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一 (3)
卷之一 (3)
1. 論調經先去病
李氏,曰:月水循環,纖疴不作而有子。若兼潮熱腹痛,重則加之咳嗽汗嘔,或瀉,有潮汗,則血愈消耗;有咳嘔,則氣往上行;瀉則津偏於後,痛則積結於中,是以必先去病,而後可以滋血調經。就中潮熱疼痛,尤為婦女常病。蓋血滯積入骨髓,便為骨蒸;血滯積瘀於中,與日生新血相搏,則為疼痛;血枯不能滋養百骸,則蒸熱於外;血枯胞絡火盛,或挾痰氣食積,寒冷外邪,則為疼痛。
白話文:
李氏說:月經週期正常,沒有其他小毛病,這樣才能懷孕。如果同時出現發熱、腹痛,嚴重的話還會加上咳嗽、嘔吐、出汗,或是腹瀉等症狀,如果有潮熱盜汗,就會更加消耗血液;如果有咳嗽嘔吐,氣就會往上逆;如果腹瀉,津液就會偏向下排;如果疼痛,就是積聚在體內。所以必須先去除這些疾病,然後才可以滋養血液、調理月經。其中潮熱和疼痛,更是婦女常見的疾病。因為血滯積在骨髓,就會形成骨蒸;血滯積聚在體內,與每天產生的新血搏鬥,就會造成疼痛;血液枯竭不能滋養全身,就會在體表發熱;血液枯竭、胞宮氣絡火氣旺盛,或是夾雜痰氣、飲食積滯、寒冷外邪,就會導致疼痛。
2. 論調經大法
方氏,曰:婦人經病,有月候不調者,有月候不通者。然不調不通之中,有兼疼痛者,有兼發熱者,此分而為四也。然四者若細推之,不調之中,有趨前者,有退後者,則趨前為熱,退後為虛也。不通之中,有血滯者,有血枯者,則血滯宜破,血枯宜補也。疼痛之中,有常時作痛者,有經前經後作痛者,則常時與經前為血積,經後為血虛也。發熱之中,有常時發熱者,有經行發熱者,則常時為血虛有積,經行為血虛有熱也,此又分而為八焉。大抵婦人經病,內因憂思忿怒,外因飲冷形寒。蓋人之氣血周流,忽因憂思、忿怒所觸,則鬱結不行;人之經前產後,忽遇飲冷形寒,則惡露不盡,此經候不調不通,作痛發熱之所由也。大抵氣行血行,氣止血止,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,香附之類是也;熱則流通,寒則凝結,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,肉桂之類是也。(以類字推之,則所該者廣,幸毋執也。而為先為佐,尤所當知)
白話文:
方氏說:婦女的月經疾病,有月經週期不規律的,也有月經不來的。而月經不規律和月經不來的情況中,有的會同時感到疼痛,有的會同時發燒,這樣可以分為四種情況。如果仔細分析這四種情況,月經不規律中,有週期提前的,也有週期延後的,那麼週期提前屬於熱,週期延後屬於虛。月經不來的情況中,有血瘀的,也有血虛的,那麼血瘀適合用活血化瘀的方法,血虛適合用補血的方法。疼痛的情況中,有經常疼痛的,有月經前或月經後疼痛的,那麼經常痛和月經前痛屬於血瘀,月經後痛屬於血虛。發燒的情況中,有經常發燒的,有月經來時發燒的,那麼經常發燒屬於血虛有瘀,月經來時發燒屬於血虛有熱,這樣又可以細分為八種情況。
總的來說,婦女的月經病,內在原因是憂愁思慮和憤怒,外在原因是喝冷飲和受寒。人的氣血運行,如果突然因為憂愁思慮或憤怒而受到影響,就會鬱結不通;人在月經來之前或生產之後,如果突然遇到喝冷飲或受寒,就會導致惡露排不乾淨,這就是月經週期不規律、月經不來、疼痛和發燒的原因。
總的來說,氣運行則血運行,氣停止則血停止,所以治療血病要先從理氣入手,像是香附這類藥物就是了;熱能使血脈暢通,寒能使血脈凝結,所以治療血病要用溫熱的藥物來輔助,像是肉桂這類藥物就是了。(用「類」字來推斷,就能知道所包含的範圍很廣,希望不要太過拘泥。而「為先」、「為佐」的道理,尤其應該明白。)
3. 論經水異色
丹溪,曰:經水者陰血也,陰必從陽,故其色紅,稟火色也。血為氣之配,氣熱則熱,氣寒則寒,氣升則升,氣降則降,氣凝則凝,氣滯則滯,氣清則清,氣濁則濁。上應於月,其行有常,名之曰經。為氣之配,因氣而行。成塊者,氣之凝也;將行而痛者,氣之滯也;來後作痛者,氣血俱虛也;色淡者,亦虛也,而有水混之也;錯經妄行者,氣之亂也;紫者氣之熱也,黑者熱之甚也。今人但見其紫者、黑者、作痛者、成塊者,率指為風冷,而行溫熱之劑,則禍不旋踵矣。良由《病源》論月水諸病,皆曰風冷乘之,宜其相習而成俗也。或曰:黑者,北方水色也,紫淡於黑,非冷而何?予曰:經云亢則害,承乃制,熱甚者必兼水化,所以熱則紫,甚則黑也。況婦人性執而見鄙,嗜欲加倍,臟腑厥陽之火,無日不起,非熱而何?若曰風冷,必須外得,設或有之,蓋千百而一二也。
準繩,云:冷症外邪初感,入經必痛。或不痛者,久則鬱而變熱矣。且寒則凝,即行而紫黑,故非寒也。(二公之說甚明)
葉氏,曰:血黑屬熱,丹溪之論善矣。然風寒外乘者,十中常見一二,何以辨之?蓋寒主引澀,小腹內必時常冷痛,經行之際,或手足厥冷,唇青面白,尺脈或遲或微或虛,或雖大而必無力;熱則尺脈或洪或數或實,或雖小而必有力,於此審之,可以得其情矣。(脈症相參,尤為的確)
李氏,曰:心主血,故以色紅為正,雖不對期而色正者易調。其色紫者風也,黑者熱甚也;淡白者虛也,或挾痰停水以混之也;如煙塵水,如屋漏水,如豆汁,或帶黃混濁模糊者,濕痰也;成塊作片,血不變者,氣滯也,或風冷乘之也;色變紫黑者,血熱也。大概紫者,四物湯加防風、白芷、荊芥;黑者,四物湯加芩、連、香附;淡白者,芎歸湯加參、耆、白芍藥、香附;有痰者,二陳湯加芎、歸;如煙塵者,二陳湯加秦艽、防風、蒼朮;如豆汁者,四物湯加芩、連;成塊者,四物湯加香附、玄胡索、枳殼、陳皮,隨症選用。
白話文:
經血是屬於陰性的血液,陰氣必須跟隨陽氣的運行,所以經血顏色是紅色的,這是因為它帶有火的特性。血液和氣是互相配合的,氣熱血就熱,氣寒血就寒,氣向上升血也跟著升,氣向下沉血也跟著沉,氣凝結血也凝結,氣停滯血也停滯,氣清澈血也清澈,氣渾濁血也渾濁。經血的運行和月亮的盈虧週期相應,有一定的規律,所以叫做「經」。因為經血是和氣相配的,所以它是隨著氣的運行而運行。
經血結成塊狀,是因為氣凝結了;經血要來之前肚子痛,是因為氣停滯了;經血來了之後才肚子痛,是因為氣和血都虛弱了;經血顏色淡,也是因為虛弱,而且還混雜了水分;經血不按規律亂行,是因為氣亂了;經血顏色是紫色的,是因為氣熱了;經血顏色是黑色的,是因為熱更嚴重了。現在的人只看到經血是紫色的、黑色的、肚子痛的、有血塊的,就都認為是受了風寒,然後使用溫熱的藥物,這樣很快就會出問題。這都是因為《病源論》裡說的月經病都是因為受了風寒,大家就習慣成自然,變成一種普遍的觀念了。
有人說,經血顏色黑,是代表北方水的顏色,紫色比黑色顏色淺,這不就是因為寒嗎?我說,《黃帝內經》說,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產生反作用,過熱就會產生水的性質,所以熱了就會變紫,熱到極點就會變黑。而且婦女大多性情固執,容易鑽牛角尖,慾望也比一般人強烈,導致體內臟腑的陽氣經常過於亢奮,這不是熱是什麼?如果說是受了風寒,那必須是外來的,如果真的有這種情況,也是很少很少的。
《準繩》說,寒症是外邪剛侵入,進入經脈就會疼痛。如果剛開始不痛,時間久了也會鬱結而變熱。而且寒氣會使血凝結,就算經血來了也會是紫黑色,所以經血紫黑色不是因為寒。這兩位醫家的說法非常明白。
葉氏說,經血黑色是屬於熱,丹溪的說法很好。但是,因風寒引起的經血異常,在臨床上也偶爾會看到,要怎麼分辨呢?寒氣會使血運行不暢,所以肚子裡會經常隱隱作痛,月經來的時候,可能會有手腳冰冷、嘴唇發青、臉色發白,把脈時,尺脈可能會遲緩、微弱或空虛,或是脈雖然大卻沒有力。熱的話,把脈時,尺脈可能會洪大、跳動快速或有力,或是脈雖然細小卻很有力。仔細分辨這些脈象,就可以了解經血異常的真實原因。把脈象和症狀互相參照,就更準確了。
李氏說,心臟主管血液,所以經血顏色是紅色才是正常的,即使經期不準,只要顏色正常就容易調理。如果經血顏色是紫色的,是因為受了風邪;顏色是黑色的,是因為熱太嚴重了;顏色是淡白色的,是因為虛弱,或是夾雜著痰液和水分;如果經血像煙塵水、屋漏水、豆汁,或是帶著黃色、混濁不清,那是因為濕痰;如果經血結成塊狀,顏色沒有改變,那是因為氣滯了,或是受了風寒;經血顏色變紫黑,是因為血熱了。大致來說,經血紫色的,用四物湯加上防風、白芷、荊芥;黑色的,用四物湯加上黃芩、黃連、香附;淡白色的,用芎歸湯加上人參、黃耆、白芍藥、香附;有痰的,用二陳湯加上川芎、當歸;像煙塵水的,用二陳湯加上秦艽、防風、蒼朮;像豆汁的,用四物湯加上黃芩、黃連;結成塊狀的,用四物湯加上香附、玄胡索、枳殼、陳皮,依照病情選擇適合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