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昌翰

《竹林女科證治》~ 卷四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8)

1. 臍風

嬰兒斷臍後,宜用厚帛裹護,若乳母不慎,或因浴水入,或兒尿浸濕,或當風解視,遂成臍風。面赤喘急,啼聲不出,臍腫腹脹,不能飲乳,小腹必發青筋一道,行至肚腹,生兩丫義,若行至心,則不治矣。急以艾葉一團,灸其筋頭上並兩丫義盡處,青筋消去便活。若因水濕所傷,臍腫濕爛,宜用赤石脂、枯白礬,研極細末摻之。

若臍腫突出,赤腫而痛,或腫硬如盤,宜用田螺三個,搗爛,入麝香少許,調塗臍上,須臾再易,腫痛立消。

白話文:

嬰兒斷臍後,應該用厚布包好保護。如果哺乳的母親不小心,或是因為洗澡水跑進去,或是嬰兒的尿液浸濕,或是吹到風而解開來看,就會形成臍風。

患上臍風的嬰兒會臉色發紅、呼吸急促,哭不出聲音,肚臍腫脹、肚子也脹大,無法喝奶,小腹一定會出現一條青筋,沿著肚子延伸,然後分成兩條岔路。如果青筋延伸到心臟,就沒救了。要趕快用一團艾葉,在青筋的頭部以及兩條岔路末端的地方艾灸,青筋消失後就能活下來。如果是因為水濕侵擾造成的,導致肚臍腫脹濕爛,應該用赤石脂、枯白礬,磨成非常細的粉末敷在上面。

如果肚臍腫脹突出,紅腫疼痛,或是腫硬像個盤子,應該用三個田螺搗爛,加入少許麝香,調和後塗在肚臍上,過一會兒再換新的,腫痛馬上就會消失。

2. 噤口

口噤者,又名噤口風。其證眼閉口噤,不能飲乳,啼聲如鴉,或舌上聚肉如粟米狀,大小便皆通。但口噤面赤多啼,口不吐白沫,與撮口異。宜用天南星為末,加冰片少許,以指蘸薑汁抹藥,塗擦牙齦,立開;或用牛黃,以竹瀝調服一匙,隨以豬乳,滴於口中亦可。口既開,用白殭蠶略烘為末,蜜調,塗口內,仍以艾灸臍;或口中有白泡,急宜擦破,去其毒火,桑樹白汁塗之。

白話文:

「噤口」這種病,又叫做「噤口風」。症狀是眼睛閉著、嘴巴緊閉,無法喝奶,哭聲像烏鴉叫,有時舌頭上會長出像小米粒一樣的肉粒,大小便都正常。但因為嘴巴緊閉、臉色發紅、哭鬧不停,嘴裡不會吐出白沫,這點和「撮口」不一樣。治療方法可以用天南星磨成粉,加入少許冰片,用手指沾薑汁調藥,塗抹牙齦,很快就能張開嘴;或者用牛黃,用竹瀝調成糊狀,餵一匙,然後用豬奶滴入嘴裡也可以。嘴巴張開後,用稍微烘乾過的白殭蠶磨成粉,用蜂蜜調勻塗抹嘴內,同時用艾草灸肚臍;或者如果嘴裡有白色水泡,要趕快把它弄破,去除毒火,再用桑樹的白色汁液塗抹。

3. 撮口

撮口者,唇撮聚而不開,面目青黃,啼聲不出,氣自喘急,口吐白沫。宜用紫蘇、前胡、殭蠶各五錢,水煎頻服,以口開為度,開後切弗即令吮乳。或用生地黃、生薑、蔥、白蘿蔔子、田螺肉,共搗爛,攤貼臍上四周一指厚,用帛束住,下屁泄而愈。

白話文:

撮口這種病症,是嘴唇緊縮聚攏而張不開,臉色青黃,哭不出聲,呼吸急促,口中吐出白色泡沫。應該使用紫蘇、前胡、殭蠶各五錢,用水煎煮後頻繁服用,直到嘴巴能張開為止。嘴巴張開後,切記不要馬上讓嬰兒吸吮母乳。或者可以使用生地黃、生薑、蔥、白蘿蔔子、田螺肉,一起搗爛,敷在肚臍周圍一指厚的範圍,用布包紮住,如果能放屁排泄出來就會痊癒。

4. 感冒

嬰兒氣血未充,腠理不密,最易感冒風寒。若初覺發熱,不必服藥,但於其熟睡之時,夏以單被,冬以棉被矇頭松蓋,勿雍其鼻,但以稍暖為度,使其鼻息出入,皆此暖氣,少傾則微汗津津,務令上下稍透,則表裡通達,而熱自退矣。若寒無衣被冷冽,汗不易得,則輕摟貼體,而上覆其面,則無有不出汗者,此至妙之法也。

若寒邪甚者,兩三微汗之,無有不愈者。此法行於寅卯時,則汗易出而效尤速。但汗後尤易招風,更宜小心遮護,不可以其汗而忽之也。又嬰兒受風鼻塞、不能吮乳、體弱,不宜發散者,惟用大天南星為末,生薑自然汁調成膏,貼於囟門即愈。或以草烏、皂莢為末,蔥汁搗膏,貼於囟門亦妙。

白話文:

嬰兒的氣血還不充足,皮膚的紋理也不緊密,最容易因為風寒而感冒。如果剛開始覺得發燒,不必急著吃藥,只要在他熟睡的時候,夏天蓋單薄的被子,冬天蓋棉被,把頭部稍微蓋住,但不要摀住鼻子,讓被子裡保持一點溫暖就好,讓他呼吸時吸入的都是這股暖氣,過一會兒就會微微出汗。務必要讓身體上下都稍微通透,這樣就能讓體內外都暢通,發燒自然就退了。

如果因為寒冷而沒有足夠的衣被保暖,不容易發汗,就輕輕地抱著他,讓身體貼近,然後用被子稍微蓋住他的臉部,沒有不出汗的。這是非常有效的辦法。

如果寒邪比較嚴重,讓他微微出汗兩三次,沒有好不了的。這個方法在凌晨三點到早上七點之間進行,更容易出汗,效果也更快。但是出汗後更容易著涼,更要小心保護,不可以因為他出汗了就疏忽大意。另外,如果嬰兒受風寒而鼻塞、不能喝奶、身體虛弱,不適合用發散的方法,就用大天南星磨成粉,用生薑的自然汁液調成膏狀,貼在囟門上就會好。或者用草烏、皂莢磨成粉,用蔥汁搗成膏狀,貼在囟門上也很有效。

5. 吐乳

嬰兒受寒吐瀉,若不早治,必成慢驚。宜用小丁香、陳皮各五分,水煎服;或用白豆蔻、砂仁各七粒、生甘草、炙甘草各一錢為末,常摻入兒口中即止。若吐乳直出不停留者,宜用炒麥芽二錢、橘紅一錢、丁香三分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嬰兒因為受寒而吐奶、拉肚子,如果不及早治療,一定會變成慢性的驚風。可以服用小丁香、陳皮各五分,用水煎煮後服用;或者用白豆蔻、砂仁各七粒,生甘草、炙甘草各一錢磨成粉末,常常摻一些在嬰兒嘴裡,就能止住吐奶。如果吐奶是直接噴出,沒有停留就一直吐不停的,可以用炒過的麥芽二錢、橘紅一錢、丁香三分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6. 吐嘔不乳

嬰兒初生,嘔吐不乳,乃穢惡入口,熱乘於心,心得熱而散流於胃,濕熱相搏,故作嘔吐也。宜用黃連、枳殼、赤茯苓等分為末,蜜丸梧子大,乳汁調化一丸,灌入即止。或用木瓜、生薑等分,水煎服亦妙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時,如果出現嘔吐且不肯喝奶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吞入了污穢不潔的東西,導致熱邪侵入心臟。心臟受熱後,熱氣會擴散到胃部,與胃中的濕氣相互搏擊,因此產生嘔吐。

可以將黃連、枳殼、赤茯苓等藥材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乳汁化開一丸,灌入嬰兒口中即可止嘔。或者,也可以用木瓜和生薑等份,加水煎煮後給嬰兒服用,效果也很好。

7. 眼閉

嬰兒初生,月內或月外兩目紅赤澀閉,腫爛不開。以蚯蚓泥搗塗囟門,干則再換,不過三次即愈。或用生南星、生大黃等分為末,醋調塗兩足心亦妙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時,在滿月內或滿月後,眼睛出現紅腫、乾澀緊閉,甚至腫脹潰爛睜不開的情況。可以用蚯蚓泥搗爛後塗在嬰兒的囟門上,等泥乾了就再換新的,通常換三次就會好。或者也可以用生南星、生大黃磨成粉,將兩者等比例混合,用醋調成糊狀塗抹在嬰兒的兩個腳底中心,效果也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