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汲

《腳氣治法總要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卷上

汲嘗考諸經腳氣之疾,其來久矣。在黃帝時,名為厥;兩漢之間,多為緩風;宋齊之後,謂為腳弱;至於大唐始名腳氣。其號雖殊,其實一也。

白話文:

翻閱研究歷代醫書,腳氣病這種疾病由來已久。在黃帝時期,被稱為「厥」;到了漢朝前後,多被稱為「緩風」;宋齊之後,則被稱為「腳弱」;到了唐朝才正式被命名為「腳氣」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實際上都是同一樣疾病。

厥病之由,雖皆凝風毒濕氣,中於肝、腎、脾經,其脈起於足十指,且風毒之氣出於地,寒暑風濕,皆作蒸氣,足常履之,故內傳經絡,因成腫痛、攣弱,乃名腳氣。然感疾之由,若在夏月久坐立於濕地,則濕熱之氣蒸入經絡,病則發熱、四肢疼悶;若在冬月久坐立於濕地,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,病則轉筋、百體酷冷;若當風取涼得之,病則皮內頑痹、諸處蠕動,漸漸向頭面,此三者尤宜辨之。但後學不能深察,即妄為治療,輕者變重,重者難治,可不慎哉!

白話文:

腳氣病的起因,雖然都是凝結的風毒濕氣,侵入了肝、腎、脾經,但是它的脈絡起源於腳上的十個手指,而且風毒之氣來自於地面。寒冷暑熱風濕,都會化成水蒸氣,腳經常踩在地面上,所以這些水蒸氣會進入經絡,因而不斷腫痛、抽筋虛弱,所以稱之為腳氣病。

然而感染腳氣病的原因,如果是在夏天長時間坐立在濕地上,那麼濕熱之氣就會蒸入經絡,症狀會發燒、四肢疼痛悶悶不樂;如果是在冬天長時間坐立在濕地上,那麼寒冷濕氣就會進入經絡,症狀會轉筋、全身劇烈寒冷;如果在起風時取涼而染上,症狀會是皮膚內部頑固的麻痹、各處蠕動,漸漸地向頭部和臉部蔓延,這三種情況尤其要注意辨別。

但是後學者不能深入觀察,就妄下治療,輕症的會變成重症,重症的就會難以治療,豈能不小心謹慎呢?

其既得之後,或虛、或實、或冷、或熱,皆由素稟。故腳氣之候,有輕、有重,有干、有濕,有陰、有陽,有實、有虛。乾者,風毒在絡,膝、腿致或瘦、或痛、或攣、或緩弱不遂,喘渴、頭痛、大小便閉,或頑痹不仁;濕者,濕毒在經,腿腫,皮肉紫白,裂破作瘡,內自膿壞,大便或泄、或秘、或為便癰,煩躁不欲飲食;陰者,風毒在臟,惡明好靜,即身冷、足厥筋攣或小腹不仁;陽者,風毒在腑,病發即身脛熱,筋脈抽痛,為緩縱不收,寒熱頭痛,喜嗔叫,好明處,氣促,精神昏憒者,因常服補、暖藥,壅秘而生,故為寒熱、喘滿、喜妄、誤語、壯熱、頭痛;虛者,嗜欲無節,榮衛空虛,骨髓枯竭,復不餌補藥,身體酷冷,兩脛痠痛,膝冷轉筋,不能行動,喘促,此其候之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患上腳氣病後,會出現虛證或實證、寒證或熱證之別,這跟患者的先天體質有關。因此,腳氣病的症狀有輕有重,有乾性、濕性、陰證、陽證、實證、虛證之分。乾性腳氣病的病因是風毒邪氣侵襲經絡,膝蓋、小腿等部位可能出現消瘦、疼痛、攣縮、麻痺不遂等症狀,患者可能會伴有氣喘、口渴、頭痛、大小便不通暢,或者四肢麻木不仁。濕性腳氣病的病因是濕毒邪氣侵襲經脈,小腿腫脹,皮膚肉色紫白,皮膚破裂形成瘡口,瘡口內部膿液流出,大便不通暢或腹瀉,或者形成便癰,患者煩躁不安,不想吃東西。陰性腳氣病的病因是風毒邪氣侵襲臟腑,患者怕光,喜歡安靜,身體發冷,雙腳冰冷,筋脈抽搐,或者小腹不仁。陽性腳氣病的病因是風毒邪氣侵襲腑臟,病發時身體和脛骨發熱,筋脈抽痛,抽痛的肌肉和筋脈無法伸展,患者會發冷和頭痛,容易生氣和發怒,喜歡明亮的地方,呼吸急促,精神恍惚等症狀。這是因為患者長期服用滋補或溫熱的藥物,導致身體內部氣血壅滯所致,所以會出現寒熱、氣喘、腹脹、說胡話、發高燒、頭痛的症狀。虛性腳氣病的原因是患者縱慾無度,導致氣血虧虛,骨髓枯竭,又沒有服用補藥調理身體,所以身體非常怕冷,兩條小腿痠痛,膝蓋發冷,筋脈抽搐,無法行動,呼吸急促等症狀。腳氣病的不同症狀是根據患者不同的體質特徵而定的。

若論其脈,則唐·蘇恭嘗謂有三脈:緩為輕,沉為次,洪數為下。大概沉緊者為難治,洪數者易治,緩者不療自瘥。若療之違法,雖輕亦重;療之得理,雖重亦輕。大抵脈順四時者生,違四時者難治,蓋脈沉緊,為邪入里傷痹也,故重沉;洪數者,陽有餘,與風厥相應,故易治;緩者,邪氣微,故自瘥。又孫思邈之論,亦云:脈有三品。

白話文:

如果討論脈象,唐朝的蘇恭曾經說過有三種脈象:緩脈為輕證,沉脈次之,洪數脈最差。一般來說,沉緊脈難以治療,洪數脈容易治療,緩脈不用治療就能自己痊癒。如果治療脈象違背法度,即使輕證也會加重;如果治療脈象得當,即使重證也會減輕。總體來說,脈搏順應四時變化的人容易生,違背四時變化的人難以治療。沉緊脈是邪氣進入身體內部損傷肌肉筋骨,因此沉重;洪數脈是陽氣過剩,與風熱之邪相應,因此容易治療;緩脈是邪氣微弱,因此能自愈。另外,孫思邈的理論也認為脈有三個等級。

內外證候相似,但脈有異:若脈浮大而緩,宜服續命湯,若素風盛以越婢湯;若脈浮而緊,轉駛而作竹瀝湯;若脈微而弱,宜風引湯,此脈多是陰虛而得之,若大虛短氣,宜間作補湯,隨病冷熱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內科和外科的證狀相似,但脈搏有區別:

  • 如果脈搏浮大而緩慢,應服用續命湯。
  • 如果脈搏浮而緊,轉而採取竹瀝湯。
  • 如果脈搏微弱,應服用風引湯。這種脈搏多是陰虛而引起的。
  • 如果有大虛症狀伴隨短氣,應服用間作補湯。應根據疾病的寒熱而使用此藥。

然古人治此有門:大率風多而濕少,即服風引、續命、越婢之類;濕多而風少,即宜獨活寄生湯、薏苡湯之類。若一概用藥,則難奇效,全當消息之。至如江淮、嶺南、秦川,四時氣候隨異,如此人久在江淮及嶺南宦客,風毒在臟腑,或歸秦中腳氣發動,亦依江淮、嶺南法為治。蓋秦川地原高亢,春夏縱經霖霪,少有蒸濕,所以禾黍五穀受氣不同,水菜魚肉食飲全異。

白話文:

然而,古人治療腳氣有技巧:通常風多而濕少,則服用風引湯、續命湯、越婢湯之類的藥方;濕多而風少,則服用獨活寄生湯、薏苡湯之類的藥方。如果一概使用藥物,則難以取得奇效,全在於消息靈通。至於江淮、嶺南、秦川,四地的氣候隨之不同,比如人長期在江淮和嶺南為官,風毒在臟腑,或回到秦中腳氣發作,也依據江淮、嶺南的方法治療。秦川地區地勢高亢,即使是在春夏季節遭受連綿不斷的梅雨,也很少有蒸濕的現象,因此禾黍五穀所受的氣候不同,水菜魚肉等飲食也完全不同。

其地卑濕者,則蒸熱相仍,利於燥藥;土地高亢者,側時宜汗利。又如諸方腳氣,本以腎虛,或者用藥補益,十未有全其一二者,蓋雖由腎虛,因感風濕,故邪氣益盛,盛則雖虛而實,反將峻補,故壅氣生喘滿。《千金》云:腹脹非瀉不愈者,正謂是也。又《素問》:腳氣之人,只壯以秋冬。

白話文:

在低窪潮濕的地區,蒸熱交替,適合使用燥藥。在土地高亢的地區,邊側更宜發汗排泄。再比如各種腳氣病,本是由於腎虛,或者用藥補益,十個方子中沒有能治癒二的一個,這是因為雖然是由腎虛引起,但由於感受了風濕,所以邪氣變得更加旺盛,旺盛則即使是虛也變成了實,反而會用大補的藥物去治療,所以悶閉之氣生長而導致喘滿。 《千金方》說:腹脹如果不瀉就不會治癒,就是專門說這個的。又《素問》說:腳氣病的人,只有在秋冬季節才會壯實起來。

良由陽內而陰外,無蒸疾之氣。故有風毒之人,須准四時服食,即無發動。故春夏宜汗、利,秋冬乘疾小歇,宜以諸藥小滋補之,則氣平而不作。今之醫者,只以家傳之學,不能深究其理,但一向補益,或只疏下,蓋不得中道也。若在冬月,須當隨人盛衰,微有滋補。若不然,則致使血氣日衰,必使年年遇蒸熱而作,此理之然也。

白話文:

正是因為人體內陽氣充實,外邪難以入侵,所以不會有蒸疾之氣。因此,患有風毒的人,需要根據四季變化來服用藥物,就可以防止蒸疾發作。春天和夏天適合發汗、利水,秋冬季節適當休息,應該服用滋補藥物,使氣機調和,就能防止蒸疾發作。現在的醫生,只憑藉家傳的學識,不能深入探究其原理,只知道一味地補益,或者只知道疏通下焦,這都不是中醫之道。如果在冬季,應該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,酌情用一些滋補藥物。否則,會導致氣血日漸虧虛,必定導致年年遇到炎熱天氣就會發作蒸疾,這是自然規律。

昔人有云:腳氣有腎虛而生。或者以婦人不主於腎,便謂無此疾者,非也。蓋婦人雖不專主於腎,而必因血海虛,乘宿塊、嗔恚、感激、悲傷,遂成此疾。兼今婦人病此者甚眾,則知婦人以血海虛而得之,與男子腎虛類矣。凡治婦人之法,與男子用藥故無有異,但兼以治憂恚藥無不效也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腳氣是由腎虛引起的。有人認為婦女不主於腎,因此認為她們不會得這種病,這是不對的。婦女雖然不專靠腎來維持健康,但如果血海虛弱,加上宿疾,憤怒、怨恨、感激、悲傷等情緒,就會得這種病。現在有很多婦女患有這種病,說明婦女患腳氣的原因是血海虛弱,這與男子腎虛是類似的。治療婦女腳氣的方法與治療男子的並無不同,但要特別注意治療婦女的憂鬱和憤怒情緒,這樣纔能有效治療。

汲昔熙寧年,因行大雪中,為寒濕冷氣相乘,遂成茲疾。十年之間,凡七、八發動,每發至劇,而證候差異,一旬之內,變候不等。因深思其源,博求古方,採摘要法,累試神方,不敢私隱,傳而錄之。

白話文:

從前在熙寧年間,有一次我走在下大雪的路中,受到寒濕冷氣的相互作用,因而得了這個疾病。十年之間,總共有七、八次發作,每次發作都很嚴重,而且症狀也都不相同,甚至在十天之內,症狀就會變化多次。因此,我深入思考病症的根源,廣泛地尋找古方的治療方法,採擷並歸納出有效的方法,累積多次嘗試之後,產生了一些療效很好的方劑,我不敢私自隱藏,將它們記錄下來傳授給大家。

腳氣發動,大抵雖同,然三分論之,一分有異,當依法循證,治之乃瘥。其同者,手足厥、緩弱、頑痹不仁、腫痛,或瘡。小愈之後,仍宜依四季法服食,無不效者。若夫痿厥不能動者,比此為微,但只以諸腳氣法治之,指期可效。謹依四時之宜、方藥之法,其名錄之於後。

白話文:

腳氣病發作的症狀,雖然大部分都相同,但可分為三分,其中三分之一的症狀有所不同,必須按照法則來辨證,纔能夠治癒。其中相同的症狀有:手腳麻木、酸軟無力、頑固麻木不仁、腫痛,或有瘡口。稍微好轉之後,仍應依照四季的養生法服用藥物,這樣才能根治。如果腳氣病發展到麻痺不能動,比上述症狀要輕微,只要用治療腳氣病的方法,就可以在預期的時間內取得效果。謹依照四季的適宜、方藥的方法,將其名稱列舉如下。

論曰:古之太醫,往往因自病或親屬有疾,故究心積慮,遂為高醫。良由日見變候,斟酌冷熱、虛實,悉所經歷。則唐·孫真人、甄權、蘇恭、深師道人之類,皆其人也。諺曰:「千聞不如一見」,此之謂也。今具實經病腳氣人已嘗試用得效方,別為一門,所貴臨時有可依據也。

白話文:

論說中說:古代的太醫,往往是因為自己生病或親屬有疾病,所以用心思考,積累經驗,最終成為高明的醫生。這是因為他們每天都能看到病情的變化,斟酌冷熱、虛實,都有所體驗。因此,唐朝的孫真人、甄權、蘇恭、深師道之類的人物,都是這樣的醫生。俗話說:「聽說一千次不如親眼看一次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現在我把我實際治療腳氣病所驗證的有效方劑,另立一門,以便在遇到類似病例時有所依據。

論曰:人有久蓄積氣,因感風毒,成疾之後;或一向補益,不經汗、利,即使風毒成實,因致秘積,壯熱、喘滿、腳腫赤痛、大小便秘、喜妄誤語者,是其候也。宜紫氣、紅雪、防風湯、神功丸、角犀飲。如小便澀,即服受氣、白皮小豆散治之。

白話文:

古文中說:一個人體內長期積聚的氣,由於受到風邪毒氣的侵襲,形成疾病之後;或者一直服用滋補藥物,沒有通過發汗、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風毒凝結成實,引起便祕、發熱、氣短、呼吸困難、腳腫脹疼痛、大小便不通暢、言行錯亂等症狀。可以採用紫氣、紅雪、防風湯、神功丸、角犀飲等方劑治療。如果小便困難,可以使用受氣、白皮小豆散治療。

論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。其人足脛寒,筋攣急,脛酸,膝冷痛或頑痹不仁,惡明好靜,此其候也。宜以石南丸、金牙酒、側子酒、八味丸、海桐皮散、木香飲子、松節散,及灸風市穴即愈。

白話文:

中醫理論上說:陽氣虛弱,下肢寒冷,就是寒厥。它的症狀是足脛寒冷,筋脈攣急,小腿痠痛,膝蓋冷痛或麻木不仁,怕光、喜靜。治療方法是用石南丸、金牙酒、側子酒、八味丸、海桐皮散、木香飲子、松節散,再灸風市穴,就會痊癒。

論曰:人有稟賦氣虛,及興居不節;或謂腳氣不可滋補,冬月略不小補,但服疏瀉藥過度,使臟虛而兩腳削,身體酷冷、少力,膝冷、轉筋攣緊而重者,是其候也。宜風引湯、八味木瓜丸、石南丸、金牙酒、側子酒,及灸絕骨穴。於冬時服之,即免毒氣入腹,疾不作也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人有生來氣虛的體質,或是生活起居不節制;有人認為腳氣病不能進補,在冬季稍不進補,只服用過多疏瀉藥物,導致臟腑虛弱、兩腳消瘦、身體酷寒、乏力、膝蓋寒冷、轉筋攣緊而加重,這些都是腳氣病的症狀。適合服用風引湯、八味木瓜丸、石南丸、金牙酒、側子酒,以及灸絕骨穴。在冬天服用這些藥物,就能避免毒氣進入腹中,疾病不發作。

論曰:凡針灸,孔穴主對者,穴名在上,病狀在下。其腳氣一病,最宜針灸。灸而不針者,非也;針灸而不藥,尤非也。腳氣初得,便速針灸,若專以藥不針灸,則可半差矣。然尺寸之法,人有長短,膚有肥瘦,皆須精思准折之,不得一概,致有差失。尺寸之准,以銅人隨中指中紋為是。

白話文:

評論說:凡是針灸,穴位名稱在上,病症在下,兩者相對應。其中,腳氣這個病最適合針灸。只灸不針,是不行的。針灸但不服藥,更是不行的。腳氣剛得的時候,就要趕快針灸,如果只依賴藥物不針灸,那麼只能治好一半了。但是,取穴的長度和位置,因人而異,有的人身材高大,有的人身材矮小,有的人皮膚肥厚,有的人皮膚瘦薄,都必須仔細考慮,然後準確地取穴,不能一概而論,以免出錯。取穴的長短,以銅人的人中紋為準。

若坐點穴者,坐灸之;臥點穴者,臥灸之;立點穴者,立灸之。不依此者,徒破肉耳。蘇恭有云:腳氣始發,通隨痛處灸。不必依穴者,亦如《素問》繆刺之法,亦可依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穴位在坐姿下容易施灸,那就坐著灸;穴位在臥姿下容易施灸,那就躺著灸;穴位在站立時容易施灸,那就站著灸。如果不根據這些原則,就只會傷了皮肉。蘇恭說過:腳氣在發病初期,就應該在疼痛的地方施灸。不必 обязательно 依穴位。這就如同《素問》中提到的繆刺療法,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。

初灸風市(主兩膝攣痛,引脅拘急軃躄,或青、或黃,枯黧如腐木,緩縱,痿痹),次灸伏兔(主中寒。按:《甲乙經》云:足陽明經,刺可五分,不可過也),次灸犢鼻(主膝中痛、不仁、難跪,此穴腫不可灸、亦不可刺),次灸膝兩眼(主膝冷痹痛),次灸三里穴(主腰疼不能久立,膝痿,腹脹滿,內廉痛,足痿,失履不收),次灸上廉穴(主小便難、赤黃,狂言非常),次灸下廉穴(主小便難、赤黃),次灸絕骨穴(主風勞,身腫,髀樞痛,膝骨酸,血痹不仁,筋縮,諸節酸折,四肢懈惰不收,風勞身重)。

白話文:

  1. 先灸風市穴(主治兩膝攣痛,牽引脅部拘急、軃躄,或青黑、或黃色,枯萎紫黑如腐木,緩縱、痿痹)。

  2. 再灸伏兔穴(主治中寒。按:《甲乙經》雲:足陽明經,可刺五分,不可過深)。

  3. 再灸犢鼻穴(主治膝中疼痛、不仁、難以屈膝,此穴腫脹不可灸、也不可刺)。

  4. 再灸膝兩眼穴(主治膝冷痹痛)。

  5. 再灸三里穴(主治腰疼不能久立、膝痿,腹脹滿,內廉疼痛、足痿,失足不收)。

  6. 再灸上廉穴(主治小便困難、赤黃,狂言非常)。

  7. 再灸下廉穴(主治小便困難、赤黃)。

  8. 再灸絕骨穴(主治風勞,身腫,髀樞疼痛,膝骨痠痛,血痹不仁,筋縮,諸節酸折,四肢懈惰不收,風勞身重)。

論曰:風濕毒氣中於足脛,遂為腳氣。若久而不治,或治之一向用疏下藥,臟氣虛弱,毒勢內攻入腹,悶亂、煩喘、氣不得息。若下不速以湊毒之藥,必致惡氣內熏五臟,使三焦榮衛不通,則治療為難。譬由浸淫瘡,從四指流向心腹者,不治;從腹流向四肢者,易治。此瘡毒不由經絡、外自皮膚者尚爾,又況風毒因經絡受邪,而內達五臟者歟!如此勢極。

白話文:

古文:論曰:風濕毒氣中於足脛,遂為腳氣。若久而不治,或治之一向用疏下藥,臟氣虛弱,毒勢內攻入腹,悶亂、煩喘、氣不得息。若下不速以湊毒之藥,必致惡氣內燻五臟,使三焦榮衛不通,則治療為難。譬由浸淫瘡,從四指流向心腹者,不治;從腹流向四肢者,易治。此瘡毒不由經絡、外自皮膚者尚爾,又況風毒因經絡受邪,而內達五臟者歟!如此勢極。

古人說:風濕毒氣侵犯足脛,就會導致腳氣。如果長時間不治療,或者治療時一直使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導致臟氣虛弱,毒邪內攻入腹,出現胸悶、煩躁、喘息、氣短等症狀。如果再繼續使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,就會導致毒氣內燻五臟,使三焦榮衛不通,治療起來就會很困難。就像浸淫瘡一樣,從四指流向心腹的,就沒有辦法治療;而從心腹流向四肢的,就比較容易治療。浸淫瘡毒還不是由經絡途徑、外自皮膚而來的,更何況是風毒邪氣通過經絡進入體內,而到達五臟的呢!這種情況是十分嚴重的。

內攻入腹者,無出木瓜茱萸湯,最救困急。服餌之後,雖使惡毒邪濕盛來,無由入矣!

白話文:

如果病邪侵入腹中,沒有哪種藥方比木瓜茱萸湯更能急救了。服用此藥後,即使邪毒濕氣盛行,也不能侵入體內了!

論曰:凡腳氣治法,大抵每日須進食前丸、食後丸。在春夏,當服防風、續命、越婢、竹瀝、風緩、八風、獨活寄生、海桐皮等湯。若大便秘,則服神功丸、麻仁丸、三脘散、三仁丸、橘香丸、潤腸丸;若小便不通,即服白皮小豆散、絳宮丸、木通散,尤宜針石之類,取證最親者服之。

白話文:

關於腳氣的治療方法,總的來說,每天都需要在飯前服用藥丸,飯後服用藥丸。在春天和夏天,應該服用防風、續命、越婢、竹瀝、風緩、八風、獨活寄生、海桐皮等湯劑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則服用神功丸、麻仁丸、三脘散、三仁丸、橘香丸、潤腸丸;如果小便不通暢,即服用白皮小豆散、絳宮丸、木通散,特別適合針灸之類的方法,根據症狀服用最合適的藥物。

秋冬,腳氣正是小歇,當服金牙側子酒、腎瀝湯、石南丸、八味丸、木瓜丸、牛膝丸,及灸,亦取證親者用之。四時之中,皆宜淋煠蒸熨。寅日,去手甲、理髮;丑日,濯足、去腳甲,令深取,大去風氣故也。有力之人,當作天門冬大煎,四時不闕服之,此最腳氣之要方,但難得藥材爾,病者宜知此方。天門冬大煎,治男子五勞、七傷、八風、十三痹、傷中、六極。

白話文:

秋冬季節,腳氣疾病正值休眠期,這時服用金牙側子酒、腎瀝湯、石南丸、八味丸、木瓜丸、牛膝丸,同時進行艾灸,都是取親身驗證的有效方法。一年四季都適宜採用淋洗、蒸氣、熨燙等治療方法。寅日這天,修剪指甲、理髮;丑日這天,洗腳、剪腳趾甲,要剪得深一些,以徹底祛除腳部風氣。體力強壯的人,可以服用天門冬大煎,一年四季不間斷地服用,這是治療腳氣的最佳良方,但藥材難得,患者應知曉此方。天門冬大煎,可治療男性五勞、七傷、八風、十三痹、傷中、六極等疾病。

一氣極,則多寒痹、腹痛、喘息、驚恐、頭痛;二肺極,則寒痹、腰痛、心下堅有積聚、小便不利、手足不仁;三脈極,則顏色苦青逆、噫嘻恍惚失氣狀似悲泣之後、舌強、咽喉干、寒熱惡風不可動、不嗜食、苦眩、喜怒妄言;四筋極,則拘攣、少腹堅脹、心痛、膝寒冷、四肢骨節皆疼痛;五骨極,則肢節厥逆、黃疸、消渴、癰疽妄發、重病浮腫如水病狀;六肉極,則發疰如鬼擊不復言,甚者至死復生,眾醫所不治。此皆六極、七傷所致,非獨房室之為也。

白話文:

一氣極端:就會出現很多寒痹、腹痛、喘息、驚恐、頭痛的症狀。

二肺極端:就會出現寒痹、腰痛、心下堅硬有積聚、小便不利、手足不仁的症狀。

三脈極端:就會出現面色苦青色並且逆亂、噫嘻恍惚失氣好像悲泣之後的樣子、舌強、咽喉乾燥、寒熱惡風不能動、不喜歡吃東西、頭暈目眩、喜怒無常亂說話的症狀。

四筋極端:就會出現拘攣、少腹堅脹、心痛、膝蓋寒冷、四肢骨節都疼痛的症狀。

五骨極端:就會出現肢節厥逆、黃疸、消渴、癰疽亂發、重病浮腫像水病的症狀。

六肉極端:就會出現發疰像鬼撞擊一樣說不出話來,嚴重的話甚至死亡之後又復活,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。

這些都是六極、七傷造成的,不單單是房事引起的。

憂恚、積思、喜怒、悲歡,復隨風濕結氣,咳時嘔吐,食物為變,大小便不利,時泄利,重下溺血,氣上吐下,乍寒乍熱,臥不安席,小便赤黃,時時惡夢與死人共食飲,入家神室,魂飛魄散。

白話文:

憂愁、憤悶、沉思、喜怒、悲傷、歡樂,再隨著風濕結氣,咳嗽時會嘔吐,吃下的食物都會變質,大小便不暢通,有時會腹瀉,嚴重時會排出帶血的尿液,氣喘籲籲,有時冷、有時熱,輾轉難眠,小便呈現赤黃色,經常惡夢纏身,甚至夢到與死人一起吃飯、喝酒,踏入神聖的地方,魂飛魄散。

筋極則傷肝,傷肝則腰背相引、難作俯仰;氣極則傷肺,傷肺則小便有血,目不明;髓極則陰痿不起,住而不交;骨極則傷腎,傷腎則短氣,不可久立,陰疼,惡寒,甚者卵縮,陰下生瘡濕癢,瘙之不欲住,汗出神昏,為腎病。甚者多遭風毒,四肢頑痹,手足浮腫,名曰腳弱。

白話文:

筋被過度拉伸會損傷肝臟,肝臟受損會導致腰背疼痛,難以彎腰或仰頭。氣被過度損耗會損傷肺,肺臟受損會導致小便帶血,視力模糊。髓被過度損耗會導致陽痿,無法勃起,無法進行性交。骨被過度損耗會損傷腎臟,腎臟受損會導致呼吸短促,無法長時間站立,陰部疼痛,怕冷,嚴重者睪丸萎縮,陰部生瘡、潮濕瘙癢,瘙癢難以停止,盜汗神志不清,這就是腎病。嚴重的會受到風毒,四肢麻木不靈活,手腳浮腫,這就是所謂的腳弱。

腎所不治,此悉主之。熙寧年間,有濟南崔公即中直,先自川中病風。得安時,其子生須城簿迎侍於此,經夏涉履蒸濕,腳為之腫弱、攣痛,於沂州取得螣骨汁,川中得真酥,遂合成半劑服之,即應。細詳此方,通四時,括眾虛實、寒熱,率皆主對,乃知孫真人之用心處療有如此者!世之人,或有藥品繁多、求索難得,遂於受疾而憚於修治,良可嘆也!

白話文:

腎臟沒有辦法治療的疾病,都是這個方劑負責。熙寧年間,濟南崔公原本在京城任職,後來到了四川患了風疾。某次染病期間,他的兒子去須城當縣官,把他接來侍奉。他夏天常常踩在濕地上,導致腳腫脹、疼痛。他在沂州買到螣蛇骨汁,在四川買到酥油,把兩者混合,服用半劑就痊癒了。我仔細看了這個方劑,不論是春夏秋冬,陰虛陽虛、寒熱虛實,都能夠對應治療,由此可知孫真人用這個方劑治療疾病的心思之精密!世人常常會因為藥物種類繁多、難以取得,得了病就不願意接受治療,這實在令人感慨!

論曰:風,陽物也,性上騰。腳氣、厥之人,氣多上行不順,薄而生熱,內枯津液,遂為秘滯。如肥澤壯實、熱風盛者,當以神功丸、麻仁丸、大黃湯之類;如老人津液少,及素虛遇秘者,當服三仁丸、五柔丸、潤腸丸、橘皮丸、三脘散之類。此二候不同,切宜斟酌而用也。

白話文:

論述說:風,是一種陽性物質,性質是向上升騰的。腳氣、厥證的人,氣多向上運行而不順暢,氣體薄弱而產生熱,內部津液枯竭,於是形成祕滯。像肥胖、強壯、熱證風證旺盛的人,應該服用神功丸、麻仁丸、大黃湯之類的藥物;像老年人津液少,和身體虛弱的人遇上祕滯的人,應該服用三仁丸、五柔丸、潤腸丸、橘皮丸、三脘散之類的藥物。這兩種情況,都應當仔細斟酌,然後用藥。

論曰:足經受卑濕之氣,及膀胱宿有停水,甚者攻注腫破,皮肉頑紫,世所謂下注腎風者,乃其候也,亦有成瘡。但腫痛、痹弱者,宜獨活寄生湯、薏苡湯;其已攻注者,宜茴香丸、天麻丸、烏蛇丸,及陳元膏摩之。

白話文:

腳部經脈容易受到濕氣侵襲,如果膀胱裡長期有水停滯,嚴重的話會導致腫脹破裂,皮膚呈現頑固的紫黑色,民間所說的「下注腎風」就是這個症狀,也可能演變成潰瘍。腫痛、行動不便的患者,適合服用獨活寄生湯、薏苡仁湯;已經出現腫脹破裂的患者,則適合服用茴香丸、天麻丸、烏蛇丸,以及陳元膏外敷。

論曰:凡腳氣人,足經留滯,淋煠蒸熨最為要,然當先煎煮成諸湯。欲淋煠時,自膝下至踝,以故衣裹數重,隨將溫湯徐徐沃湯在膝下,慎不可先煠兩足,須自膝煠至足。蓋風氣從足甲出,若先煠足,即風毒上行入腹,切宜慎之!煠訖後,去足甲為良。當用丑日,或十二日一去之。

白話文:

醫師評論說:凡是得了腳氣病的人,風邪滯留在足部經脈,淋煠蒸熨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,但應該先煎煮成各種藥湯。想要淋煠時,從膝蓋以下到腳踝,用舊衣服包好幾層,然後慢慢將溫熱的藥湯澆在膝蓋以下,注意不要先煠兩隻腳,一定要從膝蓋煠到腳。因為風邪是從腳趾甲出來的,如果先煠腳,就會使風毒往上進入腹部,一定要小心謹慎!煠完後,去掉腳趾甲是最好的方法。在丑日或十二日一次。

論曰:夫人法天地之形,稟陰陽而生,四時寒暑推移,人氣不定。腳氣發動,必由天之五氣、地之五行治之,雖其間變易,小有不同,而大法不過如此。故謹序《月令》條法於其下:凡正月、二月,天氣正方,地氣始發,人氣在肝。宜導和氣,加厚襪以暖足,宜進地黃粥補虛、防風粥以去四肢風、紫蘇粥以去壅氣,及桑皮煎、竹瀝、防風、風引、續命、風緩、越婢、獨活、海桐皮、八風等湯,以除風。及宜淋煠蒸煨足膝以利關節,導引按蹺以舒壅滯,針石以開發邪氣。

白話文:

古文:

論曰:人體是根據天地形勢而形成的,接受陰陽的形成,四時寒暑交替變化,人體的身體狀況也會變化。腳氣發作,一定是由於天上的五種氣候和地上的五種元素造成的,雖然其間有變化,略有不同,但總體的方法並不超過這些。因此,謹慎地將《月令》條法列於以下:凡是正月、二月,天氣正方,地氣開始發作,人體的氣息在肝臟。宜疏通和氣,加厚襪子以保暖足部,宜食用地黃粥以補虛、防風粥以去除四肢風、紫蘇粥以去除壅氣,以及桑皮煎、竹瀝、防風、風引、續命、風緩、越婢、獨活、海桐皮、八風等藥湯,以消除風邪。並宜淋浴、蒸、燉、煨足膝以利關節,導引、按摩以舒緩壅滯,針灸以疏通邪氣。

人體是根據天地形勢而形成的,接受陰陽的形成,四時寒暑交替變化,人體的身體狀況也會變化。腳氣發作,一定是由於天上的五種氣候和地上的五種元素造成的,雖然其間有變化,略有不同,但總體的方法並不超過這些。因此,謹慎地將《月令》條法列於以下:凡是正月、二月,天氣正方,地氣開始發作,人體的氣息在肝臟。宜疏通和氣,加厚襪子以保暖足部,宜食用地黃粥以補虛、防風粥以去除四肢風、紫蘇粥以去除壅氣,以及桑皮煎、竹瀝、防風、風引、續命、風緩、越婢、獨活、海桐皮、八風等藥湯,以消除風邪。並宜淋浴、蒸、燉、煨足膝以利關節,導引、按摩以舒緩壅滯,針灸以疏通邪氣。

三月、四月,天氣正方,地氣正定發,人氣在脾。宜食薤以散結氣、利病人,又取楝花和粉,粉身以固陽氣、除邪,亦宜前治風藥以除邪氣。大抵春三月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,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被髮緩形,以便志生,生而勿殺,予而弗奪,賞而勿罰,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及宜進溫食,尤宜丸、煎,以除風熱之疾。

白話文:

三月和四月,天氣正方,地氣正定發,人氣在脾。適合吃薤來散結氣、利病人,也可以用楝花和米粉,將粉末用來固陽氣、除邪,也可以繼續服用之前治療風寒的藥物來除邪氣。總體來說,春季三個月的時節,天地萬物都生長,萬物都欣欣向榮,應早睡早起,在庭院中散步,披散頭髮,放鬆形體,以便讓精神舒展,生長而不殺害,給予而不掠奪,賞賜而不懲罰,這是順應春氣,養生之道。同時,也應進食溫熱的食物,尤其適合服用丸藥、煎藥,以去除風熱之疾。

五月、六月,天氣正盛,地氣高,人氣在頭。宜服獨活寄生湯以湊風濕氣,宜木瓜漿以解渴、利腰腳。大抵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早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智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七月、八月,陰氣始殺人,氣在肺。宜溫下、頻易襪履以防濕氣。

白話文:

五月、六月之間,天氣正熱,地氣旺盛,人體之氣也在頭部。這時候宜服用獨活寄生湯以調和風濕之氣,宜用木瓜汁來解渴,同時有利於腰腳。總而言之,夏季三個月,被稱為蕃秀,天地之氣交融,萬物繁花盛開,果實豐滿。人們宜早睡早起,不要貪戀晚睡,使心境平靜、無怒,使百花結出果實,使人體之氣得以舒發。這些是夏季養生的方法。七月、八月,陰氣開始侵害人體,肺部之氣也開始減弱。宜溫暖腹部,勤換襪子和鞋子以防止濕氣侵入。

宜獨活寄生湯、海桐皮散、薏苡湯以溫下、除濕毒之氣。大抵秋三月,此謂容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,養成之道也。九月、十月,陰氣始冰,地氣閉,人氣在心。腳氣正是小歇,當飲金牙側子酒、腎瀝湯、牛膝、石南、木瓜、八味等丸小小補之,不可導引按蹺。十一月、十二月,冰凍,地氣合,人氣在腎。

白話文:

適合服用獨活寄生湯、海桐皮散、薏苡湯來溫暖身體的下部,消除濕毒之氣。大致來說,秋天的三個月,被稱為「容平」,無非是希望肺氣清澈,這是秋天之氣的反應,也是養生的方法。九月、十月,陰氣開始凝結,地氣閉塞,人體之氣在心臟。腳氣正是小的休息,應該飲用金牙側子酒、腎瀝湯、牛膝、石南、木瓜等丸藥,小小地補充,不可以做導引和按蹺之類的運動。十一月、十二月,天氣寒冷,地氣閉塞,人體之氣在腎臟。

宜前諸補藥以益元真,及諸灸腰腎禦寒邪氣也,亦不宜導引動氣。大抵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圻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使氣涵養,此冬氣之應,養臟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應該服用各種補薬來增強元氣,同時採用各種灸腰腎的方法來防禦寒冷邪氣,也不要進行導引而使氣血運行。冬季的十二月,稱為閉藏,水已結冰,大地也封閉了,此時不要擾動陽氣。應早睡晚起,一直等到太陽升起。應使自己的意志像潛伏起來東西一樣,隱藏而不出。好像心裡有小祕密,好像已經得到滿足一樣。離開寒冷的地方進入溫暖的地方,使體內的氣血得到涵養,這是順應冬季氣候的養生之道,也是養護臟腑的方法。

治驗:嘉祐二年正月二十六日,殿直郭中立來求孫殿丞兆診脈。久患腳氣,疼痛、身發寒熱、脹滿氣上,服熱藥即甚。兆與九味延年茯苓飲子以下其氣,每用六物麻仁丸以泄其熱。後又上氣嘔逆、煩熱,遂令服局方紫雪,大效(延年茯苓飲、麻仁丸方見本門)。

白話文:

治療驗證:嘉祐二年正月二十六日,殿直郭中立前來請孫殿丞兆為他診治脈象。郭中立患有腳氣很久,疼痛、身體發熱、脹滿、氣上衝,服用熱藥後症狀加重。兆用九味延年茯苓飲來幫助他消散氣體,並且每六天服用一次六物麻仁丸來緩解熱症。後來,他又出現氣往上逆、嘔吐、煩熱的症狀,於是兆讓他服用局方紫雪,效果很好。(延年茯苓飲、麻仁丸的方劑見本門)

熙寧年間崔郎中直病腳氣,腫弱枯瘦不能行。汲作《千金方》天門冬大煎服之即瘥,永不發。方見後。董文思中行為汶上駐泊日,忽覺兩腳赤腫疼,足下隱痛,汲與食前丸、食後丸即瘥。即冬月令作金牙酒,並淋煠,遂不復作。

白話文:

北宋熙寧年間,崔郎中長期患有腳氣,腿腳腫脹、虛弱消瘦,不能行走。我(作者汲)取《千金方》中的天門冬煎汁給他服用,他立即使藥而癒,以後再也沒復發。詳細的藥方見後面。董文思中擔任汶上駐泊官時,有一天忽然覺得兩隻腳又紅又腫又痛,腳底隱隱作痛。我給他服用了食前丸和食後丸,他很快就好了。到了冬天,我讓他製作金牙酒,並淋灑煠酒,從此以後,他的腳氣再也沒有復發。

梁承議子諒病膝痛,不能跪,翰林醫官楊文蔚處海桐皮散服之,遂愈,吳宣義琯在汶上病腳氣、中滿,宣義郎席公延賞處順氣丸、麻仁丸、神仙丸,遂愈。馮侍郎宅十五小娘子病腳弱不能步,翰林尚藥奉御孔元處《千金方》獨活寄生湯,遂愈。

白話文:

梁承議的兒子諒患有膝蓋疼痛的疾病,無法跪下,翰林醫官楊文蔚給他開了海桐皮散服用,病就痊癒了。吳宣義在汶上患有腳氣病和中滿病,宣義郎席公延賞給他開了順氣丸、麻仁丸和神仙丸服用,病就痊癒了。馮侍郎家的十五歲小女兒患有腳無力無法走路的疾病,翰林尚藥奉御孔元給她開了《千金方》中的獨活寄生湯服用,病就痊癒了。

汲熙寧年間,因冬月行大雪中,至春雨,腳忽然赤腫、疼痛,痿弱不能行走,遂服犀角飲及韶腦湯、蜀椒湯,淋煠,得瘥。經月再作,自腳及通身腫,氣漸上入腹,心煩,腹滿,氣促面如土色,大小便不通,遂以檳榔一枚為末,訶子炮去核取末一錢,生牽牛取末二錢;以童子小便二盞,生薑一錢切,煎一沸,去薑,調前藥末分二服,小便大利,腫遂消盡。

白話文:

熙寧年間,因為在冬天涉行大雪中,到了春天小雨的時候,雙腳突然發出紅腫、疼痛,腳痿弱得不能走路,於是服用犀角飲和韶腦湯、蜀椒湯,淋洗灼熱,病症纔算痊癒。經過一個月,病情再次復發,從腳到全身都腫脹,氣漸漸向上進入腹部,心煩,肚子撐滿,呼吸急促,臉色如土,大小便不通,於是用檳榔一顆研磨成粉末,訶子炮去核取出粉末一錢,生牽牛取末二錢;用童子小便二杯、生薑一錢切碎,煎沸一次,去除生薑,調和以上藥末兩次服用,利於小便,腫脹完全消除了。

後兩腳作瘡,久久不愈,以天麻丸、烏蛇丸,摩以陳元膏,瘡遂愈;但覺腳弱無力,冬月進以木瓜丸、食前丸、金牙酒,腳遂有力。

白話文:

後來兩隻腳得瘡,很長時間都不好,用天麻丸、烏蛇丸,塗抹陳元膏,瘡就都好了;但是覺得腳軟無力,冬天喝木瓜丸、食前丸、金牙酒,腳就有了力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