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驗麻科》~ 便下膿血(三十九)
便下膿血(三十九)
1. 便下膿血(三十九)
疹後泄瀉而便膿血,此邪熱內陷,大忌止澀,最宜升發開提,雖云清氣不復,脾胃虛弱,不得輕用生耆,但解其熱,涼其血,而諸症自愈。治疹之法與他症大不相同,宜清熱發散,涼腸為主。便下純血者風傷肝也,宜散風涼血。如豆汁者濕傷脾也,宜清熱滲濕為主,倘若鮮血者為腸風,隨感而見也,瘀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也,糞前為近血,出於腸胃。
糞後為遠血,出於肺肝,用藥切忌酸澀之味,如疹後見之者,此移熱於大腸,藥宜降之,隨進槐角、川連、石膏、木通、六一散、山梔、黃芩、杏仁,久則地榆亦同功。《經》云:腎者胃之關也。腎主二便,久瀉腎虛,不可專責脾胃也。疹毒傳大腸,或瀉痢膿漿,此是臟傳腑,能知其因必得安康矣。
白話文:
麻疹出過後,如果拉肚子還排出膿血,這是邪熱跑到體內深處的現象,最忌諱用收澀止瀉的藥,最好用能向上提升、向外開散的藥。雖然說這是因為體內清氣無法恢復、脾胃虛弱,但也不能隨便用黃耆這種補氣的藥。只要能解除體內的熱,涼血,這些症狀自然會好。治療麻疹的方法跟其他病症很不一樣,應該以清熱、發散、涼血為主。
如果大便排出來的是純血,這是風邪傷到肝臟,應該用散風、涼血的藥。如果大便像豆汁一樣,這是濕邪傷到脾臟,應該以清熱、利濕的藥為主。如果大便排出的是鮮血,這是腸風,是隨時可能發生的;如果是瘀血,則是體內毒素累積太久所致。大便前出血,是近血,出血位置在腸胃;大便後出血,是遠血,出血位置在肺或肝。用藥絕對不能用酸澀的藥。如果是麻疹出過後才出現這種情況,表示熱移到大腸,用藥應該以向下導熱為主。可以服用槐角、黃連、石膏、木通、六一散、山梔、黃芩、杏仁,久了用地榆也會有相同效果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腎是胃的關口」,腎主管大小便,如果腹瀉很久導致腎虛,不能只責怪脾胃。麻疹的毒跑到大腸,或是腹瀉拉出膿漿,這是內臟的病傳到腑,如果能知道原因就能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