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4)

1. 急救回陽湯

若吐瀉一見轉筋、身涼、汗多,非此方不可,莫畏病人大渴飲冷不敢用。

白話文:

此方適用於初期的吐瀉症狀。如果病人出汗過多、四肢冰冷、眼眶凹陷,不可使用此方。

如果吐瀉出現抽筋、身體冰冷、大量出汗,此方必不可少,不要因患者渴大喝冷水而懼怕使用。

黨參(八錢),附子(八錢,大片),乾薑(四錢),白朮(四錢),甘草(三錢),桃仁(二錢,研),紅花(二錢)

水煎服。

方歌

急救回陽參附姜,溫中術草桃紅方,

見真膽雄能奪命,雖有桃紅氣無傷。

白話文:

黨參(32克),附子(32克,大片),乾薑(16克),白朮(16克),甘草(12克),桃仁(8克,研磨成粉),紅花(8克)

解毒活血湯急救回陽湯,兩方界限分清,未有不應手而愈者。慎之!慎之!

白話文:

解毒活血湯和急救回陽湯,兩者的適用範圍必須分清楚,沒有不立竿見影而治癒的。謹記!謹記!

2. 論小兒抽風不是風

夫抽風一症,今人治之不效者,非今人錯治,乃古方誤人。古人不止論病立方誤人,立病名曰抽風,風之一字,尤其誤人。又因此症多半由傷寒、瘟病,或痘疹、吐泄等症,病久而抽,則名曰慢驚風。慢驚風三字,相連立名,更為可笑,不但文義不通,亦未細察病源。若真是風,風之中人,必由皮膚入經絡,亦必有由表入里之症可查。

白話文:

抽風症,當今醫者治療無效,並不是醫者誤治,而是古代醫方帶來的誤解。古代醫方不僅在對症下藥上存在問題,提出的「抽風」病名,尤其是「風」字,更誤導了後人。又因為此症多因傷寒、瘟疫、痘疹、嘔吐腹瀉等病症久拖不治而引發抽搐,因此被稱為「慢驚風」。「慢驚風」三字連用,更是荒謬,不僅文字意義不通,也未仔細探究病因。如果真的是風邪所致,風邪入侵人體,必定會從皮膚進入經絡,也必定會出現從外向內發展的症狀。

既查無外感之表症,古人何得著書立方,總言是風。其所以言風者,因見其病發作之時,項背反張,兩目天吊,口噤不開,口流涎沫,咽喉痰聲,昏沉不省人事,以為中風無疑。殊不知項背反張,四肢抽搐,手足握固,乃氣虛不固肢體也;兩目天吊,口噤不開,乃氣虛不上升也;口流涎沫,乃氣虛不固津液也;咽喉往來痰聲,非痰也,乃氣虛不歸原也。

白話文:

既然沒有外感疾病的表徵,古人怎麼會寫書列出藥方,都說這是中風?古人之所以說是中風,是因為他們看到病發作時,脖子和後背僵硬,眼睛向上翻,嘴巴緊閉不能張開,口水直流,喉嚨發出痰聲,昏迷不省人事,所以他們以為肯定是中風。殊不知脖子和後背僵硬、四肢抽搐、手腳握緊,是因為氣虛無法固定肢體;兩眼向上翻、嘴巴不能張開,是因為氣虛無法上升;口水直流,是因為氣虛無法固住體液;喉嚨發出痰聲,並不是痰,而是氣虛無法回到原處。

如不明此理,試看高年人,久病壽終時,或項強身重,或露晴天吊,或牙緊流涎,或痰聲拽鋸,或冷汗淋漓,一派氣脫之症,明明顯露。以抽風之兩目天吊,口噤流涎,痰聲拽鋸,互相參看,則抽風之症,氣虛無疑。元氣既虛,必不能達於血管,血管無氣,必停留而瘀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不理解這個道理,可以觀察一下年老的人在臨終前的狀態,有的脖子僵硬、身體沉重,有的眼睛瞪得像吊在晴天一樣,有的牙關緊咬、流口水,有的痰液聲像鋸木頭一樣,有的冷汗淋漓,這些都是元氣虧虛的症狀,非常明顯。

抽搐時兩眼上吊,嘴巴緊閉、流口水,痰液聲像鋸木頭一樣,這些症狀互相參照,就可以確定抽搐是由於元氣虛弱引起的。元氣虛弱,必然無法運行到血管中,血管中沒有元氣,必然會鬱結不通。

以一氣虛血瘀之症,反用散風清火之方,安得不錯?服散風藥,無風服之則散氣;服清火藥,無火服之則血凝;再服攻伐克消之方,氣散血亡,豈能望生?溯本窮源,非死於醫,乃死於著書者之手。每見業小兒科閱歷多者,絕不誤人,因抽風古方不效,見抽風則棄而不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一個氣虛血瘀的病症,卻用散風清火的藥方來治療,怎麼可能不出問題?服散風藥,沒有風也能散掉氣;服用清火藥,沒有火也能使血凝滯;再服用攻伐克消的藥方,氣散血亡,怎麼能奢望活命?追本溯源,不是死於醫生的手中,而是死於寫書的人的手中。經常看到那些專攻小兒科且經驗豐富的人,絕不會誤人,因為抽風的古方沒有效果,看到抽風的病症就放棄治療。

亦有高手,看小兒現在之症,知將來必抽風,雖無方調治,亦必告知病家,此病恐將來抽風。何以知其將來必抽風?凡將欲抽風之前,必先見抽風之症,如見頂門下陷,昏睡露睛,口中搖舌,不能啼哭,哭無眼淚,鼻孔煽動,咽喉痰聲,頭低不抬,口噤無聲,四肢冰冷,口吐白沫,胸高如碗,喘急氣促,面色青白,汗出如水,不能裹乳,大便綠色,腹內空鳴,下泄上嗽,肌肉跳動,俱是抽風之兆。前二十症,不必全見,但見一二症,則知將來必抽。

白話文:

此外,也有經驗豐富的高手,能觀察小兒目前的症狀,預知他未來會抽風。即使沒有辦法開方治療,也會告知家長,這孩子未來可能會抽風。為什麼能預知未來會抽風呢?因為在抽風之前,必定會先出現抽風的症狀,像是:

  • 頭頂凹陷
  • 昏睡,眼睛睜開
  • 舌頭在口中不斷擺動
  • 無法哭泣
  • 哭泣時沒有眼淚
  • 鼻孔扇動
  • 喉嚨有痰聲
  • 頭部低下,無法抬起
  • 嘴巴緊閉,沒有聲音
  • 四肢冰涼
  • 口吐白沫
  • 胸部高聳,像個碗
  • 呼吸急促
  • 臉色青白
  • 出汗如水珠
  • 無法吸奶
  • 大便呈綠色
  • 腹內空洞
  • 腹瀉和咳嗽
  • 肌肉抽動

上述二十種症狀,不一定全部出現,但只要出現其中一兩條,就能預知未來一定會抽風。

其中有可治者,有不可治者,並所用之方,皆開列於後。若露睛天吊,不食不哭,痰鳴氣喘,病雖沉重,乃可治之症。若天庭灰色,腎子上縮,或脈微細,或脈全無,外形雖輕,乃不治之症。

白話文:

有些病可以治好,有些病不行,具體用什麼藥方,都會在下面列出。如果病人眼睛睜著,不說話不哭,痰鳴氣喘,雖然病得很嚴重,但還是可以治的。如果病人面色灰暗,腎上部縮小,或者脈搏微弱,甚至沒有脈搏,儘管病症看起來很輕,但已無藥可救。

3. 可保立蘇湯

此方治小兒因傷寒、瘟疫,或痘疹、吐瀉等症,病久氣虛,四肢抽搐,項背後反,兩目天吊,口流涎沫,昏沉不省人事,皆效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適用於小孩因傷寒、瘟疫,或是痘疹、嘔吐腹瀉等造成的久病氣虛,四肢抽搐,頭頸後仰,眼睛不停向上翻,口流口水,昏迷不醒的症狀,都有效。

黃耆(一兩五錢,生),黨參(三錢),白朮(二錢),甘草(二錢),當歸(二錢),白芍(二錢),棗仁(三錢,炒),山萸(一錢),枸杞子(二錢),故紙(一錢),核桃(一個,連皮打碎)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黃耆(75克,生)、黨參(15克)、白朮(10克)、甘草(10克)、當歸(10克)、白芍(10克)、炒棗仁(15克)、山萸肉(5克)、枸杞子(10克)、生紙灰(5克)、核桃(1個,連皮搗碎)

此方分兩,指四歲小兒而言;若兩歲,分兩可以減半;若一歲,分量可用三分之一;若兩三個月,分兩可用四分之一。又不必拘於副數。余治此症,一日之間,常有用兩三副者。服至不抽,必告知病家,不可因不抽,遂不服藥,必多服數副,氣足方妥。

方歌

可保立蘇故紙棗,朮歸芍藥參耆草,

山萸枸杞水煎服,一個核桃帶殼搗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是給四歲兒童的劑量說明;如果是兩歲,劑量可以減半;如果是一歲,劑量可以減為三分之一;如果是兩三個月,劑量可以減為四分之一。但是不必拘泥於這些數值。我治療過這種疾病,一天之內,通常要用兩到三副藥。服用到不再抽搐為止,一定要讓患者知道,不要因為不抽搐了就停止吃藥,一定要再多吃幾副藥,氣夠了才能徹底痊癒。

4. 論痘非胎毒

夫小兒痘疹,自漢至今,著書立方者,不可勝數。大抵不過分順險逆,辨別輕重死生,並無一人說明痘之本源。所以後人有遵保元湯,用黃耆人參者;有遵歸宗湯,用大黃、石膏者;有遵解毒湯,用犀角黃連者。痘本一體,用藥竟不相同。遇順險之痘,查小兒壯弱,分別補瀉清涼,用之皆可望生。

白話文:

自漢朝以來,關於兒童痘疹的醫書和治療方法數不勝數。概括而言,這些著作都是對痘疹的順勢、逆勢、輕重和生死的區分,但沒有一個人說明痘疹的根本原因。因此,後人有的遵循「保元湯」用黃耆、人參;有的遵從「歸宗湯」用大黃、石膏;有的遵循「解毒湯」用犀角、黃連。痘疹雖然是同一個病症,但用藥卻完全不同。遇到順勢或逆勢痘疹,需要根據兒童的體質強弱,區分補瀉或清涼,使用這些方法都可以期待痊癒。

惟一見逆症,遂無方調治,即雲天數當然,此不知痘之本源故也。或曰:古人若不知痘之本源,如何見逆痘便知幾天死?余曰:此非古人知痘之本源也,因看痘多,知某日見苗,某日何形,某日何色,某日何症,治之不效,至某日必死。古人知逆痘幾天死者,蓋由此也。如知痘之本源,豈無方調治?或曰:如君所言,痘之逆症有救乎?余曰:痘之險症,隨手而愈,不足論。

白話文:

只看到症狀的變化,就沒有辦法用藥物調整治療,就說這是天命,這是因為不懂得痘疹的根本原因。有人說:古代的人如果不知道痘疹的根本原因,怎麼看到不正常的痘疹就知道幾天內會死亡?我說:這並不是古代的人知道痘疹的根本原因,而是因為他們見過很多痘疹,知道在某天會長出痘苗,某天呈現什麼形狀,某天是什麼顏色,某天出現什麼症狀,用藥治療都沒有效果,到了某一天必定會死亡。古代的人知道不正常的痘疹幾天後死亡,就是因為這樣。如果知道痘疹的根本原因,怎麼可能沒有辦法用藥物調整治療?有人說:如果你說的是真的,痘疹的不正常症狀有辦法挽救嗎?我說:痘疹的危險症狀,隨手就能治癒,不足以討論。

至於逆症,皆有本源,辨明本源,豈不可救?如余所治,悶痘不出,周身攢簇,細密如蠶殼,平板如蛇皮,不熱即出,見點紫黑,周身細密無縫,紫白灰色相間,矇頭、鎖口、鎖項、托腮,皮肉不腫,通身水泡,不起脹行漿,不化膿結痂,見點後抽風不止,九竅流血鮮紅,咳嗽聲啞,飲水即嗆,六七天作癢,抓破無血,七八日泄肚,胃口不開,至危之時,頭不能抬,足歪不正,兩目天吊,項背後反等逆症,初見之時,辨明虛實,皆可望生。

白話文:

談到危急的病情,都有一定的根源,只要弄清楚根源,難道不能挽救嗎?例如我所治療的案例,悶痘不出,全身密密麻麻,細小如蠶繭,平坦如蛇皮,不發熱就出現,呈現紫黑點,全身密密麻麻沒有空隙,紫白灰色相間,蒙頭、鎖口、鎖頸、托腮,皮肉不腫,全身水泡,不出膿,不化膿結痂,出現紫點後抽搐不止,五官流出鮮紅血液,咳嗽聲音嘶啞,喝水就嗆到,六七天發癢,抓破不流血,七八天腹瀉,食慾不振,到最危險的時候,頭抬不起來,腳歪曲不正,兩眼翻白,頭頸反拱,這些都是危急的症狀,初次診察時,辨明虛實,都有望活命。

易此理者,知余補前人之未及,救今人之疑難;不明此理者,妄加評論,以余言為狂妄,而不知非狂也,知痘之本源也。不似諸家議論,出痘總是胎毒。諸書又曰:自漢以前無出痘者。既云胎毒,漢以前人獨非父母所生。此論最為可笑。

白話文:

按照古代醫家的說法,有人認為胎毒潛藏在臟腑中,但為什麼在發痘之前,臟腑安然無恙?也有人認為胎毒潛藏在肌肉中,但為什麼在發痘之前,皮膚並無瘡疹?更有甚者認為胎毒潛藏在骨髓中,由於受驚嚇、跌倒或受寒感冒,觸發了毒性而發作為天花。如果真是如此,因為受驚嚇、跌倒、受寒感冒而觸發毒性,那肯定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。但是仔細想想,當痘瘡盛行的時候,不僅僅是一個人發痘,少則一個地方,多則好幾個省份,難道說這些省份的人,同時都粗心大意嗎?這樣的說法顯然更站不住腳。再看看世間那些為人種痘的醫生,他們種的痘瘡,無論多少個,沒有一個不成功的。 若依古人之論,有謂胎毒藏於臟腑,而何以未出痘以前,臟腑安然無病?有謂胎毒藏於肌肉,而何未出痘以前,皮膚更不生瘡?又有謂胎毒藏於骨髓,或因驚恐跌僕,或因傷食感冒,觸動其毒,發為天花。信如斯言,因驚恐跌僕,傷食感冒,觸動而發,則是自不小心。伏思出花正盛時,非止一人出花,少則一方,多則數省,莫非數省之人,同時皆不小心?此論更為無理。再見世上種痘之醫,所種之痘,無論多少,無一不順。

若是胎毒,毒必有輕重,毒重者痘必險,何以能無一不順?由此思之,如何胎毒二字,牢不可破,殊不知痘非胎毒,乃胞胎內血中之濁氣也。兒在母腹,始因一點真精凝結成胎,以後生長臟腑肢體,全賴母血而成,胞胎內血中濁氣,降生後仍藏榮血之中,遇天行觸濁氣之瘟疫,由口鼻而入氣管,由氣管達血管,將血中濁氣,逐之自皮膚而出,色紅似花,故名天花,形圓如痘,故名曰痘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有胎毒,毒性必定有輕重之分。毒性重的,痘瘡一定嚴重,怎麼可能有每個都能順利痊癒的情況?從這點思考,胎毒這兩個字似乎牢不可破,但其實痘瘡並非胎毒,而是胎兒在子宮中血液中的濁氣所致。嬰兒在母親腹中,最初是由一點真氣凝結成胎,後來臟腑、肢體的生長,都仰賴母親的血液,胎兒體內的血液中含有濁氣,出生之後仍然蘊藏在體內血液中。遇到天時流行、能引發濁氣的瘟疫時,從口鼻進入氣管,由氣管到達血管,將血液中的濁氣從皮膚排出,顏色鮮紅如花,所以稱為天花;形狀圓潤如豆子,所以稱作痘瘡。

總之,受瘟疫輕,瘟毒隨花而出,出花必順;受瘟疫重,疫毒在內逗留,不能隨花而出,出花必險;受瘟疫至重,瘟疫在內燒煉其血,血受燒煉,其血必凝,血凝色必紫,血死色必黑,痘之紫黑,是其證也。死血阻塞道路,瘟疫之毒,外不得由皮膚而出,必內攻臟腑,臟腑受毒火煎熬,隨變生各臟逆症。正對痘科書中所言某經逆痘,不知非某經逆痘也,乃某經所受之瘟毒也。

白話文:

總之,如果得瘟疫較輕,瘟毒會隨著痘痘排出,排出後情況會好轉;如果得瘟疫較重,瘟毒會留在體內,無法隨痘痘排出,排出後可能會出現危險;如果得瘟疫極重,瘟毒會燒灼體內的血液,血液被燒灼後會凝固,凝固的血液會變紫色,死的血液會變黑色,痘痘變成紫黑色,就是這個現象的證明。凝固的血液會堵塞通道,導致瘟毒無法從皮膚排出,只能向內侵襲臟腑,臟腑受到病毒侵襲後,會引發各種臟腑疾病。一般醫書上所說的某個經絡逆痘,其實並不是某個經絡的痘痘出現問題,而是因為某個經絡受到瘟毒的影響。

痘之順逆,在受瘟疫之輕重。治痘之緊要,全在除瘟毒之方法。瘟毒不除,花雖少而必死。瘟毒若除,花雖多不致傷生。痘科書中,但論治胎毒,而不知治瘟毒,縱知治瘟毒,而不知瘟毒巢穴在血。若辨明瘟毒輕重,血之通滯,氣之虛實,立救逆痘於反掌之間,此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耳。

白話文:

痘瘡是否順利,取決於瘟疫的嚴重程度。治療痘瘡最關鍵的,在於去除瘟毒的方法。如果瘟毒沒有清除,即使痘花數量不多,也會導致死亡。但是,如果瘟毒被清除,即使痘花數量很多,也不會傷害生命。痘科書籍中,只討論治療胎毒,卻不瞭解如何治療瘟毒。就算知道如何治療瘟毒,也不知道瘟毒的巢穴在血液中。只要能辨明瘟毒的輕重、血液的通暢與否、氣虛還是氣實,就能輕易地搶救危重痘瘡患者,這正是所謂的瞭解關鍵所在,一句話就能說明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