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上 (8)
卷上 (8)
1. 氣血合脈說
正氣虛,當與「半身不遂門」四十種氣虛之症、「小兒抽風門」二十種氣虛之症,互相參考。血有虧瘀,血虧必有虧血之因,或因吐血、衄血,或溺血、便血,或破傷流血過多,或崩漏、產後傷血過多;若血瘀,有血瘀之症可查,後有五十種血瘀症互相參考。惟血府之血,瘀而不活,最難分別。
後半日發燒,前半夜更甚,後半夜輕,前半日不燒,此是血府血瘀;血瘀之輕者,不分四段,惟日落前後燒兩時,再輕者,或燒一時,此內燒兼身熱而言;若午後身涼,發燒片刻,乃氣虛參耆之症;若天明身不熱,發燒止一陣,乃參附之症。不可混含從事。
白話文:
身體的正氣虛弱,應當參考「半身不遂門」中描述的四十種因氣虛引起的症狀,以及「小兒抽風門」中描述的二十種因氣虛引起的症狀。
血的方面,若有虧損或瘀滯的情況,血虛一定有血虛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吐血、流鼻血、尿血、便血,或是外傷出血過多,也可能是因為崩漏(女性經血過多)或產後失血過多;如果是血瘀,可以根據血瘀的症狀來判斷,後面有五十種血瘀的症狀可以互相參考。其中,血府(胸腔內)的血液,瘀滯而不流通的情況最難分辨。
如果發燒是後半天才開始,前半夜更嚴重,後半夜減輕,前半天沒有發燒,這就是血府血瘀的表現;血瘀比較輕微的,不會分四個階段,只有在太陽下山前後發燒兩個時辰,更輕微的,可能只燒一個時辰,這裡說的是內熱兼帶身體發熱的狀況;如果下午身體涼爽,發燒只是一陣子,這是氣虛,可以使用人參和黃耆來治療;如果天亮時身體不發熱,發燒只是一陣就停止,這是氣虛陽虛,可以使用人參和附子來治療。不可以混淆,必須仔細辨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