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玉瓊

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3)

1. 口瘡第八十

心脾胃經毒未降。熱壅上焦口生瘡。滿口唇舌俱赤爛。獨有牙齦不受傷。

口瘡之症。滿口唇舌生瘡。或黃、或赤、或白、而爛。獨牙齦無恙者、即是也。其症多見於正收及收後。乃心脾胃三經火甚。餘熱未盡。而毒壅上焦。下必大便燥結。小便赤澀。治宜清利心脾之火。兼潤大腸之劑。以導赤散(見二十五條)去甘草。加豬苓、澤瀉。以導脾胃之火。

火麻仁、杏仁、以潤大腸之燥。若得大便通利。小便頻行。其毒自退。外以綠袍散吹之。如乳下嬰兒。乳母有熱。亦當服藥。使乳無熱。兒亦清安。以釀乳方、去甘草、與乳母服之。若麻收之後。口瘡唇裂者。均宜以秘本洗心散去麻黃、或以河間涼膈散(見二十六條)去芒硝、甘草。

俱加石膏、牛蒡子下之。如系牙疳之症。則又從牙疳門施治。

綠袍散,治一切口瘡腐爛。(朱曰,綠袍散治口瘡神效。)

荊芥穗,薄荷葉,青黛(各三錢),元明粉,硼砂(各二錢),百藥煎(二錢五分),甘草(一錢五分),為末。點舌上。令其自化。或用新汲井水。和蜜、調點舌上。亦可。

釀乳方

木通,澤瀉,豬苓,生地黃,赤茯苓,天花粉,連翹,黃芩,西茵陳,甘草梢,燈心引。水煎。

上藥、候乳母食後。令捏去宿乳服之。服後。令乳母仰臥。使藥味傳貫於乳。再令乳母略去乳汁少許。然後以乳哺兒。仍以此藥與兒同服。

秘本洗心散,專治口舌生瘡。

當歸,生地黃,木通,黃連,大黃,薄荷葉,麻黃茸,各等分。燈心引。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口瘡第八十

心、脾、胃經的毒素未清除,熱氣壅塞上焦,導致口腔生瘡,滿口唇舌都紅腫潰爛,唯獨牙齦沒事。

口瘡的症狀是滿口唇舌生瘡,瘡瘍顏色或黃或紅或白,並潰爛,唯獨牙齦沒事,就是這種情況。此症多見於麻疹痊癒期間及痊癒之後,是因為心、脾、胃三經火氣太盛,餘熱未盡,毒素壅塞上焦所致。患者下焦通常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澀痛。治療應當清利心脾的火氣,同時潤澤大腸,可用導赤散(方劑見二十五條)去甘草,再加豬苓、澤瀉以導引脾胃之火。

火麻仁、杏仁用來潤滑乾燥的大腸。如果大便通暢,小便頻數,毒素就會自行消退。外用綠袍散吹敷患處。如果哺乳中的嬰兒患有口瘡,乳母體內有熱,也應服用藥物,使乳汁不致帶有熱氣,嬰兒才能安然無恙。可用釀乳方(方劑見後文)去甘草給乳母服用。如果麻疹痊癒後出現口瘡唇裂,都應該用秘本洗心散去麻黃,或用河間涼膈散(方劑見二十六條)去芒硝、甘草,再加入石膏、牛蒡子服用。如果屬於牙疳,則應根據牙疳的治療方法施治。

綠袍散:治療各種口瘡腐爛。(朱氏注:綠袍散治療口瘡效果神奇。)

組成:荊芥穗、薄荷葉、青黛(各三錢)、元明粉、硼砂(各二錢)、百藥煎(二錢五分)、甘草(一錢五分),研成細末。點敷於舌上,使其自行溶化;或用新汲取的井水與蜂蜜調勻後,點敷於舌上皆可。

釀乳方:

組成:木通、澤瀉、豬苓、生地黃、赤茯苓、天花粉、連翹、黃芩、茵陳蒿、甘草梢、燈芯草。水煎服。

用法:乳母飯後服用,服用前需擠出積存的乳汁。服藥後,乳母應仰臥,使藥力滲透乳房。然後再擠出少量乳汁,再用乳汁哺育嬰兒,並同時給嬰兒服用此藥。

秘本洗心散:專治口舌生瘡。

組成:當歸、生地黃、木通、黃連、大黃、薄荷葉、麻黃茸(各等份)、燈芯草。水煎服。

2. 舌生白珠第八十一

舌上累累生白珠。心脾鬱熱致災危。急宜清心與降火。依法調治症自除。

舌者心之苗。而脾脈又絡於舌。心脾二經之熱。無所泄而發於舌。故舌生白珠。累累如粟。甚則上齶牙齦。滿口遍生。其症多見於正收及收後。法當以朱氏洗心散。去甘草、加黃連。或加味導赤散(見四十九條)加麥冬治之。如大便不通者。以洗心湯去赤芍、甘草。合瀉心湯加石膏、牛蒡子。

或以河間涼膈散(見二十六條)去芒硝、甘草。加黃連、石膏、牛蒡子治之。外以桑白皮搗自然汁塗之。或用塗方塗之。或用綠袍散(見八十條)點之。如食乳孩子。以釀乳方(見八十條)去甘草。與乳母服之。

朱曰,凡一證當知從何經發出。如此證讀內經者即知發於心脾二經之熱。據經用藥。自可迎刃而解。

朱氏洗心散,治心經有熱。口舌生瘡、白珠、等症。

生地黃,枯黃芩,麥冬,歸尾,知母,薄荷葉,甘草,鮮藕節、側柏葉引。甚者、加黃連。水煎服。

洗心湯,治心熱、白珠滿口、二便不通。

防風,荊芥,黃芩,木通,大黃,連翹,生地黃,歸尾,赤芍,甘草,燈心引。水煎服。一書無赤芍。有黃連。有潮熱加柴胡、羌活。一書有潮熱加黃連、骨皮、元參、黃柏、梔仁。

瀉心湯

川黃連,為末。臨臥。蜜水調服。

塗方,治口瘡甚者

黃柏(去粗皮銼碎以蜜炙黃色),青黛,各等分。為末。以蜜調塗患處。

塗方

薄荷葉,黃柏,硼砂,冰片,黃連,為末。以蜜調塗患處。

白話文:

舌生白珠第八十一

舌頭上長滿一顆顆小白點,這是心脾鬱熱導致的危急症狀。必須緊急清心瀉火,按照正確方法治療,症狀自然會消除。

舌頭是心臟的苗,脾經也與舌頭相連。心脾兩經的熱邪無處宣洩,便發於舌頭,所以舌頭上才會長出像小米粒一樣的白點,嚴重時會蔓延到上顎、牙齦,滿口都是。這種病症多見於疾病痊癒或痊癒後。治療方法是用朱氏洗心散,去除甘草,加入黃連,或者加味導赤散(見四十九條),再加麥冬治療。如果大便秘結,就用洗心湯,去除赤芍、甘草,再加入瀉心湯,以及石膏、牛蒡子。

或者用河間涼膈散(見二十六條),去除芒硝、甘草,加入黃連、石膏、牛蒡子治療。外用桑白皮搗碎取汁塗抹患處,或者用塗方塗抹,或用綠袍散(見八十條)點塗。如果是吃母乳的嬰兒,則用釀乳方(見八十條),去除甘草,讓母親服用。

朱氏說,任何一種疾病都要知道它從哪條經絡發病。像這種病症,《內經》中已有記載,是心脾兩經熱邪所致。根據經絡用藥,就能迎刃而解。

朱氏洗心散:治療心經有熱,口舌生瘡、長白點等症狀。藥材包括生地黃、枯黃芩、麥冬、歸尾、知母、薄荷葉、甘草、鮮藕節、側柏葉,病情嚴重者加黃連。水煎服。

洗心湯:治療心熱、滿口白點、大小便不通。藥材包括防風、荊芥、黃芩、木通、大黃、連翹、生地黃、歸尾、赤芍、甘草、燈心草。水煎服。有些方劑不含赤芍,而加黃連;若有潮熱,則加柴胡、羌活;也有方劑在潮熱的情況下加黃連、骨皮、元參、黃柏、梔仁。

瀉心湯:川黃連研末,睡前用蜂蜜水調服。

塗方(一):治療嚴重的口瘡。黃柏(去粗皮,銼碎,用蜂蜜炙至黃色)、青黛等分研末,用蜂蜜調勻塗抹患處。

塗方(二):薄荷葉、黃柏、硼砂、冰片、黃連研末,用蜂蜜調勻塗抹患處。