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5)

1. 論痘漿不是血化

痘出時是紅色,五六天後忽變清漿,次變白漿,次變混漿,次變黃膿,終而結痂。古人謂痘漿總是血化,若是血化,紅血必能變白色。今請以血一盞試之,或以礬清,或以火熬,能使之變清水、白漿、混漿、黃膿乎?痘本血管內血中濁氣,遇天行逐濁氣之瘟疫,自口鼻而入於氣管,達於血管,將血管中濁氣與血,並氣管中津液,逐之自毛孔而出,所以形圓色紅,五六天後,痘中之血,仍退還血管,痘內止存濁氣津液,津液清,名曰清漿。清漿為瘟毒燒煉,稠而色白,故名白漿。

白話文:

痘痘剛長出來時呈現紅色,在五六天後,會突然變成清澈的液體,接下來變成白色的液體,再變成混濁的液體,最後變成黃色的膿,最終結痂。古人認為痘痘裡的液體都是從血液轉化而來的,如果是從血液轉化而成,紅色的血液必定會變成白色。現在就用一盞血液來做實驗,加入明礬或用火煮,它能變成清水、白漿、混濁液體、黃膿嗎?痘痘的本質是血管內血液中的濁氣,遇到使得濁氣外排的瘟疫,從口鼻進入氣管,到達血管,把血管中的濁氣與血液,以及氣管中的津液,經由毛孔排出體外,所以痘痘呈現圓形和紅色。五六天後,痘痘中的血液會回到血管中,痘痘內只剩下濁氣和津液。津液清澈,稱為清漿。清漿經由瘟毒的煉化,變得濃稠且呈現白色,因此稱為白漿。

白漿再煉,再稠而混,故名混漿。混漿再煉,稠如瘡膿,故名黃膿。將黃膿煉乾而結痂。痘不行漿,皆因血不退還血管,血不退還血管,皆因血管內有瘟毒燒煉,血凝阻塞血之道路,若通血管之瘀滯,何患漿之不行?

白話文:

白漿繼續提煉,變得更濃稠並混濁,因此稱為混漿。混漿再提煉,濃稠如膿液,因此稱為黃膿。讓黃膿乾燥並結痂。痘疹不出漿,都是因為血液沒有退回血管。血液沒有退回血管,都是因為血管內有瘟毒焚燒煉化,血液凝結阻塞了血液的通路。如果打通血管的瘀滯,怎麼會擔心漿液不出?

2. 論出痘飲水即嗆

出痘有四五天、七八天飲水即嗆者,古人論毒火壅於咽喉,列於不治之症。總是不明咽喉左右氣門之體質。舌後為喉,即肺管。喉後為咽,即胃管。咽前喉後,兩邊凹處,有氣管兩根,名左氣門、右氣門。舌根有一白片,其厚如錢,名曰會厭,正蓋肺管、左右氣門上口。人咽飲食,必以舌尖抵上齶,使會厭將肺管與左右氣門蓋嚴,飲食方可過肺管、左右氣門,入後之胃管。

白話文:

出水痘後四五天或七八天時,喝水就會嗆咳。古人認為這是毒火壅積在咽喉,屬於不治之症。但問題在於他們沒有清楚認識到咽喉左右氣門的結構。

從舌頭往後就是喉嚨,也就是肺管。再往後就是咽喉,也就是胃管。在咽喉的前面和喉嚨的後面,兩邊凹陷的地方,各有一條氣管,稱為左氣門和右氣門。

舌根處有一塊白色的薄膜,厚度像一枚銅錢,稱為會厭。它位於肺管和左右氣門的開口上方,將其蓋住。當人吞嚥食物或飲水時,舌尖會抵住上顎,使會厭蓋住肺管和左右氣門,讓食物或飲水只能通過肺管和左右氣門,進入後方的胃管。

試看人吃飯,飲食將入嗓至喉,未入咽時,或忽然冷笑,氣暴上衝,會厭一開,或一粒米、一滴水,入左右氣門,立刻由鼻嗆出,是其證也。今瘟毒燒煉,會厭血凝,不能蓋嚴氣門,故飲水滲入即嗆。食不嗆者,因微微小縫,能滲水而食不能入,故不嗆。化開會厭中瘀血,其嗆立止。

白話文:

觀察人吃飯時,食物將要從嘴巴進入喉嚨,但還沒到達食道時,有時會突然發出冷笑,氣體猛烈上衝,會厭(覆蓋於氣門上的軟組織)就會打開,有可能一小粒米或一滴水會進入左右側的氣管,立刻會從鼻子裡噴出來,這就是其症狀。現在瘟疫引起體內發熱發炎,會厭上的血凝固了,無法完全覆蓋住氣管,所以喝水時就會嗆到。而不嗆到食物的原因是,會厭還有一點點小小的縫隙,雖然能讓水滲透進去,但食物卻無法進入,所以不會嗆到。化開會厭中的瘀血,嗆到的情況就會立即停止。

3. 論七八天痘瘡作癢

痘瘡作癢者,當先分明皮膚。皮是皮,膚是膚,皮膚不分,如何能明痘瘡作癢之本源?如人湯燙火燒,隨起一泡,其薄如紙,即是膚,膚里肉外厚者是皮。痘至六七天,瘟毒、濁氣、津液盡歸於皮之外,膚之內。痘窠之中,正氣虛,不能達痘中行漿、化膿、結痂,以致瘟毒外不得出膚,內不得入皮,毒在皮外膚里,故作癢。

白話文:

痘痘發癢時,首先要區分皮膚的表皮和真皮。表皮是表皮,真皮是真皮,如果皮膚不分,怎麼能弄清楚痘痘發癢的根本原因呢?比如人被熱湯燙傷或火燒傷,隨即起了個水泡,它薄如紙,這就是表皮;水泡裡包著的是真皮,它比表皮厚。痘痘長到六七天,熱毒、濁氣、津液都聚集在表皮的外面、真皮的裡面。痘坑中正氣不足,不能使痘痘中的膿液化膿、結痂,導致熱毒無法排出表皮,也無法進入真皮,熱毒在表皮和真皮之間,所以發癢。

醫家遵《素問》「諸瘡痛癢,皆屬於火」之句,隨用清涼之品,克伐生氣,不但作癢不止,胃氣轉傷。有專用補氣者,氣愈補而血愈瘀。血瘀,氣更不能外達於皮膚。斑此時用補氣破血之劑,通開血道,氣直達於皮膚,未有不一藥而癢即止者。

白話文:

醫學界根據《素問》「所有瘡痛發癢,都屬於火熱之症」的說法,常用寒涼藥物剋制體內的陽氣,結果不但沒有止癢,反而損傷了胃氣。也有人只用補氣的藥物,結果氣補得越多,血瘀得越嚴重。因為血瘀,氣就更無法到達皮膚。這時若使用補氣活血的藥方,使血脈通暢,氣就能到達皮膚,沒有不藥到病除、立止發癢的。

4. 通經逐瘀湯

此方無論痘形攢簇,矇頭覆釜,周身細碎成片,或夾疹夾斑,浮衣水泡,其色或紫、或暗、或黑,其症或乾嘔、煩躁、晝夜不眠,逆形逆症,皆是瘀血凝滯於血管,並宜用此方治之。其方中藥性,不大寒大熱,不大攻大下,真是良方也。

白話文:

不管痘痘是密集聚集,還是像蒸籠蓋住一樣,或全身密密麻麻分佈,或是夾雜有丘疹或斑點,或出現水泡,顏色發紫、暗紅或黑色,症狀有乾嘔、煩躁、日夜失眠,症狀和體徵都表現得反常,這些都是瘀血凝滯在血管中引起的,都可以用這個方劑來治療。方中的藥性,既不寒涼也不過分溫熱,既不猛烈攻邪也不過分瀉下,真是個好方子。

桃仁(八錢,研),紅花(四錢),赤芍(三錢),山甲(四錢,炒),皂刺(六錢),連翹(三錢,去心),地龍(三錢,去心),柴胡(一錢),麝香(三釐,絹包)

白話文:

桃仁(8錢,研磨成粉) 紅花(4錢) 赤芍藥(3錢) 穿山甲殼(4錢,炒製過) 皁莢刺(6錢) 連翹(3錢,去除花心) 蚯蚓(3錢,去除消化系統) 柴胡(1錢) 麝香(3釐克,用絹布包好)

水煎服。

大便乾燥,加大黃二錢,便利去之。五六日後,見清漿、白漿,將麝香去之,加黃耆五錢,將山甲、皂刺減半。至七八日後,桃仁、紅花亦減半,黃耆可用八錢。此方指四五歲而言,若一二歲,分兩可減半,若八九歲,分兩可加一半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乾結,可以加大黃為二錢,有助於通便。五六天後,如果出現清澈或白色的液體,加入麝香並移除部分黃耆(減為五錢)。七到八天後,桃仁和紅花也可以減半(各減一半)。黃耆可以使用到八錢。

這個藥方適合四五歲的兒童。如果是一兩歲的兒童,藥量可以減半。如果是八九歲的兒童,藥量可以增加一半。

方歌

通經甲皂麝香龍,逐瘀赤芍桃與紅,

連翹柴胡毒可解,便乾微用大黃攻。

5. 會厭逐瘀湯

此方治痘五六天後,飲水即嗆。

桃仁(五錢,炒),紅花(五錢),甘草(三錢),桔梗(三錢),生地(四錢),當歸(二錢),元參(一錢),柴胡(一錢),枳殼(二錢),赤芍(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桃仁(25 克,炒熟)
  • 紅花(25 克)
  • 甘草(15 克)
  • 桔梗(15 克)
  • 生地(20 克)
  • 當歸(10 克)
  • 元參(5 克)
  • 柴胡(5 克)
  • 枳殼(10 克)
  • 赤芍(10 克)

水煎服。

此方指五六天後嗆水而言。若痘後抽風兼飲水即嗆者,乃氣虛不能使會厭蓋嚴氣管,照抽風方治之。

方歌

會厭逐瘀是病源,桃紅甘桔地歸元,

柴胡枳殼赤芍藥,水嗆血凝立可痊。

6. 止瀉調中湯

治痘六七日後泄瀉不止,或十餘日後泄瀉,皆治之。

黃耆(八錢),黨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白朮(二錢),當歸(二錢),白芍(二錢),川芎(一錢),紅花(三錢),附子(一錢,制),良薑(五分),官桂(五分,去粗皮)

白話文:

黃耆(40 克),黨參(15 克),甘草(10 克),白朮(10 克),當歸(10 克),白芍(10 克),川芎(5 克),紅花(15 克),附子(5 克,已炮製),良薑(2.5 克),官桂(2.5 克,去掉粗皮)

水煎服。

此方指痘六七天後泄瀉而言。痘後抽風兼泄瀉者,亦效。不是初出痘泄瀉之方。

方歌

止瀉調中參草耆,術歸芍藥芎紅隨,

附子良薑桂少用,氣虛泄瀉總相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