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三 (23)
卷之三 (23)
1. 痢症第七十二
熱邪內陷因成痢。憑症進劑莫雷同。用心調理起沉痼。勿輕劫澀圖霸功。
麻之成痢,乃熱邪內陷所致。多見於正收及收後;間有見於初熱未出及正出之時者;亦有自首至尾、而作痢不輒者;又有因久瀉而成痢者。當分別治療,不可混施。若於初熱未出與正出之時而作痢者,藥宜以疏托為君;行滯氣為臣為佐;解毒為使。以葛根解肌湯(見第五條)少用葛根,去赤芍、蟬蛻、木通、甘草;略加青皮、檳榔;再加防風主之。
若麻已出透,身熱未全退,毒氣流注而成痢者,以清熱導滯湯,去白芍、楂肉、甘草、川厚朴;加生地黃、地骨皮、木通主之。若麻毒未清,變成赤白痢者,以加減黃芩湯,去白芍、楂肉、甘草;加黑地榆、連翹、牛蒡子主之。
如麻後成痢,赤白腹痛者,以古方黃芩湯加枳殼治之。亦有久瀉而成痢者,原因氣血已虛,不得已,用人參、黃連、枯黃芩、乾薑煎湯,從權治之。如正收及收後而下痢白色者,藥宜用解毒涼血行滯氣之品。以靜遠主人黃芩湯,除去人參、木香、甘草;加生地黃、牛蒡子、連翹、防風主之。
痢下膿血者,以白頭翁湯,去黃柏、加防風主之。或因食積下滯者,以消食化氣為主。用枳殼湯(見四十九條),去甘草;加山楂、麥芽、木通、青皮主之。若腹中作脹,時痛時止者,以厚朴湯,去乾薑、甘草;加檳榔、山楂主之。夫麻後成痢,乃積熱移於大腸,以治麻後痢統方加減主之。(有以三苓散,見三十七條,加木通枯黃芩治之者)
麻後下痢而身熱腹痛者,以古方黃連解毒湯(見三十五條)治之。若壯盛之人,內有挾食、積滯、能食者,以三黃丸(見四十八條)利之。若麻後赤痢,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合古方黃連解毒湯(見三十五條),去梔仁;加當歸尾、枳殼治之。稍輕者,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,加薑汁炒黃連、地榆治之。
如麻後白痢,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,加陳皮、茯苓、木香;更有加生白朮者,須宜酌用。麻後作痢,如兼小便赤澀者,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,加車前子、木通治之。麻後痢症,或赤或白者,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,倍白芍、當歸;加大黃少許;以利瀉數次。麻後泄瀉成痢者,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,加地骨皮、酒炒黃芩主之。
若麻前已經泄瀉,日久未曾清解,至於麻後變為休息痢,不問赤白,但見裡急後重,晝夜無停者,此餘毒在大腸,乃積熱移於大腸也。急宜行氣養血;切不可妄施澀劑、以圖霸功。河間曰:養血而痢自止;行氣則後重自除。誠格言也。宜以河間治久痢方,去人參、白芍藥主之。(有用古方黃芩湯、合天水、與香蔻丸、見六十三條、相間服者;有用靜遠主人黃芩湯、送下香蔻丸;體虛者、香蔻丸內、更加人參;腸滑者、香蔻丸內、加榆根白皮治之者。)
白話文:
[痢疾第七十二]
熱邪內陷導致痢疾。依據症狀用藥,不能一概而論。要細心調理,才能治療頑固病症。不要輕易使用強力止瀉藥,追求速效。
麻疹引起的痢疾,是體內熱邪內陷所致。多發生在麻疹恢復期和恢復後,偶爾會在初期發熱未發疹時出現,也有從頭到尾持續痢疾的,還有因爲長期腹瀉轉爲痢疾的。這些都需要分別治療,不能混爲一談。如果在初期發熱未出疹和出疹時出現痢疾,藥物應以疏解和托出爲主,輔以行滯氣和解毒,可以用葛根解肌湯,去掉赤芍、蟬蛻、木通、甘草,加入青皮、檳榔,再加防風。
如果麻疹已經出透,但體溫還未完全下降,毒氣流入腸道引起痢疾,則以清熱導滯湯爲主,去掉白芍、楂肉、甘草、川厚朴,加生地黃、地骨皮、木通。如果麻疹毒素未清除,變成赤白痢疾,可以使用加減黃芩湯,去掉白芍、楂肉、甘草,加黑地榆、連翹、牛蒡子。
麻疹後痢疾,赤白並伴有腹痛,可以使用古方黃芩湯加枳殼。如果長期腹瀉變成痢疾,是因爲氣血已虛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連、枯黃芩、乾薑煎湯治療。如果麻疹恢復期和恢復後出現白色痢疾,藥物應以解毒涼血行滯氣爲主,使用靜遠主人黃芩湯,去掉人參、木香、甘草,加生地黃、牛蒡子、連翹、防風。
膿血痢疾,可以使用白頭翁湯,去掉黃柏,加防風。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的,以消食化氣爲主,使用枳殼湯,去掉甘草,加山楂、麥芽、木通、青皮。如果腹部脹痛,可以用厚朴湯,去掉乾薑、甘草,加檳榔、山楂。
麻疹後痢疾,是體內積熱轉移到大腸,可以使用治麻後痢統方加減。麻疹後痢疾,身體發熱腹痛,可以用古方黃連解毒湯。如果壯年人體內有食物積滯,食慾旺盛,可以使用三黃丸。如果麻疹後出現赤痢,可以使用四物湯合古方黃連解毒湯,去掉梔仁,加當歸尾、枳殼。輕微的赤痢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薑汁炒黃連、地榆。
麻疹後白痢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陳皮、茯苓、木香,也可以加生白朮。如果麻疹後痢疾伴有小便赤澀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車前子、木通。如果麻疹後痢疾,不管是赤痢還是白痢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倍量的白芍、當歸,加大黃少許,以利瀉數次。
麻疹後腹瀉變成痢疾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地骨皮、酒炒黃芩。如果麻疹前已經有腹瀉,長時間未能清除,直到麻疹後變成休息痢,不管赤白,只要看到裏急後重,日夜不停,這是餘毒在大腸,積熱轉移到大腸,應該行氣養血,切不可盲目使用止瀉藥。
朱丹溪說,養血則痢疾自止,行氣則後重自除,確實是至理名言。應該使用河間治久痢方,去掉人參、白芍藥。如果從頭到尾一直痢疾,必須有風毒留在體內,應該解毒行滯,同時疏風實脾,這樣可能會立即見效。如果痢疾伴有嘔吐,不能進食,或者腸滑不止,或者下鮮血,或者下紫暗色,或者下如膿瘡,或者下如屋漏,或者下如雞肝色,或者像黑豆汁之類的,加上氣喘煩渴、熱甚發呃、麻疹顏色暗淡,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
朱丹溪說,治療痢疾無非幾種方法:清熱、行滯、養血、涼血。如果有外感,可以同時解表;如果有宿食,可以同時消導。至於長期氣虛,不妨補氣;陰血虧損,也可以養陰。只有麻疹證,必須加上解毒。
[清熱導滯湯] [加減黃芩湯] [古方黃芩湯] [人參黃芩黃連乾薑湯] [靜遠主人黃芩湯] [白頭翁湯] [厚朴湯] [治麻後痢統方] [河間治久痢方] [四君子湯]
以上方劑的具體藥材和劑量已在原文中列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