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論小兒半身不遂

或曰:小兒亦有半身不遂者?余曰:小兒自周歲至童年皆有,突然患此症者少,多半由傷寒、瘟疫、痘疹、吐泄等症,病後元氣漸虧,面色青白,漸漸手足不動,甚至手足筋攣,周身如泥塑,皆是氣不達於四肢。古人以風治,是於此症閱歷無多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小孩也會半身不遂嗎?我回答:一歲到少年的兒童都可能有。突然患上此症的較少,大多數是因傷寒、瘟疫、痘疹、吐瀉等疾病,病後元氣漸失,面色青白,手腳逐漸不能動,甚至手腳筋脈痙攣,全身像泥塑的一樣,這些都是因為氣血不能流通到四肢。古人用「風」來治療,是因為他們對此症的經驗不多。

2. 癱痿論

或曰:元氣歸併左右,病半身不遂,有歸併上下之症乎?余曰:元氣虧五成,下剩五成,周流一身,必見氣虧諸態。若忽然歸併於上半身,不能行於下,則病兩腿癱痿。奈古人論痿症之源,因足陽明胃經濕熱,上蒸於肺,肺熱葉焦,皮毛憔悴,發為痿症,概用清涼攻下之方。餘論以清涼攻下之藥,治濕熱腿疼痹症則可,治痿症則不相宜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元氣聚集在左右半身,會導致半身不遂的疾病,那麼元氣聚集在上半身或下半身會有這種情況嗎?

我回答:元氣損失五成,剩下五成在全身循環,必定會出現氣血不足的各種徵兆。如果元氣突然全部聚集在上半身,不能流到下半身,就會導致雙腿癱瘓。

然而,古人論述痿症的病源時,都認為是足陽明胃經濕熱上蒸於肺,灼傷肺葉,皮毛枯萎而發生的,因此普遍採用清涼攻下的方法治療。

我認為,清涼攻下的藥物可以治療濕熱引起的腿部疼痛麻痺,但並不適合治療痿症。

豈知痹症疼痛日久,能令腿癱,癱後仍然腿疼。痿症是忽然兩腿不動,始終無疼痛之苦。倘標本不清,虛實混淆,豈不遺禍後人。

白話文:

沒想到這類疾病疼痛的時間久了,會導致腿部癱瘓,癱瘓之後仍然腿疼。而萎縮症則是指突然兩條腿動不了,但始終沒有疼痛的症狀。如果搞不清楚病情的根本原因和虛實狀況,恐怕會給後人留下後患。

3. 補陽還五湯

此方治半身不遂,口服歪斜,語言蹇澀,口角流涎,大便乾燥,小便頻數,遺尿不禁。

黃耆(四兩,生),歸尾(二錢),赤芍(一錢半),地龍(一錢,去土),川芎(一錢),桃仁(一錢),紅花(一錢)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:4兩(生用)
  • 歸尾:2錢
  • 赤芍:1錢半
  • 地龍:1錢(去掉泥土)
  • 川芎:1錢
  • 桃仁:1錢
  • 紅花:1錢

水煎服。

初得半身不遂,依本方加防風一錢,服四五劑後去之。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,畏懼黃耆,只得遷就人情,用一二兩,以後漸加至四兩。至微效時,日服兩劑,豈不是八兩。兩劑服五六日,每日仍服一劑。如已病三兩個月,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,加附子四五錢。如用散風藥過多,加黨參四五錢。

白話文:

如果初發半身不遂,按照這個方子,再加上防風一錢,服用四、五劑後移除防風。如果患者之前聽說過對黃耆的忌諱,那麼只好遷就一下,使用一、二兩,之後逐漸增加到四兩。等到稍微見效時,每天服用兩劑,不是正好八兩嗎?服用兩劑五、六天後,每天仍服用一劑。

如果病症已經持續了二、三個月的,則之前醫生遵照古方使用了過多寒涼藥物,就需要添加附子四、五錢。如果之前使用過多散風藥物,則需要添加黨參四、五錢。

若未服,則不必加。此法雖良善之方,然病久氣太虧,肩膀脫落二三指縫,胳膊曲而搬不直,腳孤拐骨向外倒,啞不能言一字,皆不能愈之症,雖不能愈,常服可保病不加重。若服此方愈後,藥不可斷,或隔三五日吃一副,或七八日吃一副,不吃恐將來得氣厥之症。方內黃耆,不論何處所產,藥力總是一樣,皆可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服用過,就不必添加此藥方。雖然此藥方是良好的治療方法,但如果疾病纏綿已久,氣血虧損嚴重,肩部脫臼二三指寬,手臂彎曲而無法伸直,腳趾外翻,無法言語,這些症狀都是無法治癒的。雖然無法治癒,但長期服用此藥可以防止病情惡化。如果服用此藥方後疾病痊癒,也不可以斷藥,可以隔三五天服用一帖,或者隔七八天服用一帖,如果不服用,恐怕會在將來出現氣厥的症狀。藥方中的黃耆,無論產自何處,藥效都是一樣的,都可以使用。

方歌

補陽還五赤芍芎,歸尾通經佐地龍,

四兩黃耆為主藥,血中瘀滯用桃紅。

4. 瘟毒吐瀉轉筋說

上吐下瀉轉筋一症,古人立名曰霍亂,宋朝太醫院立方,名曰局方,立藿香正氣散以治之。以邪氣傷正氣之病,反用攻伐正氣之藥,豈不愧太醫之名。至我朝道光元年,歲次辛巳,瘟毒流行,病吐瀉轉筋者數省,京都尤甚,傷人過多,貧不能葬埋者,國家發帑施棺,月餘之間,費數十萬金。彼時業醫者,有用參朮姜附見效者,便言陰寒;有用芩連梔柏見效者,則云毒火。

白話文:

嘔吐腹瀉和痙攣的一種疾病,古代稱為霍亂。宋朝太醫院編訂的醫書《局方》中,用了一種藥方藿香正氣散來治療。這味藥是針對邪氣傷害正氣的疾病,卻使用攻伐正氣的藥物,難道不辜負太醫的名聲嗎?

到了我大清道光元年(1821年),瘟疫流行,全國很多省份都有人發病嘔吐、腹瀉和痙攣,京城情況尤其嚴重。死傷過多,貧窮的人家連埋葬都辦不到。國家只好動用國庫發放棺材,一個多月就花了數十萬兩銀子。

當時行醫的人,有的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見效,就說是陰寒體質;有的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子等清熱藥物見效,就說是毒火。

余曰:非也,不分男婦老少,眾人同病,乃瘟毒也。或曰:既是瘟毒,姜附熱,芩連涼,皆有見效者,何也?余曰:芩連效在初病,人壯毒勝時。姜附效在毒敗,人弱氣衰時。又曰:有芩連姜附服之不效,而反有害者,何也?余曰:試看針刺而愈者,所流盡是黑紫血,豈不是瘟毒燒煉。瘟毒自口鼻入氣管,由氣管達於血管,將氣血凝結,壅塞津門,水不得出,故上吐下瀉。

白話文:

我說:不對。不分男女老少,很多人同時患病,這是瘟疫。有人問:既然是瘟疫,薑附性熱,黃芩、黃連性涼,都有效果,怎麼回事?我說:黃芩、黃連在病情初期有效,病人壯實,毒氣旺盛的時候。薑附在毒氣衰敗,病人虛弱氣血不足的時候有效。又有人問:服用了黃芩、黃連和薑附卻無效,反而有害,為什麼?我說:你看看針刺放血後,流出來的都是黑紫色血液,難道不是瘟毒灼燒的結果嗎?瘟毒從口鼻進入氣管,通過氣管到達血管,使氣血凝固,堵塞津液出口,水液排不出,所以嘔吐腹瀉。

初得,用針刺其胳膊肘里彎處血管,流紫黑血,毒隨血出而愈。或曰:所刺是何穴?請明白指示。余曰:余雖善針,不必論,是穴名曰尺澤。人氣管周身貫通,血管周身亦貫通,尺澤左右四五根血管,刺之皆出血,皆可愈,尺澤上下刺之亦可愈。總之,用針所刺而愈,皆風火氣有餘之症,不足之症,愈針愈壞。

白話文:

患病初期,用針刺手臂彎曲處的血管,放出紫黑色的血,毒素隨著血流出而痊癒。有人問:刺的是哪個穴位?請詳細說明。我說:我雖然精通針灸,但不必爭論,這個穴位叫做「尺澤」。人體的經脈貫穿全身,血管也遍佈全身,「尺澤」前後左右有四五條血管,刺哪一條都能放血,都可以治癒疾病,在「尺澤」上下刺針也可以治癒。總之,用針刺而治癒的,都是風火之氣有餘的症狀,如果氣血不足,針刺只會使病情惡化。

此針灸家隱諱而不肯言也。倉卒之時,用針刺,取其捷便也。一面針刺,一面以解毒活血湯治之,活其血,解其毒,未有不一藥而愈者。但此症得之最速,傷元氣最快,一半日可傷生。若吐瀉一兩時後,或半日後,一見腿抽,便是腿上氣少,一見胳膊抽,便是胳膊上氣少。如見眼胞塌陷,汗出如水,肢冷如冰,謾言涼藥有害,即余所立解毒活血湯,亦有過無功。

白話文:

這些行醫者總是隱晦其辭,不肯明說。在緊急的情況之下,我們才使用針灸,因為這樣較為快速方便。一邊針灸,一邊同時服用解毒活血湯,藉以活血解毒,還沒有一個患者不是吃了一劑藥就痊癒的。但是這種症狀得來最快,也最傷元氣,半天之內就可能致命。如果在嘔吐或腹瀉一兩次後,或半天後,只要看到腿部抽搐,就表示腿部氣血不足;看到胳膊抽搐,就表示胳膊上的氣血不足。如果看到眼皮凹陷、汗如雨下、四肢冰冷,即使服用我所指定的解毒活血湯,恐怕也沒有什麼效果了。

此時無論舌乾口燥,大渴飲冷,一時飲水數碗,放心用姜附回陽湯,一副可奪命。此法非淺醫所能知也。

白話文:

此時無論舌頭乾燥、口裡乾渴,非常口渴想喝冷水,一時之間喝了幾碗水,請你放心使用生薑附子的回陽湯,喝一帖就能救命。這個方法不是淺薄的醫生所能知道的。

5. 解毒活血湯

連翹(二錢),葛根(二錢),柴胡(三錢),當歸(二錢),生地(五錢),赤芍(三錢),桃仁(八錢,研),紅花(五錢),枳殼(一錢),甘草(二錢)

白話文:

連翹(20 克),葛根(20 克),柴胡(30 克),當歸(20 克),生地黃(50 克),赤芍藥(30 克),桃仁(80 克,研磨成粉),紅花(50 克),枳殼(10 克),甘草(20 克)

水煎服。

方歌

解毒活血連翹桃,紅花歸殼葛赤芍,

柴胡甘草同生地,吐瀉良方用水熬。

此方謂初得吐瀉而言,若見汗多,肢冷,眼塌,不可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