之症。用此方化血,而嘔立止。

白話文:

沒有其他症狀,只有乾嘔,這是血瘀引起的。用這個方子化瘀,嘔吐就能立刻止住。

13. 晚發一陣熱

每晚內熱,兼皮膚熱一時,此方一副可愈,重者兩副。

白話文:

每天晚上都會感到內熱,並且皮膚也會發熱一陣子,這個藥方一副就能治好,症狀嚴重的話,需要服用兩副。

14. 血府逐瘀湯

當歸(三錢),生地(三錢),桃仁(四錢),紅花(三錢),枳殼(二錢),赤芍(二錢),柴胡(一錢),甘草(一錢),桔梗(一錢半),川芎(一錢半),牛膝(三錢)

水煎服。

方歌

血府當歸生地桃,紅花甘草殼赤芍,

柴胡芎桔牛膝等,血化下行不作勞。

白話文:

血府逐瘀湯組成:當歸、生地黃、桃仁、紅花、枳殼、赤芍藥、柴胡、甘草、桔梗、川芎、牛膝。用水煎煮服用。

歌訣:血府逐瘀湯方中,包含當歸、生地黃、桃仁、紅花、甘草、枳殼、赤芍藥、柴胡、川芎、桔梗、牛膝等藥材,能使瘀血化解,向下運行,服藥期間應避免勞累。

15. 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

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,開列於後。

白話文:

膈下逐瘀湯治療的病症,列在下面。

16. 積塊

積聚一症,不必論古人立五積、六聚、七癥、八瘕之名,亦不議駁其錯,駁之未免過煩。今請問在肚腹能結塊者是何物?若在胃結者,必食也。在腸結者,燥糞也。積塊日久,飲食仍然如故,自然不在腸胃之內,必在腸胃之外。腸胃之外,無論何處,皆有氣血。氣有氣管,血有血管。

氣無形不能結塊,結塊者,必有形之血也。血受寒,則凝結成塊,血受熱,則煎熬成塊,豎血管凝結,則成豎條,橫血管凝結,則成橫條,橫豎血管皆凝結,必接連成片,片凝日久,厚而成塊。既是血塊,當發燒。要知血府血瘀必發燒。血府,血之根本,瘀則殞命。肚腹血瘀,不發燒。

肚腹,血之梢末,雖瘀不致傷生。無論積聚成塊,在左肋、右肋、臍左、臍右、臍上、臍下,或按之跳動,皆以此方治之,無不應手取效。病輕者少服,病重者多服,總是病去藥止,不可多服。倘病人氣弱,不任克消,原方加黨參三五錢皆可,不必拘泥。

白話文:

積塊

積聚這種疾病,不必去討論古人提出的五積、六聚、七癥、八瘕等名稱,也不必去爭論它們是否正確,爭論反而太麻煩了。現在只問:肚子裡能結成塊的是什麼東西?如果在胃裡結塊,一定是吃進去的東西;如果在腸子裡結塊,一定是乾燥的糞便。如果積塊很久了,飲食依然正常,那它肯定不在腸胃裡,而是在腸胃之外。腸胃之外,無論什麼地方,都有氣血。氣有氣管,血有血管。

氣是無形的,不能結成塊,能結成塊的,一定是看得見的血。血受寒,就會凝結成塊;血受熱,就會煎熬成塊。豎著的血管凝結,就形成豎條;橫著的血管凝結,就形成橫條;橫豎血管都凝結,就會連成一片,這片凝結久了,就會變厚而結成塊。既然是血塊,就應該發燒。要知道,血府(血液的根本)淤血,一定會發燒。血府淤血,會危及生命。但肚子裡的血液淤積,卻不發燒。

肚子是血液的末梢,即使淤血也不會危及生命。無論積聚成的塊在左肋、右肋、肚臍左邊、肚臍右邊、肚臍上面、肚臍下面,或者按壓時會跳動,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,都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病情輕的少服用藥物,病情重的多服用藥物,總之是病好了就停藥,不可多服。如果病人氣虛,承受不了藥物的消腫作用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黨參三到五錢即可,不必拘泥於方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