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論師尼寡婦異乎妻妾之治
羅謙甫,曰:宋褚澄療師尼寡婦,別制方者,蓋有謂也。此二種寡居,獨陰無陽,欲心萌而多不遂,是以陰陽交爭,乍寒乍熱,全類溫瘧,久則為勞。嘗讀《史記·倉公傳》,載濟北王侍人韓女,病腰背寒熱,眾醫皆以為寒熱病。倉公曰:病得之欲男子不得也,何以知?診其脈,肝脈弦出寸口,是以知之。蓋男子以精為主,婦人以血為主,男子精盛以思室,女人血盛以懷胎也。夫肝,攝血者也。吳厥陰肝脈弦出寸口,上魚際,則陰盛可知,故知褚氏之言,信有謂矣。(此專主肝經而言,以相火寄於肝也,男女之欲,皆從此出。觀天地之氣,始於春,則知欲之義,必由於肝也。鳥獸孳尾亦然。故治此者,當以柴胡湯為法)
白話文:
羅謙甫說:宋朝的褚澄治療尼姑和寡婦,另外製作不同的藥方,這是有原因的。這兩種都是獨自守寡的女性,只有陰而沒有陽,慾望產生卻大多不能滿足,因此導致陰陽在體內互相爭鬥,忽冷忽熱,完全像瘧疾一樣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虛勞。我曾經讀過《史記·倉公傳》,記載濟北王的侍女韓女,得了腰背寒熱的病,眾多醫生都認為是寒熱病。倉公說:這個病是因為想親近男子卻不能如願造成的。怎麼知道呢?診她的脈象,肝脈強勁地從寸口浮出,所以知道是這樣。因為男子以精為主,婦女以血為主,男子精氣旺盛就會想性事,女人血氣旺盛就會想懷孕。肝臟,是負責管理血液的。如果肝經的脈象強勁地從寸口浮出,而且向上到魚際部位,就能知道陰氣過盛,因此褚氏的說法是可信的。(這裡特別強調肝經,是因為相火寄託在肝臟,男女的慾望都是從這裡產生的。觀察天地之氣,從春天開始,就能知道慾望的道理一定來自於肝。鳥獸交配也是這樣。所以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以柴胡湯為主要的法則。)
2. 論調經當抑氣
濟生方,論曰:《內經》云:百病皆生於氣。經有所謂七氣,有所謂九氣。喜怒憂思悲恐驚者,七氣也;七情之外,益之以寒熱二證,而為九氣也。氣之為病,男子婦人皆有之,惟婦人血氣為患尤甚。蓋人身血隨氣行,氣一壅滯,則血與氣並,或月事不調,心腹作痛;或月事將行,預先作痛;或月事已行,淋漓不斷,心腹作痛;或遵腰脅,或引背脊,上下攻刺,吐逆不食,甚則手足搐搦,狀類驚癇;或作寒熱,或為癥瘕,肌肉消瘦,非特不能受孕,久而不治,轉而為瘵疾者多矣。(其抑氣治法,須隨證採後方治之,故此不備列)
白話文:
《濟生方》中提到,《內經》說過:「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氣的變化而產生的。」經文裡提到的氣,有七氣和九氣之分。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這七種情緒變化就是七氣;在七情之外,再加上寒證和熱證這兩種情況,就成為九氣。
氣的變化導致疾病,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發生,但女性因為氣血問題而造成的疾病尤其嚴重。人的血液是跟著氣運行的,如果氣一旦阻塞不通,血液也會跟著停滯,導致女性出現月經不調、心腹疼痛;或是月經快來之前就開始疼痛;或是月經來了之後,滴滴答答流個不停,同時伴隨心腹疼痛;疼痛可能會蔓延到腰部、脅肋,甚至引到背部,上下竄痛,還可能出現噁心嘔吐、吃不下飯等情況。嚴重時,會手腳抽搐,看起來像癲癇發作;或者會忽冷忽熱;或者形成腫塊,肌肉消瘦。這些情況不僅會影響懷孕,如果長期不治療,很多人會轉變成慢性消耗性疾病。(至於如何調和氣的治療方法,要根據具體症狀來選擇後面的方子,所以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