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附 (2)
附 (2)
1. 黃連法
臨產時,先以黃連五錢,甘草二錢五分,熬濃汁,生下即與二三匙,再加硃砂細末調汁,抹兒口中,打盡腹中舊屎,次用朱蜜。
白話文:
產婦在臨盆的時候,先用黃連五錢,甘草二錢五分,熬煮成濃稠的藥汁,嬰兒一出生就餵他喝兩三湯匙,然後再加入硃砂細末調成藥汁,塗抹在嬰兒的口中,這樣可以清除嬰兒腹中舊的胎便,接著再用朱砂和蜂蜜調和的藥物。
2. 朱蜜法
葛氏肘後方,云:先用甘草、黃連拭口,吐其惡汁,稍定更與朱蜜,安神定魄,用好硃砂一大豆許細研,水飛過,煉蜜一蜆殼許,和硃砂成膏,旋抹口中,非獨鎮心定神,亦解惡毒,若面色青白,啼聲不響,即不須服。
白話文:
《葛氏肘後方》這本書說:先用甘草、黃連水擦拭口腔,把口中的污穢汁液吐掉,等情況稍微穩定後,再給予朱砂蜜。朱砂蜜有安定心神、鎮定魂魄的作用。做法是,用好的硃砂,約一顆大豆的大小,仔細研磨成細粉,用水漂洗過濾後,取約一個蜆殼份量的煉製過的蜂蜜,將硃砂粉和蜂蜜混合調製成膏狀,然後塗抹在口腔內。這樣做不僅能鎮定心神,也能解毒。如果孩子臉色青白,哭聲微弱,就不要服用這種方法。
3. 斷臍法
產家要訣,云:兒出胎洗後,方斷臍帶,則不傷水生病。斷臍須捋汁令盡,否則寒濕入腹,或作臍風,又須於近臍四五寸處以線緊扎,以帛包裹,以口咬斷。蓋紮緊則兒血不貫於胞衣,自然痿縮弗脹而易下,即或延緩數日,亦無大害。口咬則斷臍不犯乎刀剪,自無冷氣內侵,可免腹中吊痛之虞。如或天時寒冱,坐草艱難,母子勞傷元氣者,先扎臍帶,以油紙捻點火燒斷,令暖氣入兒腹中,此又為回生起死之妙法。近用蘄艾灸臍亦妙。所留臍帶不可太長,太長則難乾而傷肌,且恐引外風為臍風,亦不可太短,太短則逼內而傷臟,或致成腹痛而夜啼,只以兒之足掌長短為度,乃酌中之法。《千金論》云:須令至兒足趺上為度。
造道集,云:兒始生宜淨洗,則燥血不留於摺路之間,可令皮膚光澤,然後剪臍。臍乃初生之蒂也,剪之宜長一尺有二,用粗線縛緊,剪不長,多生臍風,縛不緊,陰間虛腫。
繆仲淳廣筆記,云:兒初生不可剪臍帶,三朝用面和水成薄餅,置兒腹,穿臍帶於面上,將蘄艾火灸臍帶近臍處,或三炷,或五七炷,須下帳避風,灸畢,仍將臍帶紮好,聽其自脫,至七日方脫者,元氣足也。
凡兒生下,每日夜將清湯或苦茶蘸軟絹攪兒口內,如齒邊有白點,即以指爪或細針挑破,取桑樹內汁濾清塗之,永無驚風撮口之患。
白話文:
產婆的要訣說:嬰兒出生洗乾淨後,才能剪斷臍帶,這樣才不會因為接觸到水而生病。剪臍帶前,要先把臍帶裡的汁液擠乾淨,否則寒濕會進入腹部,可能引起臍風。而且要在靠近肚臍四五寸的地方用線紮緊,再用布包好,然後用嘴咬斷。紮緊臍帶可以避免嬰兒的血液流回胎盤,讓臍帶自然萎縮,容易脫落。就算延遲幾天脫落,也沒有大礙。用嘴咬斷臍帶可以避免使用刀剪,不會有冷氣侵入,可以免除腹部絞痛的憂慮。如果天氣寒冷,產婦生產過程艱難,母子都耗損元氣,可以先紮緊臍帶,用油紙捻成燈芯點火燒斷,讓暖氣進入嬰兒腹部,這也是一種起死回生的好方法。現在用蘄艾灸臍也很好。留下的臍帶不應該太長,太長不容易乾,會傷到皮膚,而且可能引來外風造成臍風;也不應該太短,太短會壓迫內臟,可能造成腹痛和夜啼。留的長度應該以嬰兒的腳掌長短為標準,這是最恰當的方法。《千金論》說:應該以到嬰兒腳背的長度為標準。
《造道集》說:嬰兒剛出生時,應該徹底清洗乾淨,這樣凝固的血塊才不會留在皮膚皺褶裡,能讓皮膚光滑,然後再剪臍帶。臍帶是初生嬰兒的根蒂,剪的時候應該留一尺二寸長,用粗線紮緊。剪太短容易生臍風,紮不緊容易造成陰部虛腫。
《繆仲淳廣筆記》說:嬰兒剛出生時不能剪臍帶,出生三天後,用麵粉和水做成薄餅,放在嬰兒腹部,把臍帶穿過薄餅上的孔洞,然後用蘄艾火灸臍帶靠近肚臍的地方,灸三炷或五七炷,要在帳篷裡避風。灸完後,仍然把臍帶紮好,讓它自然脫落,如果到第七天才脫落,表示嬰兒元氣充足。
凡是嬰兒出生後,每天晚上用清湯或苦茶沾濕軟絹擦拭嬰兒口腔內,如果牙齦邊緣有白色點狀物,就用手指甲或細針挑破,取桑樹內汁濾清後塗抹,這樣就永遠不會有驚風抽搐或牙關緊閉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