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雲鵬

《慈幼新書》~ 卷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)

1. 卷十二

2. 痘家應用藥性(雜症附)

發明於各卷方論者,一語不載;君主於各症專方者,一味不收。讀全書自易通曉。

升麻(味苦甘,氣平微寒,味薄氣厚,浮而升陽也)

陽明經藥。陽明主肌肉,欲痘之出,必使肌肉疏通,送毒出盡,方免於患。故一發宜用,每用五分,至一二錢,直至熱退毒盡方止,不可拘泥俗說。惟汗多者減之,恐表虛也。七日後,瀉不止者,亦炒黑用之。

解百毒,殺精鬼,闢疫瘴,止喉疼,兼治頭痛、齒痛、鼻衄、口瘡。

葛根(味甘氣平,性輕而浮陽也)

陽明經藥。能解肌熱,止煩渴,開提胃氣,與升麻同功。惟忌虛症初出,有汗不可再用,二朝無汗,亦可少用。

止嘔吐、頭痛,散血痢、鬱火。

前胡(味苦氣微寒)

解內外蓄熱,去痰涎。凡七日內有熱者,加用不可缺。

主心腹結氣,治時氣發熱,風寒、咳嗽喘滿。

柴胡(味苦氣平微寒,氣味俱輕陽也)

引清氣,行陽道。

主傷寒瘧疾,寒熱往來,嘔吐脅痛,口苦耳聾,目赤頭痛,痰實結胸,五疳羸熱。

紫蘇(味辛甘氣溫)

解肌發表,人虛少毒者宜之。古方以參蘇飲,治虛痘發熱是也,痘出即止。

治心腹脹滿,開胃下食。

麻黃(味苦甘氣溫,氣味俱薄陽也)

發散風寒,泄衛實,去榮中寒,善走皮毛,通孔竅。凡毒盛喘滿,身熱燎人,欲出不出者,宜暫用一二錢。有壞症,七八日無漿,可用四五錢,加附子一二片,黃柏四五分,酒煎與服,令出臭汗。變爛痘得生,欲行此法,必其人能食神清,天庭上有生意方可,否則不宜。取陳久者去根節,酒蜜各半浸透,曬乾微炒。

羌活(味苦氣溫,氣味俱薄陽也)

獨活(味苦辛甘氣溫,氣味俱輕陽也)

主周身骨節,散寒邪,驅熱毒,腰痛頭痛,壯熱憎寒,宜用不可缺,見點後去之。

羌活氣雄,其用廣,獨活氣細,故專為足少陰引經。

防風(味甘辛氣溫,陽也)

瀉肺實,散頭目滯氣,除上焦風邪,解痘後餘症,每用三四分,多則損人元氣,出不勻者加之。灌膿時,亦可佐黃耆同用,手足瘡不起,與白芍、桂枝同用,瘡太濕亦用之,為風能勝濕也。

荊芥(味辛苦氣溫)

辟邪氣,利咽喉,清上焦火邪,止血熱作癢,痘出不透快者用之,灌膿時不宜,每三五分,多亦傷氣。

散初發腫毒,破瘡瘍結聚。

白芷(味辛氣溫,氣味俱輕陽也)

治身熱頭痛,善行漿,予治痘常用行漿藥,又能止癢,漿足去之,痘後癰毒亦宜。

排膿止痛,內託生肌,諸瘡聖藥,又目癢目淚,面瘢鼻塞,眉痛齒痛,一切皆良。

桔梗(味苦辛氣微溫味厚氣輕陽中之陰)

開提氣道,善理咽喉,始終宜用,惟嘔吐氣逆者缺之。

清肺熱,治癰痿,通腸結,祛鼻塞。

甘草(味甘氣平,生寒熟溫,陽也)

生能解毒,炙可補氣,自始至終皆宜,惟腹脹者減去,為甘能緩中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藥物在各個醫書方劑中的應用,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,也沒有針對特定病症的專方,只是簡單介紹一下。讀完整本書,自然就能理解它們的運用。

升麻 (味苦甘,性平微寒,味薄氣厚,性向上升發陽氣)

屬於陽明經的藥物。陽明經主管肌肉,要使痘疹順利發出,必須使肌肉疏通,把毒素完全排出,才能避免後患。所以,在痘疹初期發作時就應該使用,每次用五分到一二錢,直到熱退毒消為止,不要拘泥於世俗的說法。只有汗多的人要減少用量,因為怕會使體表虛弱。如果七天後仍然腹瀉不止,就要炒黑後使用。

升麻能解各種毒素,殺滅精怪邪氣,辟除疫病瘴氣,止喉嚨疼痛,同時也能治療頭痛、牙痛、流鼻血、口瘡等。

葛根 (味甘,性平,性輕而向上升發)

屬於陽明經的藥物。能夠解除肌肉的熱邪,止渴,開通胃氣,與升麻的功效相同。但要注意,虛症初起時不能使用,有汗時也不可再用,如果兩天沒有出汗,可以少量使用。

葛根能止嘔吐、頭痛,散血痢、解除體內鬱積的火氣。

前胡 (味苦,性微寒)

能夠解除內外積蓄的熱邪,祛除痰液。凡是發病七天內有發熱症狀的,一定要加用,不可缺少。

前胡主要治療心腹脹悶,時氣發熱,風寒感冒,咳嗽氣喘等。

柴胡 (味苦,性平微寒,氣味輕清,屬陽)

能引導清氣上升,運行陽氣。

主要治療傷寒、瘧疾、寒熱交替、嘔吐、脅肋疼痛、口苦、耳聾、眼睛紅腫、頭痛、痰多胸悶、小兒疳積發熱等。

紫蘇 (味辛甘,性溫)

能夠解肌發表,適合體虛且毒素較少的人。古方中的參蘇飲就是用來治療虛弱體質發熱的痘疹,痘疹發出後就應停止使用。

紫蘇能治療心腹脹滿,開胃助消化。

麻黃 (味苦甘,性溫,氣味輕薄,屬陽)

能發散風寒,疏泄體表實邪,驅除營衛中的寒氣,善於走竄於皮毛,開通孔竅。凡是毒邪旺盛、氣喘胸悶、身體發熱如火,痘疹欲出不出時,可以暫時使用一到二錢。如果出現痘疹難以發出的壞症,七八天都沒有漿液,可以用四五錢,加附子一二片,黃柏四五分,用酒煎服,使其排出惡臭的汗液。這樣可以使爛痘重新長好。但要使用此法,必須病人能正常進食、神智清醒,額頭有生機才可,否則不宜使用。取用陳久麻黃,去除根部和節部,用酒和蜂蜜各半浸透,曬乾後略微炒一下。

羌活 (味苦,性溫,氣味輕薄,屬陽)

獨活 (味苦辛甘,性溫,氣味輕清,屬陽)

主要治療全身關節疼痛,能散寒邪,驅除熱毒,對腰痛頭痛、發熱惡寒等症都適宜,痘疹出現後就停止使用。

羌活藥性剛烈,用途廣泛;獨活藥性緩和,所以專門引藥至足少陰經。

防風 (味甘辛,性溫,屬陽)

能疏泄肺氣實邪,散除頭目滯氣,去除上焦風邪,解除痘疹後的後遺症,每次用三四分,多用會損傷人體元氣。痘疹出得不均勻時,可以加用。在痘疹化膿時,可以配合黃耆一起使用。手腳上的痘瘡不發,可以與白芍、桂枝同用。痘瘡太濕時也可以使用,因為風能夠勝濕。

荊芥 (味辛苦,性溫)

能辟除邪氣,利咽喉,清除上焦火邪,止血熱引起的瘙癢,痘疹出得不暢快時可以使用,但化膿時不宜使用,每次三五分,多用也會損傷人體氣血。

荊芥可以散開初期發生的腫毒,破除瘡瘍的結聚。

白芷 (味辛,性溫,氣味輕清,屬陽)

能治療身體發熱、頭痛,善於促進痘瘡漿液的生成,是治療痘疹常用的行漿藥物,又能止癢,當漿液充足時就應該停用。痘疹後的癰毒也適合用。

白芷能排膿止痛,托毒生肌,是治療各種瘡瘍的良藥。對於眼睛癢、流淚、面部瘢痕、鼻塞、眉痛、牙痛等症,都有很好的療效。

桔梗 (味苦辛,性微溫,味厚氣薄,屬陽中之陰)

能開提氣道,善於調理咽喉,始終都適合使用,只有嘔吐氣逆時才不用。

桔梗能清除肺熱,治療癰瘡腫瘍,疏通腸結,祛除鼻塞。

甘草 (味甘,性平,生用性寒,熟用性溫,屬陽)

生用能解毒,炙用能補氣,從痘疹開始到結束都適合使用,只有腹脹的人要減少用量,因為甘草性緩,容易引起腹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