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驗麻科》~ 便下膿血(三十九)
便下膿血(三十九)
1. 便下膿血(三十九)
疹後泄瀉而便膿血,此邪熱內陷,大忌止澀,最宜升發開提,雖云清氣不復,脾胃虛弱,不得輕用生耆,但解其熱,涼其血,而諸症自愈。治疹之法與他症大不相同,宜清熱發散,涼腸為主。便下純血者風傷肝也,宜散風涼血。如豆汁者濕傷脾也,宜清熱滲濕為主,倘若鮮血者為腸風,隨感而見也,瘀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也,糞前為近血,出於腸胃。
白話文:
出疹後,出現腹瀉並排出膿血的大便,這是邪熱內陷所致,切忌使用止瀉止血的藥物,最好採用升發開提的方法治療。雖然常說清氣不足,脾胃虛弱,不要輕易使用人參、生耆黃等補益藥物,但只要能夠清熱、涼血,就可以使各種症狀自行痊癒。治療出疹的方法與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,應該以清熱發散、涼腸為主。如果大便中只有純血,這是風邪侵犯肝臟所致,應當散風涼血。如果大便像豆汁一樣,這是濕邪侵犯脾臟所致,應當以清熱滲濕為主。如果大便中有鮮血,這是腸風所致,往往因感受風邪而出現。如果大便中有瘀血,這是臟腑毒邪積聚已久而發作的結果。糞便前面有血,這是最近的血,來源於腸胃。
糞後為遠血,出於肺肝,用藥切忌酸澀之味,如疹後見之者,此移熱於大腸,藥宜降之,隨進槐角、川連、石膏、木通、六一散、山梔、黃芩、杏仁,久則地榆亦同功。《經》云:腎者胃之關也。腎主二便,久瀉腎虛,不可專責脾胃也。疹毒傳大腸,或瀉痢膿漿,此是臟傳腑,能知其因必得安康矣。
白話文:
便血是遠血,是由肺或肝臓出來的,用藥一定要避免酸澀的味道。出疹子後出現便血的情況,這是熱邪移到大腸所導致的,用藥應該以降為原則,例如槐角、川連、石膏、木通、六一散、山梔、黃芩、杏仁等。如果病情持續一段時間的話,地榆也可以搭配使用。經典醫書《黃帝內經》上說:腎臟是胃的門戶,腎臟主導大小便。如果腹瀉時間過長,就會導致腎虛,不能僅僅責怪脾臟和胃。出疹子的毒邪傳到大腸,可能會出現腹瀉、膿痢等症狀,這是臟腑之間的互相影響。如果能夠瞭解到病因,就能夠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