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嘔吐
疹發緣何嘔吐逆,火邪擾胃使之然,竹茹石膏為主治,和中清熱吐能安。
【注】麻疹嘔吐者,由於火邪內迫,胃氣衝逆也。須以竹茹石膏湯和中清熱,其吐自止。
竹茹石膏湯
半夏(薑製),赤苓,陳皮,竹茹,生甘草,石膏(煅)
引用生薑,水煎服。
【方歌】竹茹石膏湯治吐,半夏薑製配茯苓,陳皮竹茹生甘草,石膏火煅共合成。
白話文:
麻疹發作時會出現嘔吐,是因為體內火邪干擾胃部,導致胃氣上逆。這時應該使用竹茹石膏湯來調和胃氣、清除熱邪,嘔吐自然就會停止。
【註解】 麻疹引起的嘔吐,是體內火邪逼迫,導致胃氣上逆的緣故。必須用竹茹石膏湯來調和脾胃、清除熱邪,嘔吐自然會停止。
竹茹石膏湯的組成: 半夏(用生薑炮製過)、赤茯苓、陳皮、竹茹、生甘草、石膏(煅燒過)。
使用生薑引藥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【藥方歌訣】 竹茹石膏湯能夠治療嘔吐,半夏要用生薑炮製,搭配茯苓,再加上陳皮、竹茹、生甘草,還有煅燒過的石膏,這些藥物合在一起使用。
2. 瀉泄
毒熱移入大腸經,傳化失常瀉泄成,初起升葛湯加味,已發黃連解毒清。
【注】麻疹瀉泄,乃毒熱移入腸胃,使傳化失常也。治者切不可用溫熱諸劑。疹初作瀉者,以升麻葛根湯加赤苓、豬苓、澤瀉主之;疹已出作瀉者,以黃連解毒湯加赤苓、木通主之。
升麻葛根湯(方見痘門發熱證治)
黃連解毒湯(方見痘門結痂落痂證治)
白話文:
毒熱進入大腸經,導致腸胃運作失常,就會造成腹瀉。剛開始腹瀉時,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再加些藥材來治療;如果腹瀉已經發生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來清熱解毒。
【說明】麻疹引起的腹瀉,是因為毒熱進入腸胃,使腸胃的消化功能失常。治療時千萬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。麻疹剛開始發作就腹瀉的,可以用升麻葛根湯,再加赤苓、豬苓、澤瀉來治療;如果麻疹已經發出來才開始腹瀉的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,再加赤苓、木通來治療。
升麻葛根湯(藥方請參考痘疹篇發熱的治療)
黃連解毒湯(藥方請參考痘疹篇結痂脫落的治療)
3. 痢疾
夾疹之痢最難當,毒熱凝結移大腸,腹痛下痢赤白色,悉用清熱導滯良。
【注】麻疹作痢,謂之夾疹痢。因毒熱未解,移於大腸所致也。有腹痛欲解,或赤或白,與赤白相兼者,悉用清熱導滯湯主之,不可輕投澀劑。
清熱導滯湯
山楂,厚朴(姜炒),生甘草,枳殼(麩炒),檳榔,當歸,白芍(酒炒),條芩(酒炒),連翹(去心),牛蒡子(炒、研),青皮(炙),黃連(吳茱萸炒)
引用生薑,水煎服。
【方歌】痢用清熱導滯湯,山楂樸草殼檳榔,歸芍條芩翹牛蒡,青皮黃連引生薑。
白話文:
夾雜麻疹的痢疾最難處理,因為毒熱凝結轉移到大腸,會出現腹痛、腹瀉,排出紅色或白色,或紅白色混合的糞便,這時都應該用清熱、疏導腸胃積滯的方法來治療。
【註解】麻疹引起的痢疾,稱為夾疹痢。是因為體內毒熱還沒解除,轉移到大腸所導致。患者會有腹痛,想排便,可能拉出紅色、白色,或是紅白相間的糞便,這時都應該用清熱疏導腸胃積滯的藥方來治療,不可以輕易使用收澀止瀉的藥物。
清熱導滯湯
山楂、厚朴(用薑炒過)、生甘草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)、檳榔、當歸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、連翹(去除中心)、牛蒡子(炒過後研磨)、青皮(烤過)、黃連(用吳茱萸炒過)
引用生薑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【方歌】治療痢疾用清熱導滯湯,藥材有山楂、厚朴、甘草、枳殼、檳榔、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青皮、黃連,並用生薑引導藥效。
4. 腹痛
小兒發疹腹中疼,毒郁腸胃食滯凝,曲腰啼叫眉頻蹙,加味平胃散堪行。
【注】麻疹腹痛者,由食滯凝結,毒氣不得宣發於外,故不時油腰啼叫,兩眉頻蹙。須以加味平胃散治之,滯消毒解,而痛自除矣。
加味平胃散
防風,升麻,枳殼(麩炒),葛根,蒼朮(炒),陳皮,厚朴(姜炒),南山楂,麥芽(炒),生甘草
引用生薑、燈心,水煎服。
【方歌】加味平胃散如神,防風升麻枳葛根,蒼陳厚朴楂芽草,生薑燈心水煎勻。
白話文:
小孩出疹子時肚子痛,是因為體內毒素鬱積在腸胃,加上食物消化不良凝結所致。他們會彎著腰哭鬧,眉頭也頻頻皺起,這種情況可以用加味平胃散來治療。
【說明】麻疹引起的腹痛,是因為食物積滯凝結,導致體內毒氣無法向外發散,所以孩子會不時彎腰啼哭,眉頭也皺得很緊。這時需要用加味平胃散來治療,當積滯消解、毒素排出後,疼痛自然就會消失。
加味平胃散
藥材包含:防風、升麻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)、葛根、蒼朮(炒過)、陳皮、厚朴(用薑炒過)、南山楂、麥芽(炒過)、生甘草。
煎藥時加入生薑、燈心草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【方歌】加味平胃散效用如神,防風升麻枳殼葛根,蒼朮陳皮厚朴山楂麥芽甘草,加入生薑燈心用水煎煮均勻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