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卷之一
2. 調經門
3. 論經主衝任二脈
良方,論曰:岐伯云:女子七歲腎氣盛,齒更髮長,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
盛,月事以時下。天,謂天真之氣;癸,謂壬癸之水,故云天癸也。然沖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流通,經血漸盈,應時而下,常以三旬一見,以象月盈則虧也。若遇經行,最宜謹慎,否則與產後症相類。若被驚恐勞役,則血氣錯亂,經脈不行,多致勞瘵等疾;若逆於頭面肢體之間,則重痛不寧;若怒氣傷肝,則頭暈脅痛嘔血,瘰癧癰瘍;若經血內滲,,則竅穴淋瀝無已。凡此六淫外侵,而變症百出,犯時微若秋毫,成患重於山嶽,可不畏哉。(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,太衝屬陽明,為血之海,故穀氣盛,則血海滿而月事以時下。天真天一也,天一之氣,升而為壬陽,降而為癸陰也。三旬一見者,為一小會之周天,此其常也。然有大會中會之不同,故又有三月一行,一年一行之變異,究其盈虧之義則一也。甚有數年不行,而一行即受娠者,又超於理之外矣,豈醫藥能為哉)
白話文:
好的,以下為
關於經脈中,衝脈和任脈的論述:
岐伯說:女子七歲時,腎氣開始旺盛,會換牙、頭髮生長;到了十四歲,天癸(指促進生殖機能的物質)產生,任脈暢通,太衝脈也變得旺盛,月經就會按時來潮。所謂的「天」,指的是天生的精氣;「癸」指的是壬癸水,所以稱為天癸。而衝脈是血海,任脈主管胞胎,當這兩條脈絡暢通時,經血會逐漸充盈,並按時排出,通常一個月來一次,這是為了對應月亮的盈虧。
當月經來潮時,最需要謹慎小心,否則容易產生類似產後疾病的症狀。如果受到驚嚇、過度勞累,會導致血氣錯亂、經脈不通暢,容易產生勞瘵等疾病;如果血氣逆行到頭面或四肢之間,會造成嚴重疼痛,不得安寧;如果因怒氣傷肝,會導致頭暈、脅痛、嘔血、瘰癧或癰瘡;如果經血內滲,會導致孔竅不斷滴瀝出血。凡是這些因為外感六淫邪氣所引起的,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病症,在剛開始發病時可能微小如秋毫,但一旦成病則會嚴重如山岳,怎能不感到畏懼呢!
任脈主導全身的陰血,太衝脈屬於陽明經,是血的海洋,因此當飲食營養充足時,血海就會充滿,月經也會按時來潮。天真之氣也就是天一之氣,這種氣上升為壬陽,下降為癸陰。一個月來一次的經期,是一次小周天的運行,這是正常的狀況。然而,還有大會、中會的不同,所以也會有三個月來一次、一年來一次的變異,但它們盈虧的道理是一樣的。甚至有的人數年不來月經,但一來就懷孕了,這就超出了常理之外,難道是醫藥所能控制的嗎?
4. 論心脾為經血主統
薛立齋,曰:經云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東垣先生所謂脾為生化之源,心統諸經之血。誠哉是言也。心脾平和,則經候如常,苟或七情內傷,六淫外侵,飲食失節,起居失宜,脾胃虛損,心火妄動,則月經不調矣。大抵血生於脾土,故云脾統血。凡血病當用苦甘之藥,以助陽氣,而生陰血也。(脾氣化液而生血,即水入於經,其血乃生之意,此榮出中焦也,故曰生化之源。心統血者,脾氣化液入心而變見為血也,故雖心之所主,亦借脾氣化生,故不可不知)
白話文:
薛立齋說:醫書上說,食物進入胃,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精微物質,會向上輸送到脾,脾再將這些精微散布,向上歸到肺,由肺來調暢全身的水液代謝,並向下輸送到膀胱。如此一來,水液的精華就能散布到全身,並在五條主要的經脈中運行。李東垣先生說的「脾是化生氣血的來源,心統管全身經脈中的血液」,這話實在是真確的。
心脾功能平和協調,月經就會正常。如果因為情緒波動、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、飲食不節制、作息不正常,導致脾胃虛弱,心火妄動,就會造成月經不調。
大致來說,血是從脾土所生,所以說脾統管血液。凡是血的疾病,應該使用苦味的藥和甘味的藥,來幫助陽氣,以產生陰血。(脾氣將水液轉化為血,意思是水液進入經脈,血就產生了,這是中焦所產生的精華,所以說脾是化生氣血的來源。至於心統管血,是指脾氣轉化成水液後進入心,就變成血,雖然心是主導血液的,但血液的生成仍要藉助脾氣的功能,所以不可不知。)
5. 論脾胃生血
薛立齋,曰:血者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五臟,灑陳六腑,在男子則化為精,在婦人則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故雖心主血,肝藏血,亦皆統攝於脾,補脾和胃,血自生矣。凡經行之際,禁用苦寒辛散之藥,飲食亦然。(知水穀之精氣,是生血之本,則知脾胃是生血之源。故脾胃不健,而血不生者,不可專主四物矣)
白話文:
薛立齋說:血是水穀精華所化生的,它能調和五臟的功能,滋養六腑的運作。在男子身上,血會轉化為精液;在婦女身上,血會向上化為乳汁,向下化為月經。所以,雖然心臟主管血液的運行,肝臟儲藏血液,但它們都受到脾的統管。只要補養脾胃,使脾胃功能調和,血自然就會產生。凡是女性月經來潮期間,都不能使用苦寒、辛散的藥物,飲食方面也應如此。(明白水穀的精華是產生血液的根本,就會知道脾胃是血液產生的源頭。所以,如果脾胃不健康,導致血無法產生,就不能只用四物湯來治療。)
6. 論經不調由風邪客於胞中
陳氏,曰:婦人月水不調,由風邪乘虛客於胞中,而傷衝任之脈,損手太陽少陰之經。蓋衝任之脈,皆起於胞中,為經絡之海,與手太陽小腸、手少陰心經為表裡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然月水乃經絡之餘,苟能調攝得宜,則經應以時矣。(《千金》云婦人經行如斯,亦有為風所客者,可不知謹與。經云:二陽之病發心脾,男子少精,女子不月。此則又兼小腸而言,然小腸不過與心相合,豈可混解,故當以《素問》為是)
白話文:
陳氏說:婦女月經不調,是因為風邪趁虛侵入子宮,傷害了衝脈和任脈,也損害了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。衝脈和任脈都發源於子宮,是經絡的海洋,它們與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陰心經互為表裡,向上影響乳汁的生成,向下影響月經的來潮。而月經是經絡的剩餘部分,如果能夠好好調養,月經就能按時來潮。《千金方》說婦女月經不順,也有因為風邪侵襲的,不可不謹慎。經文說:「兩陽經的病變會導致心和脾的問題,男子會精少,女子會月經不來。」這裡又提到了小腸,但小腸不過是與心相合,不能混為一談,所以應當以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為準。
7. 論三月一來為居經
脈經,云:師曰:脈微血氣俱虛,年少者亡血也,乳子下利為可;否者,此為居經(此言脈微氣血兩虛之居經),三月一來。曰:寸口脈微而澀,微則衛氣不足,澀則血氣無餘。衛不足,其息短,其形躁。血不足,其形逆,榮衛俱虛,言語謬誤。趺陽脈浮而澀,澀則衛氣虛,虛則短氣,咽燥而口苦,胃氣澀,則失液。少陰脈微而遲,微則無精,遲則陰中寒,澀則血不來,此為居經,三月一來。(此言寸脈微澀,及胃脈浮澀,陽下生陰之居經。)問曰:婦人妊娠三月,師脈之,言此婦人非軀,今月經當下,其脈何類?何以別之?師曰:寸口脈衛浮而大,榮反而弱,浮大則氣強,反弱則少血,孤陽獨呼,陰不能吸,二氣不停,衛降榮竭,陰為積寒,陽為聚熱,陽盛不潤,經絡不足,陰虛陽往(一作實),故令少血。時發灑淅,咽燥汗出,或溲稠數,多唾涎沫,此令重虛,津液漏泄,故知非軀。畜煩滿血,月稟一經,三月一來,陰盛則瀉,名曰居經。(謂右脈浮大,左脈反弱也。)(蓋女子尺脈宜盛,今反見弱,是榮不足於下也。寸口衛脈浮大者,衛氣盛於上也,經曰至陽盛地氣不足,故曰反也。舉寸以該尺耳,此言陽脈浮大,陰脈反弱之居經)
白話文:
《脈經》裡說,老師說:脈象微弱,表示血氣都虛弱,如果年輕人是這樣,可能是失血過多;哺乳的婦女拉肚子是正常的;如果不是這兩種情況,這就是所謂的「居經」,也就是脈象微弱、氣血兩虛的「居經」,這種情況是三個月來一次月經。
又說:寸口脈微弱又澀滯,微弱表示衛氣不足,澀滯表示血氣不足。衛氣不足,呼吸會短促,身體會煩躁不安。血氣不足,身體會變得虛弱,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講話會語無倫次。足背動脈的脈象是浮起又澀滯,澀滯表示衛氣虛弱,虛弱就會氣短,咽喉乾燥、口苦,胃氣澀滯,就會失去體液。少陰脈微弱又遲緩,微弱表示精氣不足,遲緩表示體內陰寒,澀滯表示血氣無法順暢運行,這就是所謂的「居經」,也是三個月來一次月經。(這裡說的是寸脈微弱澀滯,以及足背動脈浮起澀滯,是陽氣向下生陰的「居經」)
有人問:婦女懷孕三個月,醫生為她把脈,說這個婦女並非懷孕,而是這個月月經會來,她的脈象是怎樣的?要如何分辨?老師說:寸口脈的衛脈浮起又大,營脈反而弱,浮大表示氣強,反弱表示血少,這是陽氣獨自旺盛,陰氣無法吸納,陰陽二氣無法平衡,衛氣下降,營氣耗竭,體內陰氣積聚寒冷,陽氣積聚熱,陽氣過盛無法滋潤,經絡氣血不足,陰虛而陽氣外散,所以導致血少。這時會時常發冷發熱,咽喉乾燥、出汗,或者小便混濁且次數頻繁,口中多唾液,這是身體過度虛弱,津液流失的緣故,所以知道不是懷孕。因為身體積聚煩悶的血液,按照每月一次月經的規律,變成三個月來一次月經,這是陰氣過盛而導致洩瀉,叫做「居經」。(這裡指的是右寸脈浮大,左寸脈反弱的情況。)
(一般來說,女子的尺脈應該旺盛,現在反而呈現虛弱,表示下焦的營血不足。寸口脈衛脈浮大,表示上焦的衛氣過盛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說的,陽氣盛的時候,地氣就會不足,所以說是「反弱」。這裡舉寸脈來概括尺脈,說的是陽脈浮大,陰脈反弱的「居經」情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