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半身不遂論敘

醫家立言著書,心存濟世者,乃良善之心也。必須親治其症,屢驗方法,萬無一失,方可傳與後人。若一症不明,留與後人再補。斷不可徒取虛名,恃才立論,病未經見,揣度立方。倘病不知源,方不對症,是以活人之心,遺作殺人之事,可不畏歟?如傷寒、瘟疫、雜症、婦科,古人各有所長,對症用方,多半應手取效,其中稍有偏見,不過白玉微瑕。惟半身不遂一症,古之著書者,雖有四百餘家,於半身不遂立論者,僅止數人。

白話文:

中醫學家著書立論,目的是為了濟世救人,這是一種仁慈的心腸。必須親自治療疾病,經過多次驗證,確保萬無一失,才能傳授給後世。如果有一種疾病不明白,就留給後人繼續研究。千萬不要為了虛名,憑藉才華立論,沒有親自見過疾病,就憑空臆測開處方。如果不知道疾病的病因,所開的藥方就不對症,用活人的心卻做了害人的事,豈不令人畏懼?比如傷寒、瘟疫、雜症、婦科,古人各有專長,對症下藥,大多都能手到病除,其中即使存在一些小的偏見,也不過是美中不足。但是半身不遂這種疾病,古籍典籍中雖然有四百多家,但專門論述半身不遂的卻只有寥寥數人。

數人中,並無一人說明病之本源。病不知源,立方安得無錯?余少時遇此症,始遵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仲景之論,治之無功。繼遵河間、東垣、丹溪之論,投藥罔效。輾轉躊躇,幾至束手。伏思張仲景論傷寒,吳又可著《瘟疫》,皆獨出心裁,並未引古經一語。余空有活人之心,而無濟世之手。

白話文:

在眾多醫師中,沒有一個人能說明這個病的根源。病症的根源不明,如何能開出正確的藥方?我在年輕時遇到這種病症,一開始遵循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和仲景的學說,治療卻無效。接著遵循河間、東垣、丹溪的學說,用藥也不見成效。猶豫不決,差點束手無策。我認真思考張仲景論述傷寒和吳又可著作《瘟疫》的內容,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,並未引用古經。我空有救人的心,卻沒有醫治疾病的本領。

凡遇是症,必細心研究,審氣血之榮枯,辨經絡之通滯,四十年來,頗有所得,欲公之天下,以濟後人,奈不敢以管見之學,駁前人之論,另立方法,自取其罪。友人曰:真胸有確見,屢驗良法,補前人之缺,救後人之難,不但有功於後世,正是前代之勳臣,又何罪之有?余聞斯議,不揣鄙陋,將男、婦、小兒半身不遂,癱腿痿症,抽搐筋攣,得病之源,外現之症,屢驗良方,難治易治之形狀,及前人所論脈理臟腑經絡之錯誤,一一繪圖,申明其說,詳述前後,以俟高明,再加補助,於醫道豈無小補云爾。

白話文:

每當遇到這種疾病,一定要仔細研究,辨別氣血的盛衰,分清經絡的通暢與阻滯。我從事醫學四十年,已經有所心得,原本想把這些心得公諸於世,幫助後人,但是我不敢因為自己的淺見而反駁前人的論述,另立一套方法,自取其咎。我的朋友說:你胸懷真知灼見,屢次驗證良方,補救前人的不足,拯救後人的苦難,不僅有功於後世,更是前輩醫者的功臣,有什麼罪過呢?我聽了這番話,不顧自己的淺薄,將男女老少半身不遂、癱瘓痿弱、抽搐痙攣等疾病的成因、外在症狀、屢次驗證的良方、難治易治的表現,以及前人論述脈理臟腑經絡的錯誤,一一繪製圖表,說明我的說法,詳細敘述前因後果,期待高明之人再加補充,這樣對醫道豈不是也能略有幫助嗎?

2. 半身不遂論

半身不遂,病本一體,諸家立論,竟不相同。始而《靈樞經》曰:虛邪偏客於身半,其入深者,內居榮衛,榮衛衰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偏枯者,半身不遂也。《素問》曰: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所中則為偏風。張仲景曰:夫風之為病,當令人半身不遂。三書立論,本源皆專主於風。

白話文:

半身不遂,是身體一側出現病變。不同醫家對它的病因理解各不相同。最初,《靈樞經》認為,虛弱邪氣偏重於身體的一側,如果邪氣深入,就會影響榮衛之氣的運行,榮衛之氣衰敗後,正氣離散,邪氣獨留,就會導致半身不遂。偏枯就是半身不遂。《素問》中說,風邪侵犯五臟六腑的俞穴,導致偏風。張仲景認為,風邪為病,會導致半身不遂。這三本醫典的理論基礎都集中在風邪上。

至劉河間出世,見古人方論無功,另出手眼,云:中風者,非肝木之風內動,亦非外中於風,良由將息失宜,內火暴甚,水枯莫制,心神昏昧,卒倒無所知。其論專主於火。李東垣見河間方論矛盾。又另立論曰:中風者,氣虛而風邪中之,病在四旬以後,壯盛稀有,肥白氣虛者間亦有之。

白話文:

到了劉河間(劉完素)出現,他認為古人的方論沒有效果,於是另闢蹊徑,他說:中風不是肝木之風內動,也不是外部受到風邪所致,而是因為休息不當,導致內火過於旺盛,水液乾枯無法制約,心神昏迷,突然昏倒什麼都不知。他的論點專注於火邪。李東垣認為河間的方論有矛盾,因此另立論點說:中風的人是因為氣虛,受到風邪侵襲所致,這種病多發於四十歲以後,年輕力壯的人很少得,但肥胖氣虛的人偶爾也會得。

論中有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、中經絡之分,立法以本氣虛外受風邪,是其本也。朱丹溪見東垣方症不符,又分途立論,言西北氣寒有中風,東南氣濕非真中風,皆因氣血先虛,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其論專主於痰,濕痰是其本也。王安道見丹溪論中有東南氣濕非真中風一句,便云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仲景所言是真中風,河間、東垣、丹溪所言是類中風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理論中,有「中腑」、「中臟」、「中血脈」、「中經絡」的區分。基本的治療方法是,本氣虛弱而受到風邪侵襲,這是其根本原因。朱丹溪認為東垣一方的病症不相符,又提出另一種理論,認為西北方的寒氣會導致中風,東南方的濕氣則不是真實的中風。這都是因為氣血虛弱導致濕氣產生痰,痰產生熱,熱產生風。朱丹溪的理論專注於痰,濕痰是其根本原因。王安道看到朱丹溪的理論中提到「東南氣濕非真中風」這句話,就說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和仲景所說的纔是真正的中風,而河間、東垣、丹溪所說的只是類似的中風。

虞天民言:王安道分真中風、類中風之說,亦未全是,四方病此者,盡因氣濕痰火挾風而作,何嘗見有真中、類中之分?獨張景岳有高人之見,論半身不遂大體屬氣虛,易中風之名,著非風之論,惟引用《內經》厥逆,並辨論寒熱、血虛、及十二經之見症,與症不符,其方不效者,可惜先生於此症閱歷無多。其餘名家所論病因,皆是因風、因火、因氣、因痰之論。

白話文:

虞天民說:王安道分為真中風和類中風的理論,也不完全正確。各地患有這種病症的人,都是因為氣、濕、痰、火等邪氣挾帶著風邪引起的,哪有真中風和類中風之分?只有張景嶽有高明見解,他提出半身不遂主要是氣虛所致,反對將其稱為中風,認為不是風邪引起的。但是,他引用《內經》中的「厥逆」理論,以及論證寒熱、血虛和十二經的證候,與臨牀表現不符,導致他開的藥方效果不好。可惜的是,這位先生對這種病症的見識不多。其他名家對病因的論述,都是歸因於風、火、氣、痰等因素。

所立之方,俱系散風、清火、順氣、化痰之方。有云氣血虛弱而中風邪者,於散風清火方中,加以補氣養血之藥;有云陰虛虧損而中風邪者,於滋陰補腎藥內,佐以順氣化痰之品。或補多而攻少,或補少而攻多,自謂攻補兼施,於心有得。今人遵用,仍然無效。又不敢議論古人之非,不曰古方不合今病,便云古今元氣不同。

白話文:

這些處方都是用來驅散風邪、清熱、順氣、化痰的。有一種說法認為,如果氣血虛弱而感染了風邪,可以在驅散風熱的方子裡加入補氣養血的藥物;還有一種說法認為,如果陰虛虧損而感染了風邪,可以在滋陰補腎的藥物中加入順氣化痰的藥物。或者補益多而攻邪少,或者補益少而攻邪多,自以為攻補兼施,心中有所感悟。現在的人遵循古法,仍然無效。又不敢對古人提出批評,不說古方不符合現代疾病,就說古今元氣不同。

既云方不合病,元氣不同,何得傷寒病,麻黃、承氣、陷胸、柴胡,應手取效,何得中風門愈風、導痰、秦艽、三化,屢用無功?總不思古人立方之本,效與不效,原有兩途。其方效者,必是親治其症,屢驗之方;其不效者,多半病由議論,方從揣度,以議論揣度,定論立方,如何能明病之本源。

白話文:

既然說藥方不對症,病人的元氣也不同,為何治療傷寒病時,用麻黃、承氣、陷胸、柴胡等藥物都能馬上見效?為何治療中風病時,用愈風、導痰、秦艽、三化的藥物卻多次無效?根本原因是沒有思考古人在開立藥方的原則。藥方有效與否,本來就有兩種可能。那些有效的藥方,一定是親自治療這個疾病、多次驗證有效的經驗方。那些無效的藥方,多半是因為根據臆測和討論病症而開的方,用猜測的方法斷定病情並開藥方,怎麼可能清楚疾病的根本原因?

因何半身不遂,口眼歪邪;因何語言蹇澀,口角流涎,大便乾燥,小便頻數,毫無定見,古今混猜。以一虧損五成元氣之病,反用攻發克消之方,安得不錯?溯本窮源,非錯於醫,乃錯自著書者之手。嗟乎!此何等事,而竟以意度,想當然乎哉!

白話文:

為什麼會發生半身不遂,嘴巴和眼睛歪斜?為什麼語言會不流利,嘴角流口水,大便乾燥,小便頻繁,思考混亂,古今都搞不清楚?用一種會損耗五成元氣的疾病,卻用攻克消散的藥方治療,怎麼會不犯錯呢?追根究柢,錯不在醫生,而是錯在寫書的人。唉!這是什麼事,竟然用猜測和想當然來判斷!

3. 半身不遂辨

或曰:半身不遂,古人風火濕痰之論,諸家層次議駁,有證據可憑乎?余曰:即以仲景《傷寒論》中風篇云,中風則令人頭疼身痛,發熱惡寒,乾嘔自汗。《金匱要略》論傷風則令人鼻塞噴嚏,咳嗽聲重,鼻流清涕。中風本門又云:夫風之為病,當令人半身不遂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半身不遂,前人提出風、火、濕、痰的說法,各家派別層層討論駁斥,有確切證據支持嗎?我回答:就以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的中風篇為例,中風會導致頭疼、全身痠痛、發燒、怕冷、乾嘔、自汗。《金匱要略》論傷風,會導致鼻塞、噴嚏、咳嗽聲重、鼻涕清稀。中風本門又說:風這種病,會導致半身不遂。

今請問何等風,何等中法,令人頭疼身痛,發熱惡寒,乾嘔自汗?何等風,何等中法,則令人鼻塞噴嚏,咳嗽聲重,鼻流清涕?何等風,何等中法,則令人半身不遂?半身不遂若果是風,風之中人,必由皮膚入經絡,亦必有由表入里之症可查。嘗治此症,初得時並無發熱惡寒,頭疼身痛,目痛鼻乾,寒熱往來之表症。

白話文:

請問造成下列症狀的風是什麼樣的風,是怎樣侵襲人體的:

  • 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發燒、怕冷、乾嘔、自發性出汗

造成下列症狀的風是什麼樣的風,是怎樣侵襲人體的:

  • 鼻塞、打噴嚏、咳嗽嚴重、流清鼻涕

造成下列症狀的風是什麼樣的風,是怎樣侵襲人體的:

  • 半身癱瘓

如果半身癱瘓是由風引起的,那麼這種風必定是從皮膚進入經絡,而且必定會出現從表到裏的症狀。

我曾經治療過這種疾病,剛發病時沒有發燒、怕冷、頭疼、身體疼痛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澀、寒熱交替等表症。

既無表症,則知半身不遂,非風邪所中。再者,眾人風火濕痰之論立說更為含混。如果是風火濕痰,無論由外中,由內發,必歸經絡。經絡所藏者,無非氣血。氣血若為風火濕痰阻滯,必有疼痛之症。有疼痛之症,乃是身痛之痹症,非是半身不遂。半身不遂,無疼痛之症。余平生治之最多,從未見因身痛痹症而得半身不遂者,由此思之,又非風火濕痰所中。

白話文:

既然沒有外感症狀,那麼說明半身不遂並不是風寒所致。再者,所謂風火濕痰的說法更加混淆不清。如果是風火濕痰,無論是由外感入侵,還是由內在發生,都必定會侵犯經絡。經絡之中所藏的,不過是氣血。如果氣血被風火濕痰所阻隔,就必定會有疼痛的症狀。有疼痛的症狀,纔是身體疼痛的痹症,而不是半身不遂。半身不遂並不會有疼痛的症狀。我一生中治療半身不遂的患者最多,從未見過因身體疼痛的痹症而導致半身不遂的。由此看來,也不是風火濕痰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