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二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8)

1. 易收早收難收第四十九

麻出高聳潤澤點,清解重施肺無險;自表至里漸次收,膚無瘡痕名為斂。

麻出一日即便收,非冒風寒即挾熱;誤食酸物亦能致,三者源來有分別。

旋出旋收病勢輕,連綿不盡勢堪驚;化斑解毒令消滅,莫使餘邪集病身。

麻疹出收合陰陽;出以溫和收以涼。連出不收陽氣盛;遲遲間出是陰強。

麻疹出收,常以六時為準。如子後出,午時即收;午後出,子時即收。乃陽生陰長、陰生陽成,造化自然之數也。凡此旋出旋收者,乃為易收,其症則輕。然麻之易收,必須先時麻出高聳、粒尖淡紅色潤;以其毒輕,而肌表易清,肺無加咳,故易收也。又有一等,火毒雖重,而重施清解,以致肺胃火邪悉退而易收者有之。然必於三日之間,從肌表而漸收於裡;或三日之間,一時收盡,膚上並無瘡痕形影者,方為易收。治者當詳審之。若麻出一日而收者,乃見風大早,為風寒所沖,麻毒內攻,未清爽者,非為易收,急宜施治。若不早治,必致胃爛而死。宜以葛根疏邪湯(見三十三條)主之,雖不復出,亦無後患。即三日後麻已收斂明白,如有被風寒所襲者,亦宜以此方主之。至於早收;則與易收不同。早收者,麻出未經三日,或一二日、或半日而收盡,周身肌膚暖處,絕無紅影,乃為早收,終變危候。若雖未經三日而早收,肌膚上暖處,尚未全收,其毒未盡而攻於內,急宜清毒、解肌、透表以救之。宜用解毒快斑湯,去楂肉、生甘草、川芎、桔梗、紫草茸,加石膏、知母、元參治之。發之不起,當審其所因,而與內解。何則?早收之候有三因:一因正出未透之際,而胃風寒,麻因風寒所遏,邪反內攻,以致早收。宜以葛根疏邪湯(見三十三條)加蔥白與之熱服。或以消毒飲(見二十二條)去甘草加蔥白、葛根與之熱服。服後便透者吉;不透,再用消毒飲(見二十二條)去甘草、加酒蜜炒麻黃。有更加穿山甲者,當酌量而加以治之。不急治,必發喘脹而死。亦有遍身青紫熱腫、喘脹氣急;此毒滯血凝,半匿肌表。急用河間涼膈散(見第二十六條)去大黃、芒硝、甘草,加元參、紫草茸、丑牛、蜜炒麻黃、石膏以發越之。若腹脹喘促、溺清臍突者,以河間涼膈散(見二十六條)去大黃、芒硝,加丑牛、葶藶、芥子治之。庶或可救一二。一因內挾熱痰,火毒抗劇而伏匿;煩躁或腹脹喘急,不省人事者,以白虎解毒湯(見二十六條)除天花粉、淡竹葉,加元參、牛蒡子、連翹、栝蔞霜治之。一因誤食酸醋收斂之物,以致肺臟不通,毛竅閉密而伏匿;壯熱喘咳煩悶者,以豬膽汁煮甘草煎湯,續續與服。或以苦瓠同生甘草煎濃湯灌之以探吐。吐中便有發越之義,然仍宜疏托。當以消毒飲(見二十二條)去甘草與服。如誤食豬肉,喘脹氣急者,亦以消毒飲(見二十二條)去甘草,加枳殼、丑牛、楂肉以下奪之。有用枳殼湯去厚朴、甘草,加神麯、麥芽治之者,確無濟於事。若誤食桃李生冷、喘咳聲喑者,以消毒飲(見二十二條)加木通、枳殼、石膏、馬兜鈴。

白話文:

麻疹疹點如果冒出時高聳、潤澤且呈點狀,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,多加注意,肺部就不會有危險。疹子從皮膚表面慢慢消退到體內,皮膚上沒有留下疤痕,這就稱為「斂」。

麻疹疹子如果一天就消退,通常不是因為受風寒,就是體內挾帶熱邪,或是誤食酸性食物所導致,這三種情況的病因來源各有不同。

疹子冒出又很快消退,表示病情較輕微。如果疹子連綿不斷地冒出,這就讓人擔憂了。應該使用化斑解毒的方法來消除疹子,不要讓邪氣殘留在體內。

麻疹的發疹和消退,要符合陰陽的變化。發疹時需要溫和的陽氣,消退時需要涼潤的陰氣。如果疹子一直冒出不消退,代表陽氣太盛;如果疹子拖延很久才冒出,則代表陰氣太強。

麻疹的發疹和消退,通常以六個時辰為準。如果子時之後發疹,會在午時消退;如果是午後發疹,會在子時消退。這是因為陽氣生長時,陰氣也跟著增長;陰氣生長時,陽氣也會跟著產生,這是自然界運行的規律。凡是疹子冒出又很快消退的,都屬於容易消退的情況,病情也較輕。然而,麻疹之所以容易消退,必須是疹子剛冒出時高聳、疹尖呈淡紅色且潤澤,這是因為毒性較輕,皮膚表面容易清除,肺部也不會有咳嗽的狀況,所以容易消退。還有一種情況,雖然火毒很重,但經過多次清熱解毒的治療,使肺胃的火邪完全消退,也能使麻疹容易消退。但這種情況,必須在三日之內,疹子從皮膚表面慢慢消退到體內,或是在三日內完全消退,皮膚上沒有留下任何疤痕,才算是容易消退。治療者應該仔細審視病情。如果疹子冒出一天就消退,那是因為受到風邪侵襲太早,麻疹毒素侵入體內,還沒有清除乾淨,這不是容易消退的情況,必須立即治療。如果不早點治療,可能會導致腸胃潰爛而死亡。應該使用葛根疏邪湯(見第三十三條)來治療。即使疹子不再冒出,也不會有後遺症。即使是三日後麻疹已經消退,但如果又受到風寒侵襲,也應該使用此方治療。

至於「早收」,則與「易收」不同。「早收」是指疹子冒出不到三天,可能是一兩天、甚至是半天就完全消退,全身皮膚溫暖的地方,沒有留下任何紅色的痕跡,這就稱為「早收」,通常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疹子雖然不到三天就消退,但是皮膚溫暖的地方還沒有完全消退,表示毒素還沒有完全清除,還在侵入體內,必須立即清熱解毒、疏通肌表,來救治。應該使用解毒快斑湯,去除楂肉、生甘草、川芎、桔梗、紫草茸,加入石膏、知母、元參來治療。如果疹子發不出來,應該仔細考慮原因,並進行體內解毒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早收」的情況有三種原因。第一種原因是,疹子剛要冒出來時,腸胃受到風寒,麻疹因為風寒的抑制,毒邪反而侵入體內,導致疹子過早消退。應該使用葛根疏邪湯(見第三十三條),加入蔥白一起熱服。或是使用消毒飲(見第二十二條),去除甘草,加入蔥白、葛根一起熱服。服藥後如果疹子透發出來,那就是好現象。如果疹子沒有透發出來,再次使用消毒飲(見第二十二條),去除甘草,加入酒蜜炒麻黃,有時還會加入穿山甲,應該斟酌情況來治療。如果不立即治療,必定會出現喘氣、腹脹而死亡。也有全身青紫色、發熱腫脹、喘氣急促的情況,這是因為毒素滯留在血液中凝結,一半隱藏在皮膚表面。應該立即使用河間涼膈散(見第二十六條),去除大黃、芒硝、甘草,加入元參、紫草茸、丑牛、蜜炒麻黃、石膏來發散毒邪。如果腹脹、喘氣急促、小便清澈、肚臍突出,應該使用河間涼膈散(見第二十六條),去除大黃、芒硝,加入丑牛、葶藶、芥子來治療,或許還能救治一二。

第二種原因是,體內挾帶熱痰,火毒劇烈而隱伏,出現煩躁不安,或腹脹喘急、神志不清的情況。應該使用白虎解毒湯(見第二十六條),去除天花粉、淡竹葉,加入元參、牛蒡子、連翹、栝蔞霜來治療。

第三種原因是,誤食酸醋等收斂性的食物,導致肺氣不通暢、毛孔閉塞而使毒邪隱伏。出現高熱、喘咳、煩悶的情況。應該用豬膽汁煮甘草煎湯,慢慢地服用。或是用苦瓠和生甘草一起煎煮濃湯灌服,使其嘔吐。嘔吐後,就有了發散的意義,但仍然應該疏通肌表。應該使用消毒飲(見第二十二條),去除甘草後服用。如果誤食豬肉,出現喘脹氣急,也應該使用消毒飲(見第二十二條),去除甘草,加入枳殼、丑牛、楂肉來向下導引。也有人使用枳殼湯,去除厚朴、甘草,加入神麯、麥芽來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如果誤食桃李等生冷食物,出現喘咳、聲音嘶啞的情況,應該使用消毒飲(見第二十二條),加入木通、枳殼、石膏、馬兜鈴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