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附 (3)
附 (3)
1. 裹臍法
千金論,云:裹臍須令白練揉軟,方四寸,新綿厚半寸,與帛等合之,緩急得中,急則令兒吐哯,不可輕解,解時閉戶下帳,冬間用火,令帳內溫暖,仍以溫粉敷之,若臍不幹,燒絳帛敷之。
枯礬五錢,龍骨一錢,黃丹一錢,麝香少許為末,敷之。
亂髮燒灰,敷之亦可。或云黃柏末敷,妙。
白話文:
《千金要方》裡說,包裹肚臍時,要用柔軟的白色絲綢布料,裁剪成四寸見方,再用新的棉花,厚度約半寸,和絲綢布料疊合在一起。包裹鬆緊度要適中,太緊會讓嬰兒吐奶,不可輕易解開。解開時,要關上門窗放下帳子,冬天時要在帳內生火,保持帳內溫暖,然後再塗上溫熱的粉末。如果肚臍還是不乾燥,就燒紅絲綢覆蓋上去。
另外,可以使用枯礬五錢、龍骨一錢、黃丹一錢,再加少許麝香,磨成粉末後塗在肚臍上。
或者,將頭髮燒成灰,塗在肚臍上也可以。也有人說,用黃柏粉塗在肚臍上,效果很好。
2. 臍風方
張渙論,云:嬰兒斷臍後,宜用厚帛裹護,若乳母不慎,或因浴水入,或兒尿繃中未換,濕氣所侵,或當風解視,七日內遂有此疾,令兒臍腫多啼,不能乳哺,即成臍風也。
臍腫,當隨輕重,重者灸二三十次,輕者但汁出多啼,用當歸末和胡粉敷之,常用熱絮熨之。
初生七日內,面赤喘急,啼聲不出,名曰嘬口臍風,齒齦上有小泡如粟米狀,急以溫水蘸青軟帛或綿裹指,輕輕擦破,即開口,不須服藥。
白殭蠶直者四枚炒,去絲嘴,為末,蜜調敷唇內,即愈。
繆仲淳,云:嘬口之症,必先大便熱,須用生犀角及真羚羊角,磨和蜜汁飲之,有效,急則用大黃二錢甘草二錢煎服。
白話文:
張渙認為,嬰兒剪斷臍帶後,應該用厚布包好保護。如果哺乳的母親不小心,或者因為洗澡水跑進去,或是嬰兒尿濕的布沒換,導致濕氣侵入,又或者是解開衣服時吹到風,七天內就會有這種病,讓嬰兒肚臍腫脹、哭鬧不停、無法喝奶,這就是所謂的臍風。
肚臍腫脹要依照嚴重程度處理,嚴重的話要灸二三十次,輕微的則只是有汁液流出、哭鬧不停,可以用當歸粉末和胡粉混合後敷在患處,並常用熱的棉絮熨敷。
剛出生七天內,如果臉色發紅、呼吸急促、哭不出聲音,這叫做「嘬口臍風」,牙齦上會有像小米一樣的小泡泡,要趕快用溫水沾濕柔軟的青布或棉布包住手指,輕輕擦破泡泡,嬰兒就會張開嘴巴,不需要吃藥。
將四條直的白殭蠶炒過,去除絲和頭部後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勻敷在嘴唇內,就會痊癒。
繆仲淳認為,「嘬口」這種病,一定是先大便發熱,必須用生的犀牛角和真羚羊角磨粉,和蜂蜜汁混合後飲用,會有效果。緊急時,可以用大黃二錢和甘草二錢煎藥服用。
3. 口噤方
蔥白一寸破四片,乳汁蒸灌之。
白話文:
將蔥白一寸切成四片,用乳汁蒸熱後灌入口中。
4. 浴兒方
北方生子多不洗浴,初生下但以舊綿拭淨,直至三四歲出痘後方浴,或大小便處略以水揩抹之,故北方人較南方壯實,不徒風氣然也。若畢竟欲浴,取益母草五兩銼細,煎滾,溫溫浴之,不生瘡疥,又可祛寒氣風濕。
產家要訣,云:兒初出胎浴洗,湯內宜入食鹽少許,洗畢拭乾,以膩粉一錢許研細,摩其遍身及兩脅,然後繃裹,既不畏風,又散諸氣。今北方三朝方洗,將繃裹之兒又復解開,多致感冒驚風。蓋洗三雖云古禮,而防患貴在變通,只依前法,出胎便洗,自是穩當。
保生要方,云:小兒初生,候浴水不得,且以綿絮包裹,大人懷中暖之,浴後仍當如此,雖暑月綿絮亦宜漸漸去之,乍離母腹,未可冒寒氣也。預煎沸湯,以甑貯之,臨時熱洗,不犯生水,則兒不生瘡。
白話文:
北方人生的小孩大多不洗澡,剛生下來只用舊棉布擦乾淨,直到三四歲出過痘子才洗澡,或者大小便的地方稍微用水擦拭一下,所以北方人比南方人強壯,不只是因為風俗習慣的關係。如果一定要洗澡,可以用五兩益母草切碎,煎煮後用溫水洗,這樣不會長瘡疥,還可以去除寒氣和風濕。
《產家要訣》說:嬰兒剛出生時洗澡,洗澡水裡應該放少許食鹽,洗完擦乾,用一錢左右的膩粉磨細,塗抹全身和兩側腋下,然後用布包裹好,這樣既不怕風,又能散去體內的各種氣。現在北方人出生三天後才洗澡,把包好的嬰兒又解開,容易導致感冒和驚風。雖然出生三天洗澡是古代的禮儀,但預防疾病貴在變通,只要按照前面的方法,剛出生就洗澡,自然穩妥。
《保生要方》說:嬰兒剛出生,如果還不能洗澡,就用棉絮包裹好,大人抱在懷裡保暖,洗澡後也應該這樣做,即使是夏天,棉絮也應該慢慢減少,剛離開母體,不可以受寒。預先煮沸熱水,用甑子裝好,到時候用熱水洗,不使用生水,嬰兒就不會長瘡。
5. 乳兒方
保生要法,云:小兒初生,若多睡,勿強與乳,自然長而少病。
顱囟經,云:夏中盛熱時,乳母浴後便與兒乳,使兒成胃毒赤白痢。定息良久,熟揉乳之可也。
千金論,云:乳兒不可過飽,滿而溢則成嘔吐,大飽,以空乳吮之即消,若乳來猛,取出再乳。凡初乳時,須常捏去宿乳,夏不去熱乳,令兒嘔逆,冬不去冷乳,令兒咳痢。母與兒臥,以臂枕之,令乳與頭平,則兒不噎。母欲寐,即奪其乳,恐睡熟則不如飽足,而成嘔吐也。
小兒精要,云:夜間乳兒,須乳母起坐,抱兒乳之。
母有娠乳兒,必患胎黃。母大醉乳兒,必患驚熱。母傷飽乳兒,必患喘急。母新房乳兒,必患羸瘦。母大怒乳兒,必患癲狂。母新吐乳兒,必患虛羸。
瑣碎錄,云:兒睡,忌乳母鼻風吹囟門,成風疾。
白話文:
《保生要法》說:嬰兒剛出生時,如果經常睡覺,不要勉強餵奶,自然就會長得健康,比較少生病。
《顱囟經》說:夏天最熱的時候,哺乳的母親洗澡後就馬上餵奶,會使嬰兒產生胃毒,導致拉紅、白痢。應該等呼吸平穩後,再溫柔地揉搓乳房後餵奶。
《千金論》說:餵奶的嬰兒不能吃太飽,吃太飽吐出來就會變成嘔吐,如果真的吃太飽,可以讓他吸吮空乳頭來幫助消化。如果奶水來得太急,可以先將乳頭拿開,等一下再餵。每次開始餵奶時,必須常常擠掉積留在乳房中的舊奶,夏天不擠掉熱奶會讓嬰兒嘔吐,冬天不擠掉冷奶會讓嬰兒咳嗽、拉肚子。母親和嬰兒一起睡覺時,用手臂枕著嬰兒,讓乳頭和嬰兒的頭部保持水平,這樣嬰兒就不會嗆到。母親如果想睡覺了,就要拿開乳頭,免得睡熟後嬰兒吃得太飽,造成嘔吐。
《小兒精要》說:晚上餵奶時,哺乳的母親必須坐起來,抱著嬰兒餵奶。
母親懷孕時餵奶,嬰兒一定會得胎黃。母親喝醉酒後餵奶,嬰兒一定會得驚熱。母親吃太飽後餵奶,嬰兒一定會得喘急。母親剛行房後餵奶,嬰兒一定會變得瘦弱。母親大發脾氣後餵奶,嬰兒一定會得癲狂。母親剛吐過後餵奶,嬰兒一定會變得虛弱。
《瑣碎錄》說:嬰兒睡覺時,要避免哺乳母親的鼻息吹到嬰兒的囟門,這樣會造成風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