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達生編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(附)薛氏治法
多致產後發熱等病。遺患無窮。都只謂產後失調。誰復歸咎於藥。按此數方。古今稱為神靈奇寶者。尚然如此。其他可知。送藥者。本是善念。但知其利。不知其害耳。
或問總無可用之藥乎。曰有。只須加味芎歸湯。佛手散。二方。用之不盡矣。蓋胎時全要血足。血一足。如舟之得水。何患不行。惟恐產母血少。又或胞漿早破。以致乾澀耳。今二方皆大用芎歸。使宿血頓去。新血驟生。藥味易得。隨地皆有。且使身體壯健。產後無病。真正有益無損。
此皆先賢洞明陰陽之理。制此神丹。以利濟天下後世。奈世人貴耳賤目。以為平常而不用。必求奇怪之藥。而後用之。只要奇怪。不論損益。豈不可嘆。
或問依此言。世間總無難產者耶。曰偶亦有之。或因產母太虛。胎氣不足。血氣未完。
或因產母傷寒之後。熱毒傷胎。又或因夫婦同房太多。以致欲火傷胎。平日過食椒姜。煎炒熱物。火毒傷胎。以及跌撲損傷。皆致難產。多令胎死腹中。除此之外。無難產者矣。又有嚴寒天氣。滴水成冰之時。貧家房中火氣微薄。以致血寒而凝。亦令不出。然此亦因臨盆太早。去衣久坐之故耳。若令擁被安臥。待時而產。豈有此患。
凡生產艱難。或天寒。孩兒生下不哭。或已死者。急用衣物包裹。再用香油紙捻。將臍帶慢慢燒斷。暖氣入腹。漸漸作聲而活。倘或先剪斷臍帶則死矣。
或問臨產時。飲食如何。曰此時心內憂疑。腹中疼痛。甚至精神疲倦。口中失味。全要好飲食調理。但不宜過於肥膩耳。倘不能食。只將雞鴨湯。肉湯之類。吹去油澄清。
頻頻飲之。亦能壯助精神。人以食為命。豈可一日闕乎。
白話文:
大多是因為產後發熱等疾病,留下無窮的後患,大家都只認為是產後失調,有誰會歸咎於藥物呢?看看這些被古今稱為神靈奇寶的藥方,尚且如此,其他藥物就更可想而知了。送藥的人,本來是好意,只知道藥物的益處,卻不知道它的害處。
或許有人會問:難道就沒有可用的藥物嗎?我說有,只需要加味芎歸湯和佛手散這兩個藥方,就足以應付各種情況了。因為懷孕時最重要的是血充足,血一充足,就像船有了水一樣,不用擔心無法前進。只怕產婦血少,或是羊水太早破裂,導致乾澀難產。這兩個藥方都大量使用芎歸,能使體內的舊血立刻排出,新血迅速生成。藥材容易取得,到處都有,而且能使身體強健,產後沒有疾病,真正是有益無損的。
這都是先賢們洞悉陰陽的道理,才制定出這些神丹妙藥,來造福天下後世。無奈世人看重名氣而輕視實際,認為這些藥方普通而不採用,一定要追求奇特的藥物才肯用,只要是奇特的就好,不論對身體是否有益,實在令人感嘆!
或許有人會問:照你這樣說,世上就沒有難產的情況了嗎?我說偶爾還是有的。有的是因為產婦太虛弱,胎兒氣不足,血氣未完全;有的是因為產婦感冒後,熱毒傷害了胎兒;也有的是因為夫妻性生活太頻繁,導致慾火傷害了胎兒;平常吃太多辣椒、生薑、煎炒等熱性食物,火毒傷害胎兒;以及跌倒損傷等等,都會導致難產,甚至使胎兒死在腹中。除了這些情況之外,就沒有難產了。還有在嚴寒的天氣裡,滴水成冰的時候,貧窮人家房裡火氣微弱,導致血寒而凝結,也會造成胎兒無法產出。但這也是因為太早臨盆,脫下衣服久坐的緣故。如果讓產婦裹好被子安穩躺著,等待時機生產,哪裡會有這種憂慮呢?
凡是生產困難,或是天氣寒冷,嬰兒生下來不哭,或是已經死亡的,要趕快用衣物包裹好,再用香油浸濕的紙捻,慢慢燒斷臍帶,讓熱氣進入腹中,嬰兒就會漸漸發出聲音而活過來。倘若先剪斷臍帶,嬰兒就會死亡。
或許有人會問:臨產時,飲食該如何?我說這時產婦心中憂慮,腹中疼痛,甚至精神疲倦,口中沒有味道,完全需要好的飲食調理,但不宜吃太油膩的東西。如果吃不下東西,就用雞湯、鴨湯、肉湯之類的,吹去表面的油脂澄清後,頻頻飲用,也能幫助增強精神。人以食物為生命,怎麼可以一日缺少呢?
2. 宜忌
臨產時。宜老成安靜二三人伺候。不必多。一切親族婦女。俱婉言謝卻,勿令入房。夏月更不宜多人在房。熱氣擁盛。能令產母。煩躁發暈。其害非小。
房中宜輕行輕語。不宜多話。令其安睡為妙。
第一要勸其放心安靜。忍痛歇息。切忌在房中大驚小怪。交頭接耳。咨嗟嘆息。皆能令其憂疑擾亂。以致誤事。
房中宜安靜如常。不得當面求神許願。呼天叫地。穩婆只宜一人入房。且令在傍靜坐。勿得混鬧。
飲食宜頻頻少與。或雞鴨肚肺等清湯更妙。
房中冬天宜設火盆。以避寒氣。夏月多貯井水。以收熱氣。
白話文:
生產時,適合有兩三位穩重、安靜的人在旁照料,不需太多人。所有親戚婦女都應委婉謝絕,不要讓她們進入產房。夏天更不適合太多人在房裡,熱氣聚集會使產婦煩躁、頭暈,危害不小。
房內應輕聲細語,不宜多說話,讓產婦安靜休息最好。
最重要的是勸她放寬心,保持安靜,忍著疼痛休息。切忌在房中大呼小叫、交頭接耳、唉聲嘆氣,這些都會讓她憂慮不安,以致耽誤生產。
房內應保持平靜如常,不可以當面求神許願、呼天喊地。接生婆只要一人進房,並且讓她在一旁靜坐,不要喧鬧。
飲食應少量多次,給予清淡的湯水,如雞鴨內臟湯更好。
房內冬天應設置火盆,以避寒氣;夏天多儲存井水,以降溫解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