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腳氣治法總要》~ 卷上 (1)
卷上 (1)
1. 卷上
汲嘗考諸經腳氣之疾,其來久矣。在黃帝時,名為厥;兩漢之間,多為緩風;宋齊之後,謂為腳弱;至於大唐始名腳氣。其號雖殊,其實一也。
厥病之由,雖皆凝風毒濕氣,中於肝、腎、脾經,其脈起於足十指,且風毒之氣出於地,寒暑風濕,皆作蒸氣,足常履之,故內傳經絡,因成腫痛、攣弱,乃名腳氣。然感疾之由,若在夏月久坐立於濕地,則濕熱之氣蒸入經絡,病則發熱、四肢疼悶;若在冬月久坐立於濕地,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,病則轉筋、百體酷冷;若當風取涼得之,病則皮內頑痹、諸處蠕動,漸漸向頭面,此三者尤宜辨之。但後學不能深察,即妄為治療,輕者變重,重者難治,可不慎哉!
其既得之後,或虛、或實、或冷、或熱,皆由素稟。故腳氣之候,有輕、有重,有干、有濕,有陰、有陽,有實、有虛。乾者,風毒在絡,膝、腿致或瘦、或痛、或攣、或緩弱不遂,喘渴、頭痛、大小便閉,或頑痹不仁;濕者,濕毒在經,腿腫,皮肉紫白,裂破作瘡,內自膿壞,大便或泄、或秘、或為便癰,煩躁不欲飲食;陰者,風毒在臟,惡明好靜,即身冷、足厥筋攣或小腹不仁;陽者,風毒在腑,病發即身脛熱,筋脈抽痛,為緩縱不收,寒熱頭痛,喜嗔叫,好明處,氣促,精神昏憒者,因常服補、暖藥,壅秘而生,故為寒熱、喘滿、喜妄、誤語、壯熱、頭痛;虛者,嗜欲無節,榮衛空虛,骨髓枯竭,復不餌補藥,身體酷冷,兩脛痠痛,膝冷轉筋,不能行動,喘促,此其候之不同也。
若論其脈,則唐·蘇恭嘗謂有三脈:緩為輕,沉為次,洪數為下。大概沉緊者為難治,洪數者易治,緩者不療自瘥。若療之違法,雖輕亦重;療之得理,雖重亦輕。大抵脈順四時者生,違四時者難治,蓋脈沉緊,為邪入里傷痹也,故重沉;洪數者,陽有餘,與風厥相應,故易治;緩者,邪氣微,故自瘥。又孫思邈之論,亦云:脈有三品。
內外證候相似,但脈有異:若脈浮大而緩,宜服續命湯,若素風盛以越婢湯;若脈浮而緊,轉駛而作竹瀝湯;若脈微而弱,宜風引湯,此脈多是陰虛而得之,若大虛短氣,宜間作補湯,隨病冷熱而用之。
然古人治此有門:大率風多而濕少,即服風引、續命、越婢之類;濕多而風少,即宜獨活寄生湯、薏苡湯之類。若一概用藥,則難奇效,全當消息之。至如江淮、嶺南、秦川,四時氣候隨異,如此人久在江淮及嶺南宦客,風毒在臟腑,或歸秦中腳氣發動,亦依江淮、嶺南法為治。蓋秦川地原高亢,春夏縱經霖霪,少有蒸濕,所以禾黍五穀受氣不同,水菜魚肉食飲全異。
其地卑濕者,則蒸熱相仍,利於燥藥;土地高亢者,側時宜汗利。又如諸方腳氣,本以腎虛,或者用藥補益,十未有全其一二者,蓋雖由腎虛,因感風濕,故邪氣益盛,盛則雖虛而實,反將峻補,故壅氣生喘滿。《千金》云:腹脹非瀉不愈者,正謂是也。又《素問》:腳氣之人,只壯以秋冬。
白話文:
根據我查閱的各種醫學典籍,腳氣這種疾病由來已久。在黃帝時期,它被稱為「厥」;兩漢時期,多稱為「緩風」;宋齊之後,稱為「腳弱」;到了唐朝才開始被稱為「腳氣」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指的其實是同一種疾病。
厥病發生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風、毒、濕氣凝結,侵入肝、腎、脾等經脈。這些經脈從腳的十個腳趾開始,而且風毒之氣來自地面,無論寒冷、炎熱、風吹、潮濕,都會形成水氣蒸騰,而腳經常接觸地面,因此濕氣會從腳傳入經絡,導致腫脹疼痛、筋脈攣縮無力,這就是腳氣。
而引發疾病的原因,若是在夏天,長時間坐在或站立在潮濕的地方,濕熱之氣就會侵入經絡,導致發熱、四肢痠痛;若是在冬天,長時間坐在或站立在潮濕的地方,寒濕之氣就會侵入經絡,導致抽筋、全身冰冷;若因吹風受涼而得病,則會出現皮膚麻木、身體多處像有蟲子在爬一樣的感覺,而且會逐漸蔓延到頭部和臉部。這三種情況尤其需要仔細分辨。但後來的學習者無法深入了解,就隨意進行治療,輕症會轉為重症,重症則難以治癒,實在不可不謹慎!
患病後,身體的狀況有虛、有實、有寒、有熱,這都和個人的體質有關。所以腳氣的症狀,有輕有重、有乾有濕、有陰有陽、有實有虛。
乾性腳氣,是風毒侵入經絡,導致膝蓋、腿部出現消瘦、疼痛、攣縮、無力或行動不便,還可能出現氣喘、口渴、頭痛、大小便不暢,或是麻木不仁;濕性腳氣,是濕毒侵入經脈,導致腿部腫脹,皮膚呈紫白色,出現裂口化膿,甚至潰爛,大小便可能腹瀉或便秘,也可能發生肛門癰瘡,患者還會感到煩躁不安、不想進食。
陰性腳氣,是風毒侵入臟腑,患者會怕光喜歡安靜,感到身體冰冷、腳部發涼抽筋,或小腹麻木;陽性腳氣,是風毒侵入腑臟,發病時身體和腿部會發熱,筋脈抽痛,導致筋脈鬆弛無法收縮,還可能出現發冷發熱、頭痛、易怒、喜歡光亮處、呼吸急促、精神昏沉等症狀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長期服用補藥、溫熱藥,導致氣機阻塞所引起,所以會出現發冷發熱、氣喘胸悶、胡言亂語、高燒、頭痛等症狀。
虛性腳氣,是因為慾望無節制,導致身體虛弱、骨髓枯竭,又沒有及時服用補藥,導致身體非常寒冷,兩條小腿痠痛,膝蓋發涼抽筋,無法行走,還會出現呼吸急促等症狀。這些都是不同類型的腳氣所表現的不同症狀。
關於診脈,唐朝的蘇恭曾說有三種脈象:脈象緩和的表示病情較輕,脈象沉的表示病情次之,脈象洪數的表示病情較重。大致上,脈象沉緊的比較難治,脈象洪數的比較好治,脈象緩和的則不治療也會自己痊癒。如果治療方法不當,即使輕症也會轉為重症;如果治療方法得當,即使重症也能轉為輕症。一般來說,脈象符合四時變化的,病情容易治癒;脈象違背四時變化的,病情就比較難治。脈象沉緊表示邪氣深入體內損傷了經脈,所以病情比較嚴重;脈象洪數表示陽氣旺盛,與風厥的症狀相應,所以比較容易治療;脈象緩和表示邪氣輕微,所以會自己痊癒。孫思邈也曾說,脈象有三種不同的情況。
內在和外在的症狀相似,但脈象有所不同:如果脈象浮大而緩和,適合服用續命湯;如果本身風邪很盛,適合服用越婢湯;如果脈象浮而緊,而且跳動快速,適合服用竹瀝湯;如果脈象微弱,適合服用風引湯,這種脈象多是因為陰虛引起的。如果身體極度虛弱、呼吸急促,適合間斷服用補藥,並根據病情寒熱情況來選擇藥物。
古人在治療腳氣方面很有方法:一般來說,如果風邪多而濕邪少,就適合服用風引湯、續命湯、越婢湯等;如果濕邪多而風邪少,就適合服用獨活寄生湯、薏苡湯等。如果一概使用藥物,則難以產生奇效,必須根據情況調整用藥。至於江淮、嶺南、秦川等地,四時氣候各有不同。如果有人長期住在江淮、嶺南等濕熱地區,導致風毒進入臟腑,回到秦川後腳氣發作,也要依照在江淮、嶺南地區的治療方法來處理。因為秦川地勢高亢,春夏即使有連綿陰雨,也很少有潮濕的環境,所以農作物所吸收的氣不同,食物和水也完全不同。
地勢低窪潮濕的地方,濕熱會不斷累積,適合使用燥濕的藥物;地勢高亢乾燥的地方,則應該適時採用發汗利濕的方法。此外,各種腳氣的病因,基本上都是腎虛引起的,有些人會使用補腎的藥物來治療,但很少能完全治好。這是因為雖然是腎虛引起的,但同時也感受到了風濕的侵襲,導致邪氣更加旺盛,而邪氣旺盛就表示虛中帶實。如果反而使用峻補的藥物,就會導致氣機阻塞,產生氣喘胸悶。《千金方》說:「腹脹非瀉不能治癒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《素問》也說:「患腳氣的人,在秋冬季節會比較強壯」,這也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