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宗金鑒

《痘疹心法要訣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卷一

2. 痘原

上古無痘性淳樸,中古有痘情欲恣,痘稟胎元出不再,毒之深淺重輕識。天瘡之名因天稟,瘡形如豆痘名居,塞北不出寒勝熱,毒發必自待天時。

【注】上古之人無出痘者,天性淳樸也。中古之人有出痘者,情欲漸熾也。古人謂痘稟胎毒,此定論也。惟稟於胎元,故一出不再出也,毒有淺深,故出有輕重也。名為天瘡者,因毒稟於先天也。名為痘瘡音,因瘡形如豆也。其毒伏於形中,而塞北不出者,以其氣多寒涼,鮮邪陽火旺之氣以觸發其毒,故伏藏於內而不出也。中土之人必出者,以其氣多溫熱,一觸邪陽火旺之氣,毒隨內發而即出也。

此皆醫所當識者也。

白話文:

上古時代的人們沒有長痘瘡的,是因為他們天性純樸。中古時代的人們開始長痘瘡,是因為情慾逐漸旺盛。古人說痘瘡是來自於胎中的毒素,這是定論。因為是從胎元帶來的,所以長過一次就不會再長第二次。毒素有深淺,所以長出來的痘瘡也有輕重之分。痘瘡又被稱為天瘡,是因為毒素來自於先天。又因為瘡的形狀像豆子,所以才被稱為痘瘡。痘瘡的毒素潛伏在身體裡,但塞北地區的人卻很少長痘瘡,因為那裡天氣寒冷,很少有旺盛的邪陽火氣來觸發毒素,所以毒素就潛伏在體內不會發出來。中原地區的人們大多會長痘瘡,因為那裡天氣溫熱,一旦接觸到旺盛的邪陽火氣,毒素就會從體內發出來。

這些都是醫生應該了解的。

3. 出痘形證

欲識小兒出痘形,類是傷寒發熱驚,氣粗眼目中指冷,耳尻不熱耳筋紅。

【注】痘證初起,見證大抵與傷寒相似。其候身體發熱,不時驚悸,口鼻氣粗,兩眼䀽發䀽,惟中指獨冷,耳尻不熱,耳後有紅筋,皆為出痘之形證也。

白話文:

要認識小孩子出痘疹的徵兆,它和傷寒很像,都會發燒和驚嚇。會出現呼吸急促、眼睛看起來呆滯、中指冰冷、耳朵和屁股不發熱,耳朵後面有紅色的筋脈浮現。

【註解】痘疹剛開始發作時,症狀大多和傷寒相似。會發燒,時常驚悸,呼吸急促,兩眼看起來呆滯,只有中指是冰冷的,耳朵和屁股不發熱,耳朵後面有紅色的筋脈,這些都是出痘疹的徵兆。

4. 痘出五臟形證

痘出五臟主證形,呵欠頓悶是肝經,肺證咳嗽痰嚏涕,心證驚煩面赤紅,脾證喜睡肢熱利,耳尻俱涼是腎徵,肝泡肺膿心赤小,脾大黃淺腎黑形。

【注】痘瘡之毒伏於五臟,故內出何臟,外即應之。如呵欠頓悶,此痘出肝經證也;咳嗽有痰,噴嚏泣涕,此痘出肺經證也;驚悸煩躁,面色紅赤,此痘出心經證也;喜睡自利,四肢發熱,此痘出脾經證也:惟腎經但見尻耳發涼者,是火不能勝水也。肝痘之形為水泡,其色青而小,肺痘之形為膿泡,其色白而大;心痘之形,其色赤而小;脾痘之形,其色黃淺而大。至於腎經,不宜有證,若水不勝火,痘色黑者,非吉兆也。

白話文:

痘疹的出現會對應到五臟的狀況,有各自的主要特徵。例如:打哈欠、精神不振是肝臟的問題;咳嗽、有痰、打噴嚏、流鼻涕是肺臟的問題;驚嚇煩躁、臉色發紅是心臟的問題;喜歡睡覺、肢體發熱、拉肚子是脾臟的問題;只有腎臟的徵兆是耳朵和屁股發涼,這是因為火氣不能壓制水氣的緣故。

痘疹的形狀也對應不同臟器,肝臟的痘疹是小而青色的水泡;肺臟的痘疹是大而白色的膿泡;心臟的痘疹是小而紅色的;脾臟的痘疹是黃色且淺色的大顆痘疹。至於腎臟,通常不應該有痘疹的反應,如果水氣壓不住火氣,痘疹呈現黑色,就不是好現象。

【註解】痘瘡的毒素潛藏在五臟之中,所以體內是哪個臟器出了問題,體表就會相對應地出現徵兆。 例如:打呵欠、精神不振,這是痘瘡從肝經發出來的徵兆;咳嗽有痰,打噴嚏流鼻涕,這是痘瘡從肺經發出來的徵兆;驚嚇、煩躁、臉色發紅,這是痘瘡從心經發出來的徵兆;嗜睡、拉肚子、四肢發熱,這是痘瘡從脾經發出來的徵兆;唯獨腎經的表現是屁股和耳朵發涼,這是因為火氣不能夠壓制水氣的緣故。肝臟的痘疹形狀是水泡,顏色青色且小,肺臟的痘疹形狀是膿泡,顏色白色且大;心臟的痘疹,顏色紅色且小;脾臟的痘疹,顏色黃淺且大。至於腎經,不應該有明顯的症狀,如果水氣壓制不住火氣,痘瘡呈現黑色,就不是吉利的徵兆。

5. 痘主部位

額心頦腎鼻脾部,左頰肝位右肺方,周身分主面屬胃,頭背膀胱腰腎疆,心肺胸膈肝膽脅,腹肢屬脾大小腸,包絡之絡聯臟腑,三焦之氣應無方。

【注】小兒出痘,自頭面以及周身,各有臟腑所屬部位,治者須詳察部位以定吉凶。如額先見點者,是毒發於心也;頦先見點者,毒發於腎也;左頰先見點者,毒發於肝也;右頰先見點者,毒發於肺也;鼻先見點者,毒發於脾也。面屬胃經部位也,頭背屬膀胱經部位也,腰屬腎經部位也,胸膈屬心、肺二經部位也,脅旁屬肝、膽二經部位也,肚腹四肢屬脾、大小腸三經部位也。至於包絡,乃周身脂膜之絡,聯屬百骸臟腑者也。

三焦為周身水精之氣,充滿軀殼臟腑者也。凡周身發痘,俱從此出,故無一定部位也。

白話文:

痘疹發作在臉上的不同部位,分別對應著不同的臟腑:額頭對應心臟,下巴對應腎臟,左邊臉頰對應肝臟,右邊臉頰對應肺臟,鼻子對應脾臟。整個臉部對應胃經,頭部和背部對應膀胱經,腰部對應腎經,胸部和膈肌對應心經和肺經,兩脅對應肝經和膽經,腹部和四肢對應脾經、大腸經和小腸經。

包絡是指全身的脂肪膜網絡,它連接全身的骨骼和臟腑。三焦則是全身水液精微之氣,充滿整個身體,包括臟腑。全身發出的痘疹都從這些地方表現出來,所以沒有固定的發病部位。

【註解】小兒出痘疹,從頭面到全身,每個部位都有對應的臟腑。治療時需要詳細觀察痘疹發出的部位,來判斷吉凶。例如,額頭先出現痘點,表示毒邪發於心臟;下巴先出現痘點,表示毒邪發於腎臟;左臉頰先出現痘點,表示毒邪發於肝臟;右臉頰先出現痘點,表示毒邪發於肺臟;鼻子先出現痘點,表示毒邪發於脾臟。臉部屬於胃經的範圍,頭部和背部屬於膀胱經的範圍,腰部屬於腎經的範圍,胸部和膈肌屬於心經和肺經的範圍,兩脅屬於肝經和膽經的範圍,腹部和四肢屬於脾經、大腸經和小腸經的範圍。至於包絡,是全身脂肪膜的網絡,連接全身骨骼和臟腑的。三焦則是全身水液精微之氣,充滿身體各處,凡是全身發痘疹,都從這裡發出,所以沒有固定的發病部位。

6. 痘形順逆

痘形見點喜尖圓,惡隱蚊跡痱粟蠶,起脹漸綻充肥順,頂平不突板實難。生漿斂束形完固,軟嫩皮薄癢塌纏,結痂如螺先後落,最忌麩薄潰爛黏。

【注】痘形,氣之為也。氣勝毒,則毒為氣馭,其毒解矣,故順也;毒勝氣,則氣為毒蝕,其氣竭矣,故逆也。氣毒相平,則勢界於險,惟在醫者調治得宜,使險變順也。如始出之形,頂尖而根圓,此氣勝毒,為順也;若隱如蚊咬,或如熱痱,寒粟蠶種,此毒勝氣,為逆也。起脹之形,漸綻充肥,此氣勝毒,為順也;若頂平不突,板實不綻,此毒勝氣,為逆也。

成漿之形,根紅斂束,痘殼完固,此氣勝毒,為順也;若殼軟皮薄,則必癢塌,此毒勝氣,為逆也。結痂之形,痂如螺殼,先結先落,後結後落,此氣勝毒,為順也;若痂薄如麩,潰爛黏聚,此毒勝氣,為逆也。此痘形順逆之大略也。

白話文:

痘疹的形狀,如果剛開始出現時呈現尖尖的、圓圓的,這是好的現象;如果像蚊子咬的痕跡,或是像痱子、像寒顫時起的雞皮疙瘩、像蠶卵一樣,那就是不好的現象。痘疹如果開始腫脹,然後慢慢裂開,變得飽滿肥厚,這是好的現象;如果頂部平坦而不突出,摸起來硬硬的,難以裂開,這就是不好的現象。

痘疹如果化膿,而且根部收斂,痘殼完整堅固,這是好的現象;如果痘殼軟軟的、皮薄,就一定會搔癢、塌陷,這是個不好的現象。痘疹如果結痂,而且痂像螺殼一樣,先結痂的先脫落,後結痂的後脫落,這是好的現象;如果痂皮薄得像麥麩,而且潰爛、黏在一起,這是不好的現象。

【說明】痘疹的形狀,是體內氣的表現。如果體內的正氣勝過毒氣,毒氣就會被正氣控制,毒性就會解除,這是好的現象;如果毒氣勝過正氣,正氣就會被毒氣侵蝕,正氣就會衰竭,這是個不好的現象。如果正氣和毒氣勢均力敵,情況就會很危險,這時就要靠醫生適當的治療,讓情況轉好。

舉例來說,剛長出來的痘疹,如果頂端尖尖的,根部圓圓的,這是正氣勝過毒氣,是好的現象;如果像蚊子咬的痕跡,或像熱痱子,或是像寒顫起的雞皮疙瘩、蠶卵一樣,這是毒氣勝過正氣,是不好的現象。痘疹如果開始腫脹,然後慢慢裂開,變得飽滿肥厚,這是正氣勝過毒氣,是好的現象;如果頂部平坦不突出,摸起來硬硬的,無法裂開,這是毒氣勝過正氣,是不好的現象。

痘疹如果化膿,而且根部收斂,痘殼完整堅固,這是正氣勝過毒氣,是好的現象;如果痘殼軟軟的、皮薄,就一定會搔癢、塌陷,這是毒氣勝過正氣,是不好的現象。痘疹如果結痂,而且痂像螺殼一樣,先結痂的先脫落,後結痂的後脫落,這是正氣勝過毒氣,是好的現象;如果痂皮薄得像麥麩,而且潰爛、黏在一起,這是毒氣勝過正氣,是不好的現象。以上是痘疹形狀好壞的大概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