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驗麻科》~ 泄瀉(十三)
泄瀉(十三)
1. 泄瀉(十三)
發熱與見點並回後五六日之間作瀉者,是瀉火毒不瀉元氣也,切勿止之,《經》云:毒以瀉松,痛以利減,回後瀉至八九日外當用四苓散加升麻、槐花、桔梗、柴胡、梔子、黃連、車前、六一散、杏仁、條芩、豆根、栝蔞仁,切勿用白朮、木香健脾等藥。瀉出之物如雞卵臭者,傷食也。宜用山楂、麥芽、檳榔、川樸等味以消食積。
《經》云:泄瀉者,邪入於大腸,原進原出者,邪熱不化谷也。蓋因火性沸騰,不暇分消,故其出也。泄瀉大作,一切寒涼清解之藥在所禁忌,然非所以概治熱毒下痢之瘄症也。熱毒太甚,其毒不能盡行肌表;勢必至於壅滑凝滯,所幸內實不受邪,侵注於大腸,大腸為傳送之官,不至毒害迫於其中,頻頻下痢,雖與泄瀉相似,而實不同。此之瀉者滑而不禁,彼則堅而閉塞,此之瀉者溏而不實,彼則凝結如膠漆。
有純下清水,或穢氣不甚,或便塞難出,或腹痛煩躁不寧,重用芩連以清其火,稍加大黃以攻毒而痢自止矣。若以泄瀉治之,則左矣。《經》云:熱毒沖腸便自頻,喜腸傳送毒難侵。頻頻欲解仍難塞,誤認脾虛終內攻,久瀉者飲食內停中氣阻,轉運失職脾困苦,縱然順症亦淹遲,內傷消積止瀉吐,熱退便塞須加升麻,一提而大小便自順矣。
白話文:
發燒並出現疹子消退後五六天開始腹瀉,這是排泄火毒,並非耗損元氣,千萬不要阻止它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毒素透過排泄可以疏散,疼痛透過疏通可以減輕。」疹子消退後腹瀉到八九天之後,應該使用四苓散,再加入升麻、槐花、桔梗、柴胡、梔子、黃連、車前子、六一散、杏仁、條芩、豆根、栝蔞仁,千萬不要使用白朮、木香等健脾的藥物。如果拉出來的東西像雞蛋一樣臭,這是因為消化不良,應該使用山楂、麥芽、檳榔、厚朴等來消除食積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腹瀉是因為邪氣進入大腸,食物原樣排出,這是因為邪熱無法消化食物。因為火的性質是沸騰的,沒有時間慢慢消化,所以就直接排出了。」腹瀉嚴重時,一切寒涼清熱的藥物都是禁忌,但這也不是用來概括治療熱毒下痢的方法。如果熱毒太嚴重,毒素無法完全透過皮膚排出,一定會導致阻塞凝滯。幸好身體內部沒有受邪,只是邪氣侵犯到大腸。大腸是負責傳送的器官,不會受到毒害,毒素只能在大腸中頻繁地引起腹瀉。這種腹瀉雖然與一般的腹瀉相似,但實際上不同。這種腹瀉是滑利不禁的,而另一種則是堅硬閉塞;這種腹瀉是稀溏不成形的,而另一種則像膠漆一樣黏稠。
有些情況是單純排出清水,或穢氣不重,或大便阻塞難出,或腹痛煩躁不安,這時要加重黃芩和黃連來清除火熱,稍加大黃來攻散毒素,痢疾自然就會停止。如果把它當作一般的腹瀉來治療,那就錯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熱毒衝擊腸道,大便次數自然頻繁,喜腸蠕動來排出毒素,頻繁想解卻仍然難以通暢,誤以為是脾虛,最終導致內攻。久瀉的人,是因為飲食停滯在體內,導致中氣阻礙,轉運功能失常,脾臟困乏,就算病情順利也恢復得很慢,內傷應該用消食積的藥物來止瀉止吐,熱退之後大便仍然閉塞,應該加入升麻,提氣之後,大小便自然就會順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