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上 (7)
卷上 (7)
1. 氣血合脈說
(脈之形,余以實情告後人,若違心裝神仙,喪天良,評論必遭天誅。)
氣府存氣,血府存血。衛總管由氣府行周身之氣,故名衛總管。榮總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,故名榮總管。衛總管體厚形粗,長在脊骨之前,與脊骨相連,散布頭面四肢,近筋骨長,即周身氣管。榮總管,體薄形細,長在衛總管之前,與衛總管相連,散布頭面四肢,近皮肉長,即周身血管。氣在氣府,有出有入,出入者,呼吸也。
目視耳聽,頭轉身搖,掌握足步,靈機使氣之動轉也。血自血府入榮總管,由榮總管灌入周身血管,滲於管外,長肌肉也。氣管近筋骨生,內藏難見。血管近皮肉長,外露易見。氣管行氣,氣行則動;血管盛血,靜而不動。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,皆是氣管,並非血管。如兩眉稜骨後凹處,俗名兩太陽,是處肉少皮連骨,按之跳動,是通頭面之氣管。
兩足大指次指之端,是處肉少皮連骨,按之跳動,是通兩足之氣管。兩手腕橫紋高骨之上,是處肉少皮連骨,按之跳動,是通兩手之氣管。其管有粗有細,有直有曲,各人體質不同。胳膊肘下近手腕肉厚,氣管外露者短。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,氣管外露者長。如外感中人,風入氣管,其管必粗,按之出膚。
寒入氣管,管中津液必凝,凝則阻塞其氣,按之跳動必慢。火入氣管,火氣上炙,按之跳動必急。人壯邪氣勝,管中氣多,按之必實大有力。人弱正氣衰,管中氣少,按之必虛小無力。久病無生機之人,元氣少,僅止上行頭面兩手,無氣下行,故足面按之不動。若兩手腕氣管上,按之似有似無,或細小如絲,或指下微微亂動,或按之不動,忽然一跳,皆是氣將絕之時。此段言人之氣管,生平有粗細、曲直之不同。
管有短長者,因手腕之肉有薄厚也。按之大小者,虛實也。跳動之急慢者,寒火之分也。前所言明明是脈,不言脈者,因前人不知有左氣門、右氣門、血府、氣府、衛總管、榮總管、津門、津管、總提、遮食、瓏管、出水道,在腹是何體質,有何用處。論臟腑、包絡,未定準是何物。
論經絡、三焦,未定準是何物。並不能指明經絡是氣管、血管。論脈理,首句便言脈為血府,百骸貫通。言脈是血管,氣血在內流通,周而復始。若以流通而論,此處血真能向彼處流,彼處當有空隙之地,有空隙之地,則是血虛,無空隙之地,血流歸於何處?古人並不知脈是氣管,竟著出許多《脈訣》,立言雖多,論部位一人一樣,並無相同者。
古人論脈二十七字,余不肯深說者,非謂古人無容足之地,恐後人對症無論脈之言,診脈斷死生易,知病難。治病之要訣,在明白氣血,無論外感、內傷,要知初病傷人,何物不能傷臟腑,不能傷筋骨,不能傷皮肉,所傷者無非氣血。氣有虛實,實者邪氣實,虛者正氣虛。
白話文:
(關於脈象的形狀,我以真實情況告訴後人,如果違背良心、裝神弄鬼,必定會遭受天譴。)
氣府儲存氣,血府儲存血。衛總管負責將氣府的氣運行到全身,所以叫做衛總管。榮總管負責將血府的血運行到全身,所以叫做榮總管。衛總管的形狀厚實粗大,生長在脊椎骨的前面,與脊椎骨相連,分佈到頭面四肢,靠近筋骨生長,也就是全身的氣管。榮總管的形狀薄而細小,生長在衛總管的前面,與衛總管相連,分佈到頭面四肢,靠近皮膚肌肉生長,也就是全身的血管。氣在氣府之中,有出有入,這個出入就是呼吸。
眼睛看、耳朵聽、頭轉動、身體搖擺、手掌握持、腳步移動,都是靈活運用氣的表現。血從血府進入榮總管,再由榮總管灌注到全身的血管,滲透到血管外,用來滋養肌肉。氣管靠近筋骨生長,隱藏在內難以看見。血管靠近皮膚肌肉生長,外露容易看見。氣管運行氣,氣運行就會動;血管儲存血,靜止不動。頭面四肢按壓時會跳動的,都是氣管,並非血管。例如,兩眉毛上方的骨頭凹陷處,俗稱太陽穴,那個地方肌肉少,皮膚直接貼著骨頭,按壓會跳動,那就是通往頭面的氣管。
兩腳大拇指和第二根腳趾的末端,肌肉少,皮膚直接貼著骨頭,按壓會跳動,那是通往兩腳的氣管。兩手腕橫紋上方突出的骨頭,肌肉少,皮膚直接貼著骨頭,按壓會跳動,那是通往兩手的氣管。這些氣管有粗有細,有直有彎,因各人體質不同而異。手臂彎曲處下方靠近手腕,肌肉厚的,外露的氣管就短;手臂彎曲處下方靠近手腕,肌肉薄的,外露的氣管就長。如果外感風邪,風邪侵入氣管,氣管必定會變粗,按壓時會突出皮膚。
如果寒邪侵入氣管,氣管中的津液必定會凝結,凝結就會阻塞氣的運行,按壓時跳動就會變慢。如果火邪侵入氣管,火氣向上烘烤,按壓時跳動就會變快。人體強壯,邪氣盛,氣管中的氣就多,按壓時會感覺有力。人體虛弱,正氣衰,氣管中的氣就少,按壓時會感覺虛弱無力。久病將死之人,元氣衰弱,氣僅能上行到頭面和兩手,沒有氣下行,所以腳面按壓時不會跳動。如果兩手腕氣管處按壓時,感覺似有似無,或者細小如絲,或者指下微微亂動,或者按壓不動,突然跳動一下,這些都是氣將要耗盡的徵兆。以上這段話說明了人的氣管,一生之中有粗細、彎直的不同。
氣管有長有短,是因為手腕的肌肉有厚有薄。按壓時感覺大小不同,是因為虛實不同。跳動有快有慢,是因為寒熱不同。前面所說的明明是脈象,卻不稱之為脈,是因為前人不知道有左氣門、右氣門、血府、氣府、衛總管、榮總管、津門、津管、總提、遮食、瓏管、出水道,在腹部是什麼樣的構造,有什麼作用。討論臟腑和包絡,也沒有確定是什麼東西。
討論經絡和三焦,也沒有確定是什麼東西。更沒有明確指出經絡是氣管還是血管。討論脈理,開頭就說脈是血府,貫通全身。說脈是血管,氣血在其中流通,循環往復。如果按照流通來說,此處的血真能流向彼處,彼處就應該有空隙的地方,有空隙的地方,就是血虛,沒有空隙的地方,血又流到哪裡去?古人並不知道脈是氣管,卻寫出了許多《脈訣》,立論雖然很多,但論述脈的部位,每個人都不一樣,沒有相同的。
古人論脈有二十七種說法,我不願意深入探討,並非說古人的理論沒有可取之處,而是擔心後人只根據脈象來論病,診脈斷生死容易,但要真正了解病因卻很難。治療疾病的關鍵,在於明白氣血,無論外感還是內傷,要知道疾病剛開始侵犯人體時,什麼東西不能損傷臟腑,不能損傷筋骨,不能損傷皮肉?所損傷的無非是氣血。氣有虛實,實指的是邪氣盛,虛指的是正氣衰。
正氣虛弱,應該和「半身不遂門」中的四十種氣虛症狀、「小兒抽風門」中的二十種氣虛症狀互相參考。血有虧損和瘀滯,血虧損必定有血虧損的原因,有的是因為吐血、流鼻血,有的是因為尿血、便血,有的是因為外傷流血過多,有的是因為崩漏、產後失血過多;如果血瘀滯,可以查看血瘀的症狀,後面有五十種血瘀的症狀可以互相參考。只有血府的血,瘀滯而不活,最難以分辨。
如果下午開始發燒,前半夜更嚴重,後半夜減輕,前半天不發燒,這就是血府血瘀。血瘀輕微的,不會分這四個階段,只是在傍晚前後發燒兩個小時,更輕微的,可能只燒一個小時,這裡說的是內燒兼有身體發熱的情況;如果午後身體涼爽,發燒只有片刻,那是氣虛需要用人參和黃耆的症狀;如果天亮時身體不熱,發燒只持續一陣,那是氣虛需要用人參和附子的症狀。不可混淆不清,不加區別地對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